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现代计算技术的应用
一、软件开发
1980年,电子计算站依靠自己的力量,编制运算程序,分别用Vs/80、2200T、PCSⅡ三
种机型同时检测和汇总。
1981年,为了在统计工作中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帮助统计人员克服计算机语言和程序设
计的困难,省电子计算站组织研制了统计报表汇总软件包,使统计人员只须填入必要的参数
,即可使用计算机。参加国家计算中心组织的人口普查数据处理软件的研制,出色地完成了
所承担的任务。应用室积极探索研究,构造了一个小型经济数学模型,此成果参加了全国计
量经济年会。参加全省投入产出分析研究工作,编制了36个软件,基本实现了投入产出数据
处理的自动化,大大节省了人力和物力,缩短了工作周期,提高了效率和精度。
1982年,为了加速统计信息自动化和整理、加工、检索、存储及分析工作的现代化,为
省领导机关的宏观管理及经济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数量依据,省电子站着手在电子计算机上
构造统计信息管理和分析系统。根据王安机的特点,结合用户的大量需要,编制了计算方法
数学库,有求任意矩阵特征值的QR算法标准程序,用QR算法解高次代数方程程序,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的标准程序,线性规划求极值单纯形算法程序,数理统计的多元回归分析、相关
分析程序等。
1983年,开展经济分析研究,利用职工家计调查资料建立消费和需求模型,进行商品消
费详情计算;利用经济控制论建立动态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经济预测分析;利用投入产出数
据建立能源模型。大力开发和移植各种应用软件,逐步完善自行研制的统计汇总软件包,陆
续从国外引进一批软件,如STYR、LIN-PACU、EISPACK及DBMS软件系统。
1984年,为省计委构造了全省宏观经济发展总量模型,其中能源子模型部分参加了国家
计委计算中心系统王安机技术年会,被评为一等奖;研制成功综合经济数学模型,对经济的
预测和分析,以及中长期计划的编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论;协助省经委建立了计算站
,实验构造了1800个重点企业月生产基本情况数据库。
1985年,在电子计算站的王安计算机上,利用DBMS软件系统建立了人口微观数据库,为
人口研究提供了方便。为了提高信息存储和利用效率,对综合经济信息数据库、投入产出数
据库、家计调查数据库、能源数据库的建立,进行了准备。
二、网络建设
1980年,VS/80电子计算机引进后,即建立了远程终端2户,对计算机网络建设进行了尝
试,并获得成功。
1983年,国家要求尽快建成全国经济信息系统,实现经济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储
存和分析的现代化,为国民经济计划、统计、预测、规划、调度提供可靠的经济情报。省电
子计算站开始筹划计算机的网络建设,积极开展对外服务,推广计算机应用,远程站由1982
年2户扩大到4户,为外用户提供了1162个机时。充分利用王安机现有通讯功能,在站内进行
VS/80—VS/80、VS/80—VP—2200T—PCSⅡ联网实验,进行远程VS/80—VS/80、VS—WS
的实验,为实现4级分布式全国经济信息网络系统做了技术准备。
1985年,省统计局要求各市、县和省直厅、局统计部门根据国务院决定和国家统计局的
通知,尽快配备微机,由以手工汇总为主逐步转变为以计算机汇总为主,各专业年报实行计
算机超级汇总,以逐步实现统计计算和数据传输技术的现代化,逐步建立统计数字传输网络
,实现统计报表的超级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