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编制地区综合平衡表

  地区综合平衡表主要内容包括:反映社会再生产基本条件的劳动力资源与使用平衡表、 国民财产平衡表;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社会产品生产和使用(消费、积累)平衡表、部门 联系平衡表;反映社会再生产分配关系的综合财政平衡表以及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居民货 币收支平衡表等,通过这一系列平衡表,可以综合反映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比例关系 问题。
    一、试编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表
    黑龙江省地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表,是在国民收入统计的基础上建立的。“大跃进”时 期,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产下降,1961年开始实行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为了适 应加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需要,学习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编制综合平衡表的理论和方法,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1962年开始试编国民经济地区综合平衡表。(1)试编了1952—196 3年连续12年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表总表。总表是社会再生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资源和使 用的综合平衡表,包括期初、期末的人口、劳动力和国民财产(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本 期国民收入的生产、初次分配、再分配和国民收入的最终使用——积累和消费。同时把国民 经济的主体划分为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领域和居民3个部分,其中物质生产领域按所有 制形式和产业部门分组,在工业中又划分轻、重工业,便于研究农、轻、重比例关系,在全 民所有制经济中又划分中央、地方,便于研究地方经济的比重。通过这张表,可以总览社会 资源的分配使用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全貌。(2)编制了1952—1963年的国民经济各部门联系 表。本表将社会产品划分为农产品、工业品和建筑业产品,在每类产品中又细分为生产资料 (劳动对象、劳动手段)、消费资料,并将这些按生产价格计算的社会产品,加上流通过程 中商业、运输业的附加价值,变成按消费价格计算的社会产品价值,经过分配使用于生产消 费、消费、积累和调出。其中用于生产消费部分又分别划分为5大物质生产部门,通过各产业 部门的投入和产出,反映了这些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上表中的纵列,反映了各种社会产品的使用去向(流向),横行反映了社会再生产的生 产、消费和积累过程中所使用或消费的社会产品构成。(3)编制了1952—1963年国民经济各 部门总产值、物质消耗和净产值表。反映各部门物质消耗的构成项目,如工业的原材料、辅 助材料、燃料、动力、机器设备折旧等,农业的种籽、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具折旧等。 同时反映各部门净产值的初次分配,分为居民原始收入和企业原始收入,前者包括职工工资 、集体劳动者收入、个体劳动者收入,后者包括附加工资、利润、税金、利息、公益金、公 积金等。(4)编制了从1952年到1963年国民收入积累基金表和国民财产表。包括物质生产部 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居民的新增加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以及年末拥有的国民财产。国 民财产按经济类型、行业部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分组。同时编制了固定资产平衡表,反映 了各个时期固定资产的增加(基本建设投资、专用基金购置、大修理工程)和减少(固定资 产折旧、清理报废)、本期固定资产积累和期末固定资产的实有数量。(5)编制了1952—1 963年国民收入消费基金表。分别按职工、农民和其他居民计算居民个人消费构成(分商品性 消费、自给性消费;分主、副食品消费、衣着、日用品、燃料、水电、住房等项)、居民集 体消费(分文化、教育、客运、城市公用事业、生活服务等项)、社会消费(分机关团体、 金融、科研等项)。同时对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各种费用构成分项进行计算。(6)编制了195 2—1963年社会产品调出、调入表。分别按电力、煤炭、木材、钢材、机电产品等生产资料和 食品、衣着等消费资料计算社会产品的调出、调入。(7)编制了1952—1963年的劳动资源平 衡表。计算了各个时期城乡劳动力资源及在各个部门的就业人数、在校学生、家务劳动者、 待业者人数。反映了全部人口中劳动力资源及其使用情况。(8)编制了1952—1963年实物量 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居民消费和社会产品调出调入表。包括110种固定资产(各种动力设 备、生产设备、运输设备和线路、农机具、役畜、厂房建筑物等)的各年年末实有数,55种 流动资产(各种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各年年末储备数,50种居民消费(吃、穿、用)的各 年消费数量,近100种工农业产品的调出、调入量。(9)编制了1962—1963年的综合财政平 衡表。反映了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收入和支出,是指各个物质生产 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居民对财政、信贷、其他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居民的 收支,以及居民之间的转移支付和现金增减变动。同时编制了财政收支平衡表、税收来源计 算表、现金收支平衡表、信贷收支平衡表、银行收支平衡表、居民收支平衡表等,作为编制 综合财政平衡表的基础和依据。(10)编制了1962—1963年财政信贷收支和物资调出、调人 平衡表。
    二、建立综合财政统计制度
    “大跃进”时期,一方面农业、轻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财政、信贷由于扩大 投资、增加用工、企业亏损而不断增加支出,造成财政收支的不平衡、社会购买力与商品可 供量之间差额扩大。为了满足各级政府加强计划管理,研究财政金融问题的需要,同时也为 编制地区综合平衡表提供基础数据,省统计局按照国家统计局要求,于1959年9月开始实施综 合财政统计制度。内容包括两种电讯月报和6种季报。两种电讯月报:《金融统计主要指标电 讯月报》(反映现金收支和存放款增减)、《地方预算收支电讯月报》(反映地方预算的收 入与支出)。6种季报:(1)《综合财政收支表》,收入方包括税收、企业事业收入等财政 预算内收入,各项地方附加收入、预算外企业收入、企业利润留成、大修理基金、工资附加 费等财政预算外收入,各项存款、信贷收益等银行信贷收入和中央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方包 括预算内、外基本建设支出、银行信贷资金、四项费用、大修理支出、大炼钢铁补贴、各项 行政管理费、事业费、上解中央财政支出等。(2)《财政预算内、外资金收支表》,包括财 政预算内、外收支的详细项目,如各项税收及附加,细分为工商业税及附加、农牧业税及附 加、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渔业税及附加、盐税、关税等。基本建设支出,细分为农业、工业 、交通运输、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费支出,细分为经济建设事业费、文教卫生事业费、社 会救济和劳保福利等。(3)《财政预算外资金收支表》,按照中央管理部分和地方管理部分 ,分列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情况。(4)《信贷收支表》,按地方管理项目(地方企业)、代中 央管理项目(中央企事业、中央金库)分别填报存款、放款余额。(5)《现金收支表》,分 列商品销售收入、服务业收入、收回农贷等各项现金收入和国家、公社、手工业工资支出、 工农业产品采购、机关团体行政管理费、发放农贷等各项现金收支。(6)《企业主要财务指 标统计表》,按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供销、交通邮电、建筑安装、建设单位、农业、 城市公用事业、文化等10类企业,分列基本业务收入、成本、利润、税金、基本折旧基金、 定额资产、银行借款等项主要财务指标。1962年,国家统计局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逐步提高”的精神,要求各省、市月、季上报主要数字,半年上报全面数字。主要内容是 财政预算内外收支和企业主要财务指标,而有关信贷方面统计资料改由金融部门提供,不列 入省、市综合财政统计制度。1964年国家统计局进行统计报表体制的改革,凡能从一个部门 取得资料的,一般从“条条”取得,仅在1964年年报中保留各经济部门财务成本主要指标, 指标由1963年23个减为5个(即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值、年末全部流动资产、其中定额 流动资产、利润总额),另外增加国家财政信贷用于农业资金、农村人民公社资金来源和运 用两张表。取消定期报表中的各经济部门财务成本主要指标季报,分别纳入工业、商业、建 筑业报表中。同年国家统计局布置34个重点县开展《重点县支援农业资金使用情况调查》, 黑龙江省有海沦、依安、勃利3个县,调查了基本情况、国家财政信贷用于农业资金、国家财 政支援农村人民公社支出和各项贷款使用情况、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收益分配情况。
    1964—1979年综合财政统计陷于停顿。
    三、建立宏观核算的微观基础
    1980年在恢复建立各个专业统计的基础上,重建了国民收入统计。与此同时,国民经济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分配关系、投资政策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变 革,如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第三产业兴起、扩大企业自主权、财政包干 、投资主体多元化等,影响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地区综合平衡面临新的机迂和课题。从19 80年到1985年在继续加强国民收入统计的基础上,主要从4个方面恢复建立地区综合平衡统计 ,即通过重点工业企业收益分配调查,研究建立宏观核算的微观基础,为计算净产值,掌握 企业的资金来源和使用提供依据;通过掌握数量日益庞大的财政预算外资金,恢复建立综合 财政统计;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即部门联系平衡表),以满足分析产业结构和编制长远规 划的需要;通过研究改革方案,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总量指标,转换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适 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一)重点工业企业收益分配调查
    为了观察工业企业生产活动所消耗的人力与物力,同所取得的最终成果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终成果在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企业收入与财政收入之间的变化,企 业留用资金的用途,并为评价经济效益、制订分配政策、调整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完善综 合平衡统计提供基础数据,1980、1981、1982年分别选择了50—100个重点企业进行了收益分 配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76项指标。
    根据上述各项指标,计算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者所得,反映改革开放后三者关系的 变化,为编制综合财政平衡表提供基础数据。
    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者所得的划分为:
    (二)财政预算外资金一次性调查
    为了全面了解预算外资金情况,弄清它的规模、分布、来源和使用情况,以利于编制综 合财政信贷计划,研究财力和物力的平衡,1983年4月6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财政部、中 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关于编制综合财政信贷计划的报告》,决定进行预算外资金的一 次性调查。为解除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和企业的疑虑,重申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原则是政策不 变,所有权不变;企业提取的生产发展基金主要用于企业的更新改造和技术进步方面。根据 全国的统一部署,黑龙江省预算外资金一次性调查,由各级计委牵头、计划、财政、银行、 统计等部门共同组织完成。1983年6月6日召开有地(市)、县计委、财政、银行、统计部门 300多人参加的全省综合财政信贷计划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在搞好1982年预算外资金一次性调 查的基础上,建立综合财政信贷统计,为编制和检查计划提供依据。调查的范围包括地方财 政部门掌握的统收统支的预算外资金;中央和地方各级各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掌握的自收 自支的预算外资金;中央和地方各级各部门所属独立核算全民所有制企业和主管部门自行掌 握、提留、使用的各种专用基金;独立核算的城镇集体企业纳税后的留用利润和在税前从成 本、利润中提留的各种专用
    通过调查,掌握了1982年全省5万多个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情况。全省预算 外资金收入总额为42.1亿元,其中中央单位15.5亿元,占36.8%;地方单位26.6亿元,占 63.2%。在地方单位预算外资金中,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5.7亿元,占21.6%;国营企 业及主管部门17.7亿元,占66.3%;县以上城镇集体企业3.2亿元,占12.1%。地方预算外 资金支出中,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基本建设占50%,福利奖励支出占19%,其余部分为城市维 护和建设、行政事业费等项支出。1982年黑龙江省全部预算外资金已相当于全部预算内资金 收入的94%,比例高于全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黑龙江省采掘工业比重大,因而,在全部预 算外收入中育林基金、油田维护费等项收入比重较大。同时在预算外资金管理上存在化预算 内资金为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增幅超过预算内资金,以及对自筹资金控制使用不严、非 生产性支出比例高、资金使用效益差等问题。
    在预算外资金一次性调查的基础上,疏通和建立了预算外资金会计核算资料的来源渠道 ,并在财政、银行等部门的协同配合下,省统计局于1984年恢复了综合财政信贷平衡表的编 制工作,补算了1981—1983年的综合财政信贷平衡表。同时有26个市、县编制了1984年的综 合财政信贷平衡表。1985年制订了《黑龙江省综合财政信贷平衡统计方案》,共由14张表和 一张总表组成:
    这套表由省统计局编制上报。在1985年11月召开全省地、市和部分县综合平衡统计会议 上,向地、市布置了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和综合财政信贷平衡统计方案。
    四、向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过渡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 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地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它 包括为进行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概念、核算原则、指标体系和分类标准,以及相应的 表现形式,形成逻辑一致和结构完整的核算框架,通过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系列总量数据和分 部门数据,系统地反映从生产、分配到交换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社会再 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在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以生产范围限于物质生产部门为特征的物质产品平衡表 体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开始转向采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上通行的新国 民经济核算体系,以适应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原来的物质产品平衡 表体系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是扩大了生产范围,其总量指标由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净产值构成 的国民收入,改变为由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构成的国内生产总值;充实了社会资金流量、 投入产出、资产负债、国际收支等核算内容;丰富了核算表现形式,从单一的平衡表形式, 改变为循环帐户、矩阵、平衡表相结合的表现形式。
    70年代,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等曾介绍过新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方法,并组织过试点 。改革开放后,引起了各级政府对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视,从中国国情出发,开始有组织地推 广应用。到1985年,省统计局在第三产业统计、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编制投入产出表、新国 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设计等方面取得了进展。
    1.建立第三产业增加值统计。改革开放前,对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活动,视作非生产活动 ,只统计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机构、人员等网络指标。改革开放后,要反映和研究社会经济各 部门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水平,进行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有 必要采用一些新的核算方法。1985年4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 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的通知》,对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以及第三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 计算方法等作出规定。要求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科学、工商、城建、旅游 、国防、行政和社会团体等有关部门,建立必要的核算制度,按时提供核算资料。省统计局 于1985年开始计算第三产业增加值,主要是根据已有的资料及搜集各业务主管部门的财务收 支资料,采取收入法,即从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的各项收入相加求得,包括劳动者收入、福 利费、利润、税金、固定资产折旧等项,估算了1980、1984、1985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以 满足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需要。
    2.开展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 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 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的通知》中提出在继续使用工农业总产值、国民 收入、社会总产值指标的同时,把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和考核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综合 指标。省统计局于1985年首次在国民收入统计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估算的基础上,计算了1980 年和1984年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物质生产部门净产值-物质生产部门对非物质生 产部门的支付+物质生产部门固定资产折旧+非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当时国家在各专业 报表制度中还没有建立增加值统计,但全省和各市、县开展了国内生产总值统计,并纳入19 85年统计年报。
    3.参加全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研究和设计。1984年1月在国务院《关于加强统 计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建立统一的、科学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确定统计、会计、业务核算 制度和分类标准,成立国民经济统一核算标准领导小组。1985年1月领导小组成立后,开展了 以改进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目标的专题研究,黑龙江省统计局参加了1985年5月召开的 全国统计改革座谈会、全国部分省、市(辽宁省、陕西省、四川省、江西省、黑龙江省、天 津市、武汉市)统计改革座谈会及以后的10余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讨会,确定建立以国内 生产总值为总量指标的核算体系,为研究制订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作了必要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