第三篇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章 全面恢复国民经济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得到解放。由于战争重点转向关内,黑龙
江地区已不再有战勤任务,因而黑龙江地区各省在中共中央东北局的领导下,都把工作重点
转向恢复和发展生产,加强人民政权建设、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等方面。农村土地改革已经完
成,农民的生产热情很高,各省都积极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
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多种经济作物,使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增长。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全党必须学会管理城市,并以经济建设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会议规定了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
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这年5月,合江省与
松江省合并成立新的松江省,嫩江省和黑龙江省合并成立新的黑龙江省。新的松江省和黑龙
江省省委成立后,立即召开会议,传达中央七届二中全会精神,首先讨论了由农村到城市的
工作重点转变问题,同时根据两省具体情况,讨论了城市的管理和工业、煤矿、森工企业的
恢复、发展以及发挥私营工业的作用等问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从此几
千年来少数剥削阶级统治绝大多数人的历史结束了,中国广大劳动者成了新社会的主人。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始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新时期。摆在中国人民面
前、也是摆在黑龙江人民面前的新任务,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恢复国民经济,完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集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
好转而斗争》的报告,要求用三年或还要多一点的时间,争取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得到基本
好转。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还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指出:四面出击,全国紧张
,很不好。我们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使工人、农民、小手
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还指出:在转
变的紧张时期,力争此种转变进行得好一些,就可以减少阻力,就有了主动权。松江和黑龙
江两省立即传达全会精神,用整风的方法,检查了财政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三年时
间,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作出了具体部署。
一、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
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在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后,有了迅速的恢复。1949年底,近代工业
经济达到占本地区国民经济的35.7%。公营企业达550多家。鹤岗、鸡西、穆棱、双鸭山四大
煤矿煤炭年产量达460万吨左右。森林工业采伐量近292万立方米。交通运输恢复,铁路不仅
东北全境通车,且与关内干线连通;公路通车里程达5912公里;水路运输已具备40万吨的年
运输能力。
农业生产也有较快增长。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调动了
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49年底,松江、黑龙江两省耕地面积达到8546.5万亩,粮豆总产
量为54.72亿公斤(突破100亿市斤大关)农业总产值达到13.52亿元。不仅向国家提供大量
商品粮和多种工业原料,而且,农业税收成为全省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但是,松江、黑龙江两省在恢复经济工作中,还存在资金短缺、设备和原材料不足、技
术力量薄弱、缺少管理经验等诸多困难。
中共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指出松、黑两省较全国其他地区存在的有利条件:首先是东
北全境解放,已无战争。百万大军进关,在财政上支付减少了,可以抽出财力投资生产建设
。城乡人民几乎已经没有战勤负担,可以安定地全力从事生产。其次是土地改革已全部完成
。农民经过土改,工人经过管理民主化的改革,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劳动积极性
很高。最后是东北人民政府于1949年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并取得成效,物价、
金融相对稳定。鉴于上述情况,明确提出1950年东北工农业生产的方针:要以恢复重工业为
主,在三年内使东北的工业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并在恢复中进行改造,使之适合于国家独
立自主的要求;贯彻公私兼顾与劳资两利的方针,发展私人企业;在农村着重增产粮食,同
时发展多种经营,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上的困难,积极组织农民生产互助,提高农民生产
积极性。
松江、黑龙江两省根据东北人民政府的方针,结合两省实际情况,分别确定了恢复经济
工作的任务和计划。
松江省1950年提出:农业生产要完成26.55亿公斤粮食,并发展多种工业原料,增加农
民的农业与副业收入。同时提出:在现有耕地面积基础上精耕细作,改良技术,提高单位面
积产量;增开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麦、豆、水稻以及甜菜、亚麻、青麻、苧麻等经济
作物种植面积;保护繁殖牲畜;改良推广新式农具;治水抗灾等。工业方面要巩固与扩大省
营厂矿,并根据原材料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新厂;努力发展地方轻工业,组织与领导私
人工业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及为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服务。对商业、合作社、财政、税收等
财经部门,也提出了为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保证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具体任务。
黑龙江省从本省主要是农业地区、工业基础比较小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城乡兼顾、农
业为主,根据可能与必要积极发展工业,切实搞好合作社。在年度计划中强调了农业生产是
黑龙江省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1950年农业生产要完成40万吨(40亿公斤)粮食生产计划。
同时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根据本地土产特产资源,面对军用民需,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现代
工业,重点是面粉、造纸、制糖、火碱等本地有充足原料来源、又是市场迫切需要的工业部
门。
二、恢复与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
松江、黑龙江两省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所采取的措施大致相同,主要是:
(一)认真贯彻农业生产政策
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和农村的实际情况,党的农村政策“总的是以普遍发展农村生
产力,多打粮与多产工业原料,提高农民大众生活水平”。在总政策下,一是提倡组织起来
,使绝大多数农民经过换工互助,都能种上地,引导农民走上发展与富裕的道路。二是允许
单干。参加换工组或者自己单独耕种,农民有选择的自由。特别是对待中农,明确单干同样
是劳动人民。三是允许新富农的存在和发展,允许雇工、借贷、典押、买卖和租佃土地,对
新富农不排斥、也不限制的政策。
在组织起来工作中,坚持积极而又慎重的态度,认真遵守自愿两利的原则,以小型为主
,积极发展换工互助组。1950年松江省共组织了13.2万多个换工组,全省劳动力参加换工组
的占82%以上。其中常年组占51.8%。黑龙江省于1950年春耕时,组织起10万个互助组,其中
常年组占44.7%。全省70-80%的劳动力和畜力参加不同类型的互助组。
由于政策上的灵活宽松,农村出现了土地买卖,多系迁出迁入或自己劳动力少、地多种
不过来,无劳动力的鳏、寡、孤、独,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或全部出卖或出租,使土地不致
被撂荒,个人经济上又得到收益。农村借贷也相当活跃。据典型调查,80%的借贷是用于盖房
、购买农具、马匹、种子等。利息一般五分,即春借一斗,秋还一斗半,比较正常。
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改良农业技术。突出的是改良农具。普遍发动群众选种、试
种、清毒、串换良种,提倡多上粪肥,多铲多?,耕作技术有明显提高。1950年,松、黑两
省虽遭受比1949年更大的自然灾害,但粮食总产仍达到65.35亿公斤,超过原计划21%。
(二)加强计划性,克服游击习气
工作重心转到恢复与发展经济之后,松、黑两省都选派了大批干部充实加强经济工作部
门。当时存在着游击作风,不愿作计划,或订了计划也不按计划执行。对此,两省都强调组
织生产要有计划性,国营经济的大工厂、矿山、铁路、银行和资本主义经济不同之处,就是
不能盲目自由发展,而是有计划的发展。松、黑两省政府分别制定了1950年的全省工农业生
产计划,强调加强整体观念,加强地方经济与全国经济的联系与结合。各市、县在省政府的
统一计划指导下,对本地区制定了地方生产计划与经济发展计划,从而提高了经济工作计划
性,减少了盲目性。
由于在国营经济之外,还有合作社集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等几种不同
经济成分,计划不可能对各种经济成分都完全实行。所以,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还推广了合
同制。通过产销合同,克服生产与供销脱节的现象;通过劳动合同、订货合同,把各有关经
济单位联系起来,把私有企业及小生产者与国家计划联系起来,增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
(三)加强企业管理,建立责任制
为克服企业中存在的“大家负责”实际无人负责,单纯抓生产、不讲成本、不讲经济核
算的“供给制”思想以及把厂长负责制与工厂管委会、职工代表会对立起来的倾向,1950年
4月和9月,松、黑两省先后召开了工业整风工作会议。强调为搞好企业管理,必须建立责任
制。明确指出,供给制在长期革命战争中起了积极作用,但是供给制对管理现代经济工作,
只能起消极作用。只有认真地计划成本,进行经济核算,才能维持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同
时强调企业管理的民主化是新民主主义企业的一项重要制度。搞好工厂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
表会,使工人和技术人员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解决工厂企业中的重大问题。要反对和
克服领导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倾向。
(四)开展创新纪录运动
松、黑两省在工厂企业中都深入开展了创新纪录运动。许多企业中的工人自觉地提高了
自己的劳动定额,达到现有技术条件应有的生产力水平。还有一部分工人创造了新的工作方
法,提高了工效,或大大节省了原材料,提高了产品质量,从而打破了原来的生产纪录。这
个运动,推动了工交战线各项任务的完成。
1950年,松、黑两省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79100亿元(旧人民币1万元等于现在人民币1元
。),比上年增长47.8%。原煤完成491万吨,比上年增长1倍;原木完成335万立方米,比上
年增长20.9%;基建投资总额完成4105亿元。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增长,商业、合作社以及文
教卫生事业也都相应地有了较快的发展。
由于贯彻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1950年私人工业也有很大发展,比上年增加64
9户,共为5213户,产值达16124万元,比上年增加4159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4.5%。
三、争取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1950年下半年,松江、黑龙江两省市场出现了严重困难。7月开始物价上涨,8月猛涨,
直到10月份才有所缓和。这次物价上涨,除调整与关内比价不合理而提价的因素外,主要是
因为市场上某些物资缺乏。由于朝鲜战争爆发,野战医院增加,南满部分工厂北迁,省内新
建设项目增多,造成城镇人口剧增,社会购买力提高。因而城乡人民迫切需要的生产和生活
资料,国营和合作社不能满足供应,群众排队买东西。火柴因国营未掌握,价格大涨;城市
的大米、面粉供应不足,价格不稳;蔬菜价格比上年高2倍到3倍;工业器材和建筑材料更不
能满足市场需要,特别是木材和水泥奇缺。私商乘机抬高物价,有些供销社与国营商业也随
之涨价,这就造成两省经济情况的紧张和困难。
松江、黑龙江两省委、省政府认真研究了商业供销工作和市场物价变化的新情况,分析
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首先是国营商业和合作社领导上对迅速增长的人民购买力估计不足
,在商品采购与推销上存在保守思想。其次在经营思想和方法上,尚未摆脱供给制的影响。
再次是各种经济成分的分工结合不够,特别是国营商业与合作社互相争利。第四是价格政策
上,地区差价大,批零差价小,私商远地采购利大。国营商业在主要商品作价上,给下级公
司的灵活性太小,不能根据当地市场情况适当变通。
针对市场的新情况,中共黑龙江省委作出《关于加强商业、供销工作的决定》;中共松
江省委作出《关于稳定金融物价,加强供销工作的指示》。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两省
商业供销战线的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积极行动起来,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工商、国合关系;
加强市场管理,正确贯彻价格政策;坚决取缔私商和某些企业部门囤积居奇、抬高市价和投
机倒把活动。同时,加强商业部门的政治思想工作,教育职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经营思想。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市场价格稳中有降,物资供求关系缓和,为城乡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
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解决市场问题,改善经济状况,根本一环在于大力发展生产,以保障供给。1950年底,
松、黑两省先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强调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在农村就是抓好农业
生产,多打粮食。积极引导农民组织换工互助,提倡推广农业新技术,强调农村干部“参加
生产,领导生产”,深入田间,脱鞋下田,总结先进生产经验。黑龙江省推广了绥化县民吉
村的经验。该村土改后,每垧地产粮3.2石,在“组织起来、劳动互助、大家富裕”的口号下
,1951年提高到每垧地产粮8.3石。松江省推广双城县劳动模范兰国焕小麦丰产经验,当年
小麦垧产4025公斤,较常年增产3倍。同年冬,中共黑龙江省委号召在全省推广肇源县“等距
宽播、间苗、保苗”和分期施肥,创造近万垧地大面积高额丰产田的经验,在全省掀起了学
习肇源丰产经验的高潮。
工业方面,全力帮助抗美援朝期间,南满北迁24个工厂的建厂和投入生产。两省还新建
了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哈尔滨林业机械厂、哈尔滨香坊木材加工厂、齐齐哈尔农机配件厂、
齐齐哈尔造纸厂等一批工厂。两省都强调要依靠工人阶级搞好生产,提出在人民政权下,工
人运动就是生产运动。在工业系统中普遍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要求各厂矿改进技术,提高
质量,增加产量,节约原料,降低成本。基本建设单位要做到严格施工计划,提高工程质量
,保证工期,克服浪费,节约原材料,降低工程造价。还召开工业会议,动员深入开展民主
化管理活动等。这些措施对推动工业生产发展取得显著效果。
由1950年至1952年,经过3年的时间,工农业生产获得全面恢复并有重大发展,财政经济
状况有了根本好转。
上述表格中统计的是国民经济中一些主要数字,其中所有数字都是上升的。这个时期人
口也是上升的,由1949年的1014万人上升至1952年的1112万人,增长了9.6%。这时我们国家
还没有把计划生育定为国策,因而人口增长较快。但是同期社会总产值的增长是74%,粮食的
增长是35%。我们仍有可能拿出较多的资金和粮食去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的生活。
工农业的发展虽然只有3年,但工农业生产的比重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从量上看,在工农
业总产值中,1949年,农业占64%,工业只占36%,到1952年,工业上升到52.3%,农业退到
47.7%。工业的比重超过了农业,这意味着在国家由农业国变工业国的总体部署下,松、黑两
省在自己工业化的道路上已迈出坚实的一步,为今后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从质上来说也有
新的飞跃,原来的两省工业中,仅有油、酒、米、面、机修、制糖和煤炭、木材,一般规模
小,技术水平低。新增工业中有中国和亚洲规模最大的哈尔滨亚麻纺织厂、机床制造厂、哈
尔滨轴承厂、轮胎厂、林业机械厂、造纸厂等大中型企业,因而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6.9亿
元,一跃增加到1952年的17.9亿元,增长1.6倍。农业的比重下降了,实际上无论耕地面积还
是粮、豆、薯的产量,都有较大增长。平均亩产量由71公斤增加到89公斤。大牲畜由168.3万
头增加到253.1万头,生猪存栏数由233.8万头增加到275.1万头。
除此以外,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铁路通车里程由3588公里增加到3669公里;公路
通车里程由5912公里增加到8919公里。商业和供销社的发展很快,社会商品零售额由3.9亿元
增加到11.6亿元。金融业的城乡存款,1950年只有292万元,1952年增加到611万元。这一时
期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提高,两省职工的工资额由0.82亿元增加到3.63亿元,增长3.
4倍。农村粮食的商品率由17.1%增长到46.8%。上述经济发展变化情况表明,三年经济恢复
工作的任务已胜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