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文化统计

  1950年9月30日,松江、黑龙江两省执行东北统计局制定的《博物馆(陈列所)年报综合 表》,有所辖区内博物馆(陈列所)总数、博物馆附设的图书馆(阅览室)藏书册数、博物 馆(陈列所)总面积、博物馆展览物品总件数、博物馆工作人员情况、财务收支情况等;《 电影机构情况》,有分部门(文化、工会、其它、私营)的电影院数、电影放映队、电影俱 乐部数、电影机修配厂(站)数、电影发行公司(站)数;《电影事业业务活动情况》,有 按电影放映单位类型和影片种类分(国产片、苏联片、人民民主国家片、其他国家片)的放 映场次和人次;《艺术机构情况》,有按经济类型分(国营、民间职业)和按剧种分的剧团 数,分部门的剧场数;《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有文化馆(站)数、图书册数、杂志报 纸数、幻灯机和收音机台数,公共图书馆数、藏书册数、杂志报纸数、博物馆数和参观人数 、纪念馆数和受益人数。
    1951年,文化事业统计报表及指标有所变化。文化艺术机构人员情况有分机构名称的机 构数和人员数,文化(馆)站情况有文化(馆)站数、阅览室面积、阅览室座位数、图书册 数、文娱设备件数、阅览人数、工作人员数,文化(馆)站群众工作情况有演讲与报告会、 文娱活动、出刊黑板报的次数和听众或观众人数,文化(馆)站群众教育工作情况有分工人 夜校、农民夜校、群众夜校、识字班组、初等班的学校数、班组数和学生数,文娱小组情况 有各类小组的组数和参加人数,图书馆情况有独立的图书馆数、总面积(其中阅览室面积) 、图书册数、阅览人数、工作人员数,图书馆书籍类别情况有分哲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应用技术及农业技术、文艺、儿童读物、其他的图书册数。1952年,松江和黑龙江两省按 文化部的布置进行了全国文化事业的概况普查,主要内容有戏院、音乐院、文工团、图书馆 及其他文化团体的基本情况。原黑龙江省在文化部发的文化(馆)站群众教育工作情况报表 中增加了速成识字班、市民业余夜校、行业早校的分类。
    “一五”时期,文化事业开始纳入国家计划,建立了剧场定期统计报表,扩大了剧团、 博物馆、报纸发行统计报表的实施范围和图书馆的统计范围,实施影片发行、电影放映网、 国营剧团、文化馆及公共图书馆的报表制度,逐步建立影片生产、广播事业、出版发行、对 外联络活动等报表制度。增加了职工人数、工资和财务收支统计。1953年,文化部布置了国 营剧团基本情况表半年报,指标有剧团的人员情况、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次、经济收入与支出 。自1956年起,分别在省、市、县统计系统建立了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剧团、剧 场、电影放映网、农民文化娱乐组织简要综合统计报表制度。根据文化部的部署,省文化局 进行了国营及地方国营工矿企业的主要文化事业情况的统计。还进行了的书场、游艺场等一 次性调查和机关、团体图书馆(室)、俱乐部一次性调查。1957年,文化统计的主要内容有 :专兼营电影院的个数、座位数、放映场次、观众人次,话剧、曲艺、歌剧、杂技等艺术剧 院单位数、演出场次、观众人次,博物馆、纪念馆的馆数、藏品数、展览次数、参观人次、 建筑面积,公共图书馆的馆数、藏书数、报纸杂志种数、借阅人次、借阅总册数、建筑面积 ,文化馆的馆数、幻灯放映场次、观众人次、举办展览次数、观众人次、组织文艺晚会场次 、讲座报告会场次、图书借阅人次,艺术院校的基本情况等。
    “大跃进”时期,文化统计报表一度中断。1964年以后,文化事业仍沿用“一五”时期 的统计报表和指标。
    “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事业统计一度中断。1972年恢复了原来的报表,主要有文化 事业基本情况,内分电影事业(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电影院、电影管理站、电影放映队、幻 灯制片厂)、社会文化事业(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文物管理所、烈士纪念馆)、艺 术表演团体(各种剧团、文工团、宣传队、乌兰牧骑队、剧场)的机构数和人员数。
    省文化局于1972年整理了《1964—1972年文化事业统计资料汇编》。1973年,文化事业 统计开始走向正规,统计报表和指标有较大变化。电影事业有《电影事业机构数、人数分类 统计表》,列有电影放映发行公司、电影管理站、电影机械修配厂、幻灯制片厂以及电影放 映单位(分文化系统、农村公社大队、其他系统)的机构数和人员数;《电影放映单位映出 成绩综合统计表》,有分放映单位类别的放映场数、观众人数、放映总收入、发行收入;《 电影院人员及映出成绩统计表》,有分电影院名称的年末职工人数、放映场数、观众人数、 放映总收入和经费支出。艺术事业有《艺术表演团体人员分类情况统计表》,分剧团的所有 制性质(国营与集体)和种类(演员、演奏员、舞美人员、编剧与创作、导演、作曲、行政 人员、工勤人员、学员、其他)的人员数;《艺术表演团体演出情况统计表》,有演出场次 和观众人次(其中农村);《群众艺术馆人员及业务活动情况统计表》,有供应演唱材料数 及经费情况;《博物(纪念、展览)馆业务活动情况统计表》,有馆数、年末人数、年末藏 品件数、举办展览次数、参观人数、年末经费支出;《图书馆人员、业务及经费情况统计表 》,有馆数、年末职工人数、年末藏书总册数、本年购书费用、借阅册数、举办展览次数和 参观人数、经费情况;《文化馆(站)人员、业务活动及经费支出情况统计表》,有馆数、 年末职工人数、年末藏书总册数、本年购书费用、借阅册数、举办展览次数和参观人数、组 织文艺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次、经费情况;《中等艺术教育事业情况统计表》,有机构、人数 、经费支出。1974年,文化事业统计报表增加了工矿企业办和公社、生产队办电影院及放映 队数,企业部门办的图书、文化馆(站)的个数,农村业余剧团的个数。
    1978年后,文化统计报表制度的指标、分组加细了。《文化事业机构数人数综合年报》 ,有分文化部门办、工矿及其他部门办、民办及民办公助的电影事业、艺术事业、群众文化 事业、艺术教育事业、其他文化事业的机构数和人数。电影事业包括电影生产与修配机构、 电影发行放映管理机构、电影院、影剧院、开放礼堂俱乐部、放映队、对内电影俱乐部等; 艺术事业包括艺术创作机构、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所、艺术研究机构、综合性展览机 构;群众文化事业包括文化馆、文化站、群众艺术馆和幻灯制片厂;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包括 高等艺术学校、中等艺术学校、文艺干部学校;其他文化事业包括文化物资供应机构、科学 研究机构和其他。《电影发行放映情况》,有分放映单位类型的在册数、活动数、座席数, 本季完成与累计完成的工作日、放映场数、观众人数、放映总收入和发行收入。《艺术表演 及收支情况表》,有分文化部门、集体经营、工矿企业部门的剧团数、演出场次(其中到农 村演出场次)、观众人次(其中农村观众人次)、总收入、总支出、补贴团数、国家经费补 贴等。《文化馆、群众艺术综合年报》,有单位数、年末藏书册数、图书借阅册数、举办展 览个数、举办报告会和讲座故事会次数、组织文艺演出和幻灯放映次数、收看电视次数、举 办业余文艺训练班数和结业人数、供应演唱宣传材料种数和份数、经费支出。《全省文物事 业单位基本情况》,有分文物事业单位的职工人数、藏品件数、实有建筑面积、经费情况( 其中文物保护单位维修经费、考古发掘费)。《博物馆基本情况》,有分单位的职工人数、 藏品件数、现有陈列展览个数、本年度参观人数、经费情况、实有建筑面积。《文物商店基 本情况表》,有级别、性质、职工人数、现有周转金或资金总额、年终库存文物、当年收购 文物、当年盈亏、实有建筑面积。《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表》,有单位名称、馆级、职工人 数、藏书册数(其中未整理上架)、实有建筑面积(其中书库、阅览室)、图书流通情况( 人次、册次)、经费情况。
    1981年,在《文化事业机构数人数综合年报》中增加电影、艺术、图书馆、群众文化科 学研究、艺术教育、其他文化事业机构数和人数附表。增加《文化事业费支出情况》和《文 化事业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完成情况》2张综合年报,有分经费类别的预算和实际支出数、本年 施工的建设项目个数、本年全部建成交付使用的项目个数、全部投资额、本年投资额。《公 共图书馆基本情况表》中的指标变化为机构数、固定职工人数、藏书册数、实有建筑面积、 图书流通情况、阅览室座席数、经费支出和年末固定资产总值等。
    1983年,文化部对文物事业单位统计报表进行了规范和补充。主要报表和指标有:《文 物事业机构数人数综合年报》,有分机构类别和省、地(市)、县(市辖区)级的机构数和 职工人数;《文物保护管理单位基本情况年报》,有单位名称、职工人数、藏品件数、参观 人数、经费支出;《博物馆基本情况年报》,有级别、类型、单位名称、职工人数、藏品件 数、陈列个数、展览个数、参观人数、经费支出;《文物商店基本情况年报》,有级别、单 位名称、职工人数、周转金总额、年终库存、当年调入、当年收购、当年调出、当年销售、 当年盈亏;《文物主管机关经费支出基本情况年报》,有单位合计数、文物保护单位维修费 、考古发掘费、拨给未设文物单位的文物经费、拨给文物商店的周转金;《全国重点和省级 文物保护单位维修情况年报》,有文物保护单位级别和名称、所在市(县)、本年维修情况 (主要维修项目、实际支出)。
    1985年,文化事业统计报表增加了《文化部门以文补文纯收入情况调查表》,主要指标 有机构类别,机构数,全部从业人员数,收入合计,放录像单位的个数、放映场数和收入, 音乐茶座的个数和收入,举办舞会场地的个数和收入,举办各种培训班的班次和收入,其他 以文补文纯收入,从多种经营中提取租金、折旧及其他收入;《城市博物馆基本情况调查表 》,有博物馆名称、机构数、人数(全部职工、专业干部)、馆舍利用文保单位或古建筑的 个数、借用其他单位房屋建筑面积、公用房屋建筑面积、公用房中的危房面积和维修费、新 建馆舍情况、经费收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