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业普查
工业普查是为了特定的目的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工业全面调查。工业普查包括的单位、
分组目录和调查项目比经常性的统计报表更全更详细,属于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到1985年进行过两次全国工业普查,第一次是1950年全国公营、公私合营及工业
生产合作社的工矿企业普查;第二次是1985年全国工业普查。
一、第一次工业普查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了具体掌握工业经济的现状,了解工矿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
能力配备的基本情况,作为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的依据,中财委于1950年4月发出通令,对全
国公营、公私合营及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工矿企业,进行统一的全国普查。黑龙江省于1950年
5月开始建立了普查领导机构,由统计局会同工业厅、农业厅、财政厅、供销合作社等部门,
共同组织实施。这次普查按照谁领导、谁布置、分级负责的原则,中央各部所属企业由中央
各部负责组织填报,省营企业由工业厅、局负责组织填报,县营企业由县企业公司及其主管
部门负责组织填报。各级统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并处理有关普查的经常工作。为了使参加普
查的人员,对普查内容、方法有统一的理解,在普查开始时,东北统计局派专人到省讲解报
表填报方法,并在广播电台进行广播讲解,组织有关人员收听。各厂矿填完初稿后,组织人
员,分头审查,由于厂矿统计工作刚建立,初审问题很多,经反复审核修改合格后正式上报
,进行综合汇总。这次普查单位,中央企业160个、省属企业417个、县营、私营企业4000多
个。历时7个月,到11月末完成普查任务。
普查的对象,无论有无动力设备、规模大小,凡符合工业企业标准的,均在普查之列。
并首次明确了工业企业和填报单位的定义:工业企业为直接进行工业生产的企业,企业的条
件是在生产技术上形成完整过程,在行政上有独立性;普查的填报单位确定为管理一个或几
个工场或矿业,处理其全部生产技术过程,具有独立决算盈亏的会计,或虽不能独立决算盈
亏,但具有独立的生产成本计算,或具有独立计算生产成本条件者;企业辖有若干个生产工
场,性质不同,但各部分不具备计算生产成本条件,为附属填报单位,工矿企业填报普查表
时,附有附属单位调查表。普查时点为1949年12月31日,动态项目为1949年全年。
普查表及其内容为:(一)普查表A(中央及省属企业适用)。分8部分,13张表。I部分
:《企业概况》,有资本总额、资本比例、最早开工年份、全年开工日数、接管前后劳动日
长度、运输距离、企业沿革等指标和项目。Ⅱ部分:《动力设备》,有动力设备型号、能力
、装置和使用情况、技术特征、开工时数、购置年份等指标;《受电量及耗电量》,有电业
以外工矿企业的受电量、耗电量、电力企业的发电量和供电量等指标;《生产机械设备》,
有各种生产设备的运转能力、工作容量、装置和使用情况、技术特征、传动方式、开工时数
、原始价值和净值等指标;《运输工具、输送机械及企业内部道路》,有数量、运输能力等
指标;《变电输配电设备》,有设备能力、线路长度等指标。Ⅲ部分:《主要原材料耗用量
、结存量》,有全年耗用量、年底结存量、进料来源等指标;《工业燃料耗用量、结存量》
。Ⅳ部分:《地基、厂房建筑物及工场间》,有企业占地面积、房屋、建筑物和工场间建造
年份、面积、容积、层数、附属设备等指标。Ⅴ部分:《矿采情况》,有矿区面积、储量、
品位、开采情况、采掘层次、掘进深度、工作面至出口距离、开采年数、平均日产量等指标
。Ⅵ部分:《职工、工作时间及工资》,有按职别和生产部门分类的年末职工人数、工作时
间、支付工资等指标。Ⅶ部分:《生产品产量》,有各种产品历年——1930、1936、1943、
1948、1949年产量、单位产品出厂价、单位产品成本等指标。Ⅷ部分:《修建工程及投资》
,有接收后修建工程名称、投资数额折大米或小米、实施进度、增加的生产能力等指标。
(二)普查表B(合作社营工业企业适用)。分5张表,1表《概况》,有资金、合作方式
、生产销售情况、社员入股、退股情况等指标和项目;2表《厂房、机械及手工具》,有厂房
面积、机械设备及手工具数量等指标;3表《原材料及燃料》,有原材料和燃料消耗量、库存
量、原材料来源等指标;4表《职工工资及工作时间》,有职工人数、支付工资、劳动日长度
等指标;5表《产品及加工品》,有产品生产量、单价、产品销路等指标。
(三)普查表C(县级企业适用)。分3张表,1表《概况》,2表《厂房及主要设备》,
3表《职工人数及主要产品生产量》。调查时点为1950年5月1日。
这次工业普查采用中财委统计处编印的《工业生产部门标准分类目录草案》,分门、类
、目三级,制订了《工业部门简化目录》、《主管系统目录》、《全国行政地区目录》,并
第一次确定《企业规模大小分类》,划分标准是:1949年底已装有动力机械,而全体生产职
工(基本建设职工除外)人数不少于16人的企业,未装有动力机械,而全体生产职工不少于
31人的企业为大型企业,否则为小型企业。
通过这次普查,取得了反映全省工矿企业基本生产情况的准确的统计资料,为制订政策
、编制计划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使基层企业摸清了自有资产、设备能力情况,发现了增产的
后备力量,加强了企业经济核算;并培养锻炼了干部,为建立正规的工业统计打下了基础。
这次普查全省动员上千人,不少人掌握了生产管理和统计知识,成为统计工作骨干。有的企
业过去没有统计制度,账簿不全,普查时痛感无据可查,认识到建立统计工作的重要。这次
普查,要求综合上报中央和省属企业的全面资料。县营和私营工业企业限于人力,由各地自
行综合部分主要指标。全省577个中央和省属企业1949年末有职工9.7万人,其中生产工人7
.4万人。主要分布于燃料开采部门2.3万人、有色金属矿开采部门1.4万人、纺织缝纫部门
1.1万人、食品工业部门0.9万人、木材加工部门0.4万人,以上5个工业部门占全部生产工
人的81%。当年耗煤23万吨,耗电9691万度。
此次普查着重于掌握生产设备能力及使用,没有设置反映生产总量的综合指标,也没有
制订统一的产品目录、设备目录和原材料目录,填报时名称、规格、计量单位不统一,给综
合汇总带来很大困难,不得不舍去大量基层数据。有的普查内容如用电负荷变动图表、生产
设备的驱动能力、土地厂房及建筑物蓝图等,多数企业由于过去没有记录,填报困难。这次
普查准备也较仓促,省、市一级事先均未进行试点,限于当时条件宣传工作不够广泛深入。
二、第二次工业普查
1950年工业普查以后,30多年没有搞过工业普查,只是通过工业月报、年报,定期搜集
整理资料,反映工业经济的变化,但很多资料不全情况不清。为实现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提出的到2000年的战略目标,在工业方面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解决,国务院决定以1985年为
调查时点,进行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这次普查的基本任务是查清工业基本情况,占有比较
全面的、详细的、系统的工业经济基础资料,除反映产、供、销和人、财、物等工业经济全
貌外,突出工业内部结构、工业装备的技术状况、职工素质和经济效益4个重点,并摸清每个
工业企业的情况,加强企业核算基础工作,它既是一次国情国力调查,又是一次厂情厂力调
查。同时通过普查,改进和完善工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和健全工业统计的标准分类,采用
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提高工业统计资料加工深度,加快工业统计改革的进程。
(一)普查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普查的对象是全部工业,包括各种经济类型的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还包括非独立核算工
业生产单位、村办工业和个体工业。全省直接调查了14052个各种经济类型的独立核算工业企
业,补充调查了4046个非独立核算工业生产单位、5553个村办工业企业和48789个城乡个体与
合作工业企业。
普查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业企业普查表格、填表说明、14个分类目录、2个技术分等办
法,共18个文件。
普查表的指标体系由8个方面组成:(1)从工业经济的综合平衡出发,全面反映工业再
生产过程的主要活动,包括基本条件、生产活动和生产成果,有产、供、销和人、财、物6个
方面的指标,既有实物量又有价值量,形成相互衔接、配套的指标体系,以满足国民经济综
合平衡的需要。在工业生产方面有按现价和不变价格计算的工业总产值和净产值。为计算可
比的工业总产值和净产值,在这次普查中采用价格变动差额法,即以工业品现价为基础,由
各企业计算报告期(1985年)和基期(1984年、1980年)工业产品销售价格和原材料、燃料
购进价格提高(或降低)所产生的价格变动差额,并以上述两种价格变动差额来调整工业企
业的现价工业总产值和净产值。为反映工业企业生产销售情况,普查中有工业产品的生产、
销售和库存指标,既要统计企业全部产品的销售、库存价值,又要统计主要产品生产、销售
和库存的实物量、价值量。为了反映国家经济实力和企业生产能力,普查中设置了生产能力
平衡表,对500多种工业产品生产能力进行查定。(2)反映工业内部结构,为制订行业规划
,进行工业调整提供详细资料。采用了新的行业分类(40大类、212个中类、538个细类),
一方面对传统工业的分类加细,另一方面增加了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合成材料制造业、饲料
工业等新兴工业行业。为反映工业产品结构,主要工业产品目录列有5000种。(3)反映工业
技术进步状况,为制订技术改造规划提供基础数据。采用了5类指标,一类是新产品和产品质
量,填报1985年新产品的产量和价值量,产品质量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三级。二类
是工业生产设备,列入普查的有65大类,近5000种设备,按技术经济性能划分为国际水平、
国内先进水平、国内一般水平、国内落后水平4个技术等级。三类是工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
化水平,计算生产工人中机械化操作和自动控制操作工人所占比重及工人的动力装备程度。
四类是工业生产的电气化,计算电力供应的集中化程度(公用电网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比重
)、工人的电力装备程度(平均每一生产工人的耗电量)。五类是企业综合耗能,计算每万
元工业产值或净产值综合耗能及企业节能量。(4)反映企业专业化和协作情况,为工业改组
、联合提供依据。计算各类产品中专业化生产部门生产量所占比重、企业专业化程度(机械
、电子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值占企业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零部件协作化程度(即外购
零部件占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工艺(机修)专业化,即专业工艺(机修)厂和企业附属
的工艺(机修)车间、工段的生产能力和产量比例。(5)反映职工素质,为研究职工队伍现
状,给制订职工培训规划提供依据。企业职工分为领导成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
人4大部分,每一部分按年龄、文化程度、技术职称、技术等级及政治状况进行分组。对职工
按工作岗位分类。统计工人安全生产和健康状况。统计职工教育和文化福利设施状况。(6)
反映工业经济效益,为分析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成果提供基础资料。普查表设置了产品销售收
入、产成品资金等指标,以反映企业产品符合社会需要的情况;有工业总产值、物质消耗、
净产值等指标,反映企业新创造的生产成果;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等指标并同利税等指标
联系起来,反映企业占有资金的经济效果情况;有实现和上交的利润、税金以及企业留利的
实际支出等指标,反映企业为国家提供积累以及国家、企业两者所得的分配情况;有矿山探
明储量、开采量、损失量、保有储量、总回采率指标,以考察矿山的综合经济效益。(7)反
映主要工业产品的价格和成本,为编制工业产品价格指数调整工业品价格服务。列入普查的
单位销售价格和单位成本的工业产品约1000种。在单位销售价格中分列国家定价、浮动价、
计划外超产加价,在单位成本中列出成本要素构成,用以分析成本与价格关系,为调整工业
品价格提供依据。(8)反映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状况。主要指标有常设技术开发机构、科研人
员和设备;新产品开发、新材料、新工艺项目;用于开发新产品经费;科技成果的转让收入
和科技服务的收入。
普查表式分甲、乙、丙3类。甲类表由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及其他经济类型大中
型企业和一部分重点企业填报。包括12部分、34张表、350多个指标,各部分报表名称是:(
1)企业基本情况,有企业概况、企业动力设备、房屋建筑、交通运输、生活福利等设施、固
定资产投资额;(2)生产、销售、库存,有工业总产值、工业净产值、工业产品和原材料、
燃料、动力价格变动因素分析、工业产品生产量、1985年工业产品销售、库存;(3)新产品
和产品质量,有新产品、主要产品质量;(4)工业设备,有工业设备拥有量、主要工业生产
设备技术状况、已安装自动(半自动)化生产线及机器人、机械手装置情况、电子计算机拥
有量;(5)1985年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6)1985年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费、库存;
(7)能源消费;(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9)专业化和协作,有企业专业化和协作、机修
和工艺专业化;(10)劳动工资,有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职工工资总额构成、全部职工的
劳保福利费用构成情况、职工构成、职工年龄、文化程度和政治状况、工人工龄和操作形式
、职工健康和安全生产情况;(11)财务成本,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专项资金、生产费
用、利润和税金、可比产品总成本、全部商品产品总成本、主要产品单位成本、产品销售价
格;(12)矿山资源开发和利用。
乙类表由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填报,包括8部分、18张表、130多个指标。与甲类表相比
,乙类表没有新产品和产品质量、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专业化和协作、矿山资源开发和利用
4部分、6张表;在工业设备部分没有设备技术状况、自动化、电子计算机3张表;在劳动工资
部分没有工资总额构成表;在财务成本部分没有生产成本、生产费用、产品销售价格等6张表
,有关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利润、税金等合并为一张财务成本表,共少16张表,并在有关
表式中简化了指标和项目。
丙类表由城镇街道、乡属和厂办集体工业企业填报,包括8部分、14张表、130多个指标
。在乙类表的基础上,丙类表减少了工业产品和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变动因素分析、职
工构成、职工劳保福利费构成、工人工龄和操作形式4张表,在普查表式中也简化了指标和项
目。村办工业、城镇合作工业、个体工业不填普查表,由市、县工业普查办公室根据全国统
一表式和估算办法,组织乡镇工业、工商行政、税务部门收集有关资料填报。
这次工业普查有以下特点:(1)规模大,范围广。全省不仅要直接调查1.4万个工业企
业,还要对5万多个农村村办工业以及个体工业户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间接估算。填
报普查表,涉及计划、统计、生产、技术、劳动、物资、财务、税务、工商行政、计量、标
准等各个方面,以及企业内部的各个科室和车间、班组。因此,全省有近8万人参加普查工作
。(2)内容多、业务技术性强。这次普查甲类表有350多个指标,500多个工业行业分类,要
调查几千种产品和工业生产设备,1000多种产品的成本和价格等。同时产品质量和工业生产
设备,要根据内在的技术经济性能按级分等。对工业关键设备要逐台鉴定,并查定生产能力
。因此业务技术性强,难度较大。(3)要求严。这次普查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要
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的标准表格、统一的指标含义、统一的计算方法、统一的分类目
录和标准、统一的电子计算机代码。因此各工业企业必须准确填报每个指标和数据,保证无
差错。(4)时间长这样大规模的工业普查,需要精心组织,充分准备。从准备工作到填表调
查,以及汇总、分析应用,省级需要4—5年,市、县需2—3年。(5)计划性强。这次工业普
查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一整套周密的工作计划、工作规范,以及包括工业普查资料质量控制
在内的工作细则,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系统性。
(二)普查的组织实施
全省工业普查分4个阶段进行:(1)准备阶段,主要是拟定普查工作计划,按照全国统
一的普查方案、标准分类,组织省内试点,培训普查人员,清查工业企业单位,整顿和加强
企业的核算管理基础工作。(2)调查登记阶段,主要是做好企业普查报表的填报、审核和对
企业普查资料进行数据质量抽样检查,确保企业普查资料的准确、可靠。(3)数据处理阶段
,运用电子计算机对普查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和综合整理。(4)开发应用阶段,主要是编印工
业普查资料,开展统计分析和预测。到1985年末,完成了前2个阶段的工作。
1.建立工业普查机构,调配普查人员 国务院于1983年11月30日发出《关于认真做好第
二次全国工业普查准备工作的通知》,省政府按照国务院通知精神,于1984年2月18日成立黑
龙江省工业普查领导小组,由副省长宫本言(后因工作变动改为安振东副省长)担任组长,
省经委副主任许广全、省计委副主任薛瑛、省统计局局长姜荣萱、省总工会副主席曹秀英、
省财政厅厅长助理沈松泉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省劳动局、人事监察局、标准计量局、
工商行政管理局、农场总局、森工总局、社队企业局、商业厅、轻工业厅、二轻工业厅、冶
金工业厅、机械工业厅、石油化学工业厅、统计局、纺织总公司、电子工业总公司、医药总
公司、哈尔滨铁路局等部门的领导同志组成,并成立了工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邢振海(
省统计局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徐永泰(省统计局)、刘自源(省经委)、邵燕海(省
统计局)任办公室副主任,下设综合组、资料组、数据组、办事组,根据全国工业普查领导
小组制订的《各级工业普查机构工作细则》规定的任务和职责,具体负责工业普查任务的落
实和组织实施。
1984年12月16日和1985年3月11日两次召开工业普查工作会议,研究普查机构组建和人员
调配问题。经省编委同意,划定省工业普查办公室临时编制20人,行署、市工业普查办公室
临时编制10—15人,县工业普查办公室临时编制3—7人,普查工作结束后撤销。全省乡以上
政府工业普查机构为1260个,普查工作人员6111人;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工业普查机构2090个
,普查工作人员11513人;企业工业普查机构14052个,普查工作人员62525人。全省共有8万
多固定的工业普查工作人员,其中有技术职称的2万多人。由于工业普查机构健全,人员稳定
,从组织上保证了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财政部门及时拨付工业普查经费,支持了工业
普查的正常进行。
在组建工业普查机构过程中,各级工业普查办公室多次召开会议,宣传工业普查的重要
意义,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简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穆棱雪茄烟厂,由党委抓
宣传,利用有线广播27次广播有关文件,举办23期黑板报进行宣传,使全厂上下人人明白工
业普查,积极配合工业普查,同时也推动了科、室、车间普查机构和人员的落实。工业普查
机构组建工作,到1985年上半年已全部完成。
2.进行工业普查试点全省工业普查试点 自1984年6月至1985年5月,分别进行了三类试
点:
1984年6、7两月,由省工业普查办公室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市选定16个企业(此外中
央部有7个试点企业),组织企业有关人员学习工业普查的文件、方案,通过试填对普查方案
提出修改意见;对企业内部统计、会计、业务核算制度、原始记录、计量工具、检测仪器进
行整顿和清理;研究建立普查工作中的责任制度和数据检查办法,确保普查数据准确。
1984年12月至1985年5月在齐齐哈尔市组织全市工业普查试点。全市各区、局、大型企业
建立工业普查办公室,配备5—11人,全市938个企业,其中甲类企业174个、乙类企业165个
、丙类企业599个,共配备普查工作人员1.4万人,其中专职5800人。试点工作统一计划、统
一布置、统一行动、统一检查。对全市参加普查的2.8万人进行了培训。用近4个月时间开展
企业核算管理基础整顿工作,组织检查验收。在试点中总结经验。正确处理了普查与生产、
管理、改革的关系,有些企业领导原来认为普查不过是填几张表,可是一经试填,就感到不
搞整顿,普查表就填不了;而当通过核算基础整顿,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确实起到加强企
业管理的作用后,真正提高了搞好工业普查的自觉性。在普查试点中,通过企业整顿,添置
计量器具1.2万台(只),比整顿前增加49%;增设各类台帐1.1万本,增加58%;新建明细
账1045册,增加13.6%;整理历史资料2141本;积累资料2502种,加强了基础工作,为企业
改革、改造和加强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总结了抓好培训、整顿、填表三个质量验收关
的经验,这是保证工业普查质量的根本措施。齐齐哈尔市试点的成功经验,得到全国工业普
查办公室的肯定,1985年7月5日在齐齐哈尔市召开了全国工业普查办公室主任会议,听取了
齐齐哈尔市的试点经验介绍,并组织与会人员到企业参观学习。
为了使各地、市、县的工业普查办公室掌握普查工作要领,采取科学的组织领导方法,
省工普办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分别选定3—5个企业进行了试点。1985年6月2日,在齐齐哈尔
市召开全省工业普查试点工作会议,省工业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安振东副省长到会讲话,要求
各级普查人员提高认识,认真抓好基础整顿,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严防走过场。会议共总
结交流了48篇试点经验材料,听取了试点经验介绍,观看试点工作录像,到现场参观学习,
使各地区普查工作人员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在不同类型企业进行工业普查的方法,取得了组织
普查的实际经验。
3.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培训 此次普查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指标多、要求高,很
多指标设置、目录分类、计算口径同经常性的统计报表比有较大改进。普查表与过去统计年
报和会计决算表在名称、涵义、范围上相同的指标约占50%;名称相同,但涵义和计算范围不
同的指标占10%左右;以往年报中没有的指标占40%左右,这些指标既有实物量又有价值量,
结构严密。针对这一情况,全省共组织了4次培训。第一次是1984年11月,结合部署清查工业
企业和工业生产单位,边布置边培训,保证了清查单位工作的完成。第二次在1985年4月,组
织地、市和省直各部门参加,宣讲工业普查方案。第三次是在1985年6月全省工业普查试点工
作会议上,交流基础工作整顿和逐表填报经验,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结合实际进行了培训
。第四次是1985年9月20日至27日,在绥化市召开了全省工业普查培训工作会议,这是一次规
模最大的培训,有地、市、县和省直各部门工业普查办公室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共500多人参加
。为组织好培训,省工业普查办公室制订了培训工作方案,成立了教材编写组,由专人准备
培训教材,并于1985年5—8月3次深入正在试点的齐齐哈尔市,选择60多个不同类型的企业,
通过召开座谈会,翻阅台账、卡片等,搞清每个指标和计算方法的来龙去脉,明确表与表之
间的逻辑关系,通过60多个实例,将抽象的原理加以具体化、形象化,充实了培训教材的内
容。通过培训,提高了人们对工业普查目的、意义、作用的认识,了解了工业普查方案的总
体设计原则和组织实施办法,全面掌握了工业普查指标体系的内在联系和计算方法,提高了
实际操作能力,为普查工作全面开展创造了条件。
在省级培训的基础上,地、市、县和各部门进行了条块分工,块块负责综合培训,培训
各地区、各部门的骨干;条条负责专业培训,对象是本系统的普查人员。一级抓一级,覆盖
所有普查人员。培训形式从实际出发,采取召开现场会、以会代训等办法,充分利用电化教
学手段,收到较好的培训效果。各地区还坚持一事一培训,试点、核算基础整顿、试填等各
主要环节,都坚持事前培训。全省各级工业普查办公室共组织培训54万人次,其中电视培训
12万人次。编印工业普查业务培训教材7.5万册。
4.清查工业企业单位 工业普查准备工作阶段,在中央有关部和有关省、市的配合下,
查清了全省普查企业单位个数。清查工作从1984年12月到1985年3月,经历了摸底调查、审填
卡片、编制代码、电子计算机录入4个阶段。在清查中以块为主,严格划清工业与非工业界限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与非独立核算工业生产单位界限、企业关停并转与新增的界限。通过清
查,进一步摸清了全省独立核算工业、非独立核算工业、村办工业及城乡个体工业户数,以
及行业分类、企业结构、生产规模等基本情况,为确定工业普查范围、划分各类企业和印发
各类普查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5.全面整顿企业核算管理基础工作 加强企业统计、会计和经济核算基础,提高企业经
营管理水平,是工业企业普查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普查中的设备、设备技术状况按4级分等
,主要产品质量按3级分等,职工素质状况、工业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变动因素、专业
化和协作、生产费用构成、销售价格等,一般企业没有现成资料,需要按普查规定重新查定
并建立新的账卡,积累统计资料;试点企业按照当时的核算基础,有近半数普查项目填不了
;有多数小型企业,计量、检测手段不完备,原材料、燃料进厂和产品出厂无计量,各种核
算的原始记录和台账不健全,设备、原材料、能源等数据不准确,有账无物,有物无账,消
耗、库存、成本无定额。因此,必须在普查准备阶段搞好整顿,加强企业核算管理基础工作
。整顿工作从1985年4月开始到10月结束。各地区全面动员,层层部署,企业分解整顿内容,
落实到部门,统一组织检查验收。经过整顿,到10月末对全省11000个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进行
验收,验收合格的企业9400个,占85.5%,验收不合格的企业1300个,占11.8%;未进行整
顿的企业300个,占2.7%。针对整顿工作开展不平衡的情况,省工业普查办公室召开全省工
业普查办公室主任会议,要求后进企业在试填中搞好整顿补课。省政府于1985年11月16日召
开紧急电话会议,再次进行普查动员,要求严格把住整顿验收关,解决薄弱环节。
整顿企业核算管理基础工作同企业改革、挖潜、增效紧密结合,克服“抓生产有效益,
搞普查无效益”,把整顿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通过抓基础整顿工作,
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推进了企业体制改革,找到了挖潜途径。齐齐哈尔钢厂、齐齐哈尔车
辆厂通过建立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变动核算制度,同搜集国内外价格信息相结合,为企
业原材料、零配件的采购储备提供了依据。齐齐哈尔车辆厂在整顿中重新查定生产能力,货
车的生产能力由原来的6264辆,提高到7100辆,提高13.4%,修理货车能力提高41%。在企业
核算管理基础工作整顿中,全省工业企业新建卡片、台账8万多种,新建原始记录7万多种,
新建核算管理制度23万多项,搜集整理历史资料14万多项,为准确填报普查表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通过整顿,企业加强了计量工作和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计量检测制度,配备了必要
的仪器设备,全省共购置计量、检测、化验器具7万多件,整顿和完善了企业定额管理。
这次普查实行规范化、标准化,运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数据。采用了国家标准局统一颁发
的行政区划和代码、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国家统计局制订的大中型企业划分标准、国
务院各部门制订的设备技术状况和产品质量标准,以及工业产品分类、工业设备、生产能力
、技术经济指标目录等10多种有关标准化的文件,各工业企业按照标准目录和分类进行了企
业核算基础工作整顿,为企业逐步实现统计、会计工作规范化、计量检测标准化、台账规格
化、原始记录系统化奠定了基础。但是也有一些企业,主要是小型企业、乡镇企业,核算基
础差,不是一次普查所能完全解决的,需要在普查整顿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步
提高企业管理的整体水平。
6.采取全面数据质量控制措施 为了确保数据质量,在全省范围内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了普查表的试填、草填和正式填报,对普查表进行了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审核。建立了5项审
核制度:一是数据质量控制责任制。各级人民政府和各地区、各部门工业普查领导小组组长
,是本地区、本部门、本企业工业普查工作质量的全面负责人;各级工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
室主任是本单位工业普查质量控制工作的实际执行负责人;各级普查工作人员是本专业数据
质量控制的负责人。二是数据质量检查制度。三是质量控制会审制度。四是建立查询、订正
制度。五是建立工业普查资料质量抽查验收制度。
在试填中,进行“三查”、“三核对”。企业对照原始记录、台账、填表说明、审核要
点逐个指标和代码进行认真自查;企业职能科室进行复查;企业主管部门组织所属企业互查
。在“三查”过程中,做到表与表之间相关联指标审查核对、企业内部各职能科室之间核对
、普查资料与年报以及历史资料进行核对,在“三查”、“三核对”的基础上,各级工业普
查办公室狠抓了试填的审查和验收。省工业普查办公室组织各厅、局、公司业务骨干,组成
5个工作组,从1985年11月开始深入各地,指导试填验收。
进入草填阶段后,针对试填中的数据质量问题,继续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实行四
审定案,每个企业普查表要通过企业间互审,分生产、设备、劳动、财务、物资、能源等专
业审查,按行业对比审查,组织人力对本系统企业普查表进行会审。哈尔滨市在草填阶段组
成61个辅导组,24个质量互检组、242个质量检查验收小组,反复审查,使市区2004个企业正
式普查表数据质量差错率控制在2.53‰。各地区面对“鱼过千层网、网网都有鱼”的实际情
况,组织了多层次的审核把关。
(三)普查的主要数据
这次工业普查取得了大量、全面、系统的统计资料,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工业经济发展
的成果,为实现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即到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2000
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90年再翻一番,制订“七五”计划和长远规划,也为研究制定地区经济
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完整齐全的基础性资料。普查的主要数据有:
1.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工业经济实力增强 1985年末全省工业企业单位18098个,全年
工业总产值382.3亿元,比1980年增长48.1%,每年平均增长8.2%。
2.非国有工业增长快于国有工业 “六五”时期,国有工业增长40.0%,非国有工业增
长89.4%;非国有经济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18.0%,1985年上升到21.9%。
3.工业产业结构变化 “六五”时期在全部工业中,轻工业比重由30.9%上升到32.7
%,重工业比重由69.1%降为67.3%;在重工业中采掘工业比重由45.6%降为39.1%,原材料
和加工工业比重由54.4%上升为60.9%。“六五”时期小型企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9%
,快于中型企业(7.3%)和大型企业(5.7%)。在38个产业部门中,年平均增长率超过全
省平均增长率(8%)的产业部门主要有:煤炭采选业(10%)、有色金属采造业(21.7%)、
饮料制造业(17.2%)、饲料工业(123.5%)、纺织业(10.5%)、家具制造业(12.4%)
、工艺美术品制造业(22.8%)、炼焦、煤气及煤制品业(13.5%)、化学工业(11%)、医
药工业(21%)、化学纤维工业(31.6%)、塑料制品业(13.9%)、建筑材料业(10.9%)
、金属制品业(12.2%)、机械工业(12.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6.5%)、电气机
械及器材制造业(14.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6.2%)等26个部门。发展速度相对
缓慢的是石油开采、木材采运、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等产业。
4.老企业比重大、规模大 在14025个工业企业中,1962年以前建成投产的老企业2960
个,尽管企业数仅占全部工业的21%,但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63%;79%是1962年以后建成
投产的新企业,其规模远小于老企业,1985年平均每个老企业工业产值794万元,平均人数6
11人,分别比新企业123万元、120人高5.1倍和6.1倍。
5.企业自销产品比例扩大 1985年企业自销产品价值151亿元,占全年销售价值的43.
5%,其中轻工业品自销比重达68.8%,除粮、油、糖、烟等产品国家统一调拨比例较大外,
其他轻纺工业品已基本由企业自销;重工业产品自销比重32.7%,其中煤、木、油等采掘工
业自销比重8.3%,仍以国家指令性计划调配为主;原材料工业产品自销比重25.1%,一部分
原材料如水泥、平板玻璃等自销比例开始扩大,钢材、生铁等仍以国家统一分配为主;加工
工业产品自销比重70.5%,主要是机械产品的自销比例扩大。
6.设备更新情况 据13337个企业普查结果,1985年工业设备原值154亿元,其中60年代
以前的老设备占21%,70—80年代设备占79%;全部设备中进口设备占16%。工业锅炉10387台
,90%为70—80年代的;金属切削机床94695台,77%为70—80年代的;锻压设备20843台,75
%为70—80年代的;汽轮发电机325万千瓦,75%是70—80年代的;电炉100吨,50%是70—80年
代的;转炉18吨,均为70—80年代的。但仍有相当数量老旧设备如50年代的炼钢平炉、轧钢
设备、工业炉窑等急待更新。
7.生产能力利用情况 162种主要产品中生产能力利用率在80%以上的有原煤、原油、木
材采运、焦炭、合成氨、电站锅炉、货车、机制纸等53种,占32.7%;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
—80%之间能够正常生产或维持生产的有轮胎、水泥、啤酒、钢材、平板玻璃、灯泡、金属切
削机床等53种,占32.7%;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开工不足或严重不足的有自行车、缝
纫机、电池、饲料、农药、面粉、罐头、印染布等56种,占34.6%。约各占1/3。
8.专业化生产情况 据338户机电企业普查,企业工业总产值中,主产品的产值比重达
80.9%,外购零部件占工业总产值的23.2%。外购零部件占工业产值比例超过或接近50%的有
拖拉机制造(53.7%)、汽车制造(49%)、电视机制造(56%)。据3625个工业企业调查,
自有机修机床2.4万台;自有铸造能力24.8万吨,实际年产量12.6万吨;自有铸钢能力14
.7万吨,实际年产量9万吨;自有铸铁能力36.3万吨,实际年产量19.7万吨;自有热处理
能力37万吨,实际年产量18.9万吨。自有机修和铸造、热处理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50%左右
。企业专业化协作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9.企业收入的初次分配 3607个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85年同1980年相比,
个人所得比例由19.1%上升到23.8%;国家所得比例由69.7%下降为58.8%;企业所得比例
由11.2%上升到17.4%。
10.企业职工构成和素质 1.4万个工业企业有职工339万人,其中女职工占38%。在全
部职工中工人和学徒占70.9%,工程技术人员占2.9%,管理人员占10.1%,服务人员占10.
4%,其他人员占5.7%。职工总数中,35岁以下的占64.6%;文化程度高中及高中以上的占2
8%;中共党员占11.2%;工人工龄不足10年的占54.6%;手工操作的占33%。在3607个独立核
算企业中,服务人员达33万人(包括学校、医院、商店等各种社会性服务机构人员),占职
工总数的13.9%。
11.企业经济效益情况 由于实行利改税,1985年比1980年,利润总额下降31%,税金上
升111%,利税总额77.3亿元,上升18%。每亿元工业产值(1980年不变价格)能源消费量由
1980年的8.95万吨,1985年降为7.47万吨,降低17%。但资金利税率由1980年的25.1%,1
985年降为16.9%,净产值率由42.6%降为36.3%。从1949年到1985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529
亿元,累计上交利润、税金1089亿元,利税与投资比为2.06:1,企业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
要贡献。此外,工业普查中有分等级产品质量、分部门的原材料消费和库存总值、工业产品
生产费用和成本、各种产品的销售价格构成等详细资料,是定期报表制度中所没有的,具有
重要的分析研究和开发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