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中东铁路的运输与营业

  中东铁路于1902年开始试行运输,1903年7月14日转入正式运输营业。1902年至1935年期 间,中东铁路的运输和营业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02—1905年,是中东铁路开始营业到日俄战争时期。1902年,中东铁路的 客运收入为2844204卢布,货运收入为4602581卢布,加上其他收入,全年总收入为9670781卢 布。1903年7月开始正式营业,该年的客货运输量比1902年增长了50%。客运收入为4779857卢 布,货运收入为7537579卢布,加上其他收入,全年总收入为15995420卢布。
    在1903年的客运中,沙俄政府向乌苏里地区移民达11441人。中东铁路通车不仅为沙俄政 府向远东地区移民提供了方便,而且也促使大批中国内地的农民移居东北。当年全路共运送 旅客1755000人次。在1903年的货运中,绝大部分是为完善铁路运营修建附属工程所需的建筑 物资,总量达103389900普特①(①1普特=16.38公斤。)。
    1904年2月10日,日俄战争爆发,中东铁路主要为沙俄军事运输所用。2月14日,沙皇决 定中东铁路从属于军事机关,各种车辆首先运输军队、武器装备、粮食和医疗设备。其次是 为修建军用线路所需的各种建筑材料。私人货物运输须经军事当局批准。随着日俄战争的扩 大,中东铁路干、支线上列车运输能力不断强化。1905年6月中东铁路干线每天对开12次列车 ,南支线实现对开18次列车,创中东铁路交付运营以来最高记录。1904年中东铁路运送军队 1808500人次,而运送旅客只有455000人。1905年运送军队2687400人次,而运普通旅客仅62 0500人。在货运方面,1904年中东铁路运输军用物资54348300普特,军事辅助物资14257940 0普特。尽管中东铁路在日俄战争期间的客货运输几乎呈饱和状态,但由于私人货物运输量大 大减少,加上军事运输的特殊运价,使铁路收入比实际应收额明显减少。1904年,中东铁路 收入23720005卢布,1905年,收入33905903卢布。
    在这个阶段,俄国以发展中东铁路南支线出海运输为目标,对大连这个太平洋沿岸的不 冻港,制订了特定的运则,以吸引东北三省的粮食向大连港输出。运价最低额为每吨公里1. 145戈比①(①1卢布=100戈比。)。另外还有中俄联运运则,专为促进俄国货物输入东北地 区,其运费比中东铁路本路的还低,每吨公里最低额仅为0.657戈比。
    第二阶段为1906—1913年,是中东铁路通车以来的正常运输时期。日俄战争结束后,根 据日俄两国政府的和约,中东铁路南支线宽城子至大连间割让给日本,其中包括铁路附属企 业,以及大连港等。1906年6月中东铁路恢复了正常客货运输。由于大连港割让给日本,海参 崴港就成了中东铁路唯一出海港口。中东铁路公司经沙俄政府批准,得到海参崴港金角湾码 头的使用权,并在码头附近建造仓库和货物转运站。1906年6月,沙皇下令把乌苏里铁路暂交 给中东铁路公司经营。
    这一阶段,中东铁路的运则是把中东铁路干线与乌苏里铁路连成一体,规定了极低的运 价,促进货物东出海参崴港。1906年中东铁路货运量超过前两年货运量总和,达到41.49万 吨。以后货运量逐年增长,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1年达到顶点,为122.69万吨。1910年 ,中东铁路与南满铁路实现了联运。但向南输送的货物数量不大。
    从1903年到1913年,中东铁路的营业收支,总趋势是入不敷出,长期亏损。日俄战争时 期军事运输,铁路支出费用庞大,收入甚少。此外中东铁路还要支付沿线的军队、警察、法 庭、监狱、机关、学校、医院、教堂等等名目繁多的特别营业开支。所以是年年亏损,赤字 累计达1亿多卢布。
    第三阶段为1914—1923年,是中东铁路营运状况最不稳定的时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国十月革命、国际监管中东铁路等因素,运营条件极其困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沙 俄政府将驻中东铁路和远东兵力西调,中东铁路军运大增,货运减少。后期,由于沙俄在欧 洲的港口和航路受阻,与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进出口物资大部分通过海参崴,中东铁路货运量 又急剧增加,1916年达到这个时期的最高额2086800吨。其中战争所需的过境物资约占总运量 的1/3。十月革命爆发,沙皇统治被推翻,中东铁路一度由在华的白俄分子所把持。不久又 受到国际监管。帝国主义势力利用中东铁路为干涉苏维埃的军事行动服务。与此同时,中东 铁路的中俄工人一次又一次掀起反对沙俄残余势力的斗争,多次造成中东铁路运输瘫痪。19 19年全路货运量下降到1274400吨,过境运输几乎等于零。
    在这个阶段中,中东铁路加紧与南满铁路实行联运。双方召开7次联运会议,调整运价, 平衡运量。这时大连已成为南北满货物运往世界市场的主要口岸。与此相反,海参崴却逐步 失去国际贸易港的地位。中东铁路进出口货物由东线逐步转向了南线。1920年中东铁路出口 货物,后贝加尔方向只有9000吨,经乌苏里铁路赴海参崴方向108000吨,而南线经满铁去大 连港方向却高达844000吨。这一年的货物进口从后贝尔方向只有1000吨,从乌苏里铁路方向 仅为13000吨,而从满铁方向进口量竟达201000吨。
    第四阶段为1924-1931年,是中东铁路运营状况的最佳时期。1924年中苏两国政府签署 协定,确定了中东铁路由中苏两国共管的体制和中东铁路纯商业的性质。由于中苏关系的恢 复和远东地区形势的稳定,中东铁路运营呈现历史最好水平。这个阶段整顿了运则,鼓励长 途和直达运输,逐步恢复经乌苏里铁路从海参崴港的出口量。1924年中东铁路货运量开始突 破300万吨大关。1927年运往乌苏里铁路的出口货物与运往南满铁路的数量几乎持平。1929年 达到559万吨,为1920年的3.6倍。其中增长最多的是本路运输和输出货物。与此同时,中东 铁路客运量也不断增长。1928年达到历史上最高额497.6万人。中东铁路的财政状况也明显 好转,从1924年起逐年有盈余,年收入为37500000卢布。1929年收入为70100000卢布,盈余 达到了28800000卢布。
    1929年“中东路事件”以后,中东铁路的运输和营业状况受到重大影响,客货运量明显 减少。1930年客运量比上年下降了146万人,货运量下降了1388000吨。
    第五阶段为1931—1935年,是中东铁路在日伪的干扰和破坏下,运输和营业状况逐步恶 化的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快了夺取中东铁路的步伐。1933年1月,日本钳制中 东铁路全线,使中东铁路处于半瘫痪状态。1934年全路货运量下降到2086845吨,客运量下到 225.2万人。1935年,日本以伪满洲国的名义收买了中东铁路,至此中东铁路运输和营业宣 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