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表统计公报
统计公报是经过政府授权,由统计部门定期向社会发布统计信息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
较高的权威性。从1953年到1985年的34年间,省统计局共发表8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
统计公报,其中50年代4次,80年代4次。
省统计局从1953年开始,连续3年在省政府主办的《黑龙江政报》上发表全省国民经济计
划执行结果统计公报。公报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公布了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反映了工
业、农业、基本建设、交通邮电、商业、文化、教育、卫生和人民生活的发展变化。各年公
报的内容大体相同。1955年5月发表的《关于1954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计划执
行结果的公报》分8个部分:(1)工业生产计划超额完成,工业生产的增长和工业中社会主
义成份的增长。(2)工业生产技术的新成就和新操作法的推广。(3)基本建设完成情况和
投资额的增加。(4)农业生产情况,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5
)贸易的扩大和商品流通中的社会主义成份的增长。(6)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发展。(7
)职工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职工生活的改善。(8)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
1956—1959年,通过《黑龙江日报》发表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的消息,没有正式发表
统计公报。
1960年1月25日,在《黑龙江日报》上发表《关于1959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新
闻公报》,这是本省首次通过新闻媒体对外公开发表统计公报。公报列举工业、农业、基本
建设、地质勘探、运输邮电、商业、科技文教等方面的大量统计数字,宣告第二个五年计划
的主要指标,已提前3年胜利完成。公报指出:黑龙江省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出现新的形
势,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主要标志是:已经由一个原来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的地区,建设成
为国家的一个以重工业为中心,以现代化大型企业为骨干的新的重要工业基地,工业在农业
总产值中的比重已占74.6%,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已占74%;现代工业已占80%左右,已经
拥有能够制造多种成套设备的机械工业,强大的煤炭、森林工业,原来是缺门的钢铁工业已
经发展起来,建材工业和轻化工业也有很大发展;建立了强大的国营农牧场群和许多副食品
生产基地。农业机械化有了初步的良好基础,在耕地、播种、中耕、除草、收割及脱谷方面
,均已部分地实行了机械化操作。在公报发表的当天,《黑龙江日报》在头版的显著位置发
表了题为《三个法宝的伟大胜利》的社论。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在当日凌晨的新闻节目里,
在一片锣鼓声中播发了公报全文。由于当时受“浮夸风”的影响,各地上报的统计数字多有
不实。如公报发表的粮食产量为225亿斤,比上年增长7.1%,后经核实仅为170.2亿斤(水
份占32.2%),比上年下降3.1%(上年水份占19.6%);公报发表的生猪存栏头数为533.
9万头,比上年增长63.6%,后经核实仅为320.1万头(水份占66.8%),比上年下降1.9%
;公报发表大牲畜224.6万头,比上年增长10.5%,后经核实为210.3万头(水份占6.8%)
,仅比上年增长3.4%。
自1960年中断发表统计公报后,连续23年没有正式发表统计公报。改革开放后,从1982
年开始,经省政府批准以黑龙江省统计局的名义,在《黑龙江日报》上公开发表统计公报。
《关于198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关于198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关于198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关于1985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分别于翌年5月10日、4月23日、3月31日和3月5日发表。
发表的时间逐渐前移。公报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984、1985年增加建筑业
)、交通邮电、国内商业(1985年增加物资供销)、外贸、旅游、财政金融、科技、文教、
卫生、体育、人民生活,人口等十多个方面。各年使用的综合指标都是社会总产值、工农业
总产值和国民收入,1983年、1984年还增加了人均国民收入,1985年首次使用国内生产总值
指标。各年使用的专业指标大体相同。1983年第一次公布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从1984年开始
利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全省总人口。
改革开放后,有不少行署、市、县统计部门在当地报纸上发表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情况的统计公报,发表时间逐年提前,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