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教育统计

  教育统计是以教育事业发展规模、水平、速度、构成比例为对象的社会统计,包括普通 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学龄前教育、成人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其任 务是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为决策和管理服务 。
    1949年,黑龙江、松江省文教厅负责收集各级各类学校基本情况,当时只统计普通教育 ,内容有各类学校数、教职工数、专职教师数及本年在校生、招生、毕业生数。教育统计报 表中,中、初等教育情况统计有初等教育、初级中学、初级师范的学校数、学生数、教师数 ;文化馆、夜校、识字班统计有文化馆、工人夜校、群众夜校、识字班、冬学的校数、班数 、学员数;文盲和非文盲统计有文盲(0—400字)、半文盲(400—1000字)、非文盲(高小 程度)、知识分子(初中程度以上)的人数。当时的教育统计很不正规,统计范围小,统计 内容少。
    1950年,教育统计仅包括中、初等学校的学校数、学生数、教员数、学龄儿童数以及幼 儿教育的保育院和托儿所数、儿童数、保育工作人员数等。1951年,增加了《中等学校教职 员家庭成份及学历》、《中等学校学生家庭成份及年龄》、《中等学校变动情况》、《公私 立技术学校、初级技术学校、师范学校情况》等统计调查表。1952年,为给编制教育事业发 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提供依据,各级教育部门根据国家教育部的部署,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 一次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国家统计局协助教育部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全国统一的定期统 计报表制度,并逐步建立了工农及机关干部业余教育、业余高等学校、业余中等专业学校统 计。当时的统计报表制度是一年统计两次,即学年初统计9月份开学后学校的全面情况,学年 末统计变动情况及学生的考试成绩、家庭成份等。
    1953年,为了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增加了教育事业财务收支情况统计。1954年建立了 教育统计报表制度。1955年,对中等幼儿师范、少数民族学校单独设置教育综合年报表。19 56年起,分别情况建立了省、市、县统计系统的中学、师范、小学、幼儿园、扫盲简要综合 统计报表制度。新增加了干部(离职)文化学校、干部业余文化学校统计表。1957年,建立 中等学校招生情况等项统计制度。教育统计的主要指标有:分国立、省市立、部门立、民办 和私立的高等学校、中等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初等师范学校、普通中学、工农速成中 学、小学、幼儿园等各级各类学校的学校数、班数、学生数、教职员工数、招生和毕业生数 ,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政治情况(分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民主党派、少先队员等)及学生家 庭出身情况,少数民族各级各类学校数和学生数,中等学校及小学教师文化程度,各级各类 学校基本建设投资和面积。
    1959年新增加了小学教师进修、业余高等学校和聋哑学校综合统计表。1960年9月,教育 部和国家统计局颁发了《1960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学年初基本情况调查综合表》。根据中央 关于农村的调查统计工作由统计部门统一进行和各主管部门在城市的非直属企业、事业单位 的统计工作也由统计部门统一组织进行的指示精神,决定1960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学年初基 本情况的调查统计由国家统计局统一负责组织进行。教育部颁发的1960年各级各类学校综合 报表停止填报。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参照综合表式要求,结合地方需要共同制订了基层调查表 布置各学校填报。各级主管部门直属各类学校的基层表,在报送当地统计部门的同时,抄送 主管部门一份。省级以上各部门办的高等学校的基层表在报当地统计部门的同时,抄送教育 部一份;凡设有机密专业和招收研究生的各高等学校,除填报高等学校调查表外,还须分别 填报机密专业调查表和高等学校、研究生调查表,并报教育部和主管部门各一份。全国各级 各类学校学年初基本情况调查综合报表中,高等学校有学校概况一览表、本专科学生分专业 的学生数、招收初中毕业程度修业年限在5年以上的专科学校、分科教师数、教职员和学生的 政治情况、预科学生和进修教师数、招收研究生的高等学校数和研究生数等7张表;中等学校 校数、学生数、教职员工数、中等技术学校分科学校数和学生数等3张表;小学有校数、学生 和教职工数、学生成份、学生年龄、少数民族学校的教职员和学生数、女教师和女学生数、 盲聋哑学校校数、学生数和教职工数等6张表。
    1963—1965年的经济调整期间,中、小学增加,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有所减少,技 工学校发展较快,开始建立技工学校统计报表。根据教育部和国家统计局关于精简报表和加 强调查研究的精神,减少了部分中小学、职业学校综合统计表,修订了其他院校教育事业统 计表。增加了中、初等学校毕业生升学就业情况、技工学校基本概况,函授教育增加了业余 高等学校、业余中等、初等学校的学校数、招生数、毕业生数、在校生数、教职工数等统计 ,按高等学校办、教育部门办、厂矿企业办、其他办分组。从1965年开始,由于小学校舍不 足,二部制授课增加,个别小学出现了三部授课,省教育厅决定增加城市小学二部授课率和 儿童入学率的统计。
    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教育统计工作中断。1970年开始恢复教育统计报表 ,并对前几年的资料进行了补充搜集。1970年以后,教育统计指标开始逐渐增多,学校类别 有高等学校、“五七”大学、中等专业学校、中学、简师、一贯制学校和小学;本年招生数 、本年毕业生数、教职员工数(其中专任教师数、下放劳动锻炼人数)、工农兵兼任教师数 。1971年,学校类别中的“五七”大学增加工厂办大学、地县办大学,中等专业学校增加技 工学校,普通中学分城市、城镇、农村(分初、高中),小学分城市、城镇、农村,教职员 工中增加公办教师和民办教师数。
    1972年,各级各类学校开始分别统计,有《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业余 教育、普通中学、小学基本情况和中、小学分年级学生数等报表,指标有学校数、招生数、 毕业生数、在校学生数、教职员工数(其中专任教师),校办工厂、农场人数和工农兵兼任 教师数,补充指标有在校学生和教职工中的党团员数、在校学生中女学生数、专任教师中女 教师数、少数民族学生数以及7—11岁学龄儿童数、已入学数。增加“七二一”工人大学、共 产主义劳动大学、“五七”学校统计表。1973年,业余教育增加政治文化夜校。1974年,在 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厂办大学、“五七”学校基本情况等报表中增加工宣 队(军宣队)人数、附设科研机构人数、其他附设机构人数、兼任教师数(其中工农兵兼任 教师数);在普通中小学、盲聋哑学校、幼儿园基本情况报表中增加工宣队(军宣队)和贫 管会人数。1975年,在高等学校基本情况中增加社来社去和厂来厂去的在校学生数、短训班 学员中已培训结业人数和在学人数。《厂办大学、“七二一”大学、“五七”大学、“五七 ”学校情况》和《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基本情况》中增加短训班学员中已培训结业人数 和在学人数。增加《校办工厂、农(林)场综合情况》,有分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 工学校、普通中学和小学的校办工厂(车间)数、总产值、纯收入,校办农(林)场的土地 面积、粮食总产量、农副业收入,其他勤工俭学收入。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统计基本沿用以前的报表,但对一些统计指标逐步 做了调整,如《高等学校基本情况》中减少社来社去和厂来厂去的在校学生数、工宣队(军 宣队)人数和工农兵兼任教师数,增加专任教师中的教授、副教授、讲师、教员和助教人数 。
    1979年,各级各类学校综合统计报表及附表共有24张。高等教育有7张表,其中有高等学 校及分校、大专班2一览表,有高等学校分类别、本专科分科学生、分科研究生、各类课程任 课教师和1979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5张综合统计表,指标主要有学校数、校址、毕业生数、招 生数、在校学生数、教职工人数(校本部教职工数、其中教授、副教授、讲师、教员、助教 ,校办工厂、农场职工数、科研机构人员数、附设机构人员数)、兼任教师数、走读生和“ 社来社去”人数、学生政治情况。另有进修班招生数、毕业生数和在校生数,短训班培训结 业和在学人数。中等教育有中等专业学校、中学学生、中学教职工、中学分科专任教师学历 基本情况综合表,指标主要有各类学校数、毕业生数、招生数、在校生数、教职工数、兼任 教师数、校办工厂和农场情况、半工(农)半读学校情况等。小学教育有小学基本情况综合 表,主要指标有分城乡、部门办的学校数、班数、毕业生数、招生数、在校学生数、预计毕 业生数、教职工人数、代课教师数、兼任教师数。另有7—11岁学龄儿童数、已入学人数、入 学率、小学中附设的初中班的校数、班数、在校学生数。中、小学教育还有重点中小学基本 情况、中小学实行二部制情况、中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基本情况、校办工厂、农(林)场情况 、教职工政治情况等。其他教育有幼儿园、广播电视大学、“七二一”大学、“五七”大学 、“五七”学校基本情况等。
    1980年,高等教育增加了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本学年内不担任教学工作的人数、学生流 动情况、校舍情况等;中等教育增加了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学生和教职工基本情况、普通中 小学校舍情况。取消了“七二一”大学、“五七”大学、“五七”学校基本情况综合表。
    1982年,教育统计根据党和国家提出要采取多规格、多层次、多种形式办学以加快发展 教育的方针,在原来全日制各级各类学校报表以外,开始建立成人教育统计报表,内容包括 受教育人数、专任教师数,内分高、中、初等教育和农民教育;增加了研究生综合表和基层 统计表。根据国家1990年在全国要基本上普及初等教育的决定,补充了检查市、县普及初等 教育的报表。
    1985年,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其中短期大学)、成人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 、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夜大学与函授部;中等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 、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其中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普通中学、农业中学、成 人中学;初等教育包括小学、成人初等学校;学前教育包括幼儿园;特殊教育的盲聋哑学校 ,其他教育的工读学校。报表有研究生概况一览表及分学科研究生数;普通高等学校一览表 ,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情况及分类别情况,普通高等学校函授部、夜大学学生数及在 校学生、教职工的政治情况及其他、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一览表、普通中等师范学校一览表,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分类别情况及分课程的专任教师数、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数的学历 情况,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教职工的政治情况、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校舍情况,技工 学校学生情况、教职工情况、教职工学历情况,技工学校培训在职技术工人情况;普通中学 校数、班数,学生情况、教职工基本情况,普通中学分课程专任教师学历情况;农业、职业 中学学校数、班数、学生数,教职工基本情况;,农业、职业中学高中分科学生数、农业、 职业中学专任教师学历情况;小学校数、班数、招生数、毕业生数、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 小学在校学生数和预计毕业生数、教职工基本情况、学龄儿童入学率及在校学生巩固率、小 学分课程专任教师情况及专任教师学历情况;幼儿园基本情况、幼儿园园长、教师学历情况 ,工读学校基本情况,特殊教育学校基本情况。普通中小学、农业、职业中学等学生、教职 工政治情况、专任教师年龄情况;职工大学、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成人高等学校分本 、专科学生数、其他学生数,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教职工的政治情况;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基本情况,成人中、小学基本情况,职工教育情况,干部培训情况,工人技术培训情况,青 壮年职工文化、技术补课情况等。为了掌握普通高等学校的经费使用情况,提高高校办学的 经济效益,教育部于1985年颁发了普通高校经济效益统计表,主要指标有学生人均占有经费 、校舍、图书及每一教师负担人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