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期的开禁放垦和民国初期的兴垦实边,扩大了黑龙江地区耕地开发的规模。
一、部分开禁放垦(1861-1904年)
1858年、1860年,沙俄先后以《中俄瑷珲和约》和《中俄续增条约》强行割占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清廷迫于沙俄入侵和摆脱国库与地方财政的困境,对黑龙江地区不得不实行部分开禁放垦的政策。放垦的重点,西部地区以呼兰为中心,包括通肯(海伦)、克音(绥化)、柞树冈(青冈)等地区;东部地区主要有五常的夹信沟、宾州的蚂蜒河(延寿县)、双城堡地区、宁古塔的三岔口(东宁县)、穆棱河上游地方(穆棱县)、三姓(依兰县)倭肯河以东,以及阿拉楚喀所属蜚克图迤东围场等。
(一)松花江以西地区
1.呼兰平原的开发
1860年(清咸丰十年),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为解决财政收入和防御沙俄入侵,向清廷请求在蒙古尔山等处弛禁放荒,奏疏说:“地方既属拮据,私垦之民一时又难驱逐,与其拘泥照前封禁,致有用之地,抛弃如遗,而仍不免于偷种,莫若据实陈明,招民试种,得一分租赋,即可裕一分度支;且旷地既有居民,预防俄夷窥伺,并可借资抵御,亦免临时周章”。清廷感到除招民开垦外,别无解决财政困窘之法,遂准许开放呼兰城以北蒙古尔山地区(今木兰县境内),弛禁放垦。当时呼兰地区(包括巴彦、绥化、木兰、兰西等地)既垦地面积不过27 500垧。自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至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呼兰地区共放出荒地67万垧(1垧合今11. 06亩)。
2.通肯、克音等地区的开发
甲午战争后,清廷财政更加困窘,边境危急。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黑龙江将军恩泽、齐齐哈尔副都统曾祺联名奏请开放通肯等地区荒场,奏疏说:“江省人口零星,藩篱不固,为今之计惟有辟荒一策,既可实边,兼足筹饷”;“查通肯河西一段,在齐齐哈尔东境,距各城均远,克音一段又在通肯东北,均非牧猎之所,及其汤旺河观音山二处,扦蔽江干,尤宜及时布置”;“黑龙江之辟荒,招民户易而招旗户难。通肯、克音、汤旺河、观音山四处荒场,地实宽广,概若招旗丁垦种,询属丁少地多。拟先行咨商各城副都统,传询所属各旗户,有愿交荒价领地认租者,先尽膏腴最上之通肯一处,划设旗屯。至克音、汤
旺河、观音山三处,无论旗丁民户均准备交荒价,领地认租”。清廷批准了这项奏议,批示说:“今强邻逼处,军食空虚,揆度时宜,不得不以垦辟为筹边之策。黑龙江之通肯河一段,著即开禁,与克音、汤旺河、观音山等处,准旗、民等一律垦种,每年所得租银,即留备军饷之用。”同时“着派延茂驰赴黑龙江会同该将军悉心妥议。”至此.清廷终于被迫放弃岐视汉族农民的政策,由严禁民人开垦改为民人可以“备交荒价,领地纳租”。钦派荒务大臣延茂来黑龙江以后,拟定《垦务章程》十一条,有关放荒中的井界勘丈、划方安屯、登记注册、掣签领票、呈纳荒价、限年升科、经理公田以及井外散田变通零放办法等事宜,规
划颇详。《黑龙江志稿》卷八经政志垦丈中对《垦务章程》十一条有详细记述:第一条,勘丈之先,逐段行绳,划分井界。以地方6里划为9区,合成l井。每区分作4方,各纵横360弓,合毛荒45垧(1垧合今11. 06亩)。其勘丈之法:应由各行局分赴前往各荒,逐段履勘,核实绳丈,先将大界勘定,某段究有闲荒若干,可划井田若干,分清界限,绘图贴说,咨报总局核对数目、登册立案,以备放地时计数划井、按井分田之用,则经界既正,而争端可弭,弊混亦可立清。第二条,勘丈后,划井开方,以安屯基。每4方作为1区,合9区划为1井。其划井的办法:无论某段荒地,皆自南而北划起,先由此段之南界划出一井四至界址,迤北接连擘划,划至此段北界,再计其地有若干井,编为某若干号,作为一牌,既将此牌之地按号备签,掣分垦户承领。待领讫之后,再向下段依次擘划,如此掣分,以杜拣择采占之弊。至安屯之法:除每井周围32方荒田1440垧分给领荒之户全行垦种外,其中区4方180垧皆作为垦户安屯建房之地。其分拨此项房基,总视领荒之数以为多寡;每领毛荒l方者,随拨给中区房基5垧,其有领荒不止1方者,房基亦照此递加,俾示均平而昭公允。惟中区本有180垧,若按领地l方拨给5垧计之,共拨1 60垧,当有余田20垧,未便再事均分,即留作本屯将来修立义学、义仓之基。从此,地无旷土,民有居庐。一井之丁,同居一井之内,庶屯堡相联,而捍御有资,保甲也易为编排查清。第三条,划井既毕,亦照井图,登记注册。江省幅员既长,疆界之间易于紊乱。今虽仿照古法安设井田,而无图可考、无册可稽,猶恐一时清丈之功难为历久不
渝之政。现拟造具井田数目总册并领荒垦户名册各一分,于分派委员划井安屯之始,即饬一面划井,一面绘图。俟井地量竣,井图造成,即行照据井图登记总册。其注册之法:先编号字,每地一牌,统系一字,每地一井,作为一号;放地时先行查照地册号字修备签支,嗣后分筒掣签,照签写票,凭票领荒。放地时每方一号,须向井田总册内注明:某字第几井、某区第几方系某人承领;随向领荒名册中注明:某人年若干岁、系某旗某佐领下或某省某府某县人,于某年、月、日备价领荒若干,坐落某字第几井、某区第几方。如此分注详明,互相征印,垦户领荒界限清楚。第四条,拨分荒段,宜凭掣签以领田地。历届开垦闲荒,采择之弊为甚。往往膏腴之地争领不遑,硗薄之田弃之弗顾;且奸民乐有夹荒,以为将来侵吞地步。此等积弊,相习成风。现拟参用掣签之法。用
签三分,分作为三筒:一筒分井,二筒分区,三筒分方。每地一牌,编号一字,其地若干井,即签备若干支,签上分注某字某号第一井以至地数十井字样,作为第一筒。再用签八支,签上分注东、西、南、北并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字样,作为第二筒。再用签四支,签上分注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字样,作为第三筒。至掣签之时,地以32方为l井,人即以32名为l班。每班先由第一筒掣签以分井,再由第二筒掣签以分区,再由第三筒掣签以分方。或领一方,或领数方,均由掣签拨给。其余领地多寡,以此类推。第五条,无论旗、民领荒,均须一律呈缴荒价(或称地价、押荒、押租)。无论旗丁、民户,每领荒田l方,随领房基5垧,共合毛荒50垧,准其扣除沟、洼、濠、道三成,
统照35垧呈缴荒价。第六条,予定升科年限,均须依限交纳大租。通肯各荒,拟自领地之日起,予限五年,至第六年一律升科,并仍照历年成案,每垧交纳大租中钱660文,以600文作为正项,以60文作为地方官办公经费。升科之年,再将新垦地亩逐段清丈一次,以清界限。每年应收租钱若干,造具清册报部,以昭核实。第七条,公田余地,宜设法经营垦种。每井中区4方,除分给垦户房基160垧之外,尚余荒地20垧,留作义学、义仓公田。于每井屯中,由该屯垦户公举一人,以为屯长。将此项义学、义仓公田20垧,由屯长经管。此项公田,认领之先免其交价,成熟之后不必纳租。每年每垧交纳新谷一仓石。其纳谷之日,亦不必官为征收,只由该屯垦户公同过数,定地存储。将此谷变价,即可修房。再三五年后,此项集谷日多,银钱日厚,即可充作义学义仓经费之需。第八条,井外散田,宜变通零放承领。如遇不能成井者,划为几区,不能成区者,划为几方以至几十垧、几垧、几亩不等。分与贫民力薄者承领。其此等地之票号,另立一册。方向与某字第几井相近,即可附入某字第几井之列,此票即书为某字第几井某方散田若干,并将此项垦户在自领地段内相地安置,使井外散田得以承领垦种。第九条,旧有照费、地税,宜认真办理,以昭核实。每方45垧加房基5垧,扣除沟、洼、壕、道三成,实作为35垧,予照一张,应收照费中钱三吊五百文,俟第六年清丈、升科更换新照时,再行呈交照费。除旗屯之地,照章不准转典、转卖外,其各屯民地,遇有买卖,应由买主随时报明,更
名换照。如交易之后,隐匿不报,或官为查出,定将该新业主照漏税例罚办。从此,荒田愈辟,赋税愈增,地界既清,垦户亦易稽查。第十条,新设旗、民各屯,宜安设保甲,而靖闾阎。每井一屯32户,编为3牌。每牌11户,或10户,公举牌长1名,专管稽查垦户勤惰、巡夜、缉捕等事。从此,田功渐广、防务愈严,民俗可成,外侮亦堪共御。第十一条,城署基地,宜予酌留。由于开垦闲荒,人烟日密,修筑城池,建立衙署,开辟官道,亦须予留基地。需由该省将军、、副都统相度地势,予为酌留,庶免临时拮据,或致侵夺民产。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黑龙江省设立招垦总局,并在通肯、汤旺河二处各设行局一所,专管勘丈各段及划井安屯事务。放荒办法主要是按照《垦务章程》十一条,采用古代井田法先正经界,以6方里为l井,每井划9区,每区分4方,每方纵横各360弓,合毛荒45垧,即每井36方,计l 620垧。以每井中央的4方(180垧),作为屯基及公田(学田,义仓地),其余周围之32方(1 440垧)分给报领垦户。划井时一律自南向北,先由南端划出一井,然后依此向北类推,计其若干井,统编为某字若干号,按号备签,分给垦户承领,领讫后,再向下段依次擘划。每井区划如下图。
自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至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通肯段放出荒地369 403垧,克音段(绥化府所属)放出荒地99 201垧,柞树岗段(治所青冈县)放出荒地56 057垧。
(二)松花江以东地区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2月吉林将军景纶奏准开垦五常夹信沟、凉水泉子荒地25万垧。同时,丈放双城堡剩荒、近屯荒、恒产夹界内荒、拉林西南剩荒等,到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共放出荒地128 490垧。
1879年(清光绪五年)丈放宾州厅所属蚂蜒河地区荒地,到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放出52 128垧。同时,丈放阿拉楚喀所属蜚克图迤东围场荒地,到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已出放84 657垧。到1898年,宾州厅所属地区共放荒168 600垧。
1880年(清光绪六年)清廷批准在三姓东南百余里封堆外的二三十万垧荒地招垦,到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共放荒219 880垧。
1881年(清光绪七年)到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宁古塔所属三岔口(今东宁县)及穆棱河上游(今穆棱县)两处共放出荒地21 000垧。
黑龙江地区在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至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部分开禁放垦期间,呼兰等9个地区共丈放荒地198.3万垧。
二、全部开禁放垦(19 04-1911年)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日俄交战,外势内侵,清朝统治者迫于筹饷实边之急需,经黑龙江将军达桂、副都统程德全奏准,实行全部开禁放垦。放垦办法,除“旗民兼放”外,对过去通肯、克音、柞树冈等地的旗领荒地进行清理,凡民人佃户交清押租即可变为“民户己产”。在黑龙江将军辖区,将“招垦省局”与“蒙荒省局”合并,在齐齐哈尔成立“垦务总局”,管理全省荒务,统计荒段处所,并将全省荒段(今西部地区)划分为通肯、柞树冈、巴拜及明水泉子、甘井子、讷谟尔河、白杨木河、汤旺河、依克明安蒙荒、郭尔罗斯后旗蒙荒、杜尔伯特蒙荒、兴东道领围荒、墨尔根、省城附郭荒地共13个区段,随放荒之进展,依次增设行局,开展放垦事宜。
松花江东部的吉林将军辖区,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起,“依吉林将军长顺奏请清查田赋”的同时,继续放荒。除五常、双城、三姓等地续放官荒外,在蜂蜜山(今密山县)设招垦局(其范围包括挠力河及穆棱河流域,即今密山、虎林、穆棱、宝清等县),同时在旧临江州地区(今同江,绥滨、富锦、桦川及宝清之一部)也开始全面放垦。
为了改变黑龙江沿边地区(即黑龙江右岸)“野甸荒凉,人烟绝迹”的面貌,增强边境实力,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黑龙江巡抚程德全奏准颁布了《沿边招垦章程》五章二十四条,对19处放荒地段规定了奖励垦荒办法,并在天津、烟台、长春等地设边垦招待处,对应招来垦者减免车船路费,不征押租,对招垦人员也给予奖励。
到1911年(清宣统三年),黑龙江地区共放出荒地565.7万垧,其中:通肯段(海伦)39.8万垧,克音段(绥化)2.0万垧,柞树冈段(青冈)23.1万垧,巴拜段(拜泉,含明水)50.4万垧,汤旺河段(汤原、含通河一部分)69.9万垧,郭尔罗斯后旗蒙荒(肇源)63.3万垧,杜尔伯特旗蒙荒及其东西省属荒地38.7万垧,依克明安旗蒙荒(依安)24.9万垧,甘井子段(甘南)33.2万垧,讷谟尔河南北段(讷河)66.7万垧,白杨木段(木兰)15.9万垧,齐齐哈尔和墨尔根(嫩江)18.8万垧,蜂蜜山地区(密山、虎林、穆棱)99.2万垧,双城、五
常余荒1.3万垧,三姓11.0万垧,方正4.3万垧,三岔口(属宁古塔)余荒0.3万垧,瑷珲段0.8万垧,兴东道段2.1万垧。
自1861年至1911年半个世纪中,黑龙江地区经过部分开禁放垦和全部开禁放垦,共放出荒地764.0万垧,但实际开垦面积仅300多万垧,占放荒总数的40%左右。
三、实边兴垦(1912-1930年)
辛亥革命时期,沙皇俄国乘中国无暇顾及东北边疆之机,向黑龙江北岸“每年从内地迁民10万多,布满沿江,建筑兵屯,修通道路,大有日进无疆之势”。而黑龙江南岸中国一侧“自呼伦贝尔越瑷珲兴东辖境,皆与俄境毗连,弥望榛芜,无人过问”。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为抵御沙俄入侵,黑龙江地区采取招垦、催垦、抢垦等措施,大力奖励移民实边兴垦。
(一)续放余荒
1914年3月,黑龙江省民政长制定了《黑龙江省放荒规则》、《黑龙江省招垦规则》,对松花江西部地区西布特哈、安达、通北、嫩江、景星镇、甘井子、龙门、萝北、呼玛、瑷珲等12处,实行放荒招垦,放荒重点确定在沿边地区。《黑龙江省放荒规则》七章十四条,对出放大段生荒和零星夹荒,均作出具体规定。划分地亩,仍用井、方、区、垧法,大段荒地每36方为l井,1井分9区,l区划4方,每方45垧,每垧面积2 880弓(按每弓5尺,每垧计长60弓,宽48弓,其面积2 880弓,每垧合今11. 06亩)。计算地亩时,生荒每垧扣除三成(沟洼壕道),按七成收价,放后第六年升科。各县还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具体办法。《木兰县余荒丈放办法》规定,每领户1名,按章只准领荒4方,以防包揽,同时要赶备牛犁一犋,以便拨地时由局先行验明,否则无效;由拨地之日起,统限5年垦齐,逾期未垦者撤佃另放。《铁骊设治局招垦章程》规定,“以全县未放官荒及已放未垦民荒为范围,招来垦户,每牛犋一副,准其承垦一百五十垧;或壮丁一名,准其承垦半方,以三年为垦齐之期,牛犋或壮丁多者,依次递加,但须由局验明牛犋或真正农民属实,方准给票到段”。到1927年松花江西部地区共放出荒地5 097 474垧。
松花江东部地区于1913年续放余荒。1913年4月,吉林省政府发出布告:“案查吉林省荒地,自1911年6月间,设立东三省屯垦总分各局,通饬各属一律停放,专备屯垦,嗣因武昌起义,屯垦中辍……(现)已垦户东来,络绎不绝,拟请仍饬各属,照章勘放,以实边圉……俯念边陲重要,亟取开放主义……无论大段官荒、畸零散荒,均准民间报领,以期速垦,而免荒芜。”1913-1914年间,主要出放依兰至密山官道间大小五站荒地60万垧,勃利官荒20万垧,虎林官荒19万垧。此外在一面坡设荒务局出放荒地20多万垧。1916年设立同宾、五常两县荒务处,出放浮多无主官荒给报领各户共27处。同时在一面坡重设荒务局,续放大青山、大肚川两处官荒。1913-1923年,松花江东部地区共放荒191.5万垧。
(二)农垦公司领荒
1910年到1929年,黑龙江地区陆续成立18家农垦公司,“购置荒地,招户开垦”。最早的是1910年由华商在东宁创办的富宁屯垦公司,1913年更名为阜宁屯垦公司。同时还有海参崴华商潘宗领荒2 500垧,招佃开垦,亦名阜宁屯垦公司,因地段偏北,称北公司。军阀张宗昌在东宁兴办裕宁屯垦公司,领荒1万多垧。1915年以后,绥滨县先后办起了5大火犁公司:江浙财阀郑永昌与美国人巴尔木合资的火犁公司,江苏财阀官僚以陈陶遗为首的东井公司,浙江地主官僚以周大容为首的智远公司,河北省地主集团以朱庆澜为首的近恩公司,黑龙江军阀官僚以吴俊升、鲍贵卿为首的广信公司。这5大公司垄断荒地10多万垧,约占绥滨县荒地面积的20%;拥有佃户950多家,雇工930多人,用火犁开地近万垧,占当时绥滨全县耕地面积的l/3。1915年创办的呼玛3大公司,农场面积3 600垧,其中垦熟地600垧。1926年创办的泰来县泰东公司,经营土地8 715垧。此外,拜泉县有黑龙江省垦殖股份有限公司等4处公司,龙门镇、绥化、苇河、临江等地各有l处公司。这18家农垦公司,占地近22万垧。
(三)催垦、抢垦
1913年,萝北设治委员在给黑龙江都督兼民政长的呈文中说:“黑龙江下游沿岸一带荒地出放多年,迄未到段开垦,以新来垦户已无从插足,殊非实边之道。兹拟先从关系交通之处入手,请将沿江流域,自拉哈苏苏江口起,至沿江各处划出边界三十里,一律撤佃放给实垦户认领。”这项办法核准后,青冈、龙门、嫩江、瑷珲、通河等县,都对放而未垦的荒地采取撤佃另放的办法,准许新垦户择地开垦,已有业主的可以商定垦后由双方分辟。各地还通过清丈和放垦,处理了原领荒户和垦荒户之间的土地分配问题和瞒地问题,对农地开发起了促进作用。
1914年,通北稽查局在催垦通告中指出:“以本年五月为限,若仍不到段,所领荒地,概行撤销。其已到段之户,则以民国四年五月为止,若查垦熟之地尚不及所领之半,其余所领荒地亦一律撤销,决不稍涉迁就。”1917年,克山县发出催垦布告说:“查克山境内,土质膏腴,在乌裕尔河南垦成熟地,平均约有十分之七;乌裕尔河北垦成熟地,平均不过十分之三,非设治招户兴垦,将何以兴地利而厚民生,……对原有业主力能自垦者,统限于本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以前来县报告注册,出具结押,务于三年后垦齐,如在期内不能报到者,其生荒在四方以上者,即代为招户开垦。”1919年,龙江县也规定:“县属托里河一带浮多地一万零八百余垧。前经县署免价出放一百九十户,实在到段开垦者,仅三十六户,……未到段各领户一律撤佃招户另放。将从前所发信票,按名公布取消”。
1921年,黑河道尹向黑龙江督军兼省长提出改进边疆地区招垦办法4条。呈文说:“乌云、萝北、绥东三县局,土地膏腴,地利丰厚,而人民未聚,千里萧条。”其原因,“囿于成法,未因地制宜。”因此提出“转荒凉为富庶”的四项措施:“一、特许耕种:对于乌、萝、绥东三处荒原,无论已放未放,有主无主之荒,一律许人择地垦种,垦田得田,概免领费,变荒为熟,权归所有,即原
有领主,经人占种,领主到时亦只拨于二成之田,而不能夺其已垦之地;二、宽减赋税:大租三费粮石各租税,概予免除;三、保护治安:寓兵于农,官民一气,正本清源,戢止匪踪;四、厉行奖惩:比较垦田,按年考察,增垦多者,优予升擢,增垦少者,严为惩戒。”其中“许人择地垦种、宽减赋税”两项,较过去其它催垦章程规定的“缓交荒价”更进了一步,因而收到成效。
1928年公布了《黑龙江省沿边各属荒地抢垦试办章程》十八条,规定以铁力、通北、东兴、汤原、绥东、萝北、乌云、逊河、佛山、龙镇、瑷珲、嫩江、呼玛、漠河、泰康、甘南等荒多户稀各县为抢垦区域,任由他户抢垦,对抢垦者免除3年租赋。1931年春.把抢垦办法又推广到省内腹地各县,入垦者逐年增加,垦荒实边有很大进展,沿黑龙江边增加了不少村屯,初步改变了千里榛莽、渺无人烟的局面。
通过招垦、催垦、抢垦措施,在不到20年时间内,黑龙江地区的耕地开发和人口增长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到1930年黑龙江地区耕地总面积已达789. 19万垧(合今8 760万亩),人口增加到629.6万人,均比清朝末年增加l倍多。
四、日本侵略者农地“开拓”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疯狂地掠夺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及其它自然资源。日本陆军省和关东军以军事屯田为目的制定了向东北地区移民100万户、500万人和占地1 000万公顷的计划,逐年组织大批“开拓团”抢占土地。第一批经过训练的武装移民492人,在1932年10月14日到达佳木斯,从此规模不等的集团移民和自由移民,陆续入侵黑龙江地区。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止,黑龙江地区共有47个县398个村驻有日本“开拓团”,“移民”人数达11.6第二篇土地开发
万人,强占中国农民耕地l 500多万亩。日本侵略者在组织“移民”的同时,还以开发未利用土地“农地造成”的名义,强行开发和掠夺土地资源。1940-1943年,先后在鹤岗、莲江口、太平镇、乌裕尔河、甘南北部和东宁等地实施了“农地开造工程”,但成效不大,仅开垦荒地40多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