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年报资料汇编

  年报资料指标多、分组细、内容全,是一种基础性统计资料。1950年成立统计机构后, 在搜集、整理各部门资料的基础上,编印了黑龙江省第一部综合反映1949年全省社会经济状 况的年报资料,以后连续编了5年。从1955年开始,陆续分专业编印统计年报。工业于1955年 ,固定资产投资、商业、物资、人口、社会(卫生)于1958年,劳动工资于1959年,农业于 1965年分别开始编印专业统计年报。在编印专业统计年报期间,不再编印综合统计年报。19 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统计机构撤销,统计报表精简,已不可能分专业编印统计 年报,每年只编印一本十分简单的综合统计年报。到1973年恢复统计机构后,从1974年开始 恢复分专业编印统计年报。各个时期年报资料汇编情况见表3—2。
    一、综合统计年报
    综合统计年报资料的汇编工作,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
    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53年,连续编了5年综合统计年报。《1949年统计年刊》,是在 搜集、整理省农业厅、工业厅、商业厅、合作总社、民政厅、公安厅、教育厅、卫生厅、财 政厅、粮食局、税务局,东北银行黑龙江省分行等15个部门年报资料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 共分经济建设、政权建设、文教卫生、财粮税收4部分,共92张表。1950年东北行政区建立统 一的统计制度后,统计年报的内容有所充实。《1950年黑龙江省综合统计》共分政权建设、 财政金融、贸易、供销合作、工业(分省市营工业、专署营工业、县营工业、国营省代管工 业、机关营工业、私营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卫生9部分,各部分内容都有增 加,如工业,包括企业一览表,主要产品的生产、销售与结存,按1943年不变价格计算的生 产总值和商品总值,职工人数及工资,生产工人平均人数、年龄构成及工龄构成,生产工人 工时利用情况和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及销售成本,主要产品单位成本,电力及主要原材料 、燃料耗用量及结存量,动力设备装置及使用情况,主要生产设备装置及使用情况,修理设 备—工作母机装置及使用情况,并首次编入基本建设统计资料。农业部分增加了粮食产量、 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畜禽数量、水利工程施工情况、水产品产量及销售、加工数量,副业 生产总值等。商业部分增加了商业网、仓库网、职工人数及工资、商品流通费,私营商业从 业人员、资本金、盈利(亏损)额;但商品购、销、存只有数量统计,没有金额统计,而且 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是分开的。《1951年黑龙江省人民经济综合统计》增加了基本建设, 取消了政权建设,共分工业、基本建设、农业、贸易、财政金融、物价、供销合作、公路运 输、文教卫生8部分。并附有行政区划、人口、农村劳动力指标。工业增加了企业财务表,列 有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利润总额、上缴利润等指标。农业增加了新式农具和优良品种推广 及国营农场报表,取消了副业生产总值。商业增加了各类商品购、销、存金额指标,国合商 业还是分开的。新增加的基本建设部分,列有拨人资金、工作量、新增固定资产、生产能力 、房屋建筑面积、资金收支、主要建筑材料消耗及结存。1952、1953年综合统计年报的框架 结构和指标体系无大变化。1954年以后改按专业编印统计年报。
    第二阶段,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统计报表大量精简,已不可能再按专业 编印统计年报,遂又恢复编印综合统计年报。《1966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统计年报》共分人 口、农业、工业交通、基本建设、物资、商业、物价7部分。1967—1971年各年年报的基本内 容未变。1972年恢复了过去一度中断的报表和指标,并根据需要增加了一些新的报表和指标 ,综合统计年报的内容有所增加。版数最多的《1973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年报》,共分人口 、农业、林业、工业交通、基本建设、物资、财贸、物价、劳动工资、文教卫生8部分,版数 是过去的6倍。1974年由于部分专业恢复编印专业统计年报,综合统计年报的内容有所减少, 从1985年起不再编印综合统计年报。
    二、专业统计年报
    (一)工业交通统计年报
    工业统计年报是从1955年(先于其他专业3年)开始编印的,到1963年连续编了9年。版 数最多的是1955年640版,最少的是1961年177版。1955年工业统计年报主要内容有12项:企 业概况一览表,工业总产值、商品产值,主要产品产量,职工人数(年末人数和年平均人数 )及工资,电力收支,固定资产,大型工业企业动力设备、金属切削机床及锻压设备,干部 及工人培养情况,专用铁路及主要运输工具,文教福利设施,职工住宅。从总产值到固定资 产的各项指标都按系统、按部门、按地区分组,设备按部门分组。1957年的工业年报取消了 企业概况和干部、工人培养情况,增加了大型现代化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和主要产品生产能力 ,产值增加了按经济类型分组,动力设备、机床及锻压设备的统计范围由大型企业扩大到全 部独立核算企业,并增加了按地区分组。以上所有指标均按独立核算企业与非独立核算企业 分列。此外,还增加了手工业产值、产量、从业人数及工资、主要生产设备、资金、利润等 指标。从1958年开始,职工人数及工资纳入劳动工资统计年报,工业统计年报的版数开始减 少。1961年,除原来的统计内容都有所保留外,还增加了工业净产值(分部门)、主要专用 设备、财务成本主要指标、主要产品单位成本(25种)、主要新产品试制情况、工业支援农 业情况、“双革四化”基本情况、副食生产情况等。总产值、商品产值增加了分月计算指标 。除产值按地区分组外,其他指标均不按地区分组,年报版数只相当于一般年份的1/3左右 。1962年和1963年,许多指标又恢复了按地区分组。
    交通运输与邮电统计年报是从1958年开始单独编印的,到1963年连续编了6年。各年版数 为42—71版。各年交通运输与邮电统计年报的主要内容有:各种运输工具数量及线路长度, 各种运输工具客、货运输量,铁路发送、到达货物量,铁路运输主要货物流向,公路、内河 货物运输分类,机车燃料消耗,汽车燃料、轮胎消耗,轮船燃料消耗,公路养护和内河航道 维护情况,内河港口吞吐量,铁路停车事故,公路运输安全行车情况,地方航线工作情况, 地方航线飞行利用情况,运输部门主要财务指标,邮电业务量,报刊发行量,邮路长度,邮 政、电报、电话主要设备,报话电路等。
    从1964年开始,工业和运输邮电合编一本年报。改称《黑龙江省工业、交通运输与邮电 统计年报》,1964年和1965年的内容大体相同。工业主要有:工业总产值及商品产值(1965 年取消了商品产值),主要产品产量,新产品试制情况,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产品生产 能力,主要生产设备,主要财务成本指标,劳动生产率。运输邮电年报的内容比1964年以前 简化一半以上。1974年恢复工业、交通运输与邮电统计年报后,内容变化不大,只是增加了 企业单位数,取消了劳动生产率、通用设备(动力设备)和专业设备。从1974年到1984年, 各年年报版数为243—885版。11年当中增加的主要内容有工业净产值、主要产品单位成本、 乡镇工业基本情况、管道运输情况。
    除早期编印的《1949年黑龙江省工矿企业基本情况》外,从1957年到1966年,连续编了 10年企业概况一览表,中断3年后,又于1970年恢复编印,1973、1974年中断两年,到1975年 编印了最后一本企业概况一览表。纳入一览表的企业,1957—1961年为全部工业企业,1962 —1966年为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1970年以后为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版数最多的是1960 年1149版,最少的是1966年,只有117版,一般在300—400版之间,少数年份超过600版。一 览表的内容,一般有以下各项:企业所在地、主管机关、经济类型(或管理系统)、企业规 模、所在行业、最早开工年份、工业总产值(有的年份还有商品产值、净产值)、主要产品 产量及生产能力、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利润和税金。1957年曾有企业占地面积、基本建设 投资、动力机械总能力。1960年曾有主要生产设备、耗用主要原材料、总成本及可比产品成 本降低率。
    (二)农业统计年报
    由于“大跃进”期间“浮夸风”的干扰,对各地上报的农业统计数字不得不进行大量的 核实工作,未能从1958年开始编印农业统计年报。1965年条件具备后刚刚编了一年,1966年 又同其他专业一样,被迫中断。1974年恢复编印后,连续编到1984年(为1985年所编)。《 1965年黑龙江省农业统计年报》有253版,版数最多的1980年561版,最少的1984年233版,一 般年份都在300版以上。主要内容有:农村公社组织情况,农业总产值,耕地面积,农作物播 种面积及产量,果树、养蚕、养蜂情况,林业生产情况,牧业生产情况,渔业生产情况,农 业现代化情况,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农村人民公社收益分配情况,农村人民公社三级经济 情况。1978年以后增加了典型社员户家庭收支情况。有的年份有国营农、林、牧、渔场基本 情况表,在没有国营农场报表的年份,全省耕地面积、播种面积及产量、畜牧业、主要农业 机械拥有量等重要指标都按国营农林牧渔场、人民公社集体分列。重要指标均按地、市、县 分组。个别年份还有农田水利灌溉情况、自然灾害情况等。
    (三)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报
    从1958年到1965年,又从1975年到1984年,分别连续8年和10年编印了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年报。1981年以前称基本建设统计年报,1981年建立更新改造和其它投资统计后,改称固定 资产投资统计年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报最多的1984年491版,最少的1965年41版(1964和 1965年都没有勘察设计和地质勘探部分),大部份年份都在100版以上。主要内容有:(1) 基本建设,包括基本建设投资额(按主管系统、事业种类、投资构成、投资用途、投资性质 和地区分组),新增固定资产,新增生产能力及工程效益,施工和建成投产的建设项目个数 ,施工和竣工房屋建筑面积,大中型(早期为限额以上)建设项目一览表。1963年增加了集 体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1964年竣工房屋建筑面积表增加了价值指标。1981年增加了更 新改造措施投资和其他投资以及一系列相应的指标;基本建设投资额和新增固定资产合并后 改为基本建设投资、新增固定资产和未完工程平衡表,以及按资金来源和行业分的基本建设 投资和新增固定资产,增加了农村人民公社固定资产投资(包括集体和个人)和城镇私人建 房。(2)建筑安装,包括建筑安装企业一览表,工作量及竣工价值,主要施工机械拥有量, 施工机械化水平(1981年改为施工单位技术装备情况),建筑安装工程成本等。1958年曾有 过建筑安装工人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利用情况及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统计,1964年也有过 劳动生产率统计,以后停止了。1981年增加了工程质量事故,职工伤亡事故,创全优工程情 况。1983年增加了建筑业净产值,建筑安装企业和自营单位财务成本情况,建筑安装工程价 格指数。(3)勘察设计,包括勘察设计机构一览表,勘察设计完成的实物量(工作量),限 额以上(或大中型项目)勘察设计完成情况等。(4)地质勘探,包括地质勘探机构一览表, 地质勘探完成工作量,探明矿产储量等。(5)城市公用事业,包括房屋、住宅及建设用地, 自来水,煤气,城市道路及下水道,公共交通,园林绿化,城市维护费收支情况等。1981年 增加了从工商利润中提取5%作为城市维护和建设资金完成情况。
    (四)商业统计年报
    从1958年到1965年,又从1975年到1984年,分别连续8年和10年编印了商业统计年报。各 年年报除包括国内商业外,还包括对外贸易,1959年以后增加了物价和财政金融,1964年以 后又增加了职工家庭生活调查。1958年商业统计年报230版,最多的是1983年和1984年,分别 为525版和541版,最少的1975—1978年,只有43—61版,其余各年均为100版左右。主要内容 有:(1)商业,包括社会商品零售额,社会商品购买力,居民货币收支平衡表,农村人民公 社货币收支平衡表,主要商品产销平衡表,国合商业商品购、销、存总值,农副产品采购额 ,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机构及网点,饮食业购销额及收益额。1958年编印过公私合营、合 作化及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基本情况。1959年编印过国合商业财务费用指标。1964年 增加了主要商品零售量和主要商品购、销、存数量。1975年社会商品零售额增加了分月、分 季指标。1982年把主要商品零售量扩大到全社会范围。1983年购、销、存总值和主要商品购 、销、存数量增加了分月指标,还增加了国合商业经济效益指标。(2)对外贸易,包括出口 商品总值、直接出口总值(分国别,1958—1959年还有出口数量),国内购进商品总值(19 58、1959年还有购进数量),出口商品调出总值,国内年末库存总值。1982年以后增加了接 待旅游人数。(3)财政金融,包括地方财政收支,银行信贷收支,银行现金收支等。(4) 物价,1958—1959年有城市零售物价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和工农业产品综合比价指 数。1960年零售物价增加了牌价、高价、议价、市价的分类指数,增加了城市服务价格指数 、职工生活费价格指数、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工农业单项商品比价等,一直延续到19 65年。1975年恢复编制商业统计年报后,有零售物价分类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分类指数 、城市服务价格指数、职工生活费价格指数和工农业产品综合比价指数等。1982年增加了国 营商业零售议价商品指数、集市贸易价格指数、农民出售农产品价格指数、农副产品收购牌 价指数等。1983年增加了国营商业零售商品牌价指数、主要商品零售混合平均价格、城市鲜 菜收购与零售混合平均价格、农副产品收购牌价指数、主要农副产品收购混合平均价格等。 (5)职工家庭生活调查,1964、1965、1977、1982、1983年商业统计年报列有职工家庭生活 调查内容,包括职工家庭基本情况、职工家庭现金收入、职工家庭生活费支出、职工家庭购 买主要商品情况。1982年增加了职工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1983年增加了职工家庭居住面 积等。
    (五)物资统计年报
    从1958年到1965年,又从1975年到1984年,分别连续8年和10年编印了物资统计年报。1 958年物资统计年报有111版,1963年增加到314版,1964、1965年分别减少到82版和106版。 1975年恢复编印时107版,以后逐年增加,1982增加到857版(其中机电设备387版),1983和 1984年有630—640版之多。主要内容有:产品收拨与结存,原材料、燃料消费与结存(后改 称生产建设用物资消费量与库存量),生产用物资分用途消费量,生产用物资分部门消费量 ,基本建设用主要物资收支与库存,主要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1981年以后改为重点工业企 业原材料消耗定额),主要产品地区流向。1965年以前,物资统计年报内容变动较频。1958 年以后物资普查和专项调查较多,有时一年多达4—5种。编入物资统计年报的有:1959年的 耗油设备和耗油情况普查,冶金、发电设备配套情况调查,重点金属加工企业金属材料节约 调查,机械工业半制品、在制品调查,农业机械设备拥有量快速调查;1963年的耗油设备拥 有量普查,当年进口机床、锻压设备拥有量普查,国产精密、大型、关键机床、锻压设备拥 有量普查,钢材、生铁库存质量调查等。1975年恢复编印物资统计年报后,除1963年一度增 加的统计内容外,一般的都有所恢复,以后陆续增加的主要内容有:产品销售与库存总值、 物资消费与库存总值、主要物资分月消费与库存量、电力消费与构成、重点工业企业能源消 耗量、机电设备(产品)使用与库存(分全民与集体)。1982年、1983年、1984年的年报内 容基本定型。
    (六)劳动工资统计年报
    从1959年到1965年,又从1975年到1984年,分别连续7年和10年编印了劳动工资统计年报 。1959年劳动工资统计年报有79版,1963年增加到903版。1964、1965年和1975—1977年都在 100—150版之间,1978—1984年分别增加到300—500版及以上。主要内容有:劳动力资源与 分配(或社会劳动者人数),职工人数及工资(分所有制、分部门、分地区),职工人数增 加来源与减少去向(分系统、分部门),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分部门,1989年以后分隶属 关系),施工单位劳动生产率(1989年以后分隶属关系)等。1959年增加了主要产品实物劳 动生产率,企业服务人员及其他人员年末人数,个体、私营、合作化组织及城市街道民办企 业、事业单位劳动者人数。1960年增加了农村人民公社劳动者分配情况(乡地区),农村人 民公社社内使用的辅助劳动力,城市人民公社及其他社会劳动者分配情况(分地区),各部 门所属非独立核算工业、农副业企业职工人数,各部门新老职工工资,新工人培训情况。19 85年增加了重点市县工业企业按技术等级分的固定工人年末人数,城乡集体、个体劳动者人 数。这些增加的统计内容,存在的时间都不长,有的只有一年。1975年恢复编印劳动工资统 计年报后,1979年增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计划外用工人数,国家支付工资的农村公社干部、 城镇公社和街道干部人数及工资,全民单位职工工资构成(分部门、分地区),全民单位职 工劳保福利费用构成(分部门、分地区),工业分部门职工人数及工资,工业企业、施工单 位、交通运输企业职工分类,集体单位职工人数、工资及劳动生产率,集体单位职工增加来 源与减少去向,职工伤亡事故情况(分产业部门、分地市)。1984年又增加了各种合营企业 、事业单位职工人数、工资和劳保福利费用,边境市县全民单位职工人数、工资及劳动生产 率,边境市县集体单位职工人数、工资及个体劳动者人数,中央单位职工人数及工资一览表 。
    (七)人口统计年报
    从1958年到1966年,又从1977年到1979年,分别连续9年和3年编印了人口统计年报;19 80—1982年因有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而暂时中断,加上1983年和1984年,总共编了14种人口 统计年报。此外在1974年以来的社会统计年报中,列有简要的人口统计数字。1958年人口统 计年报160版,最多的1960年180版,最少的1966年13版。主要内容有:全省总人口、总户数 ,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人口性别构成,人口自然变动情况,婴儿 出生与死亡情况,死亡人口与死亡原因,迁出、迁入人口,人口密度,人口按年龄分组。如 1958年增加了全省各民族人口,8个城市人口文化程度,典型县人口文化程度。1960年增加了 省外自然流入人口。1962年增加了临时人口。1984年增加了未落常住户口的人数。
    (八)社会统计年报
    社会统计年报是统计部门与有关部门合编的,或者是在搜集有关部门资料的基础上编辑 的。1958年与省卫生厅合编了卫生统计年报,1964年与省教育厅合编了教育统计年报。从19 74年到1984年的11年间,在搜集省公安厅、教育厅、卫生厅、文化局、广播电视厅、体委、 科委、民政厅资料的基础上,连续编了11本社会统计年报。各年年报版数最多的是,1958年 卫生统计年报231版,1964年教育统计年报和1963、1964年社会统计年报都在100版以上,其 余年份不足100版,最少的1976年只有28版。1958年卫生统计年报的主要内容有:全省各类卫 生医疗机构床位、人员、主要设备、公费医疗、医疗预防、卫生防疫、妇幼卫生、医学教育 等。1964年教育统计年报的主要内容有:全省各类学校的班数、招生数、毕业生数、在校学 生数、教职工数,研究生概况,高、初中毕业生升学及就业情况,学龄儿童入学率,高等学 校分科教师数,普通中学专任教师学历及教学年限,小学校长、教导主任、专任教师学历及 教学年限,高等学校、业余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中等师范学校、技术学校、职业学校 、盲聋哑学校概况一览表,幼儿园基本情况等。从1974到1984年的社会统计年报,包括教育 、卫生、文化、体育、科研部分。从1974年到1979年曾包括人口部分,从1983年开始增加民 政部分。人口方面有分市县人口、户数,人口性别构成,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农业人口和 非农业人口,出生、死亡、迁出、迁入人口,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教育方面 有各类学校数,毕业生数、招生数、在校学生数(中、小学分年级),教职工数,其中专任 教师数以及幼儿园基本情况。从1974年到1979年还有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基本情况。卫生 方面有卫生事业机构、床位、人员数(分卫生部门、工业及其他部门、集体所有制),农村 巡回医疗队人次,农村公社卫生院机构、床位、人员数,农村生产大队实行合作医疗情况, 农村“赤脚医生”、卫生员、接生员数,西医离职学习中医毕业人数等。文化方面有电影、 文艺演出、群众文化活动、公共图书馆、广播电视、文物考古、图书出版等基本情况。体育 方面有体工队教练员、运动员数,等级运动员、等级裁判员发展人数,少儿体校在校生、教 练员数,各级举办运动会次数及参加运动员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发展人数等,1983年 增加了体育场地基本情况。科技方面有科学研究机构及人员情况,全民所有制单位专业技术 人员情况等。民政方面有社会福利、社会救济、殡葬、婚姻登记等基本情况。
    (九)城市统计年鉴
    1985年,根据1978年开始建立的城市基本情况统计年报,编印了《黑龙江城市统计年鉴 》(601版)。第一篇为城市发展概况,分别记述了16个城市(10个省辖市,6个地辖市)的 历史沿革、自然环境、发展概况、经济特点及发展前景,共16.7万字。第二篇为城市统计资 料,列有16个城市1978—1985年(以1985年为主)人口和土地、工业、农业、固定资产投资 、城市公用事业、商业、财政金融、劳动工资、文教卫生等9个方面的统计资料,共有160个 指标。主要指标列有两套口径的数字:一套是全市,包括市区(城区、郊区)及所辖县;另 一套是市区,不包括所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