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产出表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通过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反映产业结构和社会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关系,用于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投入产出表(投入
产出法是运用统计、数学和电子计算技术对国民经济活动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综合平衡的一种
方法。投入是指各部门的生产消耗,产出是指各部门的产品使用去向。投入产出法于本世纪
3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获得者列昂节夫首创,5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
经济的发展,大量新技术产业的出现,以及电子计算技术的普及,投入产出表在世界各国迅
速推广。)分为四个象限。第I象限由名称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数目一致的若干个产品部门
纵横交叉而组成,其主栏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使用,可以提供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
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资料,为投入产出表的核心。第Ⅱ象限的主栏与第I象限相同
,也是若干个产品部门,宾栏为消费、积累、进出口等各种最终产品,反映各种最终产品的
构成。第Ⅲ象限主栏主要是劳动者报酬、税金、利润等新创造价值,宾栏与第I象限宾栏相同
,反映各产品部门的新创造价值的构成情况,体现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第I象限和第Ⅲ象限
连接在一起可以提供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投入情况资料,反映国民经济
各部门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第Ⅳ象限空置未用。
黑龙江省在“二五”时期曾编制过简要的投入产出表。改革开放后,为了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掌握宏观经济信息,加强宏观调控,以指导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黑龙江省分别
于1981年和1985年两次编制了投入产出表。
一、1981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一)准备工作和组织实施
编制投入产出表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搞好投入产出表的编制,1981年6月省统计局派出
7人到全国第一个编制地区投入产出表的山西省学习,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
究所副研究员张守一、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钟契夫、讲师邵汉青前来讲课和指导。在“派出
去、请进来”,学习和掌握投入产出法的基础上,开展了编制投入产出表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和组织实施工作。
1.投入产出表的设计 经过反复讨论和论证,确定了编制投入产出表的目标模式,包括
表式结构、规模大小、分类粗细等。当时全国没有现成的投入产出表编制方案,只能参照国
际和山西省的编表情况,结合黑龙江省长远建设目标是改造老基地,发展农业、煤炭、原油
、木材、机械等优势产业,综合开发新的生产领域等情况,把这些主要物质生产部门及其代
表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作为构成投入产出表的骨干部分。经有关领导、科研单位、统计部门“
三结合”讨论表式结构和内容,广泛征求业务主管部门意见,确定:(1)部门分类和实物产
品多少及对应关系,既考虑需要,又量力而行。确定了价值表分78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对
应的实物产品,实物表分115种产品,其中109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值233亿元,占工农业总产
值的68.4%。编表规模属于中型表。

(2)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划分为省内产品和省外产品,反映省内外的经济联系,体现地区投
入产出表的特点。(3)对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设置。在当时基本上实行物质产品平衡表核算体
系的情况下,限于物质生产部门是生产性劳动,置于第I象限,而将非物质生产部门置于第Ⅱ
象限。为了提供较为详细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分类资料,将居民和社会公共服务消费细分为9个
部门:教育、文化、卫生、生活服务、公用事业、旅客运输、科研、金融和国家机关,以反
映各个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物质消耗构成。
2.确定投入产出表资料来源渠道,组织基层单位试点 投入产出表第一象限反映部门间
技术经济联系的部门间流量是投入产出表的一项重要内容。部门间流量是指投入产出表的横
行补偿投入(物质消耗)的产出数。经过论证,通过分解企业内部核算资料,计算各类产品
的价值构成。当年8月下旬到10月中旬,在哈尔滨锅炉厂、轴承厂、重型机器厂、轧钢厂、亚
麻厂、自行车厂、无线电五厂、塑料三厂、油漆厂等9个企业进行试点,通过试点,进一步论
证了按产品的价值构成搜集资料的可行性,摸索了企业投入产出调查组织实施的全过程,取
得了指导全面开展调查工作的经验。
3.制订投入产出基层统计制度和调查方案 编制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投入产出表需要搜
集大量的基础统计资料,这些资料有3类:按产品归类的总产值,即“纯”部门产值;中间产
品的价值和实物构成;最终产品的价值和实物构成。采取了布置全面统计报表、重点企业单
位调查和典型调查估计推算相结合的办法解决编表的资料来源。一种方法是随同1981年各专
业年报附加了6张调查表,其中工业2张表:《按产品部门分解的工业总产值》、《按产品部
门分解固定资产、生产人员》;固定资产投资2张表:《基本建设和措施项目投资价值构成》
、《基本建设和措施项目投资实物构成》;物资供应2张表:《物资消费与库存总值》、《产
品销售与库存总值》。工业报表有4519个企业填报;基本建设投资构成报表有1766个单位填
报;措施项目投资构成报表有739个单位填报;产品销售与库存总值报表有4281个单位填报;
原材料消耗与库存总值有3446个单位填报。全面统计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计算社会总产品、固
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积累构成、调出调入产品构成等项资料。第二种方法是为了取得编制投入
产出表第I象限中间产品流量部分资料、第Ⅱ象限非物质生产部门物质消耗资料、企业运输费
资料,全省抽选464个重点单位进行调查。按产品部门划分物质消耗、按购买者价格先计算物
质消耗后分解流通费、按生产地划分省内、外物质消耗,这些原则和要求需要体现在重点调
查表中,调查表的资料来源于基层单位的会计、统计、业务核算。重点调查有《生产(经营
)成果价值构成调查表》、《生产(经营)物质消耗(实物)调查表》、《工业企业全部购
进物资来源及运输费用表》3张表。
除全面统计报表和重点调查外,编制投入产出表的其他资料通过搜集各部门资料解决,
或典型调查估计推算。
4.选点,确定投入产出基层调查单位 这次编制投入产出表,用重点调查数据推算中间
投入构成。全省1.4万个工业企业,其中大中型企业254个,其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60%
。对大中型企业一般都选为重点调查单位,对森工、制糖等同类大中型企业多的部门适当减
少重点调查单位,在全省55个森工企业中选了18个调查点,在18个制糖企业中选了5个调查点
。大中型企业调查点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大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的95%。小型企业数量虽多,但
相对产品单一,工艺简单,在小型企业中,砖厂就有1644个,粮油加工厂681个,缝纫加工厂
946个,金属品及农机修理厂1653个,这类企业只从中选出少量重点调查单位。小型工业调查
点选了167个,其产值占全部小型工业的13%。按照这样选点,推算中间投入,大中型工业企
业调查样本需放大到105%,小型工业企业调查样本需放大7.7倍。全省共选出464个基层调查
单位,其中工业320个,农业4个(国营农场),商业、物资供销业73个,建筑业11个,公路
内河航运业5个,非物质生产部门51个。调查点的地区分布相对集中。这次选点集中在全省9
个市、5个县,其他市和多数县没有重点调查任务。在同一部门内选点时,采取分类选点,如
确定卫生部门调查点时,分别按城市、县镇、农村医疗机构进行选点;教育部门按城市、农
村,教育系统内、系统外的学校进行选点;森工企业按森铁运材和公路运材不同运输方式进
行选点。
5.联合布置,层层培训,采取“条块”分工、点面结合的方法,贯彻实施投入产出统计
报表和重点调查 投入产出表的调查内容涉及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需要动员和组织各个职
能部门共同配合完成。由省计委、经委、财政厅、统计局联合布置统计报表和调查方案,省
经委主持召开了有重点调查任务的市、县经委主任会议,明确调查意义、作用和任务、方法
。市、县经委分别召开本地区的企业负责人会议。哈尔滨市副市长丁甲全主持召开了哈尔滨
市80多个企业的负责人会议进行部署。层层组织培训,省统计局对有重点调查任务的市、县
和业务主管部门的50名统计骨干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各市、县和业务主管部门又分别召
开重点调查单位的财务、供销、统计人员会议,使企业负责人和业务主管人员都能了解这次
重点调查的任务,并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计算表。有重点调查任
务的市、县和业务主管部门先后召开培训会35次,共有2000多人参加了培训。“条块”进行
分工,在重点调查中,对一些专业性强或从中央到地方自成管理系统的部门,由“条条”组
织基层调查,如铁路、邮电、地质、林业、城建、公路、航运、国营农场等部门,根据本部
门特点,制订产品(物资)分类目录,统一制订计算表和过录表,统一计算口径,保证了数
据质量。
6.深入基层指导,解决重点调查填报中的难点问题 在1981年末、1982年初,省、市、
县各级统计部门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都组织人力深入重点调查单位进行业务指导,省投入产
出办公室人员平均每人到50多个企事业单位,帮助指导填报。对薄弱单位,及时补课,就地
解决疑难问题。企事业单位填报中的难点主要是单位内部的各种核算制度同投入产出调查表
的要求不一致,需要将企事业单位内部的核算资料转换成符合投入产出基层调查表分类的资
料。因此,基层单位在填报重点调查表时,制订了适合本单位的计算表和过录表,通过查明
细账、查原始记录,将各项数据收集齐全。一些大型企业如大庆油田、哈尔滨锅炉厂、哈尔
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轴承厂、第一重型机器厂、各统配煤矿等万人以上大厂
,做了大量资料搜集整理工作,按时完成了填报任务。一些小型企业的基层调查表除个别企
业外,基本齐全。
7.统筹安排编表工作 通过制定《投入产出表资料来源示意图》和《编表工作流程图》
,统一编表人员对编表要求的认识,安排工作程序和资料收集方法,明确分工,落实任务。
工作既有先后,又有交叉,在编表过程中,价值表与实物表同时并进,推算第I象限中间产品
和收集第Ⅱ象限最终产品同时并进,加强各环节的衔接,从而加速了编表工作的进程。
8.数据审核和数据处理 编制投入产出表所需企事业单位填报的6种全面统计报表和3种
重点调查报表,共计2.3万张表,173万个数据,经市、县核转报省后,进行审核。第一步通
过对价值表与实物表对照、表内行和列的平衡关系进行逻辑审核。第二步通过经验审核,审
核物质消耗有无重复或漏项,填报的物质消耗量与技术经济统计指标中的物耗对照是否有出
入、物质消耗省内、外划分是否准确等,然后由计算机集中汇总,通过录入、复核、检测,
汇总出汇总表和分部门表。
(二)总表编制和技术鉴定
1.收集编制总表所需要的各项资料 在汇总投入产出全面统计报表和重点调查资料的同
时,搜集第I象限农业物质消耗和第Ⅱ象限的居民消费及其构成、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收入、
各项费用及纯收入、各部门流动资产及其构成、社会产品的调出、调入。
2.完成总表平衡工作 总的步骤是:先经过匡算达到总体平衡,然后求得局部平衡。第
一步是计算出第I象限中间产品数字,以国民收入统计的总产值和物质消耗为控制数。主要是
对小型企业(样本放大比例较大)和农业的物质消耗数据进行反复核对和修正;大中型企业
样本数量大,是实际调查数据。第二步将最终产品的各列数据填入总表中,得出最终产品合
计数。第三步将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相加,得出本省使用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第四步将
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中的省外产品相加,得出全部省外调入产品,并对省外调入产品数据进
行分析验证,分析调入产品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第五步计算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中的本省
产品是否等于社会总产品;核对社会总产品扣除中间产品和消费、积累中的本省产品后是否
大于或等于零,消费、积累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第六步在上述行和列的平衡的基础上,用
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总数(列)匡算运输费和商品流通费用,经过对不合理的费率进行调整
后,正式分解商品流通费用,将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由按购买者价格计算统一换算为按生
产者价格计算(即出厂价格计算)。第七步将各个象限数字通过电子计算机一次制成78×78
(部门)、26×26、18×18、6×6、5×5的不同规模的价值形态投入产出表和115×115(产
品)的实物形态投入产出表。编制总表是对来自各种渠道、各种口径统计数字的统一过程,
各种统计数字都按照投入产出表的统一目录、统一分类、统一价格、统一计算方法,纳入到
投入产出表中。
3.1981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工作总结与技术鉴定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要求,为了总结编
表的全过程,改进和完善编表方法,省统计局组织编写了《投入产出法在地区综合平衡统计
中的实践—试编地区综合平衡表的基本做法》,向前来考察的20多个省、市的同志作了介绍
。同时,这次编表以《在经济计划统计中应用投入产出法》课题在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立项,
经省科委审查同意,1983年9月20日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统计局、
中国人民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等单位的17位专家、学者组成鉴定委员会
,对1981年黑龙江省投入产出表进行了技术鉴定,认为1981年黑龙江省投入产出表是根据马
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设计的,部门分类和产品选择能反映本省经济特点。在最终产品部分,分
别列出各非物质生产部门,有所创新。搜集数据采取全面调查与重点调查、分类推算相结合
的方法,搜集了173万个数据,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对9个非物质生产部门的56个基层单位
进行了调查,这在全国是第一次。应用事后统筹方法组织编表工作,运用计算机汇总了21.
3万张调查表,编表进度较快,用一年零两个月时间编制了78个部门的价值表、115种产品的
实物表,计算了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分配系数和结构系数。对基层表审核较细,
推算方法科学,各种资料齐全,数据的精度较高。价值表填满率为67.1%,实物表为40.3%
,达到了国内较高的水平。由省统计局主持编制的投入产出表,在全省是第一个,在全国是
第二个(山西省是第一个)。通过编表培训了干部、积累了经验,为今后开展这类工作打下
了基础。1981年投入产出表基本上反映了全省经济全貌。利用价值表资料分析了黑龙江省的
经济结构,取得了一些更符合实际的结论,为党政领导机关制订经济政策,提高社会经济效
益,提供了参考数据。鉴于投入产出表的质量较高,建议计划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经济分
析、政策模拟、经济预测和计划论证等方面广泛应用。
这次技术鉴定,是国内首次对编制投入产出表的鉴定,是省内首次对软科学项目的鉴定
。
(三)成果应用
完成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为分析经济结构和部门间技术经济联系,提供了基础资料,为
研究生产供给和社会需求的平衡提供了科学方法。省统计局结合制订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和宏观决策的需要,分析研究了黑龙江省经济问题。1985年2月5日省委副书记李根深听取了
投入产出表应用分析的汇报;省委、省政府的内部刊物刊登了有关的统计分析资料;投入产
出办公室多次参与东北能源交通规划办公室、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及规划办公室、省科
技经济顾问委员会、省经济研究中心等部门组织的地区经济问题研究。
投入产出表的成果应用有2个方面:
1.利用投入产出表分析地区经济问题
(1)分析地区经济的基本特征。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按产品的实际用途计算生产资料
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的价值构成和实物构成:
按上式计算黑龙江省1981年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比例是67:33;而按照以农
业、轻工业产品作为消费资料,以重工业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的传统方法计算的两者比例是51
:49,消费资料的生产还略大于生产资料的生产。事实证明,前者更能确切地反映黑龙江省
两大部类比例,并且提供了按部门划分的两大部类产品构成分析。
(2)分析研究地区经济的生产结构。通过投入产出表计算了全省石油开采、煤炭开采、
森林采伐和农业等部门提供初级产品总产值为166.8亿元,其中用于本省再加工的只有30.
4亿元,仅占18.2%,其中多数为粮油加工、锯材等一次性加工,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据此
提出了调整生产结构的方向和途径。
(3)分析研究社会需求与生产供给、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利用投入产出表,假定消
耗系数和最终产品构成不变,以最终产品消费或积累的总量和构成,作为列向量,与列昂节
夫逆矩阵相乘,即(I—A)↑-1Y=X,计算消费或积累的需求量每增加一亿元,社会总产品
需增加多少,78个产业部门应达到的发展速度是多少。简化为5个部门的计算结果是:
消费基金增加1亿元,要求社会总产品增加2.11亿元,其中64.4%是对农业、轻工业产
品的需求;积累增加1亿元,要求社会总产品增加2.37亿元,其中73.5%是对重工业和建筑
业产品的需求。积累、消费的安排要同生产供给相适应。
(4)分析地区内外经济联系。1981年黑龙江省调出、调入产品占社会总产品的51.3%(
调出(入)率=全省或各部门调出(入)量/全省或各部门总产值×100)。
全省社会总产品以及农业、重工业产品的调出量大于调人量;轻工业品调入量大于调出
量。通过分部门的详细资料,研究地区的对外经济联系,以及省内外的经济依存关系。同时
通过实物形态投入产出表,分析了哪些产品具有省内市场和打入省外市场的优势;哪些产品
属于竞争力差,省内、外市场占有额小;哪些产品属于市场饱和需要限产的“长线产品”。
(5)分析研究各部门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了各部门的物质消耗(
和能源)产出率、劳动报酬总产值和净产值率等综合经济效益指标。通过计算各部门万元产
值耗能、提供利税、占用固定资产等经济效益指标,反映黑龙江省发展农、工(食品工业、
饲料工业)、牧具有投资少、能耗低,搞深加工增值多、利税高的优势。同时黑龙江省农业
物耗与总产值的比率低于全国。全国为1:3.6,黑龙江省为1:2.7。
受复种指数高、作物品种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全国每亩地的平均投入高于黑龙江,但每
百元总产值的投入黑龙江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需通过加强集约经营,改造中低产
田,调整作物结构,提高单产,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对其他产业部门也通过类似的分析各
种投入要素,研究经济效益不高的原因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6)分析研究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资源条件、能源交通等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
因素。利用投入产出表分析,随着采掘工业开采难度增大,黑龙江省采掘工业投入的能源增
长速度超过能源产量增长速度。因此考虑能源供应的可能性,动员各方面力量,开源节流,
既保证国家重点,又照顾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2.应用投入产出表,建立地区宏观经济模型,开展预测分析 1984年省委、省政府要求
在制定黑龙江省经济科技及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和编制“七五”计划的过程中,同时建立地区
宏观经济模型,与传统计划方法相配合,对编制中长期计划提供依据和可行性论证。1984年
3月1日由省计委主任刘仲藜主持,召开了有省计委、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省科技经济顾问委
员会、省统计局、省电子计算站、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参加的编制黑龙江省宏观经济模型
筹备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以省计委副主任孙魁文为召集人,由省计委、省科顾委、省统计局
、哈尔滨工业大学有关人员7人组成的编制黑龙江省宏观经济模型领导小组。1984年3月5日领
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了模型的设计和要求,成立了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系统工程专家
姚德民教授担任组长的课题组,由1984年6月开始工作,至1985年6月完成模型的建立和预测
分析。
(1)模型的构造。黑龙江省宏观经济模型是投入产出模型与经济计量模型相结合的综合
经济模型,在给定的外生变量(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系数等)的条件下,分别模拟不同
规划年份的经济发展规模及有关经济指标,提供预测信息。这个模型设计包括177个定义和随
机方程,建立固定资产、劳动力需求、固定资产装备率、总产值、净产值、省内产品需求、
最终产品需求、最终产品供给等子模型,进行模型联接和经济模拟。同时建立了投资分配优
化模型,提供一组优化的投资方案,在回归分析及优化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比较合理的投资方
案。模型的预测采用了供给导向的程序。
(2)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在编制了1981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搜集整理了一系列社会
经济统计指标,并修订投入产出表的消耗系数,以满足建立模型的需要。①搜集整理历年的
社会经济统计指标,包括各部门历年生产性固定资产、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总产值、净产
值,历年人口、劳动者人数、社会商品零售额、国民收入消费、积累、财政收入等,补齐“
文化大革命”时期残缺不全的资料,核实各时间序列指标。②搜集整理调出、调入统计资料
。搜集整理了113种产品历年调出、调入统计资料,这些产品的调出、调入总值,按1981年计
算,分别占全省调出、调入总值的79.1%和55.5%。③修订消耗系数。利用投入产出表预测
,需要根据经济政策、技术进步因素,通过向各部门专家咨询,掌握各部门规划中的重要技
术改造项目,采取重点修订方法,修订中间消耗的消耗系数。预计主要耗能设备技术改造后
的节能效益,确定能耗系数的降低率;预计产出结构调整,提高深加工能力,引起消耗系数
的变动;预计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引起物质消耗的结构性变动。通过修订,共调整直接消
耗系数52个,占全部消耗系数的22%。④确定经济效益系数和投资规模。在模型中,以固定资
产产出率(总产值/固定资产)作为经济效益系数,加工整理本省历年的经济效益系数,同
时整理了近几年全国和部分省份的分部门经济效益系数,进行比较,确定高、中、低不同的
经济效益系数,作为计算经济增长和协调发展的依据。
(3)计算结果。预测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分析提出1985—2000年工
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6.4%—8.1%的4种预测方案。
《黑龙江省宏观经济模型的建立及对到本世纪末国民经济发展的预测》作为编制长远规
划的依据,1985年8月列为黑龙江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及规划办公室编印的《黑龙江省经
济发展战略(讨论稿)》附件。
二、1985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一)方案设计
1985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借鉴了1981年编表的经验,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表式与19
81年表基本相同,仍以物质生产部门作为生产部门,在最终产品的社会消费中设置9个非物质
生产部门,编表方法仍采用从纵向搜集资料的产品部门分解法。1985年投入产出表同1981年
表的主要区别是:(1)编表的规模适当缩减,部门分类作了合理归并,如1981年投入产出表
部门分类中,机械工业分为21类,1985年减为14类,将石油、化工、纺织、造纸、冶金等专
业设备制造合并成一项“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因此,1985年编表的部门分类由1981年的
78个减到67个。(2)考虑投入产出表的应用效果,以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利用率较高,同时
限于人力、物力条件,确定1985年只编制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不再同时编制实物型投入产出
表。(3)为了减轻基层填表负担,简化编表工作量,对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不再要求按产地
划分省内、省外,即不再编制省内产品、省外产品的中间投入矩阵和最终产品矩阵,而只计
算调出产品、调入产品两个列向量。(4)与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同步编制投入产出表。在设
计编制1985年投入产出表时,研究确定了利用工业普查资料,进行适当调整和转换,以满足
编表需要的可能性和要相应采取的措施。在工业普查的04表《生产、销售、库存》、15表《
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费、库存》、27表《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专项资金》、28表《生产
费用》,可以满足投入产出表第I、Ⅲ象限和第Ⅱ象限流动资产积累等工业部门方面的资料。
事先选择了全国工业普查试点单位齐齐哈尔钢厂等15个企业的工业普查试填资料,进行调查
分析,结果表明,在工业普查15号表中,一般大中型企业按国家规定的目录范围填列的主要
物资消耗占全部物质消耗的80%左右,小型企业占65%左右。只要对国家统一制订的《原材料
、燃料、动力消费目录》,由地方作适当补充,对普查资料进行必要的调整,就能够解决工
业普查与编制投入产出表的结合问题。
(二)资料搜集
工业方面以利用工业普查资料为主,重点调查为补充。其他产业部门采取条块结合,以
条为主的方法,通过联合布置,层层培训,条块分工、分片指导,取得编表所需原始数据。
1.工业部门资料搜集方法。1985年投入产出表共分67个产品部门,其中工业部门57个,
占全部产品部门分类的85%。工业普查资料04表、15表、27表、28表可提供编表的I、Ⅲ象限
物质消耗构成、固定资产折旧、净产值构成和总产值,以及Ⅱ象限的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积
累额。但是,企业填报的15表,限于国家标准目录中规定的物资品种,而企业消耗的劳保用
品、包装材料、工器具、机械设备维修配件、以及低值易耗品等,在国家标准目录中不可能
一一包括,因此为了计算工业物质消耗构成,又制订了《物资消耗补充目录》,共52个品种
,按照工业普查表式填报,使企业填报工业普查15表的物质消耗占企业全部物质消耗的90%,
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工业部门的物质消耗构成。工业普查资料是按企业汇总的,需要按投入
产出表的要求进行纯部门分解。生产跨部门产品的企业多数是大中型企业,其跨部门产值占
大中型企业全部产值的8.8%,小型企业的跨部门产值仅占小型企业全部产值的1.5%。因此
确定工业重点调查单位为生产跨部门产品的全部大中型企业,共选了189个重点工业调查单位
(1981年为320个)。重点调查单位填报2张表:《1985年重点工业企业物质消耗构成调查表
》和《工业企业全部购进物资来源及运输费用表》。同时随同工业年报布置了1张《纯部门工
业总产值分解表》,作为编制投入产出表的纯部门产值总控制数。
2.其他部门资料搜集方法。按照省计委、财政厅、统计局1985年10月24日《关于编制1
985年投入产出表联合通知》,由商业、林业、粮食、供销、物资、外贸、建工、城建、测绘
、交通、航运、邮电、文化、教育、卫生等业务主管部门积极配合,通过重点调查和整理有
关财务、业务核算资料,提供本系统的投入产出统计数据。重点调查属于物质生产部门的企
业单位填报《1985年生产(经营)物质消耗构成调查表》;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企事业行
政单位填报《非物质生产企事业行政单位收支调查表》和《非物质生产企事业行政单位物质
消耗与流动资产调查表》。由业务主管部门搜集重点调查单位资料,推算放大本系统的全口
径资料,有的部门将重点调查单位资料报省统计局,由省统计局统一推算。
由于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扩大了调查点的覆盖面。省教委对全省36所高等院校
进行了全面调查;卫生厅调查了70多个医疗单位;省科学院调查了院属全部科研单位。业务
主管部门由于熟悉专业情况,提高了调查资料与推算资料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三)数据处理和总表平衡
1.1985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处理 1985年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处理,主要是通过对工业普
查资料的调整,转换成投入产出表中54个工业部门的I、Ⅲ象限数据。分4个步骤进行。(1)
将工业普查15表《1985年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费、库存》中的334种主要原材料、燃料、动
力按投入产出表的产品(物资)部门归类目录要求,归人相应的64个产业部门,成为主栏为
按产业部门归类、宾栏为按企业部门分类的64×57工业企业部门主要物资消耗矩阵。(2)在
工业普查中按编制投入产出表需要增加地方补充的原材料目录后,工业普查15表的主要物资
消费达到全部工业物质消耗的90%,还需将189个重点企业的基层调查表与工业普查15表的物
质消耗构成相减,得出其余10%物质消耗的构成比例,经过推算放大,使64×57主要物资消耗
矩阵变成64×57全部工业物质消耗矩阵。(3)将64×57全部工业物质消耗矩阵,连接工业普
查04表汇总的净产值矩阵和工业普查28表汇总的折旧矩阵,得到按企业部门汇总的I、Ⅲ象限
全部工业74×57企业部门的价值构成矩阵。(4)将企业部门的价值构成矩阵转换成“纯部门
”的价值构成矩阵。一个企业,按主要产品只能划为一个工业部门,而按所生产的产品属性
,可划分为一个或几个“纯部门”。如大庆石油化工厂按主要产品划为石油加

将189个重点企业调查中生产跨部门产品的单位汇总出一个按企业部门划分的总产值价值构成
矩阵和一个按“纯部门”划分的总产值价值构成矩阵,进行替代计算,得出全部工业按“纯
部门”划分的价值构成矩阵,完成了工业部门I、Ⅲ象限数据的搜集和加工整理。此外,根据
业务主管部门的重点调查或推算资料、各专业统计年报和城乡调查队抽样调查资料,进行数
据处理,提供了第I、Ⅲ象限的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数据,以及第Ⅱ象限非物质生产部门物
质消耗、居民消费和积累数据。
2.1985年投入产出表的总表平衡 1985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从统计、财务会计、业务、
计划等多方面收集资料,各方面的原始数据来源不同,计算口径不尽一致,因此由各方面数
据组装成的总表在初始状态下并不平衡,需要调整差异,达到协调平衡。分三步,由总体匡
算平衡,再到局部实际平衡,最后达到总体实际平衡。第一步,计算总量指标,匡算总体平
衡。总量指标包括各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净产值、物质消耗,积累和消费总额,调出、
调入总值等。总量指标主要来源于国民收入统计,但需作个别调整和补充,如在国民收入统
计中,以当年新增固定资产减本年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额,作为固定资产积累,而计算投入
产出表的固定资产积累,不减当年固定资产折旧;在国民收入统计中,只计算调出、调入差
额,而编制投入产出表要求计算调出、调入构成,需要补充搜集有关部门资料。
将上述调出调入总值分解成分产品部门的构成。经过对国民收入统计资料的调整和补充
,得到投入产出表总表的各项指标并达到初步平衡。第二步,进行总表内部平衡,投入产出
表的数据是按列收集的,因此表中每列数据是平衡的,但横向各行并不平衡,主要原因是社
会产品的生产是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而产品的分配使用是按购买者(消费者)价格计算的
,生产额与使用额之间不平衡。同时也存在填报数据中的技术性差错。因此根据重点调查和
商业部门有关资料,计算各行业的流通费率,将各部门产品使用额统一换算成生产者价格,
使生产额与使用额达到或接近平衡,同时对仍存在的平衡误差,通过检查各行的流量数据是
否符合数量间的依存关系,有根据地进行修订。第三步进行总表的总体平衡。由于总表数据
量大,行和列的平衡交错,因此经过反复调整,最后达到总表平衡。
编制1985年投入产出表,由于充分利用了工业普查资料,在资料收集方法上条块结合,
比较省时省力,由省统计局平衡处两名同志组织,有关处室和部门配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