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村统计基础建设

  农村统计建设主要包括建立统计台账,组织实施农村基层一套表,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和 培训统计人员。农村统计台账,是根据国家统计报表制度要求和农村经营管理需要而设置的 表册,用来记载和积累农村基本统计资料。黑龙江省是全国最早建立农村统计台账的省份。 1950年实施东北统计局统一制订的农业统计报表制度后,由于农村缺乏统计的基础,由县、 区估报的数字准确性很差,如原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约差40万吨,即10%以上。为了准确掌握农 业生产情况,省政府主席于毅夫通令各市、县普遍建立农户台账。台账内容包括:人口、户 数、劳动力、耕地面积、播种面积、农作物产量、大牲畜、家禽、农具、车辆等,共有10张 表。1951年春耕前,各市、县普遍召开有区、村文书参加的统计工作会议,布置了农户台账 ,进行了业务培训。市、县领导对这项工作很重视。龙江县委书记在区委书记会议上强调统 计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区区委保证把农户台账工作做好。海伦、绥化两县抽调计统、民政 、财粮、文教、公安、工商等部门的人员组成调查委员会,由县长担任主任委员,协助区、 村建立农户台账。洮南县把建立农户台账作为全县的中心工作之一,从县直各部门抽调25名 干部组成调查组,每人分担3个村,协助基层建立农户台账,开展调查。各市、县的调查汇总 数字于6月底前报省。事后经过抽查,数字基本可靠。在此期间,各国营农场开始在生产队一 级配备了专职统计人员,并由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举办的统计业务培训班为各农场培训了统 计人员,建立了各项统计制度,从此奠定了农场统计工作的基础。
    农业合作化期间,为了取得农业生产合作社准确的统计资料,省统计局于1954年制订了 《农业生产合作社原始记录试行办法》,在520个合作社(占全省6050个合作社的8.6%)进 行了试点。试点结果表明:由于领导重视程度、会计水平高低、建社时间早晚、劳动组织强 弱等基础条件不同,执行的结果不大一样。基础条件好的社,能从春到秋逐日填写,数字比 较准确,这样的社,可逐步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原始记录和统计报表;基础差的或新建的社 ,填报比较吃力,只能制订一套简便易行的原始记录和统计报表,或者采取一次性调查的方 法,由县、区干部协助填报。当时国家统计局已经推行农业统计报表制度,并试行农业简要 快报。由于当时入社农户比重很小,大部分还是个体农户,故规定以区、乡为单位,采取典 型调查结合全面推算的方法进行填报。由于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迅猛,合作社规模不断调整 和扩大,事实上以社为单位的原始记录已很难推行,而国家布置的农业合作简速统计月报又 要求以区、乡为单位组织填报,所以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又建立了以区、乡为 单位的农业统计报表制度。“一五”时期,国营农场统计工作有了新发展,先后交流了九三 荣军、曙光、伏尔基河农场和友谊农场完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开展经济核算等项经验。
    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后,农村统计工作在“大跃进”的推动下,搞了不少“轰轰烈烈 ”但华而不实的东西,如为中心工作服务的进度统计、统计评比、群众办统计等。也有的地 方建立了统计台账,但巩固下来的很少。国营农场在“大跃进”中要求统计人员“扔掉笔杆 和算盘,走出办公室和广大职工一起搞统计”,使统计工作遭受严重破坏。“大跃进”中由 于“浮夸风”的影响,造成很多统计数字不实,同时也由于农村统计报表大肆泛滥,基层难 以招架。所以,党中央三令五申精简农村统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建立起规范化的农 村统计台账。1962年中央工作会议发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中共中央、国务院作 出《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为了把农业统计数字搞准,省统计局决定从基层抓起,对 全省农村的核算制度提出了规范化的要求:在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与统计 相结合的核算制度:(1)会计、统计共同需要的资料,双方的口径范围和计算方法完全一致 的,以会计账簿及其原始凭证为准,如劳动工分,产品分配等。(2)虽有共同需要,但双方 的口径范围和计算方法不一致的,可在会计账簿上附设专页、专栏或增设辅助台账加以解决 ,如牲畜、农具等。(3)统计有需要又不属于会计范围的,可专设统计台账,如人口、劳动 力、播种面积等。这给以后建立农村统计台账建立打下了基础。1964年全省统计工作会议进 一步提出,农村统计建设要以农村人民公社为核心,建立统计数字底账和基本统计资料登记 簿。统计底账,公社一级要普遍建立,有的县已经在大队一级普遍建立统计底账的,要继续 巩固提高;有的县、公社在小队一级普遍建立统计底账的,如果基础较好,能巩固下来的, 应继续坚持;如果基础较差难以巩固的,应适当收缩建账范围。要求大队一级普遍建立统计 资料登记簿,已经建立的要提高质量;尚未建立的要在年报结束后着手建立,逐步形成制度 。随着统计底账的建立,公社一级还要建立健全统计数字查询、订正制度和统计资料保管、 归档、交接制度。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1965年全省公社一级普遍建立了统计底账;大队一 级普遍建立了统计资料登记簿。但填报质量尚未完全达到要求。搞得好的,林甸县有90%的生 产队、海伦县有85%的生产队建立了统计底账。这一时期国营农场的统计工作有了较快的恢复 ,各农场普遍建立了作业单、核算单、材料消耗单、考勤簿等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形成了 一套自上而下的较为完整的统计报告制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统计工作受到了 严重摧残,农村统计建设陷于放任自流状态。
    1973年6月恢复省统计局。年底全省有81%的地、市和77.6%的县恢复了统计机构。为了 把统计工作引向正轨,把基本统计搞好,提高统计数字质量,决定先把农村统计台账建立起 来。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到1974年,全省已有相当一部分县建立了形式不同、内容各异的农 村统计台账。同年全省统计工作会议,总结交流了林甸、宾县、五常建立农村统计台账的经 验。
    林甸县在1958年学习克山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统计台账,后 来被“下马风”摧垮了。1971年全国统计工作会议后,又逐步恢复了统计台账。1973年成立 了县统计科,公社配备了专职统计助理,大、小队都由会计员担任统计员。他们在过去三级 台账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四级统计台账,取消了报表,实行以表代账。生产队建立了由“五员 ”(会计员、饲养员、放牧员、积肥员、保管员)掌管的统计台账,做到随时登记,按季报 账。1976年又对“五员”掌管的原始记录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农户卡片、土地利用档案和农 情传递手册等。各公社和大、小队还系统地整理了历史资料,开展了统计评比活动。
    宾县在1974年挂锄期间,全县1887个生产队普遍建立起了以“一长四员”(生产队长、 会计员、保管员、饲养员、防疫员)为基础的农村统计台账。并在8.5万个农户中建立了猪 禽卡片。全县有9360人参加台账登记工作。有8个公社、112个大队整理了历史资料,有100个 大队建立了农副业生产情况进度统计表。该县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农村统计台账化, 主要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全县22个公社普遍成立了统计工作领导小组,有12个公社由 党委副书记、有10个公社由革委会副主任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建账期间全县共抽调110名干部 组成工作组,协助基层开展工作。建立了“四经常、四结合”(“四经常”是:经常宣传统计 工作的重要性;坚持大、小队按月,公社和县按季的统计办公日,学习业务,研究工作;大 队按季、公社按半年、县按年进行统计工作评比;各项制度的执行要坚持经常。“四结合” 是:公社干部下乡要结合检查统计工作;召开各种专业会议要结合学习有关统计知识;常年 记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发动“五大员”义务记账与给以合理的劳动报酬相结合。)的工作制 度。使农村统计台账得到了巩固。
    五常县25个公社、359个生产大队普遍建立了以生产队“一长四员”为基础的农村四级统 计台账。各公社、大队普遍成立了统计领导小组。公社由主管书记或主任担任组长,统计助 理、财政助理、财会辅导员、粮食员、秘书为小组成员,大队由支书或主任担任组长,会统 员为副组长。生产队由“一长四员”组成统计小组,负责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上报工作 ,各公社、大队都规定统一的办公时间,采取会审汇编、互帮互学的方法,保证了统计报表 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1975年,全省已有很多县、旗学习推广林甸、宾县、五常经验,每个地、市都有一两个 或两三个县建立了农村统计台账。1977年省统计局在总结各地建账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 黑龙江省农村统计台账制度实施办法(试行草案)》,省革命委员会批转各地,要求结合当 地情况认真贯彻执行。并且指出:建立农村统计台账,是实现农村统计工作大治,走出一条 我国自己的统计工作道路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利于完整地反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国 家计划执行情况;有利于系统地积累农村统计资料,解决农村报表多乱、数出多门问题,减 轻基层负担。台账内容有:户数、人口、劳动力,耕地面积增减变化,大牲畜、生猪、羊、 家禽,主要农机具数量,农业“四化”,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作物预计产量及自然灾害,农 产品入库量,林业、水果、养蚕、养蜂及水产,计划生育及下乡知识青年,社、队办工业。 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社员户卡片、土地利用卡片、牲畜卡片等。要求做到按季、按年登账。建 立健全集体办公、会审汇编、业务培训、台账传递、资料整理、定期检查等项工作制度。市 、县以下各级应在党委等领导下成立统计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检查指导统计工作,总结推广 先进经验。公社应指定专人从事台账工作,大、小队要由会计兼做。社队统计人员的职责范 围是:填报统计台账和国家报表,掌握农情进度,开展调查研究和评比竞赛。
    经过一年的实践,到1978年,全省各县、旗普遍建立了生产队、大队、公社和县(旗) 四级统计台账,形成了“三级建账,四级使用,月季登记,以账代表”的农村新型统计制度 ,有2/3的县、旗执行的比较好。有了这套台账,避免了多头向下布置统计报表,减轻了基 层负担,有利于准确、系统掌握农村经济情况,对指挥农业生产、研究农业增产规律、制定 农业生产规划,起了很大作用。国家统计局对黑龙江省的做法给以充分肯定,号召全国各地 学习。为了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全省统计工作学大庆学大寨代表会议 上,介绍了林甸县和林甸县东风公社朝阳大队、五常县牛家公社、宾县民和公社、林口县新 城公社、集贤县太平公社的农村统计建设经验。有17个公社、3个大队被评为全省统计工作先 进集体;有48个公社统计助理、12个大队会统员被评为全省先进统计工作者。林甸县农村统 计台账的经验又有新发展。由于县委重视,县、社两级都有一名副书记或副主任抓统计工作 ,大、小队的领导也都亲自抓统计工作,研究制订了巩固提高农村统计台账的一系列措施。 全县农村社队和农林牧渔场,普遍实行了“三册”(生产队大牲畜、猪、羊原始记录手册) 、“两卡”(社员户卡片、耕地利用卡片)、“一本账”(四级统一的统计台账)。形成了 “以生产队为基础,以原始记录为依据,按季登账,逐级上报,三级汇总,四级使用,以账 代表”的农村统计台账制度。该县东风公社朝阳大队在过去“五员”掌管统计台账的基础上 ,发展成为以生产队会计为骨干的“十员”统计网。“十员”的统计分工是:农业技术员计 算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拖拉机手计算机械作业面积和农机具数量;灌水员计算有效 灌溉面积和农田基本建设工作量;保管员计算农副产品交售量和粮食消费、储存量;饲养员 计算大牲畜和集体养猪数量;放牧员计算牛、羊数量;投肥员计算社员养猪、积肥数量;小 学教员计算适龄儿童入学率,登记社员文化水平;妇女队长登记计划生育和晚婚情况,计算 人口出生率;生产队会计综合汇总各项指标,计算收益分配,把各项统计数字随时登入统计 台账。
    1978年全省统计“双学”会后,采取“汇账”、“赛账”等形式,巩固了农村统计台账 制度。1980年8月,省统计局派出3个工作组,分赴松花江、绥化、合江地区的13个县、27个 公社,对农村统计台账的填报、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看到县、社领导对台账都很重视 ,台账的作用不容置疑。同时也了解到台账设计上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不便于审核、过录 、汇总和上报,出现差错不易查找和修改;县里看不到生产队的资料;表式设计和指标设置 也不够科学。针对上述缺点,省统计局在广泛征求各地意见的基础上,于1981年2月对《黑龙 江省农村统计台账实施办法》进行了修订。(1)台账内容由原来的12项改为8项:大牲畜、 生猪和羊由2项合并为1项;农作物播种面积、预计产量、入库量及自然灾害由3项合并为1项 ;取消计划生育和下乡知识青年情况。(2)采取死页账和活页账相结合的形式,生产队使用 死页账,大队、公社使用活页账,一式三份,一份留底,一份上报,一份存档。表式一律由 竖式改为横式。(3)地、市、县、社要定期开展“赛账”、“汇查”活动,保证农村统计台 账制度的巩固和提高。(4)不断总结经验,使农村统计台账逐步向统计、会计、业务核算的 结合、农村一套表的方向迈进。
    1983年全省农村实行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统计调查单位由过去的1.3万个生产 大队、6.2万个生产队,变成390万个农户。由于经营方式和分配关系的变化,农村统计由生 产队核算为主向农户核算为主、由会计核算为主向统计核算为主过渡,由农业生产统计逐步 扩展为农村经济统计。针对这一情况,省统计局经过调查试点,对实行多年的农村统计台账 进行了改革,重新制定了适合农村分户经营特点的农业统计一览表。各级统计部门也都广泛 地进行了调查试点工作。牡丹江市统计局组织县、社两级经过调查试点后提出,1983年国家 统计制度规定的19张表、652个指标,可采取以下5种方法取得资料:(1)采用全面调查方法 取得的有263个指标,占40%(包括农村政社组织情况、耕地面积、播种面积、畜牧业生产、 固定资产投资及建房7张表);(2)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的有72个指标,占11%(包括农作 物产量、农业经济收支2张表);(3)采用典型调查方法取得的有19个指标,占4%(包括畜 牧业产品产量等2张表);(4)从业务部门取得的有100个指标,占15%(包括农机具、果、 蚕、蜂、林业生产、农村用电、施用化肥等6张表);(5)综合统计部门加工计算的有198个 指标,占31%(包括农业总产值、净产值等3张表)。通过这5种方法取得资料,既可减轻基层 负担,又能保证数字质量。宁安县统计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本账、两张表、三 项抽样调查”的改革方案,即:制订一本活页台账,共108个指标,发至生产队,每户一张, 由生产队会计逐户登记,装订成册。改革两张表,一张是农业生产一览表,由原来的13张表 284个指标,简化为1张表78个指标;另一张是牧业生产统计一览表,由原来的5张表123个指 标,简化为1张表50个指标。除半年报、年报采用全面调查外,对农作物产量、社员人均收入 和集体收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取得资料。农业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各级党政领 导的重视和支持,社、队的统计力量也由此而得到加强。
    1984年,省统计局根据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经过调查研究和在汤原县进行试点, 制定了乡(镇)、村两级台账和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报告书,简称“两账一书 ”,由基层统计人员填写,逐级上报,用以综合反映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为发展农村 商品生产、搞活农村经济服务。甘南县推行“两账一书”积极主动,有布置、有检查、有总 结。省统计局转发了该县《关于在农村推行“两账一书”情况的报告》,要求各地、市、县 统计部门深入基层,精心指导,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开拓农村统计 改革的新局面。
    农村经济在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统计部门提供广泛的社 会经济信息。为了适应这一转变,省统计局在中共海林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于1985年在 海林县进行了农村统计改革试点,一举取得成功。海林农村统计改革的主要做法是:在统计 内容上,建立了与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主要有农村社会总产值 统计、商品生产统计、收入分配和经济效益统计、专业户和新经济联合体统计、第三产业统 计。在调查方式上,根据不同调查任务和调查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调查方法。对人口、劳 动力、耕地、牲畜、农机具等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取得资料;对农作物产量、商品量、农民 收入等采用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取得资料;对农业总产值、商品产值、第三产 业人数等,搜集有关资料进行加工计算,不向基层作调查。在服务方向上,改变了单纯完成 国家统计报表任务的倾向,扩大了服务范围,增加了服务内容。该县围绕中央〔1985〕1号文 件的贯彻,适应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生产的需要,组织各乡(镇)计算农村社会总 产值和国民收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为了落实中央提出的到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 两番的战略目标,培训了乡(镇)统计人员,进行了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测算。在 统计体制上,建立了条块结合、集中统一的农村统计信息网络。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各 乡(镇)普遍建立统计信息办公室,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全乡(镇)统计工作。统计信息 办公室隶属于乡(镇)政府和经济管理委员会(简称经管会),业务上受县统计局指导。办 公室主任由乡(镇)长或经管会主任兼任,办公室工作人员由乡(镇)统计助理、经管会秘 书及农经分公司、乡(镇)企业公司和供销社统计员组成,乡(镇)统计助理分管综合统计 ,其余人员分别负责农业、工业、建筑、运输、商业统计。乡(镇)统计信息办公室的成立 ,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统计力量不足、统计报表多乱和数出多门的问题。海林县的农村统计 改革,方向对头,措施得力,效果显著。7月底在海林召开了全省农村统计改革座谈会,推广 了海林经验。在海林经验的启发和带动下,牡丹江、齐齐哈尔、哈尔滨、双鸭山、松花江、 黑河等地、市党委或政府(行署),有的作出改革农村统计工作的决定,有的批转了统计部 门关于改革农村统计工作的实施方案,有的还召开了专门会议部署了农村统计改革工作。19 85年下半年,各地、市分别在林口、泰来、五常、绥棱、逊克等县进行了农村统计改革试点 。有不少、市、县还在乡、镇一级进行了农村统计改革试点,为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农村统计 改革积累了初步经验。
    国营农场的统计工作,在1976年撤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建制后,有了较快的恢复。 1979年推行以经营承包为中心的责任制,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人们的确认,重新制 定了场内报表,建立了必要的统计制度,统计内容不断充实,统计制度逐步走向健全。农村 综合统计有反映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的月报、季报和 年报;农牧进度统计有日报和旬报(电话报送)。主要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统计报表的操 作程序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