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干部培训
50年代初,黑龙江省、松江省行政干部学校,分别设有经济计划班和统计班,为省直机
关培养了一批统计干部。以后各年,县以上统计部门一般都分专业在贯彻统计报表制度或调
查方案时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联系实际讲授统计基础理论知识,或进行典型示范,提高了
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适应了工作需要。
一、短期培训
1950年10月,结合全国第一次工业普查,采取以会代训的方法,通过传达国家文件、讲
解普查方案,对普查干部进行较为系统的工业统计知识短期培训。同年,还选送在职统计干
部参加东北统计局在东北人民大学开设的统计专修科和在职统计干部轮训班,进行在职培训
。
1952年,松江省行政干部学校从阿城迁到双城,举办第10期训练班,其中财经5班为统计
干部训练班,78名学员经过8个月的培训,毕业后被分配到省及一些市、县统计部门。
原黑龙江省会计统计学校,于1953年3月由拜泉迁至齐齐哈尔,4月接收初级职业学校分
配来220名学员,设会计和统计各2个班,统计班开设《统计学原理》、《部门统计学》等课
程。同月,各级人口调查办公室分批举办普查人员培训班,学习人口普查业务知识。
1954年,省统计局利用基本建设冬闲时间举办建设单位和承包企业统计干部100多人的训
练班,学习统计制度方法、原始记录等基础业务知识,总结交流工作经验,解决工作疑难问
题。同年9月,哈尔滨市统计局先后举办了工业统计学习班和贸易统计学习班。
1955年,国家统计局要求加强干部的业务培训。黑龙江省以会计统计学校为阵地,举办
统计干部培训班,全年共培训统计干部1155名,其中工业统计130名、贸易统计298名、农业
统计480名、基建统计203名、运输统计45名。1956年,省统计局举办统计干部训练班,训练
在职统计干部共960名。1957—1962年,每年训练在职统计干部1300名左右。这些干部经过短
期培训后,初步学习了统计理论和实际业务知识,成为全省统计战线的有生力量。在此期间
,省统计局要求全局干部加强业务学习,保证每周有4小时以上的业务学习时间,并把学习成
绩作为考察和提拔干部的依据之一。对全省工业、农业统计人员普遍进行培训,仅哈尔滨市
就培训了上千人次。
1963年5—12月,哈尔滨市统计局通过举办培训班、统计讲座、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培训
工业、商业、基建、物资、劳动工资、农业等基层统计人员5080人次。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统计干部培训工作中断。1973年恢复全省统计机构后,由于绝
大多数统计干部都是新手,迫切需要培训。1975年8月,省统计局在牡丹江农业学校举办了为
期10天的工业统计培训班,培训了各市、县统计局(科)工业统计人员。同年,财贸专业也
举办了培训班。
1979年以后,采取分级培训的方法,省统计局负责县以上各级统计部门和省直业务主管
部门统计干部的培训,市、县统计部门负责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1979—1982年,针对全省
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统计人员中,大学文化程度的只占13.7%(其中统计专业毕业生只占1.
2%)、迫切需要加强培训的情况,省统计局分专业举办统计干部轮训班12期,对县以上统计
部门的统计干部普遍轮训一遍。
1982年末,省统计局针对全省统计人员文化程度偏低(高中及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4
%)、新成份多(从事统计工作不足5年的占56%,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47%)、有技术职称的
少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全省统计干部培训工作规划,强调统计干部的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
政府统计部门培训与业务主管部门培训相结合、在职学习与离职进修相结合、自学与上学相
结合。省侧重培训统计师和副科级以上干部,行署和市侧重培训助理统计师,县侧重培训统
计员。坚持定向培训,做到学以致用。同年,为了更好地开发应用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省统计局、省人民政府人口普查办公室举办了人口普查资料分析讲习班,为各级统计部门
培训了80多名骨干力量。
1980—1983年,各行署、市、县统计局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940期,培训各级统计人员
共3.6万人次,主要学习《政治经济学》、《统计学原理》、《抽样调查》、《计算机技术
》等专业知识。嫩江地区采取分级负责、层层培训的方法,共举办44期县以上统计人员培训
班,使1494人接受了培训,通过层层办班,培训了师资,锻炼了干部,提高了统计人员的业
务水平。尚志县自1980年以来,由县统计局自办和与主管局联办统计干部培训班23期,参加
学习的共543人次,全县大部分专、兼职统计人员轮训4次以上,业务水平和工作积极性有了
显著提高,全县统计年报差错率由1981年的1.5%下降到1982年的0.73%,1983年又下降到0
.53%。各级统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都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举
办多种形式的统计干部培训班,或者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统计人
员讲授统计业务知识。
1984年1月,省统计局制订《关于统计干部专业培训和统计专业人才培训规划》,要求各
级统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对统计人员进行专业
技术训练,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统计人员讲授业务知识。同年,全省各级、各部门举办各种
形式的统计干部培训班234期,培训统计干部9000人。
1985年,为了进行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省人民政府工业普查办公室举办了4次大型培训
班,培训普查人员2000多人次。同年10月,为推动各地微机应用和广泛使用汉字系统,省统
计局举办了为期10天的汉字软件培训班。工业处为适应利改税后计算工业净产值的需要,举
办了工业会计知识培训班。投资处针对建筑业统计人员新手多、基础差、业务素质低的情况
,举办了建筑业统计培训班。
二、函授教育
1980年,全省有162名统计人员参加辽宁财经学院工业统计函授学习,其中有154人于19
83年毕业,获大专文凭。1983—1986年又有93人参加辽宁财经学院工业统计函授学习。省农
场总局1983—1985年分3期选送全垦区192名统计人员参加辽宁财经学院统计专业函授学习。
1983年,全省组织2.7万名统计人员参加国家统计局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社会经
济统计学原理》电视讲座,从1983年7月25日开始,利用全国统编教材,集中收看中央电视台
(2套)的电视讲座,每周播讲3次,每次1个课时,到1984年1月9日结束,共72课时。在此期
间,各级统计部门组织学员按时完成作业,并聘请专业教师进行学习辅导。经过8个月的学习
,到1984年3月,有2.3万人参加期终考试,有1.67万人合格(及格率为72.7%),获得大
专单科结业证书。
1984年,国家统计局和中央电视台又联合举办《统计数学基础知识》电视讲座,全省组
织2.06万人参加学习。哈尔滨市参加学习的学员有2580人,其中参加考试的2475人中,220
7人获合格证书,及格率为90%。同年,黑龙江商学院经商业部批准、教育部备案,为黑龙江
省统计部门招收函授生346名进行在职培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市建立4
个函授站,各函授站受黑龙江商学院和省统计局的双重领导。
1985年,为了提高在职统计干部与经济管理人员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根据国家统计
局的要求,省统计局决定在已举办两期电视讲座的基础上,成立中国统计干部电视函授学院
黑龙江分院。分院院长由省统计局局长姜荣萱担任,副院长由省统计局副局长仲跻福和人事
教育处处长孟玉华担任。各地、市成立工作站,县(市、区)成立工作分站。分院的主要任
务是按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管理基础科统计选考组的课程设置和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
,利用广播电视(录像、录音)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辅导,组织学员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
试。招收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或同等学历)的在职统计、会计等经济工作人员和自愿参
加学习的其他人员,免试入学。参加统计专业自学考试的学员,3年制为大专,5年制为本科
。大专设《哲学》、《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计划经济学》、《财政与信贷》、
《会计学原理》、《大学语文》、《工业(或农业、商业)企业管理》、《社会经济统计学
原理》、《经济统计学》、《工业(或农业、商业)会计学》等11门必修课程,使用全国统
编教材。聘请黑龙江商学院、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黑龙江大学等大专院校的讲师、教授,
采用广播(录音)和电视(录像)、面授等形式授课。国家统一编印教科书,全国统一安排
学习进度,省和地、市统一组织辅导,参加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单科及格发合格证,11门课
程全部及格者由省自学考试委员会和主考学院发给大专毕业证书。在此基础上,再学2年课程
,及格者发给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全省招收学员1.72万名,其中哈尔滨市招收学员5200多人
,组织33个工作站,35个辅导班;年末进行了《哲学》全国统考,及格率为40%。同年,黑龙
江商学院统计函授站在全省统计战线招收计划统计大学专科函授生250名,学制3年,共开设
《政治经济学》、《哲学》、《应用文写作》、《经济数学》、《经济法概论》、《统计学
原理》、《数理统计》、《商业统计》、《工业统计》、《国民经济计划》、《市场调查与
预测》、《会计学》、《商业企业管理》、《电子计算机原理与程序设计》等14门课程。
三、离职进修
50年代,国家统计局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学院、上海财经学院举办为期一年的
统计专业进修班。省统计局于1954—1962年先后选送科级以上干部和业务骨干近60人离职进
修。
1978—1985年,省统计局先后选送20余人参加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四川财经学院
、西安统计学院和四川统计学校为期3个月、半年或1年的统计专业进修班和英语强化训练学
习。另外,还根据国家统计局分配的名额,选送部分干部参加国家统计局举办的干训班或到
国内其他财经院校举办的干部进修班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