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开展“大跃进”运动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建设成就,激发了全省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改变家乡面貌的热情
。1958年春,全省农村掀起了兴修水利和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热潮,城市普遍出现大办工业
和生产竞赛的局面,财贸战线积极开展大购大销,市场活跃。1958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八大
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这条总路线
,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要求尽快地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的愿望,受到了全国人民的
欢迎。毛泽东主席在八大二次会议讲话中,强调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
敢干的创造精神,在经济建设中要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些思想进一步激发了干部和群
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以后的实践也证明,要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这样前无古人
的宏伟任务,必须全民动员,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否则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又必须和客观可能性相结合,离开客观可能性就要走向片面性、盲目性。
当时有一句流行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就是这种片面性、盲目性的典型表现
。“大跃进”中的高指标、瞎指挥,则是这种错误指导思想的恶果。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讨论了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以及当
前工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等问题。提出1959年的粮食产量指标8000亿斤至10000亿斤;规定1
958年钢产量为1070万吨,比1957年翻一番,要求两年超过英国的钢产量,号召全民大炼钢铁
,各行各业要为钢铁让路。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定在全国农
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并宣布“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
。北戴河会议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普遍兴起。
为贯彻北戴河会议精神,1958年9月1日至22日,省委召开扩大会议。根据对形势的分析
,提出了1959年的经济发展计划,要求全省生铁达到200—250万吨,是1958年的30倍;炼钢
180-200万吨,是1958年的6倍;粮食产量实现350亿斤,比1958年翻一番。为完成这一高指
标,1958年9月,全省立即掀起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的高潮。
中共黑龙江省委和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于1958年8月25日,联合召开了动员全省大炼钢铁
的广播大会。省委书记、省长李范五作动员报告,号召全省人民总动员,苦战130天,超额完
成钢铁和机械生产任务。全省城乡共有650万人收听了大会的广播。9月13日成立了全省钢铁
、机械、交通会战指挥部,省委书记、省长李范五任总指挥,省委书记曹祥仁、副省长陈雷
任副总指挥。全省各地、市、县也都成立了钢铁指挥部。
在各地钢铁指挥部的指挥下,合江、牡丹江、松花江、嫩江、黑河5个专区,哈尔滨、齐
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伊春、鸡西、鹤岗、双鸭山等8个市以及52个县,140个区、乡、
镇,层层书记挂帅,男女老少齐上阵,全省共有60万人参加钢铁大会战。当时的情况确实热
闹非常:白天烟雾笼罩,入夜火光冲天,钢铁大军满山遍野,小高炉星罗棋布、遍地开花。
省冶金厅在机关后院建起一座0.2立方米的小高炉,用木制风箱鼓风炼铁。标语上写着“人
炼铁、铁炼人,共产主义早来临”。但奋战几昼夜,一点铁也没炼出来,只是“炼了人”。
除建小高炉炼铁外,还推广广西陆寨挖坑炼铁的经验,建了一些“广西炉”。大西林铁矿在
6号矿体山下斜坡地上,挖了一个6米长、4米宽、2米深的大坑炼铁。在近1个月的时间里,用
掉木材200立方米、铁矿石100吨,停炉后烧出一堆石粉和铁渣的混杂物。浪费了上千个工日
,一块可用的铁也没有得到。
1958年黑龙江省共建设各种小高炉6114座。这些小高炉是一哄而起的,有些根本没有炼
出铁来,有的炼出一些铁,但质量差,是蜂窝铁,成本高,每吨生铁消耗焦炭2794公斤,吨
成本高达800元。当年,全省炼铁亏损3358万元。1958年原定生产生铁20万吨,当时上报数字
7.8万吨,实际完成5.6万吨。年底,省冶金厅厅长宣布调整后的生铁任务为6万吨,《黑龙
江日报》随后宣布“已提前完成任务,结束了黑龙江‘手无寸铁’的历史”。根据中央对“
小土群”进行整顿的精神,黑龙江省对“大跃进”期间的炼铁厂进行3次调整。1959年2月第
一次调整保留31个炼铁厂,共96座高炉,总容积1536立方米;1960年第二次调整保留8个炼铁
厂,共56座高炉,总容积976.5立方米;1962年5月第三次调整只保留了牡丹江钢铁公司2座
100立方米高炉,其余炼铁厂一律关闭,所有小高炉都限期拆除。黑龙江省大炼钢铁运动,从
1958年开始,到1961年停止,总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共生产生铁59万多吨,亏损近1.4亿元
。实践证明,钢铁生产搞“小、土、群”,一哄而起,是得不偿失的。
伴随着钢铁“大跃进”,全省基本建设、文教卫生、工交财贸、煤炭林业等各条战线,
也在“思想大解放,生产大跃进,事业大发展”的口号下,开展了“大跃进”运动。提出一
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出现了共产风、浮夸风和瞎指挥风。
在农村,“大跃进”是伴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达到高潮的。省委提出要求:到1962
年,渔业生产达到每人每年100公斤,畜牧业生产达到每人每年可吃猪肉90公斤,牛奶175公
斤,鸡蛋1000个,蚕业生产达到每人平均穿绸1.6匹。在农业工具改革方面,提出在较短时
间内实现轴承化、轨道化、牵引化,“与镰刀扁担绝交”等口号。同时,报纸上还出现了《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社论。在这些高指标宣传鼓动的影响下,各地的基层组织也纷
纷制定了高指标的生产计划。有的县提出1959年粮食产量要翻5番;有的提出全乡3天内实现
绳索牵引化,1个月搞完土地深翻,每垧施肥30万斤,达到全地全肥;有的公社1958年垧产还
不足4000斤,却盲目提出1959年垧产上万斤。为了实现这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一些地区刮
起了浮夸风和瞎指挥风。有的为了达到打井的数字,在地头挖了一些干井;有的积肥只是在
地头堆起一些土堆;有的少报亩数多报产量;有的单纯追求深翻地的深度,而不顾土质的情
况,结果把下面的黄土都翻上来了。这种弄虚作假,不顾实际的做法,不仅劳民伤财,而且
对干部和群众的思想作风起了很坏的影响。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春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夏季全省城乡“大跃进”运动的形势,使部分农村的干
部和群众认为高级社的规模小,不适合生产大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大跃进”形势发展的需
要,酝酿小社并大社问题。同年7月下旬,省委派工作组先后在桦川县星火乡进行小社并大社
试点,在尚志县长寿乡进行建立人民公社的试点。8月上旬,毛泽东主席视察河北、河南、山
东省农村时,发出了“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号召。8月24日,《黑龙江日报》报道了尚志县
长寿乡将2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了黑龙江省第一个农村人民公社。这条消息对全省
农村发生了很大的震动和影响。8月29日,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
公社问题的决议》。同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召开了办好人民公社的广播大会,省委书记冯纪
新作了“走人民公社的道路”的讲话,对全省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进行动员和部署。广播
大会后,即在全省农村掀起了建立人民公社的高潮。仅用十几天的时间,到9月中旬就将全省
1186个乡(镇)组建成918个人民公社,9135个高级社变成8372个管理区(即生产大队),原
来5万个初级社变成了47013个生产队。9月16日省委在《黑龙江日报》上宣布:全省农村实现
了人民公社化。当时公社的规模,一般是一乡一社。肇源、海伦、明水、抚远、宝清、萝北
、孙吴等县市,一度建立了一县一社或县联社的特大人民公社。由于不便管理,难以维持,
于1959年全部改为一乡一社。
人民公社既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又是国家政权的基层单位。公社成立初期,由于权力
突然增大,想办的事情又很多,因而在全省各地普遍发生了强迫命令、和平调人、财、物的
“共产风”。有的地方十分严重,发生了“阿城大搬家”和“肇源共产风”两个影响很大的
事件。
(一)阿城大搬家
1958年9月10日阿城全县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原34个乡镇一跃建成15个人民公社。当年1
0月上旬,县委常委会讨论提出“土地种三分之一,地深耕三尺,亩产三万斤,三年建成社会
主义,同时进入共产主义”。为实现这个目标,决定全县组织“大兵团”作战,划分5个战区
,各战区统一调动人力、物力。居民点的规划也逐步按这5个战区集中。11月6日县委召开了
全县四级干部参加的“农业彻底革命大会”。会上开展了“拔白旗、插红旗”运动,被定为
白旗单位的35个,被拔白旗的干部98名,其中当场宣布开除党籍的12人,并拘留1人。大会最
后要求各“兵团”必须在23日分别集中到各战区。在这种强迫命令的压力下,与会干部散会
后,立即行动起来。“前线”干部组织“兵团”,“后方”干部动员农民搬家倒房子,给兵
团人员安排吃住。11月20日,各个“兵团”开始集中。有些接收“兵团”的村屯,还没来得
及做好动员搬家的工作,“兵团”一到,当地干部就紧急地强迫农民搬家。哈尔滨市委得到
阿城继电器厂(县级企业,在阿城)的报告后,责成正在市委开会的县委书记马上回县,立
即制止,宣布“大搬家是犯了剥夺农民的错误,必须迅速纠正”。至此,“大搬家”搞了半
个多月时间,涉及全县8个公社,25个村屯,造成的损失折合人民币近190万元。
(二)肇源县的“共产风”
1958年9月上旬,肇源县各乡相继成立了人民公社。9月16日传达地委新精神时说:各县
一乡一社,肇源可以一县一社。并要求肇源取得两个经验:“一个是实行供给制的经验;另
一个是少种高产多收的经验”。10月30、31两天,县委召开第96、97次常委会,讨论了供给
制方案。1958年11月3日,在悬灯结彩、锣鼓齐鸣的气氛中,宣布全县城乡26万人民,迈入了
“共产主义”,实行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供给制。鞋、帽、衣服、牙膏等日用品按
人供给。伙食供给分大、小灶两种,农村大灶每人每月6元,城镇干部、工人每人每月12元,
居民9元,小学生7元,幼儿6元。津贴分10等,从公社书记、社长到老百姓,每人每月都发给
不同的津贴。福利的标准分3大项19条,包括医疗、住房、婚丧、生育、差旅、洗澡、理发、
报刊杂志、劳保等。全县共建起集体食堂1184处、农村简易澡堂1013处、托儿所1156处、妇
产院170处、保健站695个、老年幸福院50处。肇源县的“共产风”历经140天,给肇源人民造
成极大危害,给国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全县1958年财税总收入7413万元,按供给制标准就
需要4300万元,占总收入的58%;下半年生产费仅有27%,财政赤字1200万元。吃饭不要钱,
敞开肚皮,日耗粮食每人2.5斤;供给衣服、棉布、鞋子、毛巾等,商业、供销社拿出全部
库存仍然不够分配;全县年产蔬菜4000多万斤,两个月消耗2000多万斤。在“共产风”、供
给制的影响下,许多人家庭破了产,集体积累被分光,全县一连几年负“债”度日。
随着公社化运动的发展,“共产风”在全省农村普遍刮起。这种“共产风”的基本特征
是一平二调(即集体经济内部平均分配,无偿调拨),把生产合作社所有的财产一律归公社
所有,在各管理区之间搞无偿支援和“抽肥补瘦”,任意调拨集体的劳力、耕畜、土地、资
金和物资。在分配上大搞平均主义,社员干活只有整工与“半拉子”的区别,“干活有好坏
,拿钱一般多”,不承认差别。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大搞公共福利事业。在公社中还普遍
大办公共食堂,仅牡丹江、嫩江、合江3个地区的统计,到1958年10月,就办起公共食堂1.2
万多个;有的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这种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共产风”,使大集体共了小
集体的产,小集体共了个人的产,严重地违背了等价交换,按劳分配的原则。结果引起了群
众的不满,造成广大农民的思想混乱和恐慌,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一些人对这种“共
产风”提出怀疑和反对,认为这种所谓的共产主义是“均产主义”,是“归大堆,吃大锅饭
”。有人听说要归大堆,实行人民公社化,便纷纷了卖家畜和农产品。有的收购站平常只能
收购到几十口猪,但在建社时,一天就收购了700多口。在这种“共产风”中,由于无视生产
水平和物质基础,大搞脱离实际的福利事业,结果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粮食。同时,在公社
的组织机构中,由于强调集中统一,出现了机构庞大、兼职过多、分工过细、科股林立的严
重机关化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三、“纠左”和继续“大跃进”
(一)纠正“左”的错误
“大跃进”运动造成严重后果。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其他一些同志经过调查研究,逐步觉
察到了农村工作和经济工作中的错误。为纠正这些错误,从1958年11月到1959年2月,先后召
开了郑州会议和八届六中全会,着重解决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共产风”和生产建设的
高指标等问题。
从1958年底开始,黑龙江省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召开了会议,传达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精
神,开始纠正全省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1958年12月26日,省委召
开了第一届党代会第三次会议。结合全省的实际工作情况,会议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对
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对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社
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与按比例发展,对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的相互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认识。对全省在“大跃进”中产生的强迫命令、弄虚作假问题,对因思想
认识模糊、头脑发热而引起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进行了检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全省今
后的工作方针。指出:要加强轻工业、农业和多种经营三个薄弱环节,要在优先发展重工业
的前提下,执行工农并举、轻重工业并举和农业上自给性生产与商品性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
,使国民经济的发展符合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
随着中共中央纠正“左”倾错误工作不断深入,黑龙江省在这方面的工作,也由浅入深
地在各条战线展开。1959年4月24日至25日,省委召开了有地、市委第一书记及省直有关部门
负责同志参加的常委扩大会议,传达了中央上海会议和七中全会的精神。通过学习中央关于
整顿人民公社和调整经济计划的一系列政策和决定,分析总结全省在“大跃进”中存在的一
些问题,会议确定要“使计划与实际,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可能性,领导与群众,上级与下级
,更加接近”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对全省的经济计划、整顿人民公社、工农业
生产等问题,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部署。
1.降低生产计划的高指标,调整国民经济计划。粮产量由450亿斤降到400亿斤,1959年
3月又降为350亿斤,4月又再次降到330亿斤。到了7月份,这些指标又再次大幅度下降:工业
总产值由110亿元下降为85亿元;钢由75万吨下降为15万吨;生铁由50吨下18万吨;煤炭由3
500万吨下降为3000万吨;原木由1500万立方米下降为1100万立方米;基建投资由15.6亿元
下降为6.9亿元,限额以上项目由85个下降为34个。这些经过多次调整后的生产指标,有些
虽然还远远超过当时的生产能力,但比“大跃进”高潮中制定的高指标则有很大幅度的下降
。为了整顿炼铁生产,提高炼铁水平,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保证其它事业的正常发展,省委
发出缩短炼铁战线,提高炼铁水平的指示,决定钢铁生产战线缩减3万人,关停二、三类的炼
铁厂。
2.召开农业、林业、工业、财贸等各条战线的六级干部会议,检查批判了普遍存在的高
指标、浮夸风、瞎指挥等作风。在召开的工业六级干部会议上,揭露了在计划工作中存在着
高指标、多头部署、层层加码、变动多、不落实、计划安排不全面、比例关系不适应等问题
。提出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要建立健全各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社会主义阶段
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要恢复合理的计件工资和奖励制;在工资奖励工作中,必须实行
政治挂帅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方针。检查了领导干部在工作方法和领导作风上存在着执行群
众路线不够,对群众强迫命令的问题,要求在企业开展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时,必须坚决执行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
3.全省进行整顿农村人民公社。批判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通过了
《关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和若干政策问题的决议》。建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公社
体制,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克服平均主义,控制了积累比重过大的做法,
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以保证社员增加收入。把过去供给制式的食堂
变为季节性的劳动力就餐食堂。在农业生产上,纠正过去片面追求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大
量减少耕地的做法,明确提出“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相结合的方针。在兴修
水利,深翻地等方面,注意到首先照顾当前农业生产需要,积极稳妥地前进。在农业机械化
上,纠正过去那种在短时间内实现轴承化、轨道化、与镰刀扁担绝交的不切实际的做法,提
出农业技术改造必须实行国家援助与群众力量相结合,田间作业和非田间作业机械化相结合
,“机、马、牛”相结合等一系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纠正农业生产以粮为纲的片面观点,
制定了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
从1958年底到1959年7月,半年多的时间里,根据中央的指示,开展了一系列纠正“左”
倾错误的工作,但是,由于当时纠正“左”倾错误工作,是在肯定总路线、“大跃进”、人
民公社化的前提下进行的,并没有从指导思想上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又强调“气可鼓而
不可泄”,“大跃进”的气氛仍然很浓,这样就影响了纠正“左”倾错误的深度和进程。
(二)继续“大跃进”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党的八届八中全会。
庐山会议的原定日程,是要继续解决全党工作中存在的“左”的倾向,但在会议进行中,错
误地开展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会议的中心由反“左”,转向了反右倾,并向全党发出了《关
于反对右倾思想的指示》。所谓的“右倾”,指的是许多党内同志看到“大跃进”违背了客
观规律,破坏了生产,引起群众不满,因而要求纠正这个错误倾向。这些正确意见却被当作
右倾机会主义进行批判。这场“反右倾”斗争,迅速在全国各地展开。
8月21日至9月15日,省委召开了第十二次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八居八中全会决
议。会议联系全省实际,开展了对一些同志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和“反党错误”的揭露
和批判,并给一些同志戴上右倾机会主义和反党分子的帽子。把一些敢讲真话、实话的同志
,敢于实事求是的同志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伴随着“反右倾”斗争,纠正“左”倾思想的工作全部停顿下来。本来,经过纠正“左
”倾错误、使得全省从1959年上半年开始,生产指标已经陆续下降,经济计划日趋接近于实
际,但在“反右倾”之后,“左”的倾向又开始回升。一些部门和工厂企业,在检查批判所
谓的畏难松劲和右倾情绪后,又重新部署新的“跃进”任务。在安排制定全省1960年国民经
济计划上,又再次提出了高指标:工业总产值120亿元,提高33%;钢产量74.28万吨,提高
41%;生铁产量30万吨,提高49%;原煤产量3600万吨,提高17.5%;原木产量1500万立方米
,提高11%。农业总产值计划达到37.1亿元—38.5亿元,比1959年提高62-68%。交通运输
、文教卫生、城市建筑、商业外贸等方面的计划指标,也都提得很高。这些高指标的重新提
出,使“大跃进”运动在1959年下半年又继续在全省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