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章 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随着三年经济恢复和发展任务的胜利完成,财政经济有了根本好转,这就为大规模的有 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为把我们的国家从农业国建设成为工业国,为从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中共中央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 期的理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适时地于1953年6月在扩大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制定了党 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 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顷的 错误。”同年9月24日,在公布国庆4周年口号中,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宣布了这条总路线,同 时着手制定实现这条总路线的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中共松江和黑龙江两省委分别于11月初召开有县委书记、县长和厂矿党委书记参加的会 议,传达和讨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会后立即在党员、干部和群众中展开广泛的宣传教育 。对干部要求真正懂得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的必要性。要结合学习政治经济学,进一步学习《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后四章 ,从理论上弄清楚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之间存在一个过渡时期及在过渡时期应采取的政策 。对工人要讲清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讲清在实现工业化中工人阶级的光荣责任。对农民要 讲清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农村存在两条道路的斗争和发展互助合作的必要性等 。对少数党员和干部中存在的“船到码头车到站”,“革命成功”,“应该‘歇肩’、享受 ”等思想,应有针对性地说明完成民主革命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必须继续革命,完成 更伟大更艰巨的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全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必须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此,1954 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2次会议通过《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 市建制的决定》。其中规定:松江省建制撤销与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同年8月1日,宣 布两省合并成立新的黑龙江省,哈尔滨由中央直辖市改为黑龙江省辖市,并成为黑龙江省省 会。
    一、编制黑龙江省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为了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开始执行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4 年8月合省后,即以1952年为基础,根据国家统一要求,结合黑龙江省的具体情况,着手编制 黑龙江省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955年5月,中共黑龙江省代表会 议审议通过了由省委第二书记、省长韩光作的《关于黑龙江省发展地方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 计划草案的报告》。制定黑龙江省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一五”)的基本原则是:全 力发展工业、农业、林业生产,做好一切为生产服务的工作,做好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促进 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稳步增长,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根据这一原则,提出1957年底要达到各项具体指标:
    以1952年为基数,到1957年底,工业、农业、手工业总产值增长42.97%;其中工业总产 值增长84.2%,占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47.85%增长到60.75%,工业总产值中,地方工 业的产值增长占64.7%。农业总产值增长709%,粮食产量达到900万吨,增长2.8%;经济作物 中,亚麻增长268.7%,甜菜增长408.6%;畜牧业中,马增长33.3%,牛增长10.2%,猪增 长56.1%。林业生产15年内计划造林145511垧,其中西部防护林带81025垧。交通运输方面, 铁路货运周转量提高80%,公路提高289.4%,内河航运提高265.9%。国营商业的采购总值增长 112.6%,国内销售总值增长83.6%,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增长32.87%,其中农民收入增长39. 28%,城市居民收入增长15.7%。所有制的比重,国营、地方国营和合作社营工业由8434%上升 到92.2%,公私合营工业由1.01%上升到3.11%,私营工业由1465%降为4.69%;省内销售, 国营商业增长至83.6%,私营商业降为16.4%。此外,文教卫生等事业的发展也提出了应该达 到的目标。
    黑龙江省是“一五”期间全国重点建设省份之一,工业基本建设投资计划25.7亿元,占 全国工业投资的10.3%。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黑龙江省有22项,具体是:哈尔滨 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佳木斯造纸厂(两项)、哈尔滨电机厂、哈 尔滨量具刃具厂、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哈尔滨电碳厂、哈尔滨轴承厂、东安机械厂、伟建机 械厂、北满钢厂、第一重型机械厂、富拉尔基热电厂、鹤岗一号竖井、鹤岗二号竖井、鹤岗 十号竖井、鸡西九号竖井、双鸭山洗煤厂、鸡西洗煤厂、鹤岗洗煤厂,共21个工厂,22个项 目(以后实际执行的结果,建成18个工厂,19个项目。鸡西九号竖井、鹤岗二号竖井、鸡西 洗煤厂,因地质情况改变,未建)。“一五”期间,将在哈尔滨建成一个制造机械、动力设 备的工业区;在富拉尔基将建成一个特殊与重型机械的工业区;在鹤岗、鸡西、双鸭山等地 将建成具有先进技术装备的重要产煤区。为保证国家重点工程的完成,地方工业新建和扩建 一批制砖、制瓦、水泥管、胶合板、刨花板等工厂。
    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
    1953年是我国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第一年。国家重点工程占黑龙江省基本建设的工程 量:黑龙江省为61.2%,松江省为70.67%。东北局提出基本建设要“好、快、省、又安全” 的方针,要求在施工前,做好设计、预算、备料等工作,特别是要做好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和技术工人的培训和调整施工组织的充分准备。3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召开全省基本建设会议 ,要求各级党组织深刻理解“把基本建设放在首要地位”的重要意义,克服本位主义思想, 把优秀干部输送到基本建设部门,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保质保量完成国家重点工程任务。 同年初,中共松江省委召开会议,提出抽调优秀干部、优秀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充实基本建 设战线。要求“抽头不抽尾,抽强不抽弱,抽正不抽副”,到3月底,全省共抽调1626名干部 ,调配29295名劳动力,支援基本建设战线。9月,中共哈尔滨市委召开基本建设先进经验表 演大会,展示23种新工具,表演5种先进操作技术。哈尔滨有色金属局第一工程公司认真推广 先进经验,使瓦工、木工、抹灰工、混凝土工等工种超额完成任务。到1953年底,黑龙江省 基本建设比1952年增加70余万平方米,完成全年工作量的99.2%,工业生产完成计划的103. 4%,比1952年增长27%。松江省完成基本建设任务40余万平方米,地方国营工业完成计划的1 08.21%,比1952年增长39.9%。
    1954年是执行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的第二年,重点工程建设任务相当于上年工程总量 29.2%,苏联援建的22项工程,有11项在1954年施工。3月,中共松江省委召开基本建设工作 会议,要求各级党委进一步加强对基本建设工作领导,树立基本建设第一的思想,确保基本 建设任务如期完成。黑龙江、松江两省运用树立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办法,广泛开展增产节 约和劳动竞赛运动。齐齐哈尔第一机械厂的邢守元小组经过技术革新,主动提出降低工时定 额,从1953年1月到1955年10月,用两年零10个月时间完成5年零7个月的生产计划。牡丹江国 营第一橡胶厂工长王海德从1953年9月到1954年1月,连续创造了“电动硬质粉碎机”和“密 闭式电动筛”等4种机械,提高生产效率4倍多。1954年3月,中共松江省委决定全省职工学习 王海德的创造精神,积极开展技术革新运动。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职工发明创造和提出合理 化建议848项,其中计算出价值的27项,全年给国家积累财富123.9亿元。全省工业总产值完 成全年计划的103.6%,新建、改建工程386个,完成投资总额比1953年增长33.4%。哈尔滨量 具刃具厂等大型工程竣工投入生产。
    1955年是黑龙江省完成“一五”计划最关键的一年,也是地方工业生产发展最快的一年 。这一年新开工的工程有13项,全年基本建设任务比上一年增长14.16%。新建重点项目中, 现代化工业机械设备比重大,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 工程任务。同年9月,省委召开节约工作会议,省委第二书记、省长韩光作了《为全面深入地 贯彻中央厉行节约的决定而奋斗》的报告。会后,在全省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以挖掘潜力,完 成与超额完成中央提出的节约指标为内容的增产节约运动。经过全省人民的艰苦努力,到19 55年底,为国家节约资金13859亿元,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设任务的55%。苏联援建的 项目中有6项投入生产,12项正在施工。工业生产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头3年的任务,生 产出大量的大型发电设备、运输机械和精密仪表等。
    1956年是实施“一五”计划的第4年。中共黑龙江省委根据前3年经济建设发展的情况, 认为4年完成五年计划是完全可能的。1956年元旦,《黑龙江日报》元旦社论,标题是《全省 人民动员起来,为争取四年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为落实这一奋斗目标,省委又作出《关 于在企业、机关、学校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的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 必须把领导先进生产者运动作为中心工作,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把少数先进分子的水平变 为广大职工的水平,提前一年完成“一五”计划。广大职工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先进人物大 量涌现,劳动定额一再被突破,出现了许多新的纪录。到3月底,全省工业战线出现8.3万多 名先进生产者和5619个先进集体。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马恒昌小组提前1年零11个月完成第一 个五年计划。哈尔滨机车车辆厂劳动模范苏广铭1956年1月26日完成1957年最后一个加工件。 3月中旬,牡丹江国营和地方国营工厂及铁路运输部门有38名先进工人完成5年计划的工作量 。3月底,哈尔滨工具厂、哈尔滨卷烟厂、齐齐哈尔机车车辆制造厂和第一橡胶厂等单位先后 提前完成“一五”计划任务。
    1956年,经过全省人民的努力,基本建设有14项重点工程完工,并部分投入生产。工业 生产完成全年总产值计划的101.8%,较1955年增长21.7%。除煤矿等系统外,大部分已经实 现4年完成5年计划要求。
    三、发展农业生产
    黑龙江省是国家的重要农业地区,大力发展农业,增加粮食生产,与国家的工业化发展 相适应,是“一五”期间全省人民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增产粮食最根本的一环是提高单位 面积产量。从1953年开始,中共黑龙江、松江两省委领导广大人民开展了“以互助合作为基 础,以技术改革为内容,以丰产丰收为目的”的群众性的爱国丰产竞赛运动。1月,黑龙江省 召开农业劳动模范会议,大力推广肇源县“等距、宽播、间苗、保苗和分期追肥”的丰产经 验。全年有8000多人次到肇源参观学习。松江省也于2月27日召开全省农业劳模大会,号召增 产粮食和经济作物、水产品、畜产品,支援国家经济建设。1954年,两省旱、涝、风、虫和 早霜五灾俱全。各级党组织克服“五多”(农村布置任务多、会议集训多、公文报表多、各 种组织多,干部兼职多),集中力量,开展爱国增产运动,当年完成粮食生产65.55亿公斤 。1955年,省委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业生产领导,充分利用现有土地,改小垅为大垅,变单作 为混作,合理密植,增加施肥量;压缩低产和不稳产作物,改种高产稳产作物,推广优良品 种,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积极发展小型水利,保证农田用水,扩大水田面积2万垧。由于采取 上述措施,全省农业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76.55亿公斤,比1954年增加10.5亿公斤 。1956年初,中共黑龙江省委提出全年粮食产量90亿公斤计划。2月,召开全省农业增产积极 分子会议,克山县曙光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杨显廷代表曙光等12个合作社,联名提出“开展 农业增产的社会主义竞赛”倡议,友谊、九三和花园等3个农场联名提出在全省各国营农场开 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倡议。会后,全省掀起了增产节约运动的新高潮。5月,省委根据中 共中央关于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黑龙江省12年农业发展规划(草案)》 ,要求充分发动群众,总结和推广农业增产先进经验,定出各地的生产规划,保证完成产粮 90亿公斤,争取100亿公斤。1956年,黑龙江省发生特大洪水,1300多个村屯,10050万亩农 田受灾,粮食大幅度减产。经过全省人民的努力,1956年,粮食总产量仍达到76.2亿公斤。 1957年,再次发生特大洪水,粮食总产量为64亿公斤。
    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黑龙江省十分重视国营农场的建立和发展。到1956年,全 省共有国营农场63处,拖拉机站18处,垦荒站10处,技术推广站750处,共有拖拉机1864台, 机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5.1%。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对加快黑龙江省粮食的发展,起了促 进作用。
    黑龙江省地广人稀,可耕荒地面积很大。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黑龙江省非常重视开 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以增加粮食的总产量。从1953年到1959年,全省开荒面积150多万垧 。为了充分利用全省土地资源,从1954年秋开始,黑龙江省进入大规模移民开荒阶段,到19 56年秋,两年时间,全省安置外地移民37万人,开垦荒地近35万垧。1956年下半年,北京青 年垦荒队来黑龙江,立志要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他们的模范行动,在全国、全省 都发生了良好影响。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
    1956年4月,毛泽东主席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同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工 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 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今后的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 的工业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1957年2月,毛泽东主席又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指出,今后国内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团结全国人民向自然界开战。在经济建设上,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同时,充分发展 农业和轻工业,工农业同时并举,指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
    1957年是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最关键的一年。在中共“八大”正确路 线和毛泽东思想的鼓舞下,全省开展了大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同时动员一切力量投入抗洪 斗争,战胜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保证了黑龙江省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在第一 个五年计划期间,全省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工农业各项主要指标都超额完成了计划。19 57年社会总产值达到73.5亿元,比1952年增长75.8%。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8.92亿元,比1 952年增长71.7%,超过五年计划原订指标。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工业总产值达到3503亿元 ,比1952年增长95.9%,占59.4%;农业总产值达到23.9亿元,比1952年增长45.7%,占40. 6%;国民收入总额进到37.8亿元,比1952年增长63.6%。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黑龙江省工业建设发展迅速,5年中共建成2400多个工程项目;苏 联援助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22个在黑龙江,其中19项建成投产。这些工业企业建成投产, 对黑龙江省新兴工业基地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一五”期间,主要新增生产能力为 :炼钢16.6万吨,轧钢20.5万吨,铝为2.7万吨,发电装机容量7.93万千瓦,煤749万吨, 木材325.9万立方米,轮胎28.4万套,电动机49.8万千瓦,机床264台,水泥32.9万吨,机制 纸3.9万吨,棉纺5.8万锭。农业在前3年增产的基础上,战胜了1956、1957连续两年特大自然 灾害,产量仍达64亿公斤,5年开荒126.5万垧,新建和扩建农牧场39个,拥有拖拉机2930标 准台,新建拖拉机站27个,拥有拖拉机1647标准台。林业5年共造林15.2万垧,完成原订计 划138.3%。交通运输业改建和新建公路1600多公里,营业线路达到1万多公里,公路运输货 物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均超过五年计划指标。文教、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小学在校学生 达到167.81万名,为1952年的134.2%,超过五年计划4.6%;普通中学在校学生达17.3万名 ,为1952年的241%,超过五年计划13.2%;大学在校生为1952年的204%;有22万名职工和45 万名农民参加业余文化学习和扫盲学习。医疗卫生事业机构达到3052个,比1952年增加1倍多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全省职工年平均工资提高到710元, 比1952年增长45.3%,农民纯收入提高到550元,比1952年提高20.3%。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 的巨大成就,为黑龙江省的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