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金代的统计
1114年女真族完颜部在今拉林河一带起兵反辽,1115年在黑龙江流域建立大金国,定都
上京会宁府(今阿城南),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疆域逐步扩大到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
。金廷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统计组织体系,将各项统计调查活
动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一、统计组织
金初确立了皇权统治,建立了以猛安(部族单位,设千户长)、谋克(氏族单位,设百
户长)为单位的军事编制。初以300户为1谋克,7谋克为1猛安。1126年(金天会四年),全
面采取汉化措施,进行政治改革,在中央设尚书省左右丞相和六部,由尚书省和户部分掌统
计事宜,设置验实推排官员,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统计组织体系:中央自户部“郎中而下,皆
以一员掌户籍、物力、婚姻、继嗣、田宅、财业、盐铁、酒面、香茶”与“榷场、交易等事
”,“一员掌度支、国用、俸禄、恩赐、钱帛、宝货、贡赋、租税、府库、仓廪、积贮、权
衡、度量、法式、授给职田”,“并照磨计账等事”,另设干办官10员,“照磨文账等事”
;在刑部、工部、检法司等各设推官2员,推掌通检推排簿籍事宜。在各路(省、京)、府、
州、县分设推排官员,掌管各种通检推排及汇总上报统计册籍。(1)在上京、速频、蒲与、
胡里改、曷懒等路总管府及隆州、泰州各设推官2员,为从六品,掌同府判,内户推掌通检推
排簿籍;(2)在都转运司内设户籍判官2员,为从六品;(3)诸留守司,各设推官1员,掌
同府判;(4)在路下总管府,分设府判1员,仍掌通检推排簿籍事。另设推官1员,正七品,
掌同府判;(5)在诸府分设府判1员,从六品,专掌通检推排簿籍。另设推官1员,正七品,
掌同府判;(6)诸节、镇,分设正七品观察判官1员,通检推排簿籍;(7)诸防御州,分设
正八品判官1员,专掌通检推排簿籍;(8)诸猛安(含谋克)为从四品官,掌军务、劝农桑
,余同府、州通检推排事;(9)诸刺使州,单设从八品判官1员,专掌通检推排簿籍;(10
)各赤县(有2.5万户以上人口的大县),设从六品县令,兼管常平仓及通检推排簿籍,总
判县事。诸县令、县丞各1员,兼理通检推排事宜;(11)诸知镇、知城、知堡、知寨,皆为
从七品官,职责与县令同,另设司吏查验户口。《金史·百官志》载,1188年,在任仕官共
有“一万九千七百员”;1207年时,“在仕官(有)四万七千余……则三倍(于金)世宗之
时”。其中统计调查官员占有一定数量。
二、统计调查
(一)户口调查
1.通检推排 通检即调查,推排即评定。通过调查民户数量及其财力,确定赋役的办法
,称为通检推排。《金史·食货志》载,“通检,即《周礼》大司徒三年一大比,各登其乡
之众寡、六畜、车辇,辨物行征之制也”。金代对州县民户的通检推排在先,共进行5次,对
猛安谋克户的通检推排在后。前者是为征税“富国”;后者是为徭役“强兵”。各次通检,
均由尚书省制定实施方案,统一抽调调查人员,并吸收各路差官参加,先在中都路(或其它
一路)作为推排(统计评定)样板,取得经验后,再分路进行推排。组织州县民户物力通检
推排时,由皇帝亲点官吏作为“通检推排”使,分赴各路与地方官员共同组织踏查。除人户
外,物力调查的范围,包括各户的田园、屋舍、牛羊、车马、树木及钱币等。对猛安谋克户
,还包括奴婢数目。调查之后,确定各户物力等级,作为征收物力钱数和服役当差先后的依
据。基层调查册籍由县令掌管,统计汇总资料交户部管理。对猛安谋克户口的通检推排,因
为涉及到女真贵族的切身利益,屡遭大贵族与富户的反对或破坏,为了逃避税役,有的瞒报
奴婢口数,或是把奴婢改为“正口”。于是,1174年,金世宗决定先行试点,派遣户部主事
、按带等14人及部分外官组成调查队伍,分赴各路排除干扰,再“令验实推排,阅其户口、
田亩、畜产之数”,前后近10年之久。1183年(金大定二十三年八月),尚书省统计汇总,
并奏报上京等22路推排定全国猛安谋克户口、田亩、牛犋之数:猛安202,谋克1878,户61.
6万,口615.9万人,内有正口481.3万人,奴婢口134.6万人;垦田160万顷,牛犋38.5万
具;在(上京)都宗室将军司,有170户、2.9万口,内有正口982人、奴婢口2.8万人,田
3683顷75亩,牛犋304;迭刺、唐古2部5乣,有5585户、13.8万人,内有正口11.9万、奴婢
口1.8万,田4.6万顷17亩,牛犋5066。通过猛安谋克户调查,全面核实了女真户口、田亩
和牛犋之数,明确了每户女真人所承担的兵役和赋税。1193年(金章宗明昌四年),尚书省
奏报“上京、蒲与、速频、曷懒、胡里改等路猛安谋克民户计十七万六千有余”,剔除曷懒
路人口数后,有140余万人居住在黑龙江地区。在黑龙江地区200万总人口中,由猛安谋克管
辖的女真人占2/3强,州、县管辖的民户不足1/3。
2.户籍调查 金代户籍调查,又称户口计账汇总,始定3年一籍查,次为通检,后为临
时性简易人口调查。通过推行坊村邻里户籍法,规定以5家为邻,5邻为保,互相监察。在城
郭之下设坊正、乡村设里正,定期“按比户口”,组织户籍统计和管理。金代户别,除猛安
谋克户外,还有汉人、渤海人、正户、奴婢、监户、官户之分。当时规定,凡汉人、渤海人
不得填入猛安谋克户内,猛安谋克户内的奴婢转为良民的记为正户,因罪及罚人官府的良民
为监户,隶太府监的为官户。户籍编报程序,规定每年正月初,由村正、主首及猛安谋克寨
使将手实册分发各民户进行手实,填报各户男女老幼的姓名、年龄,生者填入,死者去除;
正月二十日前,由村寨将民户实数和册籍上报到县衙;二月二十日,由县吏将册籍数字汇总
上报州衙;二月底前,由州官汇总上报到(京)司;各司无论远近,必须于四月二十日前上
报到户部汇总,再进呈尚书省。金上京会宁府是黑龙江地区人口稠密之地。上京会宁府内有
3.1万户、30余万人;上京路初有5.4万户,后为7.2万户,内有钱粮户3.1万户。人口分
布,由上京城往北人口渐次稀少。黑龙江地区人口,从金初(1115年)的100余万,增至119
3年的130—140万人,金末(1210年)突破200万大关,步入了黑龙江地区古代人口史上的第
二个高峰期。
3.人口迁移统计 金政权在对辽、宋用兵过程中,先是将山西、河北等路被俘汉人10余
万人北徙,以实“金源内地”。1127—1140年在金对南宋作战中,又年年率部南迁,每次十
数万人不等。《金史》记载,黑龙江地区女真人等南迁中原地区,较大规模的有3次。1133年
(金天会十一年)前后,迁女真人数十万散居汉地;1141年(金皇统元年)南宋割让淮河以
北地区后,有6万多猛安谋克户随军南下,定居中原。1153年(金贞元元年),金朝第4任皇
帝完颜亮从上京(阿城)迁都燕京(今北京)时,将金朝文武百官及其家属人等二三十万人
迁入中原,其中护驾仪仗队伍就有1万余人,有骑兵3969名。1216年(金贞祐四年)统计,迁
入中原地区的女真军民约有100多万人,大多分布在河北、山东以及河南北部,与当地汉人杂
处耕垦。对黑龙江地区的屯田迁徙,和女真人南逃高丽的人口数字也有记述。金廷于1121年
(金天辅元年)两次将诸路猛安民户1万余户、10余万人迁至泰州屯田;1185年(金大定二十
五年),将黑龙江东部地区的速频、胡里改两路3猛安、24谋克约6000户、6万多人迁移到今
阿什河、呼兰河流域定居,“以实上京”。《高丽史》记述女真人南投高丽的事件有二三十
起。其中,1104年“东女真男女1753人来投”,1107年“东女真袅已乃等3230人来附”。
(二)农牧业统计
金廷为了征收牛头(土地)税赋,通过对田地和牛犋的通检推排,查清了全国耕地面积
。上京、蒲与、速频、胡里改等路耕地有21多万顷,约等于现在的117.6万公顷,平均每人
占有耕地1公顷多。其中占有耕牛3头(即1犋),有民口25人的猛安谋克户,即授田4顷4亩,
平均每人垦地16.2亩;而1个大奴隶主占有奴婢1000余人,耕地160多顷,约等于现在的869
公顷。1183年,居住在上京(今阿城)的“宗室将军户170”户,占有耕地3683顷75亩,平均
每户占有奴婢169人,占有耕地2167亩。农作物产量逐年增加,粮食增长更快。1190年正月调
查,全国粮产量达到5226.1万石,“上京、蒲与、速频、曷懒、胡里改等路猛安谋克民户计
有十七万六千有余,每岁收税粟二十万五千余石,所支者六万五千余石,总见其数二百四十
七万六千余石……此地收多支少”。剔除曷懒路的粮食产量,黑龙江地区的粮食总产量达到
198万余石,平均每人占有1.5石,已有大量剩余。畜牧业比较发达,尤其是大量集中饲养马
匹。在金上京会宁府地,既有“笼(养)鹰之所”,又有两个大养马场,三江平原有5个较大
的群牧所,松花江下游及以东地区有15个群牧所。猛安谋克户还分散饲养了大量的马匹。11
16年10月,金主诏令“以羊十万(只)付乌古里石垒部畜牧”,补给贫民。1159年(金正隆
四年),海陵王下令从各路征调战马56万匹。1188年(金大定二十八年),在群牧所集中饲
养的马匹有47万匹、牛13万头、羊87万只、驼4000头。其中在黑龙江地区群牧所饲养的马匹
有20余万头。
(三)手工业、交通和城邑统计
金代手工业以冶铁业最为发达,制盐业次之。在上京以东的五道岭山区留有金代铁矿10
多处,炼铁遗址50余处。当时铁矿石开采量多达40—50万吨,含铁量在50%以上。铁器制品主
要有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兵器,渔猎、牧业和交通工具等数十种。肇州地区年产盐6.5万
—7.5万公斤。
金代的交通路线,以上京会宁府和东京辽阳府(今辽阳市)为中心通往各地。主要是从
上京到燕京、到东京辽阳府、到所属各路府衙等路线。《金史》、《大金国志》对各条路线
的驿站方向、位置、里程数等均有详细记载。自上京至燕京(中都大兴府)2750里,自上京
会宁府到东京辽阳府1440里,途经五常、榆树、舒兰、永古、盘石、辉南、海龙、清源、抚
顺、沈阳、辽阳等21个城站。古城站距离里程,一般是在40—100里之间。1129年,南宋使臣
许亢宗出使金国上京,沿途列记37程站,通(统)计全程6020里。其中从余杭(今杭州)出
发到雄州(今河北省雄县)为3270里,又自雄州至金国都城上京会宁府2750里。从上京会宁
府到蒲与、速频、胡里改等路交通路线各驿站的方向、位置、里程数均有记述。会宁府东至
胡里改路630里,西至肇州550里,北至蒲与路700里,东南至速频路1600里。金廷还以京都会
宁府为中心的会宁港开凿了一条50公里长,汇入松花江的人工运粮河,史称“金兀术运粮河
”,连接奴儿干(黑龙江出海口处,现属俄罗斯)至各路水路交通港口,形成了以运输粮谷
等朝贡为主的水路运输网络。
金代黑龙江地区有城堡300余座,多为方城、圆城和山城,金代史书对各城堡面积和居住
人口都有口都记述。按城堡面积大小分为6类,占地面积最大的是金上京城,宽3000米、长3
700米、周长22华里,居住人口30余万。上京城内有宫殿22座,大的宫殿可容纳2000人集会。
城内除有各类官职衙门外,还有寺庙、道观、学堂、祭坛、演武场、市场、店铺、行会、戏
院、舞台、苑圃、道路等;周长为5—10华里,居住3000—6000户的城堡有数十座,多为节、
镇、州、县和猛安府衙所在地;周长在2—4华里的古城有100余座,各城居住人口500人左右
,多为谋克驻地;周长1华里左右的边堡驿站有130余座,各居住200人左右。无城郭的村寨(
山城)有1000处之多。在城堡居住的人口约有80余万,约占黑龙江地区总人口的40%。
金朝为了防御蒙古人和契丹人入侵,在黑龙江西北边界即泰州(今泰来)以西,修筑了
一条长达3000多华里的界壕和70个城堡,陈兵1.3万人,史称“金界壕”或“金长城”。
(四)税赋调查
金代税赋调查称为物力通检推排,即评定民户财产状况,确定户的等级,按财产多寡征
收赋税。物力调查,初为3年一籍,后为一年一通检,又为10年一推排。金初规定官田交租、
私田交税。租税之外,还要查算各户田园、屋舍、车、马、牛、羊、山场树木之数及其藏镪
(钱)多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庶民和出国使臣,都要上缴物力钱。民户田租,形式上是
由村坊人户共同评定,但实际上为官吏、豪绅所控制。当时规定,猛安谋克户每头牛输税3斗
,有1—2牛犋(3—6头牛)的户每年缴税1.2石;但一般民户的租税却为猛安谋克户的20倍
。1127年,黑龙江地区接收租粮和牛犋粮共计14.7万石。1165年,在全国物力调查规定差役
后,又推行通检土地等第(级)税法;1175年又以贫富变异、赋税轻重不均,派遣推排使臣
26人分路推派物力;1180年4月,查验各户财产多寡,分为4等科差;1183年8月,召集德高望
重的老年人验查贫富状况,核实土地、牛犋和奴婢之数,分为上、中、下3等税户。1192年耕
地24万顷,实征粟17.86万石。后将田地分为3等9级,按1/10取税。1193年,尚书省查报上
京、蒲与、速频、胡里改和曷懒路等5路猛安谋克户17.6万户,共产粮247.6万石,收缴税
粮20.5万余石。1195年,统计全国征收物力钱260.5万贯。1198年9月,奏报上京等13路籍
定推排物力钱258.7万贯,除上京、北京、西京外,余路计(各)收20.2万贯。1202年,规
定人户物力随时推排法,令在人户推收物力后,即编置账簿册,至下次通检时,只查新增项
目,“查定浮财,便得其实”。榷场税收,另有所记。仅以泰州西子城榷场为例,1161—11
89年(金大定年间),每年获税3.4万贯;1198年获税12.2万贯。肇州盐税,“初定额万贯
,后增至2.7万贯”。
(五)商贸、金融、仓储和兵饷统计
金上京城内外商业区,有由商人控制的茶行、油行、石行、布行、金银行、当铺等各种
行会组织,还有店铺、酒楼、商场等。起初,对盐、酒、面、铜、铁、醋、茶等10类货品实
行专卖,由公家统一经营。当时民间常将20—30%的粟麦用来造酒,民间销量很大。国家通过
酒曲使司组织专卖管理,积累和回收了大量货币。《金史·食货志》载,大定年间,岁获钱
36.7万贯;承安元年(1196年),岁获45.5万贯。金廷设官管理盐池和盐业市场,限定盐
价,初定1斤盐价31—41文,每石为1贯500文—2贯。1174年,包括肇州在内的7盐司共收盐税
622.7万贯,后增为1077.5万贯。
金流通铜币(铜钱)、纸币(交钞)和银币(承安宝货及铜锭),后期实行限钱法,强
制使用交钞,禁止铜钱流通,造成民间大量隐藏铜钱。经考查,仅在今黑龙江泰来县塔子城
一地就有20余处窖藏铜钱1.3万斤,折合金代2.3万贯钱。1154年(金贞元二年),金首次
大量发行交钞,纸币面值有1贯、2贯、3贯、5贯、10贯,后有20贯、100贯、200贯、1000贯
等大钞,还有100、200、300、500、700文等5种小钞。金银货币发行不多。1191年,金全国
仅有金1200余锭、银55.2万余锭。
金廷为了广积粮,规定各府、州、县和猛安谋克普遍建立仓库,以丰补歉。起初,要求
各地储备3个月的库粮,用于平抑物价和救灾。后恐库粮过多遭损,便改为2万户以上的县储
粮3万石,1万户以上的县储粮2万石,1万户以下的县储粮5000石。1192年,黑龙江地区累计
储存谷粟203.9万石,后因猛安谋克民地收多支少,遇灾足以赈济,便不再设置常平仓。金
廷还以人粟补官办法,即按储积粮草数量多少,分别给以升官晋级。如米进150石进官1阶,
700石升两阶,1000石升3阶;县官有劝储2000—3000石粮者,分进1—2阶,对劝储1万石者另
有重任。储粮办法,是“丰年则增市价十(分)之二以籴(买进粮食),俭岁(荒年)则减
市价十(分)之一以出(售)。夫所以丰则增价以收者,恐物贱伤农。俭则减价以出者,恐
物贵伤民。增之损之以平粟价”(《金史·食货志》。)。1191年(金明昌二年),全国储粮
2079万余石。1195年,全国常平仓共有519处,存粟3786.3万余石,可供官兵5年食用;米8
10万石,可供4年食用。
金代屯田驻军,分列猛安谋克、千户、蒲辇、正军、长行等8种兵籍,兵饷统计尤详。对
上京路永屯驻军所授饷额如下:千户月给钱粟15贯石、绢10匹、棉20两、饲3(匹)马;谋克
钱6贯、米2石8斗、绢6疋、饲2马;正军月支钱2贯500文,米1石2斗,绢4疋,棉15两,饲1马
;阿里喜钱2贯,米、绢、棉与正军等同,但无马。
(六)教育统计
金代创制女真大字和小字,设立学校和科举制度,崇尚儒学,学习汉语。对各州、县学
校数、学生名额、入学资格、年龄、课程、考核等均有统计记载。当时,金代府学有22处,
节镇防御州学60处,有3000余人在学。其中黑龙江地区上京等路府学有5处,女真学府13处,
有生员2000人。上京设国子监,为最高学府,有生员200余人。《金史》和《大金国志》分别
对各年各路科举时间、中举人数做过记述。
三、统计方法
金代广泛应用统计分组法。规定人口年龄分组,男女2岁以下为黄,15以下为小,16为中
,17为丁,60为老。无夫为寡妻妾,诸笃废疾不为丁;户口分组,分为正口和奴婢口;按物
力(资产)分为上、中、下三等户,有物力者(指以丁口、资产计算负有赋役能力的人)为
课役户,无物力者为不课役户。田地分组,1219年,将田地按肥瘠程度分为上、中、下田,
上田可收1石2斗,中田1石,下田8斗,田租按1/10取之,可均贫富。其次是大量使用统计表
式。《金史》载录了《宗室表》、《交聘表》、24节气变化《气象表》以及猛安谋克军饷表
、交通里程表等,均为竖式,指标和栏目设置与近代竖式表无大区别。如《交聘表》竖列“
宋、夏、高丽”等项,横列100多个年代各月大事。气象表有3种,表1为《二十四气卦候》,
竖栏列有“初候、次候、末候、始卦、中卦、终卦”等6项指标,横栏自右至左分列“冬至、
小寒、大寒、立春、雨水……大雪”等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