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东北沦陷时期的统计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武装进攻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同年11月19日占领了齐 齐哈尔,1932年2月5日占领了哈尔滨。1933年3月占领了黑龙江地区的主要县城,建立了自上 而下的殖民统治体系。日伪政权为了实施其军事上侵略、政治上统治、经济上掠夺、文化上 奴役的罪恶目的,运用各种统计调查手段,对黑龙江地区的人口、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 进行了大规模的统计调查活动,窃取了大量的经济情报。敌伪统治时期的统计事务主要由日 本人把持,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并通过法律手段对统计活动加以规范;参与统计调查 的部门林立,既有各级伪政权机构,又有各类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统计范围广泛,统计 内容不厌其详。省、市、县各级编辑出版了种类繁多的统计资料书刊,既反映了这一时期黑 龙江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也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罪证。
    一、统计机构
    东北沦陷后,从伪满洲国政府,到黑龙江地区的各省、市、县,以及各经济实体部门, 均设置了统计机构,形成了庞大的统计系统。开始在各伪省公署总务厅内设统计科或调查科 ,省属厅(局)也设有相应的统计组织。1932年伪《黑龙江省公署机构设置表》载,总务厅 统计科为专职调查统计机构,负责统计调查并搜集、整理、保存各种统计资料;在未专设统 计机构的民政、警务、实业、教育等厅(局),均设有专人管理统计调查事项。同年4月,哈 尔滨特别市在总务处内设统计科,在各县公署总务科内设文书股,负责文书及统计调查事项 。1934年10月实行小省分治(1934年黑龙江地区设龙江、滨江、三江、黑河4省和北满特区、 哈尔滨特别市;1937年撤销北满特区和哈尔滨特别市,增设牡丹江省,共5个省;1939年增设 北安省、东安省,共7个省;1945年撤销牡丹江省、东安省,增设东满省,共6个省。)后,各 省公署设统计主任,由总务科长充任;省公署下属各厅(科)设统计主查1名。1935年伪《滨 江省公署分科规程》规定了统计机构及其职责:总务厅总务科负责统计、调查及资料编辑; 民政厅土地科负责地籍调查整理,对官有财产、公有建筑物、雨雪量、鼠疫、霍乱等流行病 进行调查统计;警务厅负责警察统计,司法科负责户口调查,并对各县上报的警官、警力、 枪支、外国人出入境等资料进行汇总;财政厅旧案整理处对各县经费预算、决算、征解田赋 税及金融市场等进行审核汇总;实业厅对全省农事、农村金融、森林、矿山、荒地、土场等 进行调查;开拓厅对土地、耕地面积、农作物产量进行统计,对各县上报的《土地利用状况 表》、《土地开垦调查统计表》等进行汇总。同年12月,该省教育厅在初等教育股内设调查 统计系,在中等教育股内设调查统计计划系等,对教育状况、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编制 学生毕业、修业成绩一览表等。1936年初,在哈尔滨特别市公署总务处设主计科,专司统计 调查工作,另由秘书科负责统计资料整理。同年7月,三江省在街(准市,人口在2万以上者 )、村(户数在千户以上或耕地在4万亩以上区域)设司计,负责会计、统计工作。村公所调 查统计方面的职责是整理地籍,按户建立地券统计台账。同年12月,伪龙江省公署颁布《龙 江省公署统计事务细则》,规定“本省公署统计事务依本规程处理之”;“统计主任以总务 科长充之”,“总务厅总务科长设统计台账,每年编纂龙江省公署统计年报”;“统计主任 担负省内统计之综合及统计调查,省内外之联络事项;统计主查担任各种主管统计事项”; “统计主任及统计主查处理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职员培训,指导县旗调查统计,编制 统计报表等事项”。1941年,伪满洲国国务院总务厅统计处,以资源科、统计科为主体,分 别成立了多种临时调查机构,专门从事各种调查活动。除政府统计机构外,还有为数不少打 着“民间”旗号,实际上是由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政府所操纵的调查机构。汉奸组织—— 伪满洲国“协合会”,设有政经调查会,先在哈尔滨特别市和滨江、龙江、三江、黑河等省 公署及所属县、旗分设事务局或调查分部。后在哈尔滨附设经济调查所(后改称北满经济调 查所),除搜集、整理统计资料外,还编辑出版统计杂志和统计资料。成立于1907年、由日 本关东军操纵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设有调查部,1943年改称调查局,有统计 调查人员2000余人。内设特别调查室、交通调查室、矿床地质调查室等,进行经济、军事、 资源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从1933年起,对东北地区的资源进行普查。东亚经济调查局设有调 查课,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城市分设审计统计室或统计所。各省、县、旗兴农合 作社,分别设立了调查部、调查课、统计股、企划股等,对各地农业和其它产业状况进行调 查和统计。此外,在北满江运局、哈尔滨造船所、哈尔滨和齐齐哈尔铁道建设事务所中也设 有统计机构。
    二、统计调查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政权为了掠夺资源、发动侵略战争和进行殖民统治,先后颁布了《 统计调查法》、《资源调查法》、《土地调查令》、《统计报告规程》、《统计事务规程》 等统计法规,在黑龙江地区组织过多种专门调查,建立了多种统计报表。统计调查内容涉及 土地、气象、人口、劳动、工业、矿业、农业、林业、畜产、水利、水产、盐业、建筑、交 通、邮电、商业、贸易、专卖、物价、财政、金融、文化、教育、卫生、民政、宗教、警察 、司法、仓储等诸多方面。通过统计调查,占有了种类繁多的统计资料。
    (一)人口调查
    东北沦陷时期,除伪满洲国政府组织的国势调查和清乡人口、都市人口、农业人口、民 族人口、就业人口、移民和开拓民调查外,民政、警务等部门也组织进行了多次人口调查。 1932年,主要是对各省的户数、人口(分男、女)进行了调查,编制了《现住户口数表》及 各月份《户口总数及变动报告表》,列有户别、户数、口数(男、女)、迁入、婚入、赘入 、生育、承继、迁出、嫁出、死亡等指标。1933年对在哈尔滨居住的30多个国家的侨民人口 进行了调查,对侨居的日本人、朝鲜人等逐年进行统计。1934年,伪国务院统计处布置各省 填报《户口调查表》,有户数、分男女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等指标;《职业别人口表 》,列出有业和无业,有业人口共列出16种职业。同年,各省组织人口和警察情况调查,调 查表式有8张,即人口年龄别、人口职业别、人口移动,外国劳动者出、入国人数,警察官吏 人数及其变动等。调查日期为10月1日~31日。黑龙江地区如期完成上报的仅有9个县,未完 成的有65个县。1935年,伪满政府为了镇压反满抗日活动,在伪满国务院特设调查准备委员 会,通令各省清查户口,限期具册呈报,并施行所谓“十家连坐法”,制定了特别调查表。 调查项目有姓名、年龄、体格、出生年月、族籍、居住时间、职业、指纹、口音、智识等。 调查表右上角贴2寸半身照片,并在“备考”栏内注明其它有关问题。调查结果,龙江、滨江 、三江、黑河4省人口分别为197.5万人、403.2万人、91.2万人和5.4万人;哈尔滨特别 市41.3万人,北满特区81.8万人。同年12月,日伪政权组织第一次临时(都市)人口调查 ,包括黑龙江地区的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黑河等4个城市。调查内容主要有常住户姓 名、在户中地位、男女别、出生年月、职业、出生地、来“满”年月、民族或国籍等8项指标 。调查方法,是由伪市政公署职员、警察、牌长、学校教员、中等以上学校学生、青年等担 任调查员,将《常住人口呈报书》发到各户,由各户自行填写,再由调查员到各户搜集。同 年12月末,各省公署警务厅分别制发《保甲自卫团调查表》,列有保数、甲数、牌数、自卫 团数、团员数、保甲自卫团经费、县城户口数等。1936年末伪满洲国进行54个县城人口调查 ,包括当时龙江省的讷河、龙镇、克山、拜泉、泰来,三江省的富锦、依兰,滨江省的呼兰 、阿城、双城、海伦、绥化、巴彦、珠河(尚志)、宁安,牡丹江省的东宁(绥芬河)等16 个县城。调查内容和方法与第一次临时人口调查基本相同。同年内,为了强化“保甲制度” ,又由伪总务厅统计处统一制发《县区聚落调查街区表》,对居民村落和街巷胡同人口进行 调查,列有户号、住宅方向、里数、常住户数、人口、乡董姓名等项。1936—1937年,对农 业人口和就业人口进行了调查统计。1936年,龙江和滨江两省分别有农户30.5万户与62.4 万户,农业人口有199.4万人与411.3万人,分别占各省总户数、总人口数的87.2%和88. 4%、89%和91.4%。1937年,滨江省在业人口为406万人,其中农林牧渔业259.8万人,工矿 业15.4万人,商业22.5万人,交通业3万人,公务及自由业28.3万人,佣人(家事使用人 )50.4万人,其它有业者26.1万人。
    1940年,伪满国务院总务厅进行国势调查(人口普查)。这次调查有别于警察户口调查 所采用的现(常)住人口调查办法,而是采用了现在人口调查法,即以伪康德7年10月1日零 时为标准时点,对伪满洲国内有住所的久住者及暂住者均进行调查登记。调查内容共有15项 ,即姓名、家长姓名及住所、父母姓名、户长与家长的关系、户长以外者与户长关系、男女 性别、出生年月日及年龄、配偶关系、职业、种族别、籍贯、居所或暂住所、来“满”年月 日、来住时间、兵役关系等。当时黑龙江地区各省均按伪满政府统一制定的《户口调查表》 ,分别编制市、县人口、年龄别人口、民族别人口等统计表,计算了人口密度、民族别人口 比率、男女别年龄构成等。
    按下页表1—5计算,1940年黑龙江地区7省人口共有1142.1万人,剔除现属于内蒙古、 吉林管辖的各县人口,按现在疆域计算的黑龙江地区人口为999.5万人,其中男580.6万人 ,女418.9万人,性别比为138.6。
    1941年8月,伪国务院总务厅统计处、经济部、满洲中央银行、兴农合作社中央会联合布 置各省进行人口调查,并按《都市人口表》、《人口移动表》、《民族别表》等进行汇总。 1943年,伪满临时国势调查事务局又组织人口调查,并将各省调查结果刊登在《满洲经济统 计季报》上。黑龙江地区居住人口,包括日、俄等外侨人口在内的总人口数,1931年为863. 1万人,1937年为838.3万人,1941年为1034.5万人,1943年为1059.9万人,1945年为112 5.4万人。同一时期外侨人口分别为20万人、35万人、66万人、58万人、79万人。
    “九·一八”事变前,侨居黑龙江地区的日本人有1万余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 侵略者为了永久霸占中国领土,进行了多次武装移民,到1936年共有7296人进入黑龙江地区 。1937年日本国制定了20年内向东北地区移民100万户、500万人的计划。到1941年,在黑龙 江地区各省共建立299个集团移民区,主要分布在沿苏联边境一带及重要交通枢纽地带。到1 945年日本投降前,在黑龙江地区居住的日本人共有36.7万人。
    (二)农林调查
    1.土地及农业调查 日本侵略者为了最大限度地进行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利用日伪当 局颁布《土地调查令》,1935年8月设立临时土地制度调查会,1936年12月又设立地籍整理局 ,投入6000万元的经费,动员550余万人次,对东北地区的土地面积进行调查,开始实施为期 8年的地籍整理计划。规定土地所有者将其住址、姓名、土地亩数呈报临时土地调查局。193 3—1944年,伪满国务院统计处、民政部、实业部、兴农部、满铁株式会社、农产物检查所、 兴农合作社等10多个部门组织各省公署及其所属市、县公署进行了50余次农业调查。调查内 容有:土地关系和土地制度、可耕地、已耕地、不可耕地、碱地、湿地,气象、水文,土壤 、地势、地力,山川、河流、湖泊,耕地面积、播种面积、灾害面积,地价、地租,农作物 产量、消费量、“出荷”量、交易量,家畜家禽、水产品产量,农家户数、人口、劳动力、 农民生活状况等。
    1932年5月,伪民政部土地局进行所谓土地旧惯(土地关系和制度)调查。同年6月,伪 实业部发布“自本年度起施行农产物收获量预想调查”的训令,黑龙江地区各县按照训令, 于每年农历夏至、处暑及霜降3期对主要农产物产量进行调查。每期调查报告内容略有不同, 夏至、处暑有的用不确定性名称,如可能收获面积和可能收获量;而霜降期调查时,则变为 收获面积和收获量的确定性名称。各市县农作物汇总表列有收获面积及产量(以及上年实际 )、运出数量、贩卖数量等。年内,各省县还进行了牧场调查,马匹和家畜调查等。1934年 10月,各省公署实业厅对耕地面积、作物播种面积和收获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龙江、黑 河、三江、滨江4省总面积4542.2万陌(陌,为日制土地面积计量单位。1陌=1.356垧,或 相当于1公顷,1万平方米。),可耕地1949.3万陌(其中已耕地554.3万陌,未耕地1394. 9万陌),不可耕地2593万陌。1935年,各省对农家户数、家畜家禽头数、渔获量等进行了调 查。1936—1938年,伪满国务院统计处、实业部临时产业调查局等在瑷珲、龙江、桦川、富 锦、依兰、勃利、讷河、克山、呼兰、巴彦等20余县进行农村实态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各县 村屯地理位置、地势、面积、土壤、气象、户数、人口、劳动力及移民状况,农家衣、食、 住状况,主要农作物产量及消费量,粮谷库存量,水稻、罂粟栽培状况,农具、牲畜、租税 、地价、教育、宗教、卫生、社会治安状况等。编制统计报表190余种,统计报告书数十种。 1939年9—11月,满铁北满经济调查所等单位对黑河省的呼玛、瑷珲、孙吴、奇克、逊河、乌 云、佛山等7县、76个村屯的农林、畜产、水产和林产等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印发调查表及调 查票56种。调查内容为各县街村耕地面积、土地所有制性质,农家户数及人口、家族、借贷 、产量、役畜、家畜、家禽、农具、肥料、租税、收支、气象、降水量、河流及渔业状况等 。这次调查以村屯为单位采用提问、测定、观察、召开座谈会等方法进行调查,填写调查票 。由北满经济调查所对调查材料进行汇总、公布。1943年选择部分县,对14种粮豆作物的生 产费用进行了调查。1940—1945年,伪实业部临时产业调查局等单位对黑龙江地区碱地、湿 地、河川长度及湖泊面积、农产量及“出荷”量进行调查,在全东北650万公顷碱性地中,滨 江和龙江两省有420万公顷,占64.6%。1943年由伪交通部、大陆科学院、农事试验场及日本 内地的大学组成联合调查队伍,对东北湿地开发进行了为期3年的调查。东北地区共有湿地1 100万公顷,其中三江和东安两省有550万公顷,占50%。调查内容包括湿地形成原因,排水方 法及利用情况等。对黑龙江地区的水系先后进行8次调查,松花江、嫩江、第二松花江、黑龙 江、乌苏里江等5大江河本流和支流长度分别为6888公里和1.4万公里,兴凯湖、镜泊湖面积 分别为1500平方公里和180平方公里,呼伦池为1595平方公里,贝尔湖为568平方公里。东北 沦陷期间,农民受到残酷的剥削、压迫和掠夺,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据调查,“九·一八 ”事变前,1924年黑龙江地区每公顷粮食产量1792公斤,1931年下降到1344公斤,1937年又 下降到1223公斤,1944年再下降到1148公斤,比1924年下降35%,比1931年下降14.6%。粮食 总产量,由1931年的759万吨,下降到1943年的659.6万吨,下降15.1%。但各省每年上交的 “出荷粮”,则占粮食产量的40—70%。1940—1944年,黑龙江地区粮食总产量为3075.2万 吨,“出荷粮”为1456.4万吨,“出荷粮”占产量的47.4%,其中1943年、1944年“出荷粮 ”分别为323.6万吨和446.3万吨,出荷率分别为49.1%和69.7%。即使遇到灾年也无一豁 免,有的地方连口粮、种子也被搜刮一空。被收缴的农产品中,大豆、玉米有40—46%、苏子 几乎是100%运往日本。
    2.林业调查 1934—1942年,日本山林会、伪实业部、伪林野局、满铁经济调查会等对 黑龙江地区的森林资源进行了航空调查和现场调查。现场调查中,地况调查有气象、地势、 土壤、地力等;林况调查有林野面积和森林面积、树种、密度、树龄、蓄积量、生长量及森 林等级等。由于调查手段和统计口径各有所别,统计结果大不相同。1935年12月,伪实业部 林务司调查牡丹江、松花江流域,绥滨线和大小兴安岭地区森林面积为2826.8万公顷,蓄积 量为29亿立方米。1936年5月,伪实业部调查黑龙江地区森林和原野面积合计为3208万公顷, 针叶树和阔叶树蓄积量合计为20亿立方米。1942年经过汇总整理,黑龙江地区实有森林面积 1676.4万公顷,占东北地区森林面积的78.4%;森林蓄积量为20.2亿立方米,占东北地区 总储量的76.8%。1933—1943年,黑龙江地区共造林4.4万公顷,植树14.4万株。在整个日 伪统治时期,共毁坏森林面积600多万公顷,掠走优质木材1亿多立方米。
    (三)矿产、工业、运输统计
    1.矿产资源调查 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黑龙江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矿 产资源调查。1933年7月,伪黑龙江省公署依照伪实业部的训令,组织各县对矿冶业的现状进 行了调查。调查内容有:矿区地点、面积,矿种、产量、销售量、销售收入、税额、产权、 资本额、开业时间、法人、从业人员、工时、工资、火药消耗、矿山事故、遇险人数等。19 34—1936年,伪煤质煤量调查委员会对黑龙江地区的煤炭储量、产量、生产成本、每个工人 每年出煤量进行过详细调查。从1938年2月开始,伪满矿山会社调查课等组织400多人的调查 队伍,历时7年半,对5000多处有色金属及非金属矿的矿床、储藏量、开采量、生产成本等进 行了详细的调查,绘制了矿床分布图、储量计算图,编制了多种调查统计表和调查报告书。 伪满洲采金会社等对东北地区的黄金储量、开采量、收购量及价格均有详细的调查和统计。 在东北地区的7处甲类金矿中,黑龙江地区有6处;在19处沙金矿中,黑龙江地区有16处;19 42年全东北配有31只采金船,其中黑龙江地区配有24只。1935—1943年黑龙江地区沙金总产 量1688.5万克,其中黑河570.1万克,佳木斯675.4万克,桦川206.4万克。被日本侵略者 掠走的沙金占产量的94.2%。1942年黑龙江地区煤炭储量75.7亿吨,占东北地区总储量的3 9.8%。其中,鹤岗、东宁、三姓、瑷珲、密山、宝清等地的储量为69.37亿吨。黑龙江地区 历年煤产量,从1940年的282.2万吨,增加到1941年的420.4万吨、1942年526.7万吨、19 43年521.7万吨、1944年的658.9万吨。这是用数万名中国矿工的生命换来的。
    2.工业统计 日伪政权在“日满经济一体化”的口号下,除对森林、煤炭等自然资源进 行掠夺式、破坏性开采外,为了控制东北地区的经济命脉,还在黑龙江地区投资兴建了几座 发电厂、水泥厂、机车修理厂、木材加工厂、煤气公司以及若干轻工企业,民族工业受到严 重摧残。民国初期兴盛一时的面粉、榨油、酿酒等民族工业纷纷倒闭、破产。这一时期,主 要是对各省工业分布、工厂数、职工人数、生产能力及产量、生产额、生产成本等进行了调 查和统计。从1934年起,黑河省、龙江省先后建立了工(矿)业统计月报和年报,掌握工业 企业的基本情况。1935年11月,龙江省对各市、县5人以上的工厂数、资本额、主要产品产量 、价格及生产额进行了调查。1937年12月,黑龙江地区各省、市、县依照伪经济部的训令, 普遍开展对所在地工厂的厂名、厂址、始业时间、厂主姓名、产品产量及产销额、职工人数 、原动机、动力与原材料、燃料消耗、赁银、资本额等进行了全面调查。以后每年进行1次。 1939年8月,伪满劳动协会制订13种工厂调查表。对各工厂矿山劳动者的现状,包括劳作时间 、地点、工龄、工资等进行实地调查。滨江省19家工厂劳动者的出生地,本地占26.4%,关 内占48.5%,关外其他省份占25.1%;从劳动年龄看,14岁以下未成年人占2.6%,15—20岁 占23.9%,21—25岁占25.6%,26—30岁占21.8%;劳动者平均日工资,日本人男、女分别 为3.78元、1.82元,朝鲜人男、女分别为1.52元、0.76元,中国人男、女仅为1.09元、 0.53元。同年,三江省调查了工厂数、工厂主国籍、出资额、职工人数、劳动延时数、生产 额、原材料、燃料、电力使用量、职工给与额等。从1944年4月起,各省每年定期填报一次工 厂名称、厂址、产业别、职工人数、产品名称、生产量、出售量、出售额、价格等。1944年 ,各省按照伪经济部颁发的《工业调查规则》,于每年4月按甲、乙两种表式,填报一次工厂 基本情况报表。
    3.运输统计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从苏联手中收买了中东铁路及附属地财产之后,整个 东北境内的铁路完全控制在“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手中,成为掠夺各种物资和发动侵略 战争的工具。公路里程和内河航道均有增加。从1933年起建立交通运输定期统计报表。1937 年进行了“国道经济调查”。从1938年起,各省每年向伪交通部上报的年报内容有:公路等 级及长度、沿线主要地名、客货运量、运输收入;铁路线名、线路里程、客货运量、运输收 入;水运口岸、船舶数量、运送旅客及货物数量等。《交通通信年报表》,列有公路道路线 路、路宽、路长、沿线主要地点;铁路连线线名、线路营业里程、经办额数、收入(客车、 货车、其它)、日平均收入、日公里平均收入;水运由哈尔滨至三姓等口岸别、号数、种类 、船舶数;邮政机关数、邮政职员及差役、邮路里程、邮件、包裹办理数、邮票发售额、明 信卡发售额、汇兑印花票发售额、电报电话局无线电台数、邮电职工人数、市外电话线路、 市内电话线路、通信局所数、邮便线路、有手形交换机台数、有线电报、无线电信设备数量 等。1939年三江省制发《诸车调查表》,列有大车、花轱辘车、牛车、轿车、木头车、骆驼 车、四轮车等;《自动车(汽车)调查表》,列有普通自动车、特殊自动车、小型自动车, 按营业用(乘用、货车、其他)、自家用(乘用、货车、消防车、其他)填列;《道路延长 表》,列有路线数、延长公里数等。据调查,黑龙江地区公路运输线路,从1931年的30条, 总里程4022公里,增加到1945年的211条,15187公里,增长2.8倍。1945年共有各种汽车59 96辆,农村共有畜力车21.6万辆。1944年,伪满政权在黑龙江地区公路运输粮食370万吨, 动用城乡平板胶轮等车辆21万辆次,占车辆总数的91.3%。铁路运输,齐齐哈尔铁路局经营 12条线路,全长2899.5公里;牡丹江铁路局经营19条线路,全长2148.4公里;哈尔滨铁路 局经营16条线路,全长2054.4公里。日本侵略者从1931至1945年平均每年经铁路运输的粮食 有230~250万吨。1943年,黑龙江地区水路运输粮食30.7万吨,其中松花江流域上游运量1 224吨,下游运量28.4万吨,占内河航运总量的93.7%。
    (四)商贸、物价统计
    1.商贸统计 1933年6—7月,各伪省、市、县公署按照伪民政部和实业部的训令,对商 会组织、商业机构、农业合作社、工商业者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有各类商店名称、经理姓 名、店员人数、资本额、卖钱额、输入品数量及集散状况,农业和工业产品对海外市场供销 数量等。1936年,伪龙江省公署实业厅编制了《各市县商工业状况报告表》、《输出入贸易 总额》、《各海关贸易统计表》等。同年4月,伪滨江省公署实业厅通过实地调查,编制了《 管内各县旗商会一览表》,列有商会名称、会长姓名、会董数、岁入、岁出、摘要等项指标 。据统计,黑龙江地区商业从业人员,约占在业人员的6%左右,其中93—95%是中国人,且以 零售商居多,占76.2%;资本在1万元以内的占81.8%。在商业资本中,日商占72.9%,中国 商号仅占26.8%。1937年,伪满铁路公司对北满地区私营粮栈业进行调查,黑龙江地区共有 粮栈605家,比1936年减少8家。其中哈尔滨有62家,包括大型粮栈21家,资本金156.6万元 (伪币),小型粮栈41家,资本金13.6万元。从1939年起,各伪省公署经济厅于每年年初调 查填报各市、县上年12月末的商工公会(公会数、会员及职员数、全年经费)、交易所(所 数、交易员或会员数、筹集资本及公积金等)、中央批发市场(市场数、出资额、全年交易 额)、会社(资产额、产业别)及其经营状态(会社种类、资产及经营收入)等;对各县城 和集镇市场商品供销状况(供应数量、营业额、资本构成等)进行市场调查;编制了城乡购 买力月报、年报。1940年对城市卸卖(批发)业者的业态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有商品配给 数量、营业额、资本构成等。在哈尔滨市场上,日货与中国货的比例为4:1。日伪政权强行 规定:中国民族商户必须到日商批发机构购领配售物品,并通过财政税务部门、日本商工会 及经济警察等限制中国民族商户的经营活动,定期向日伪商业机构填报各种统计表,迫使本 小利微的中国民族商户破产倒闭。1939年11月,哈尔滨市民族商业比较集中的道外区有160家 民族商户倒闭。
    东北沦陷时期的进出口贸易,完全由日本侵略者垄断。1931年从黑龙江地区出口粮食50 .4万吨,豆油4000吨,主要运往日本、朝鲜。据1932年伪满通过铁路过货统计,黑龙江地区 出口粮食70余万吨。1933年以后,日商洋行重新建立“粮谷组合”,开始垄断粮食出口。19 33~1935年分别出口粮食82.6万吨、78.9万吨、93.6万吨,1937年达到100万吨,主要出 口美、英、法、德、意等国,其次是日本、朝鲜,还有东南亚地区。据海关统计,1937年在 进出口总额中,对日本出口占49.9%,从日本进口占75.1%;到1940年以后,日本独占出口 总额的95%—98%、进口总额的93%—97%。
    2.物价调查 1933年,哈尔滨、齐齐哈尔参加了东北地区8城市卸卖(批发)物价调查 。1934年,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大城市向伪国务院总务厅统计处报送零售物价指数和批发物 价指数月报、年报;各市、县、旗向省报送农产物价和农业劳赁月报表。1935年,伪龙江省 公署总务厅对衣着类、食品类、调味嗜好品类商品进行调查,按县城分列小卖(零售)物价 数。1936年12月,伪满经济部制发《物价调查规则》,确定对东北地区的哈尔滨、齐齐哈尔 等5大城市进行批发物价调查;对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富锦、黑河、海伦等 20个城市和县镇进行零售物价调查。建立了批发和零售物价调查报告制度,由各市、县商工 会长指定批发和零售业者分别按照规定日期(批发价格每天,零售价格每月5日、20日)和指 定品种,填写调查票,报给商工会物价调查指导员进行汇总。《批发物价调查票》列有谷类 、食品、调味品、衣料及其原料、金属及建筑材料、灯头及燃料等7类、126个品种;《零售 物价调查票》列有谷类、蔬菜、鱼类及肉类、其它食品类、衣料及鞋类、灯具及燃料等6类、 66个品种。两种调查统计表,均由市伪商工会长核查后上报伪经济部大臣。1937年,哈尔滨 、齐齐哈尔、佳木斯、依兰、宁安、一面坡等地组织小卖(零售)物价调查。哈尔滨物价指 数最高的是谷类,为上年的157.7%。1938年,黑龙江地区各省、市、县普遍开展物价调查。 1935—1939年,黑龙江地区大豆、高粱等6种主要粮食收购价格平均上涨48.4%,每50公斤粮 价从2299元(伪币)上涨到4738元。1939年粮油价格全面暴涨,是年黑龙江地区粮价平均比 1934年上涨1.1倍。到1944年哈尔滨市场粮食平均价格比1939年上涨19.1倍。各省、市编制 了各城市历年平均零售物价和批发物价指数比较表。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市批发物价指数( 以1937年为100),分别从1938年的116.7和116.9上升到1943年的235.3和230.6。由于商 品匮乏,黑市物价更是一涨再涨。哈尔滨黑市物价总指数以1940年为100,1942年为163.8, 1943年为354.1,1944年为703,1945年6月为2136。哈尔滨等地1944年,以官定价格为100, 各种商品黑市价格指数如下:大米1444.1;白面4136.8;砂糖2470.1;棉布5550.2;火 柴1708.3。由于粮食供应紧张,黑市粮价暴涨,1944年比1941年上涨6—7倍,1945年又比上 年增长1倍以上。一个普通工人的月收入,只能买到一二十斤苞米面,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五)财政金融统计
    东北沦陷时期,各省伪民政厅财务科负责掌管所属市、县财政预决算统计。1940年龙江 省有各种财政统计表15种。在伪满《国民收入及国民财富计算书》和《岁入岁出决算》等出 版物中,均列有当时黑龙江地区各省的财政统计资料。
    “九·一八”事变后,日伪政权封闭了中国人开办的所有钱庄、银号,清缴市场上流通 的各种货币,并通过压低兑换比率(1元伪满币兑换1.25元哈大洋),掠走中国人手中的巨 额财富。1933年,各省、市建立了金融业调查报告制度,各省公署经济厅均向伪经济部上报 银行业务基本情况,包括银行数、资金及准备金、纸币、地方公债或债券发行额,哈尔滨、 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河等主要都市银行存款、放款及收汇额;商工金融合作社及 保险业状况,资产负债状况,预金种类、贷出金融种类及其金额,国内税等;还对货币发行 及相当于货币的官帖、大洋票数量、当铺等进行了统计。1941年伪《满洲统计月报》刊载了 各省1940—1941年公债、存款、放款、收汇资产负债表等大量统计资料;1940年《邮政生命 保险统计年报》列有龙江、滨江、牡丹江、三江、北安、东安、黑河等省邮件保险件数、人 数、保险金额等。
    (六)文教卫生统计
    1.教育统计 1933年,伪黑龙江省教育厅将教育统计分为学校教育统计和社会教育统计 两类。学校教育统计列有各类学校数、学生数、毕业生数、职教员数,学校开办、停办情况 ,教育经费、学校资产、教员月薪等。社会教育统计列有民众学校、社会教育机关、图书馆 、阅报所、通俗演讲所、民众教育馆、识字处、民众娱乐场所、电影院、剧场、鼓楼茶社、 俱乐部、公园等。是年,黑龙江省有各类学校676所,学生4.1万人,毕业生3.7万人,教职 员1827人,全年教育经费149.3万元,学校资产44.2万元;停办学校205所,流失学生1.2 万人,减少教员301人。1935年,伪龙江、滨江、三江等省公署教育厅和黑河省公署民政厅对 中小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状况进行了统计。当年,龙江省内有小学校491所,普通中学、师范 学校、师范讲习所、职业学校等共515所。1937年,龙江、黑河、三江、牡丹江和滨江省儿童 就学率分别为27.3%、67.5%、28.8%、28.4%和29.7%。1939年,三江省有教育统计表32 种。1940年,龙江省有教育状况统计表24种。
    2.卫生统计 分别由各省公署警务厅(或行政处)卫生科组织实施。1934年,龙江省卫 生状况统计表列有医师、药剂师、接生员数量、各种疾病、发病及治愈情况等指标。1936年 ,滨江省警务厅卫生科对卫生机构及人员、公医治疗、中草药、麻醉药、鸦片、食肉卫生、 防疫、传染病等情况进行了调查。1939年,三江省设有《医疗机关调查表》、《卫生关系者 调查表》、《传染病发生状况表》、《娼妓检诊成绩表》等。1940年龙江省统计年报有医师 、医院、药店、传染病患者及死亡数、种疫实施成绩、阿片瘾者等11种统计表。
    (七)城乡居民生活调查
    日伪政权为了维护其殖民统治,对城乡居民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即所谓国民生计调查。 城镇居民生活调查以职员为重点,调查家庭自然状况和收支情况。收入包括劳动收入、财产 收入、企业收入及随时收入等。支出分为三类:第一生活费有食品、服装、住房、燃料等项 支出;第二生活费有宗教、教育等项支出;第三生活费有烟、酒、装饰品等项支出。调查方 法除由被调查者填写家计簿册外,大多利用户口调查票(表),由调查员对其家族、住所及 生活状况进行询问填报。《家计簿》中,除设有每日现金、实物收支外,还设有《家计表》 、《异动事项登记表》、《有关生活事项概况表》、《有关住宅事项表》等。被调查家族事 项,分列姓名、在家中地位、年龄、性别、配偶、出生地、职业、现业从业期间、月平均工 作日数、每月固定收入、储蓄余额、生命保险、受教育程度、嗜好、信仰、健康状况、疗病 方法等19项;在住所事项中,主要调查居室构造、间数、面积、采光方位、厕所专用或共用 、饮用自来水或井水、照明方式等10项;在生活状态事项中,侧重调查所有家具、借款有无 担保、接受补助或补助他人、纳税种类等5项。《家计簿》由指定记账户逐日填写,月末将《 家计簿》密封后交调查员,由调查机关整理汇总。黑龙江地区进行了三次城镇居民家计调查 。1935—1936年由伪满总务厅统计处对新京(长春)、哈尔滨、奉天(沈阳)3个市的325户 城市居民进行家计调查。其中哈尔滨市调查了85户,有64户是职员(称官公吏),有21户是 教员。调查员经过训练后,逐日逐户填写家计簿,为期半年,最后汇编成《城市国民生活调 查资料》。1937年10月—1938年3月,按照伪国务院颁发的《政府职员生计调查纲要》,抽选 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河等16个市、县近千名职员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日常 收支状况调查。1941年7月,伪国务院颁布《康德八年度家计调查规程》,指定新京、奉天、 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等5市和延吉街等共抽选2000户进行家计调查,其中哈、齐、佳3 市共抽选710户,有中国人(当时称满洲人)400户,日本人250户,俄国人60户。于1941年9 月1日—1942年8月31日,进行为期一年的调查。1936年,伪兴农部、伪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大连农事株式会社、以“考察”农民生产、生活为名,在部分县农村进行了“农家经济调查 ”。被调查者按地主、地主兼作、自作、小自作、雇农分组。主要调查内容有:家庭及劳动 雇佣情况;土地的所有、租佃、买卖及利用情况;占有车马、农具及投入种子、饲料及农家 肥情况;各种作物栽培面积及收获量;各种动物饲养及产品产量;各种收入、支出及现金结 转情况等。这项调查一直延续到1940年。据1940年对依兰县冯家屯调查,在全屯130户、650 口人中,卖儿卖女的有30户,逃荒要饭的有30户,吃糠咽菜的有55户,无被褥的有51户,衣 不遮体的有400人;又据1940年对绥化县干坦店雇农家庭生活状况的调查,全屯雇农家庭成员 共有131人,有住房33间、34铺炕,全年总收入1983元,总支出2339元,超支23.6%。在生活 费支出中,食品、衣着、住房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56.4%、18.3%和10.7%。
    (八)其它统计
    日伪统治时期除有以上各方面的统计外,还有区划面积、警务、司法、宗教、灾害、气 象、开拓、古迹和仓储等方面的统计。以气象、宗教和仓储统计居多。
    黑龙江地区有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河、安达、札兰屯等7个地方气象 台(站)。1935年各地方观象台分别编制了《按月别气象统计表》,当年1月,哈尔滨、牡丹 江最低气温为-40.0℃和-43.1℃;同年7月,两地最高气温分别为39.1℃和36.2℃。1 936年,《哈尔滨特别市市势统计月报》逐月刊布哈尔滨《气象表》,逐日分列气压、气温( 平均、最高、最低)、湿度(百分率)、云量、日照时数、风速、降水量、蒸发量、积雪、 地面温度、地中温度(0.1米、0.5米、2.0米、3.0米)、地下冻结、天气日数等项目。 从1937年起编印出版气象统计资料,包括气象观测记录,各种气象统计月报、年报,天气图 等。哈尔滨等地气象部门分列每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气温最高、 最低极,平均风速、最大风速、降水日期、降水总量、霜雪期节等指标。在1939—1942年的 龙江、三江等省的《统计年报》中,分别载有各年度气温月别、天气日数月别、降水量月别 等气象统计资料。
    各省均有宗教统计。1933年《黑龙江省宗教统计表》,分列29县的布教所、布教者、信 徒(男、女)等项统计内容。该年全省共有信徒6.6万人,其中佛教7761人、道教3.1万人 、回教9773人、天主教1.6万人、基督教1189人。
    仓储统计有仓库建筑费、修理费、备品费、仓长车马费、办事员薪津、仓长薪津、赏金 、杂费等。1935—1938年,各省《义仓表》,分列滨江省27个县、三江省14个县、黑河省8个 县的储粮数量。滨江40.1万石,三江7.9万石,黑河4800石;1941年龙江省9个县旗义仓储 粮10.9万石,实有8.5万石,贷出2.3万石;另有存款40.0万元,实存40.5万元,贷出2 585元。滨江、三江、黑河各省仓库容量分别为667.5间、133间和8间;仓库新筑费分别为4 .2万元、1万元及1390元;交付金额分别为5.2万元、1.2万元和1390元。
    三、统计资料汇编
    东北沦陷时期,反映黑龙江地区土地、气象、人口、劳动、经济、财政、金融、物价、 农业、林业、畜产、灾害、工业、矿业、盐业、土木、商业、贸易、运输、通信、文化、教 育、卫生、警察、司法、宗教、仓储等方面的统计资料文献有数百种。各省编辑出版的统计 书刊有统计月报、月刊、半月刊、时报、年报、年鉴、省政汇览、要览、概况、市势、省势 、现势、事情以及诸种调查统计报告书等。在统计资料加工中,黑龙江省及以后的龙江、黑 河、三江、滨江等省及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市等均有大量统计资料发表。其 中以龙江省和哈尔滨特别市的统计资料居多。1939—1942年,伪龙江省公署计划科或总务科 调查股,连续4年编辑出版《龙江省统计年报》、《龙江省产业统计》、《省政汇览·龙江省 篇》等;1933—1942年间,哈尔滨特别市公署、市政局、商工会、哈尔滨铁路局等编辑出版 20多种调查统计书刊,其中有《哈尔滨市况年鉴》(上、下期)、哈尔滨特别市第1—7次《 市势年鉴》(1933—1940年),还有《市势统计月报》(1936年第1—10号)、《哈尔滨市经 济年鉴》、《东省铁路年刊》、《特警统计年鉴》、《哈尔滨统计月报》、《哈尔滨经济概 况》、《北满经济月报》、《时报》、《北满半月刊》,以及市政报告书、调查报告书、市 势要鉴及大量的户口调查表等。还有《滨江省卫生年报》、《黑河省统计书》、《三江省统 计年报》、《三江省产业统计》、《牡丹江省统计年报》、《北安省势》、《齐齐哈尔商工 月报》、《齐齐哈尔地方情形调查报告书》、《牡丹江市康德六年度统计年报》,以及方正 、阿城、克山、绥化、依兰、勃利等县一般概况等。既有专项统计资料,又有综合统计资料 。统计报表以年报居多,月报次之,半年报再次之,季报和旬报较少。报表数量,以经济部 门居多,为58种、70张表;民生部门为50种、58张表;司法、治安部门分别为43种与22种; 交通和产业部门分别为14种与13种。伪龙江、滨江、三江、黑河、牡丹江、东安、北安等省 及哈尔滨特别市、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市均编辑出版过各种统计年报、月报、公报等 。伪龙江、滨江等省和哈尔滨特别市等编印的各种统计年刊、季刊和月刊等近100种,还有临 时调查表100多种。这些统计资料书刊,既反映了日伪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也为日本帝 国主义的侵略行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罪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