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专题资料加工

  专题资料加工是在年报和专项调查资料基础上进行的再加工,是对统计信息资源的进一 步开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工的专题资料共有106种,2万版,印发3.9万册。随着时 间的推移,专题资料加工在统计资料汇编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历史资料
    历史资料是年报资料的延伸,它把历年年报资料中的主要数据连结起来,加以规范,消 除同一指标各年之间在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分类标准、计算价格等方面的不可比因素,使 之前后可比,便于分析和使用。“一五”时期以来编印的历史资料共有28种,按时间序列分 为:
    (一)50年代编印的资料
    反映这一时期历史变化的资料有:《1949—1954年黑龙江省人口与行政区划》。这是在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954年人口变动登记的基础上,对1949—1952年分市县的人口 数字进行整理加工而成的。列有各年分市县的人口、户数及行政区划(人口按性别、按城乡 、按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分组),1953年分年龄人口和各民族人口,1954年城镇(分市区 和镇)人口一览表,1955—1957年人口预测。
    《1949—1957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汇编》工业、运输与邮电、农副业、基本建 设、商业、劳动工资6个分册,《1949—1957年黑龙江省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5 7年黑龙江省教育事业统计资料汇编(附:科学研究、体育、广播事业)》,《1949—1957年 黑龙江省卫生事业统计资料汇编》,《1952—1957年黑龙江省农副土牧产品产销情况》和《 1952—1958年黑龙江省物资统计资料汇编》,这11种历史资料,弥补了1954年以来没有按年 编印年报资料的空缺(只有工业从1955年开始编印),比较完整地(专业齐全、指标完整配 套)、系统地(年份连贯、指标可比)反映了三年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 事业的发展变化。这11种历史资料,给以后各个时期历史资料的加工整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十年建设成就(1949—1958)》,这是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周年之际,在各年年报和历史资料汇编,并搜集有关厅局资料的基础上编辑而成的。该书 的前言概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就,指出黑 龙江省已经建设成为以重工业为中心、以现代化大型企业为骨干的国家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历史上遗留的“北大荒”的贫穷落后面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统计资料分为:(1)综合篇, 包括资源概况、人口、劳动力、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社会主义改造;(2)工业篇,包 括企业单位数、产值、产量、职工人数及工资、劳动生产率、固定资产、技术水平,以及钢 铁、机械、煤炭、森林工业基本情况;(3)基本建设篇,包括投资和新增固定资产,建筑面 积和新增能力,建筑安装、勘察设计、地质勘探及城市公用事业;(4)农业篇,包括农业合 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农业人口和劳动力,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农、林、牧、副、渔业生产 ,农业增产措施,国营农场和拖拉机站,水利、气象;(5)商业篇,包括商品流通、购买力 、物价、商业网点及从业人员,国合商业经营管理水平;(6)运输邮电篇,包括运输线路及 运输工具,客货运量、货物流向、邮电业务;(7)财政金融篇,包括财政收支、居民储蓄、 银行及现金收支存放款;(8)教育、文化、卫生篇,包括各类学校及学生,劳动与教育相结 合,科学研究机构及人员,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并附有工农业生产主要指标与解放前19 43年(日伪统治时期最高生产年份)对比数字。
    反映这一时期情况的历史资料还有《1958—1959年黑龙江省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年报资料 汇编(附:体育、广播事业)》,是1949—1957年文化教育卫生历史资料的续编。
    (二)60年代编印的资料
    反映这一时期情况的历史资料有以下6种:《1949—1961年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统计资料》 、《1949—1961年黑龙江省财贸统计资料汇编》、《1949—1962年黑龙江省劳动工资基本统 计资料》、《1958—1962年黑龙江省物资统计资料汇编》、《1960—1962年黑龙江省教育事 业统计资料汇编》、《1954—1963年黑龙江省历年人口自然变动资料汇编》。这些资料的共 同特点是弥补了“大跃进”期间某些资料的空缺和纠正了某些不实的统计数字,适应了经济 调整时期的工作需要。如1949—1961年农村经济历史资料比较详细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的农业基本状况(包括资源条件、气侯条件、基础设施等),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劳畜力负 担,农业机械设备,农业增产措施,农副产品产销情况,国营农场基本情况,农业与其他各 业的关系,并附有解放前农业生产主要指标。对当时研究农业生产力水平、规划农业恢复工 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1952—1961年财贸统计资料汇编,除列有社会商品购买力、社会商 品零售额、农副产品采购、商品购销存、物价指数、财政金融等基础性资料外,还列有若干 分析指标,如社会商品供需差距、居民手存现金与商品库存的比例、主要农产品商品率、工 农业消费品省内自给率,主要消费品居民消费水平,价格调整对国家和城乡居民收支的影响 等,并附有与全国及与辽宁、吉林两省的对比资料,便于分析和使用。1958—1962年物资统 计资料汇编,列有16种主要物资平衡表,物资消费量中单独列出主要物资支援农业、支援轻 工、纺织、手工业情况,主要物资支援全国情况,万元产值原材料消耗定额,单位基本建设 投资三大材料消耗定额等。
    (三)70年代编印的资料
    “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资料整理工作中断,1973年恢复统计机构后进行了大量的搜 集整理工作。改革开放前编印的资料有3种:《1949—1975年农业历史资料》、《黑龙江省农 业统计资料(1949—1978,按1979年5月以后新的行政区划调整)》和《建国30年黑龙江省国 民经济统计提要(1949—1978)》。后者是“一五”时期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历史资料整理 工作。对“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或统计不全的,尽可能地作了补充;统计范围、指标口径 、分类标准不统一的,尽可能地进行了规范。根据197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恢复内蒙 古自治区原行政区划的通知精神,对1969年划入黑龙江省的呼伦贝尔盟所属14个旗(市), 在历年的年报资料中予以剔出。这本资料名为“提要”,实为历年的年报资料汇编,几乎所 有指标,都是从1949年开始一贯到底的,中间没有跳年(少数后建立的指标除外)。本书的 前言,概述了黑龙江省30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巨大变化。列有16幅统计图表。统计资 料分为综合、农业、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含城市公用事业)、物资供应、商业、物价、财 政金融、劳动工资、文教卫生10部分,并附有1978年基本建设在建项目和挖潜、革新、改造 措施项目普查资料。这本资料,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建国30年来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变化,也对统一当时的统计数字起了重要作用。
    (四)80年代编印的资料
    进入80年代以后到1985年,编印的历史资料有5种:《发展中的黑龙江(1949—1983)》 、《黑龙江省地区综合财政信贷平衡统计资料(1981—1983)》、《黑龙江省人口统计资料 汇编(1949—1984)》、《黑龙江省宏观经济统计资料(1952—1985)》、《“六五”时期 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发展中的黑龙江》,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反映建国以来黑龙江省经 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就,适应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各方面对统计信息的需求编辑而 成的。第一部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除侯捷副省长撰写的纪念性文章外,有16篇专 文,分别叙述黑龙江省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个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第二部分是“经济和社会统计资料”,比较系统地编录了1949—1983年的统计资料:(1) 综合;(2)人口;(3)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4)农业;(5)工业; (6)交通运输;(7)固定资产投资与建筑业;(8)城市公用事业;(9)物资供应;(10 )商业外贸;(11)财政、金融、物价;(12)劳动工资;(13)文化、教育、卫生;(14 )人民生活;(15)1983年各市、县主要指标。配有反映黑龙江省社会风貌的新闻图片54幅 。本书的编印,得到省委、省顾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主要领导的关怀和支持,杨易 辰、李力安、陈雷、赵德尊、李剑白、陈剑飞分别为本书题了词。陈雷给题写了书名。这本 资料的编印和发行,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黑龙江省地区综合财政信贷平衡统计资料》,列有1983年分中央、地方的财政预算内 资金收支平衡表和财政预算外资金收支平衡表,1981—1983年分中央、地方的综合财政信贷 资金收入和综合财政信贷支出等。
    《黑龙江省人口统计资料汇编》,除列有1949—1984年全省行政区划总人口、总户数及 人口密度变动情况外,以绝大部分篇幅辑录了历年各市、县总人口、总户数,农业人口与非 农业人口,城乡人口,镇的人口,人口自然变动等数字;系统地列出了分年人口的机械变动 ,即迁入、迁出数字。还编入了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各市、县分 年龄人口数字和各民族人口数字,以及日伪统治时期1932—1945年的全省人口数字。
    《黑龙江省宏观经济统计资料》,初稿完成于1985年。内有:(1)国民收入,除列有1 952—1985年全省国民收入数字外,还列有1984、1985年分市县国民收入;(2)国内生产总 值,列有1980、1984、1985年数字;(3)综合财政信贷收入,列有1981—1985年数字;(4 )国民财产,列有1952—1985年分部门合计数,其中1952、1957、1962、1965、1970、1975 、1978—1985年分固定资产(原值、折旧、净值)和流动资产,分经济类型,工业分15个主 要行业的数字;(5)1981年投入产出表。
    《“六五”时期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1985年动笔,1986年编完,由文字和 数字两部分组成。文字部分有40篇专文,对黑龙江省“六五”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 个方面,作了比较客观地总结和综合性分析,不仅反映了成就,而且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建 议。数字部分辑录了各年综合、人口、劳动力、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农 业、工业、运输、邮电、固定资产投资、商业、物价、外贸、旅游、财政、金融、科学、教 育、文化、卫生、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统计资料。这本资料,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研究“六 五”时期黑龙江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统计提要
    统计提要是以反映基本情况为主,方便使用、便于携带的一种数字资料汇编,大部分是 32开本或64开本,也有128开的小本。从1951年编印第一本统计提要开始到1984年,共有24年 编印了39种统计提要,其中有两年(1978、1984)每年编印3种,有11年(1951、1954、195 9、1961、1963、1964、1966、1972、1975、1979、1981)每年编印两种,有11年每年编印1 种;有10年未编,其中有7年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1968、1969、1970、1971、1 973、1976年)。39种统计提要共5531版,平均每种140版,共印发10240册。其中综合性提要 36种,专业性提要3种(贸易2种,劳动工资1种)。按“提要”涉及的年代,可分为两类:一 类是以当年数字为主,兼有上年或主要历史年份的数字。如最早编印的《1951年黑龙江省基 本数字统计》,内容包括行政区划、人口、工业、农业、贸易、合作、财政、金融、文化、 教育、卫生等方面,其中人口、户数、农作物播种面积、牲畜、家禽等,都列有1951年分市 县数字;工业企业单位数、工业生产总值、粮食产量、国营商业购销额、财政收支等都有与 1949年、1950年的对比数字。又如,1954年黑龙江、松江两省合并前夕,为使合省后省领导 及时了解新省情况,按照新的区划编印了一本基本情况数字提要,先是印了8开的油印本,合 省后又印了64开的铅印本。主要内容突出了各市、县行政区划、人口、户数及工农业主要指 标,中央和省属各工业企业1954年上半年工业总产值及职工人数,12项已经施工的国家“14 1项”重点工程项目上半年投资完成情况,重点承包企业职工人数及上半年完成的工作量,以 及1949—1953年工业、农业、基本建设、贸易等方面主要指标的增长变化。
    另一类是以1949年(或1952年)为基期,列有主要历史年份数字,以近期年份的数字为 主。历史数字也都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动而作了相应的调整。如1954年黑龙江、松江两省合并 后,1956年编印的《黑龙江省基本数字概要(1949—1955)》,对合省前各年的数字都按照 新的区划作了调整。又如1969年原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省后,1973年 编印的两本《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统计提要(1949—1972)》,对1949—1969年各年的数字均 按照新的区划把呼伦贝尔盟所属14个旗、市的数字补充进来;197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恢复内蒙古自治区原行政区划的通知下发后,4月间编印的《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统计提要( 1949—1978)》已不再适用,随后又印编了剔出呼伦贝尔盟各项数字的统计提要,做到口经 范围前后一致。
    三、专题资料
    新中国建立以来,围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编印了29种专题统计资料,按其涉 及的领域,分为以下几种:
    (一)比例关系资料
    编有4种反映工农业之间、农轻重之间及工农业内部比例关系的统计资料。《1949—195 4年黑龙江省工农业生产总值比重》,反映了建国后5年来工农业等重大比例关系的变化。《 1952—1957年黑龙江省农副业总产值》,不仅反映了农业内部比例关系的变化,还列有各年 农副业总产值的详细计算资料:农作物主、副产品产值计算表;畜禽繁殖、增重及畜禽产品 产值计算表;采集、渔猎、农产品初步加工及自给性手工业产值计算表。《1981年农业总产 值资料》也大致反映了相同的内容。反映农轻重关系的有《黑龙江省农轻重发展速度及比例 关系统计资料(1952—1960)》。
    (二)横向对比资料
    早期编有《1952年全国、东北区、松江省工农业比重》、《1949—1952年全国、东北区 、松江省工农业比重》、《东北三省统计提要(1957)》;60年代及80年代编有《我省国民 经济主要指标与兄弟省市比较(1964)》、《黑龙江省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在全国的地位(19 82)》。从1964年和1982年这两本与全国对比的资料中,可以看出18年来黑龙江省国民经济 主要指标在全国的地位的变化。在专业对比资料中,工业方面的有3种:《黑龙江省1963年主 要工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技术指标对比资料》,列有71种主要产品的主要生产企业,在产品质 量、原材料消耗、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方面,与全国同行业的先进企业及本企业历史最好 水平的对比资料。1977年3月,为满足全省计划会议的需要,编印了《我省工业同全国对比资 料》和《我省各地区工业发展速度对比资料》。前者有1965—1975年工业发展速度与全国各 省、市、区的对比(工业总产值分轻重工业及主要行业,50种主要产品产量);1975年17种 主要产品单位消耗与全国对比;1975年17种主要产品质量与全国对比;1975年各工业部门百 元固定资产实现产值与全国对比;1965、1975年13种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与全国对比; 1965、1975年主要工业部门全员劳动生产率与全国对比;1975年主要工业部门百元工业产值 占用定额流动资金与全国对比;1975年主要工业部门百元工业产值实现利润与全国对比;19 71—1975年工业企业亏损面、亏损额与全国对比。后者有全省各地、市、县1974、1975、19 76年工业增长速度的对比,1975年每百元工业产值实现利税、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产值、每 百元工业产值占用流动资金的对比。商业方面有《商业主要指标分地区对比资料》,列有全 省各地、市、县1977年商品购、销、存总值,农副产品采购、商品流通费用及利税等指标的 对比资料。
    (三)经济效益资料
    编有5种反映经济效益的资料。1982年为全省计划会议加工整理的《黑龙江省有关经济效 益的统计资料》,反映了“一五”时期以来(有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或1980年以来 ),全省综合、农业、工业、基本建设、物资、商业方面经济效益的变化。
    1982、1983、1984年连续编了3种反映农业经济效益的资料,主要内容有:农业总产值、 物质消耗和净产值,每一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总产值、净产值,每一农业劳动力粮食产量 和交售商品粮,每一农业劳动力猪牛羊肉产量,亩均种植业产值、粮食产量,农产品商品率 ,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各项指标一律列到县。财政补贴中的弥补亏损企业亏损和税收减免, 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在1978—1982年全省财政补贴中,弥补亏损企业 亏损占35.6%,减免税收占13.5%,其余的50.9%是价格补贴)。1983年整理编印的《黑龙 江省财政补贴情况(1978—1982)》,对各年全省财政补贴的用途、弥补亏损企业的亏损、 减免税收及物价补贴等情况,作了系统的反映。
    (四)供需平衡资料
    编有4种反映社会供给与需求平衡关系的资料。《黑龙江省社会商品购买力资料(1949— 1979》,列有31年来全省社会商品购买力(实现的和未实现的),居民及农村社队货币收支 ,职工工资及个体劳动者收入,农村社队及社员出售农副产品及劳务收入,居民已实现购买 力(零售额)及非商品支出,已实现购买力与农副产品收购额的比例,市场货币流通量与社 会商品零售额、商品库存的比例,年末结余购买力增长速度等。这一系列资料,比较集中地 反映了居民和社会集团对消费品需求的变化,为规划市场、安排商品供应提供了重要依据。 《黑龙江省消费品产销纵横要览(1952—1985)》是一本资料性工具书,它着重从主要消费 品实物平衡的角度,反映了消费品供需关系的变化。该书由何首伦副省长作序,分综合、食 品、衣着、日用品、耐用消费品、燃料共6篇。列有45种主要消费品1952—1985年的生产、消 费平衡表,1978—1985年这45种消费品各省、市、自治区的产量和人均消费量,以及全国42 个城市的产、销、存数量。并汇集了18篇分析若干品种产品产、销情况的专题报告。全书29 万字。
    另外两种是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从更大的空间反映工农业产品的供需平衡即地区之 间流出、流入情况的统计资料。《黑龙江省工农业产品流出流入统计资料(1952—1960)》 ,一方面从价值形态上反映了历年来国民收入的流出、流入额,另一方面从实物形态上反映 了农产品、轻工业品和重工业品的调出、调入额(价值量)和调出、调人量。农产品分6类、 9个品种;轻工业品分11类、29个品种(主要是调出的9个品种,主要是调人的20个品种); 重工业品分11类、36个品种(主要是调出的17个品种,主要是调入的19个品种)。这些资料 ,从总体上反映了黑龙江省国民收入是净流出的,重工业品和农产品是净调出的、轻工业品 是净调入的具体情况,反映了黑龙江省支援全国的规模和速度。1980年编印的《黑龙江省主 要工农业产品调出调入统计资料(1952—1979)》,主要反映了96种产品(其中农副产品18 种、轻工业产品57种、重工业产品21种)历年来调出、调入的实物量。
    (五)国民收入资料
    除1985年编印的《黑龙江省宏观经济统计资料》中列有1952—1985年全省国民收入统计 数字和1961年编的《黑龙江省工农业产品流出流入统计资料(1952—1960)》列有国民收入 流出流入数字外,1956—1985年共编印9种专题性的国民收入资料。计有:《“一五”时期黑 龙江省国民收入试算资料》、《1952—1961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资料》(复写 件)、《1962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资料(附1952—1962年主要数字)》、《19 63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资料(附1952—1963年主要数字)》、《1978、1979年 黑龙江省国民收入计算资料(附1952—1979年历史资料)》、《1980年黑龙江省国民收入计 算资料(附1949—1980年历史资料)》、《1981年黑龙江省国民收入计算资料(附1982年预 计和1949—1981年历史资料)》、《黑龙江统计年鉴·国民收入(1983)》、《黑龙江省19 84年国民收入统计资料》。这些专题性的国民收入资料,反映了历年来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 入的部门构成及增长速度,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各部门物质消耗率的变化 ,各部门净产值的价值构成及分配关系,国民收入生产、积累规模、固定资产积累与流动资 产积累的关系,生产性积累与非生性积累的关系,积累效果(百元积累创造的国民收入), 本地区使用的积累与国民收入流出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消费基金的构成及变化,居 民消费水平的增长,农民与非农业居民消费水平对比,生产发展与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等。
    (六)投入产出资料
    本省首次成功地完成了1981年投入产出表的试编工作后,编印了两本资料:一本是《19 81年黑龙江省价值形态投入产出表》(上、下册);一本是《1981年黑龙江省实物形态投入 产出表》(上、下册)。价值形态投入产出表分为78个部门。为适应多方面研究问题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又归并为26个部门、18个部门、6个部门和5个部门4种简表。不同部门的投入产 出表均列有以下5种表:社会总产品投入产出表,全部物质消耗的直接消耗系数,对全部物资 的完全消耗和直接消耗系数,对全部产品的完全消耗系数,全部产品的分配系数(反映各种 产品在省内分配使用的情况),全部最终产品结构系数(反映各部门最终产品的来源和结构 )。实物形态投入产出表涉及115类产品(农产品8类,工业品101类,建筑安装、铁路、公路 、内河运输量、邮电业务量和商业各1类),列有4种表115类主要产品投入产出实物表、全部 物质消耗系数、全部产品的分配系数等。无论价值表还是实物表,都列出本省产品和省外调 入产品的消耗、分配和最终使用。
    1981年投入产出表编出后,为分析黑龙江省省情、制定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战略和“七五 ”计划,提供了重要的定量分析依据。为了在新形势下给深入研究黑龙江省经济问题提供新 的依据,又选择“七五”计划的基期年份1985年,利用这一年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的详细资 料,编制了第二次投入产出表。为了方便使用,《1985年黑龙江省投入产出表》列有67个部 门、26个部门、18个部门和6个部门4种不同规格的表式,即:6、18、26、67个部门的投入产 出价值表、直接消耗系数表、完全消耗系数表,26、67个部门的分配系数表,67个部门的最 终产品结构系数表。
    (七)人口预测资料
    利用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对黑龙江省人口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多次预测,编有《黑龙江 省未来50年人口预测》、《1981—2000年黑龙江省人口预测》两本资料。前者除概述黑龙江 省人口现状、几种不同方案的人口预测结果及对今后人口工作的建议外,还列有以下人口预 测数字:1981—2031年按不同生育率(1、1.3、1.5、1.8、2.1、2.5)预测的全省总人 口数,1981—2031年人口年龄构成,生育死亡状况预测,1981、2000年生命表(分男女), 1981、2000年各年龄组人口与死亡人口、各年龄组人口死亡率,按不同方案预测的1981—20 00年人口总趋势,并附有人口年龄结构图。这本资料,除以文字的形式对预测模型和预测参 数的选择,预测方案的设计,预测内容和预测结果进行了说明外,还列有全省和分市、县的 一系列预测数据。
    (八)概况和名录
    为便于有关方面了解本省基本情况,1956年编印了《黑龙江省概况介绍》,介绍了黑龙 江省的历史沿革、资源地理、人口及行政区划、工业、农业、林业及交通运输等概貌。
    为适应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需要,1985年编印了两本单位名录:一本是《黑龙江大中 型工业企业要览》,35万字。除对黑龙江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概况作了综合性介绍外,分 别介绍了262个大中型企业(未包括军工企业)的地址、占地面积、最早开工年份、隶属关系 、职工人数(其中技术人员)、固定资产、主要生产设备及生产能力、主要产品产量及销售 情况、生产经营状况及技术开发能力、本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地位及对国家的贡献等,附 有电报挂号和电话号码。每个企业在1000—1500字之间。还附有1950—1985年大中型企业主 要指标增长速度及大中型企业概况一览表。属于资料性工具书。另一本是《黑龙江省社会经 济组织名录(1984—1985)》这本大型商业性工具书,上下两册共470万字。辑录了工业15个 行业、建筑业、资源勘探、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粮食、供销、 外贸、餐饮、服务、物资供应、城市公用事业、科研、文化、教育、卫生、广播、体育、社 会福利、金融保险、综合技术服务和咨询服务等42大类,包括城镇集体和乡镇企业在内的近 2万个企事业单位的名录,并附有省、市、县、乡(镇)各级政府名录及省、市、县概况。具 体内容有:单位名称、地址、电话号码、电报挂号、开户行、帐号、负责人姓名、职工人数 、主要产品或经营(业务)范围、发展概况等。侯捷省长为本书写了前言。这两本名录的编 辑出版,对沟通省内外产供销渠道,促进经济技术协作与交流,开放市场,发展联合,搞活 城乡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