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文物、博物、图书
一、文物考古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黑龙江地区的文物考古调查、发掘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从50年代开始,便有组织地进行重点调查和小规模的发掘。1957年对嫩江的调查,是黑龙
江地区第一次沿江河流域的考古调查,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8处,辽金古城、墓葬7处。195
8年对牡丹江流域的调查,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5处,渤海墓群、城址等17处。两次调查中,
都对一些遗址、墓葬进行了清理和试掘。
1956年,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保护文物古迹名单和保护历史文物的布告,
同时,向全省征集革命文物,黑龙江省博物馆和东北烈士纪念馆举办了黑龙江省历史文物和
革命文物巡回展览。60年代初,对松花江中游、嫩江下游和镜泊湖地区开展了调查。“文化
大革命”开始后,除抢救发掘了海林山嘴子渤海墓群外,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停止。70年代
,根据国家要求,对边疆市县开展了文物考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黑龙江省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
长的全省文物普查工作。培训普查队员865人次,组成普查队158个,对全省14个市、63个县
、24个林业局进行了全面普查,总行程达8.5万余公里。新发现古遗址、古城址、古墓葬等各
类文化遗存、古生物化石地点、革命遗址以及日本侵华遗迹等1570处,采集和征集文物标本
1.3万余件。至1983年,历时3年,基本摸清了全省文物资源的底数和分布状况。
在文物普查中,第一次发现了哈尔滨阎家岗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遗址,绝对年代为
距今2.2万年,把黑龙江省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推进了1万年,这一重要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
术界的广泛注意。
1981—1985年,考古发掘又有新进展。完成了对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大规模清理维
修工作;哈尔滨阎家岗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发掘工作;对亚布力林业局采石场新石器时代
遗址、肇东县东八里青铜时代墓地、富裕小登科青铜时代墓地、讷河二克浅青铜时代墓地、
宾县庆华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叠压的遗址、萝北县团结砖厂靺鞨墓地、黑河卡伦山辽代墓地
、哈尔滨香坊金代墓群等,分别进行了清理发掘,出土文物近2000件,抢救了濒临于破坏的
古文化遗存。全省已发现文物遗址2513处,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
单位32处,市、县、乡级文物保护单位212处。
二、博物馆
36年来,黑龙江地区的文物博物馆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仅有
1处博物馆和1948年建立的东北烈士纪念馆。经过30余年的建设发展,1985年已有文博事业单
位47处,其中,新建的博物馆有黑龙江省革命博物馆、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渤海上京博物
馆、大庆石油开发科学实验陈列馆、黑河市爱辉历史陈列馆和宁安、阿城、依兰、讷河、宝
清、海林、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泰来等县的博物馆共13处。新建的纪念馆有毛泽东、周
恩来、刘少奇、朱德视察黑龙江纪念馆、刘英俊纪念馆、邓散木陈列馆等。还有哈尔滨日本
细菌工厂展览馆、孙吴县日本侵华罪证陈列馆等两处。各地建有文物管理站、所和文物管理
研究单位29处。文物藏品13.9万件,陈列面积21.6万平方米。省、市、县已基本形成了一个
比较完整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博物管理系统。
黑龙江省博物馆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始建于1923年,起初为东省文物
研究会陈列馆。1929年,改名为东省特别区文物研究会博物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
名为哈尔滨地志博物馆。后一度为中长铁路管理局接管。1950年,松江省文教厅接管后,改
名为松江省科学博物馆。1954年,松江、黑龙江两省合并后,定名为黑龙江省博物馆。经过
60多年的征集、采集和考古发掘工作,全馆共收藏各种文物和自然标本104441件,其中历史
文物25860件,民族民俗文物1392件,土壤、矿物、岩石标本72345件,古生物化石1130件。
其中有49件藏品为国家一级文物。在馆藏的历史文物中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人类头
盖骨,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生产工具,渤海的铁器、佛像和建筑饰件,金代的铁器、铜镜、
官印、银器,清代的武器等;民族民俗文物有:披毛犀牛、松花江猛犸象和黑龙江平头鸭嘴
龙等完整骨架。馆藏动、植物标本和古生物化石,是黑龙江省博物馆的突出特点。
东北烈士纪念馆于1948年建成,是当时东北解放区的第一座烈士纪念馆。经过30多年的
征集工作,收藏了反映东北地区革命斗争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物9151件,其中,国
家一级文物41件。基本陈列分为“抗日战争馆”和“解放战争馆”两大部分,陈列面积1031
平方米。周恩来总理曾亲临视察参谒,并题词“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1985年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全年共接待观众近140万人次,其中港澳同胞、侨胞
和外宾近3000人次。在全国文物博物馆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黑龙江省7个单位和
个人获金牌奖,24个获得从事文物工作30年纪念章和证书,省博物馆被选为全国抢救少数民
族文化遗产先进集体。
三、图书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至1985年,黑龙江的图书馆已形成以公共图书馆为主体,教育
、科研、企业、街道、乡镇图书馆(室)相连结的图书馆网络,既有综合性又有哈尔滨地方
特点的藏书体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黑龙江地区只有工业大学、医科大学、东北农学院、外
国语专门学校等大专院校几个图书馆,而且藏书很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图书馆事业
获得新生。先后建立了哈尔滨市图书馆、齐齐哈尔市图书馆、牡丹江市图书馆、佳木斯市图
书馆及地(市)县图书馆25所。“文化大革命”中,公共图书馆受到摧残,藏书遭到破坏,
县图书馆被取消或合并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黑龙江的图书
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至1985年,全省共有省、市(地)、县(区)图书馆89所,其中省级馆1所,市(地)级
馆12所,县(区)级馆76所。全年新建扩建馆舍55所,使市馆馆舍平均达到2241平方米,县
馆馆舍平均达到467平方米。藏书总数为860余万册,当年购书经费为134.4万元。除省市县图
书馆外,其他系统的图书馆(室)亦有较大发展。到1985年,教育系统各级学校图书馆(室
)568所,科研单位图书馆(室)90所,企业图书馆(室)223所,机关事业单位和工会图书
馆(室)237所,城市街道图书馆(室)350所,农村乡镇图书馆(室)3650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级公共图书馆从黑龙江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
设需要出发,通过各种渠道,入藏书刊。重点藏书有哲学社会科学经典著作、党政文献,与
黑龙江省生产、科研相关的农业、林业、煤炭、石油、机械、电子技术文献图书,黑龙江省
地方文献,工具书及检索期刊等。全省公共图书馆以“服务第一、读者第一”为宗旨,全年
开馆时间平均超过300天。实行开架阅览,开架外借。开展邮寄借书、馆际互借、电话借书。
建立图书流动站、流动箱,举办书刊展览、讲座和读书报告会等。图书馆读者队伍不断扩大
,书刊利用率大幅度提高。1985年,领证读者18.1万人,年接待读者5276万人次,流动书刊
1396.1万册次。为各类读者解答各种咨询问题6400条;为711个生产科研项目进行跟踪服务
,提供有关资料8600份,取得268项具体成果;举办各种科学讲座、学术报告会373次,各种
书展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