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十年动乱造成的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的危害是深重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政治上,颠倒了敌我关系,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黑龙江省以各种罪名被揪斗、 审查的干部、群众达98600多人。上自省委书记、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下至工厂里的工段 长、农村中的生产队长、街道的居民委员会主任,几乎无一幸免。此外,还有众多的被以各 种罪名揪斗的普通工人、农民、学生。造成冤、假、错案81155起,涉及117840多人。非正常 死亡6462人,致伤致残5635人。他们被任意罗织罪名,横遭迫害。运动开始是揪斗“走资本 主义道路当权派”、“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三反分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 ”、“反动学术权威”;进行所谓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时,揪斗“反革命路线执行者”, 搞“黑材料”的“黑干将”和“保皇派头头”;在所谓“反逆流”、“反右倾”时,揪斗“ 炮打‘三红’的现行反革命分子,揪斗“漏网走资派”、“漏网资本家”、“漏网右派”和 “阶级异己分子”;在所谓清队时,又深挖“三特一叛”,除了“叛徒”“美蒋特务”、“ 日伪特务”之外,还有“苏、蒙、朝修特务”等等。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仅在“清队”、“ 反右倾”中,以派性划线,揪斗不同观点的干部、群众就达577人,占全院总人数的7.7%。 汤原县先后揪斗不同观点的群众4170人,迫害致死者40多人,致伤致残者1230人。哈尔滨车 辆厂把500多名不同观点的群众打成“不穿军装的国民党”、“反革命翻案集团成员”、“破 坏集团成员”等等,送进“管教队”或监狱。运动一个接着一个,掌权的今天是这一派,明 天是那一派。干部跟这一派活动,另一派上台则给扣上“站错了队”的罪名被揪斗。哈尔滨 医科大学在一次反复中,校、系两级革命委员会成员99人中,被揪斗、隔离审查者达44人。 干部给自己编了顺口溜:“数不完的运动,站不完的队;写不完的检讨,流不完的泪;受不 完的批判,请不完的罪。”“文化大革命”中,揪斗、株连的触及面之宽,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建国以来是空前的。运动弄得人心惶惶,人人自畏,说不上什么时候飞来横祸,家破人亡 。随便一个人,拉起一支队伍,叫个什么“战斗队”、“造反团”,就可以到处打、砸、抢 、抄、抓。所以,“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治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坏的。
    在理论上,“文化大革命”中创造的一整套“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既 不符合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也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文化大革命”中批判的许多理论观点和 具体政策,恰恰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东西。“文化 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是: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里 、政府里、军队里、文化领域各界里;“有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单位的领导权不在马克思主 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中央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有 一条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各省、市和中央各部门都有其代理人。这完全是主 观唯心主义臆造出来的理论。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理论上、政策上没有一 个明确的表述,黑龙江省和全国一样,各级领导干部都被随心所欲地戴上帽子,打成“走资 派”,这极大地挫伤了这些干部也损害了党的威信,损害了党的光辉形象。“文化大革命” 中,批判“唯生产力论”,恰恰是把夺取政权之后,党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这个正确观点 斥之为修正主义,其后果就是造成一些人空谈政治,不务实际,不抓生产,这给经济建设带 来严重的损害。还有批判利润挂帅、奖金制度等等,实际上是用平均主义批判了马克思主义 的按劳分配原则。理论上的混乱,破坏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声誉。“文 化大革命”后出现的“信仰危机”,并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正确,恰恰是因为“文 化大革命”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干着违反和破坏马克思主义理论所造成的思想上的混乱 。
    在组织上,“文化大革命”中鼓吹“踢开党委闹革命”,党的各级组织受到冲击,陷于 瘫痪半瘫痪状态。各种群众组织和名目繁多的“战斗队”蜂拥而起,派别林立,分裂了党的 团结,分裂了群众。这种拉帮结伙的坏作风,在黑龙江省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并以新的形 态腐蚀着我们的党和社会。在一个单位中,谁和谁是一伙的,好像成了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除了原来的派性外,或以同学关系,或以亲属关系,或是从同一地区来的,老的、新的,都 可以结成各种形式的帮伙,互不信任,甚至互相排斥,互相攻击,严重地影响团结,给工作 的进行带来很大困难。
    在思想作风上,极端个人主义恶性发展。“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鼓 吹“夺权”,叫嚷“有权就有一切”。为了权,可以造谣中伤,诬陷别人,信口抬高自己, 吹嘘自己。有些人正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学会了这一套东西,为了争名争利争地位,就到 处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行贿受贿。对个人主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正之风, 到处泛滥,得不到有力的抵制。这些东西,败坏了党风,败坏了社会风气。
    在经济上,“文化大革命”给黑龙江省带来的损害是极其严重的,由于搞“文攻武卫” ,批判斗争等等,许多工厂、企业,包括国家建立在黑龙江省的重要军工工厂,都一度停止 了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后来,在“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口号下 ,工业生产也只是抓了产值,而不注意成本,不重视经济效益。结果是社会急需的产品短缺 ,不对路的产品大量积压在仓库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由于红卫兵进行的 谓的“大串联”,造成了铁路运输秩序的极度混乱,列车晚点已经习以为常,各类事故经常 发生。在农业生产上,搞“以粮为纲”、“割资本主义尾巴”,只抓粮食生产,限制农民搞 副业,结果造成市场上农副产品短缺。长时间省内各城市每人每月只定量供应半斤肉,至于 鱼、蛋、奶等则很少见,有时连孕妇的鸡蛋也不能保证供应。一方面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另一方面,农民收入下降,又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由于搞“农业学大寨”运动 ,许多地方毁林开荒,搞“大寨式”的梯田,结果非但没有使粮食增产,反而造成水土流失 ,破坏了生态平衡。估计“文化大革命”十年,黑龙江省在经济上的损失达100亿元左右。同 时,黑龙江省在调整时期奠定的比较合理的农、轻、重比例关系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工 业中,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1957年是54.2比45.8,是比较协调的,而1979年则是71. 2比28.8。在农业内部,农和林牧副渔的比例,1957年为59.6比40.4,“文化大革命”期 间则是80比20。林牧副渔和轻工生产的下降,加重了黑龙江省本来就紧张的市场供应,给人 民经济生活造成很大困难。
    在文化事业上,在所谓“破四旧”中,全省的文物古迹、文化遗产遭到了严重破坏。例 如: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心的圣尼古拉大教堂(俗称“喇嘛台”),是世界上仅存的两座 同样的东正教大教堂之一,曾是哈尔滨市的一个风景点,使哈尔滨具有独特的童话色彩,无 论在建筑上,还是在艺术史上,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1967年8月红卫兵“破四旧”中,竟毁 之于一旦。教堂内的经卷、器皿、神像等等,破坏或散失殆尽。哈尔滨市极乐寺,是全省最 大的佛寺,在“破四旧”中,红卫兵捣毁了全部佛像(包括铜像15尊,木像1尊,泥像5尊) 和汉白玉狮子1对,铁鼎1对。1969年又拆毁钟楼、鼓楼、拆掉大殿明柱32根,使大殿遭到严 重破坏。极乐寺塔也是哈尔滨的一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破四旧”时,红卫兵捣毁塔 身罗汉浮雕8尊,塔内壁画24幅,佛像7尊。泰来县辽金塔子城遗址,是重点保护文物,1969 年林彪第一号命令发出后,为了挖防空洞,将该遗址第一道城墙全部挖空,挖了100多个洞口 。依兰县辽金五国城遗址,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1969年平掉城墙7000多米修粮仓,城 墙上的树木也被全部砍光。黑河将军坟,因为属于“帝王将相”,也遭到严重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