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哈尔滨铁路局

  一、哈尔滨铁路管理局的建立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中共北满分局派陈大凡接管铁路工作。5月成立北满铁路管 理局,下辖绥化、牡丹江、新站(不久被国民党军队占领)3个分局。陈大凡任局长,郭洪涛 任政委。7月25日,东北铁路总局成立。撤销北满铁路管理局,所属各分局由总局领导。9月 ,成立拉滨铁路分局,刘居英任分局长。在这前后,以东北民主联军的名义向中长铁路管理 局和中长铁路哈尔滨分局(中长三分局)派驻军事代表,协同管理“老中长”。是年12月, 由绥化铁路分局、拉滨铁路分局、中长三分局组建哈尔滨铁路管理局(原各分局同时撤销) ,刘居英任局长。由于当时局势紧张,直到1947年3月才组建完毕。1948年9月,牡丹江铁路 管理局撤销,并入哈局后,在牡丹江建立铁路分局。1949年6月,哈局管内又成立绥化和佳木 斯两个铁路分局。到1949年9月止,哈局共辖干支线21条,总长2666公里。全局职工37919人 。哈局在解放战争的艰难岁月中,完成了支援人民战争的军运任务,涌现了“毛泽东号机车 ”和“朱德号机车”等先进集体及一批劳动模范。毛泽东号机车包乘组在首任司机长陈捷三 的带领下,1947年机车走行公里每月都超过5000公里,1948年被树为铁路机车乘务负责制旗 帜。朱德号机车包乘组在司机长郭树德带领下,驾机随军转驶各地,被东北铁路总局授予“ 开路先锋”称号。
    二、中长铁路结束后重建的哈尔滨铁路管理局
    1950年5月1日,中长铁路管理局开始工作,哈局同时撤销。其所辖四个分局中绥化、佳 木斯两铁路分局划归齐局。牡丹江、哈尔滨(1950年4月1日刚建立)两铁路分局所辖滨洲、 滨绥线路划归中长铁路管理局,其余线路划归齐局。1952年12月31日中长铁路全部移交中国 政府。1953年1月1日重建哈尔滨铁路管理局。管辖范围除原中长铁路的线路外,还接收了安 东铁路分局,以及皇姑屯、三棵树地区、陶榆线和拉滨线(哈尔滨—五常段)①(①皇姑屯、 三棵树地区,陶榆、拉滨线等,原分别隶属锦州、吉林和齐齐哈尔铁路管理局)此同时,原中 长铁路管理局所属单位中的穆棱煤矿、扎来诺尔煤矿移交东北煤矿管理局,林场和农场移交 林业部,哈尔滨和大连机车车辆修理工厂归属铁道部管理。1954年哈局又接管吉林局所属沈 吉线、牡图线部分区段。总计全局营业里程4325.3公里,总延长7817公里。全局下辖满洲里 、哈尔滨、牡丹江、长春、沈阳、大连、安东7个铁路分局,职工101303人。成为全国当时铁 路系统中管辖范围最大的铁路管理局。1953年末,哈局机关设20处、5室、3个独立科和1所。
    重建的哈局在头三年中,以最大努力巩固中长已有成果,继续总结经验,培养干部,在 已有的基础上稳步前进,继续提高,完成了抗美援朝的军事运输任务,并支援了驻旅大苏军 回国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的特殊运输任务。到1955年,哈局货物周转量完成22673.3百万 吨公里,比1952年中长铁路时期多完成8707.3百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完成4647.5百万人 公里,比1952年多完成1486.5百万人公里。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方面,1952年每一 营业公里使用17人,1955年为16人;1952年每一运营人员的劳动生产率为31.74万吨公里, 1955年为40.77万吨公里。
    三、沈阳铁路管理局建立后的哈尔滨铁路管理局
    1956年1月1日,铁道部将哈局划分为哈尔滨和沈阳两个铁路管理局。两局在陶赖昭站分 界。长春、沈阳、大连、安东4个铁路分局划归沈阳铁路管理局。新哈局只辖满洲里、哈尔滨 、牡丹江3个铁路分局。这时的黑龙江省铁路形成主要由哈、齐两个铁路管理局管理的状况。 哈局管理原中长铁路的干线,齐局管理此外的铁路线。这一格局一直延续到1957年末。
    1958年1月1日,铁道部决定成立牡丹江铁路管理局。黑龙江省内铁路按照东南牡局、中 部哈局、西北齐局三块进行管理。哈局将滨绥线一面坡站以东、牡图线(牡丹江—斗沟子段 )、城鸡线、亚林线、火龙沟线划归牡局;将滨洲线安达站以西、牙林线、博林线划归齐局 。齐局将绥化铁路分局、佳木斯铁路分局所辖齐北(北安—依安段)线、东佳木斯站以北铁 路划归哈局。当时哈局营业里程为1814.9公里,延展里程为2052.9公里。从1958年到1962 年,哈局的运输生产和职工人数波动很大。1957年末职工为5.6万人,运量为4771万吨。19 58年“大跃进”开始后,到1959年运量猛增到7547万吨,职工人数1960年末增加到11.4万人 。随后经济困难时期到来,1961年运量下降到5789万吨。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方针后,哈局精简职工。1961年职工人数下降到79747人,1962年末又降到62535 人。
    1958年10月,铁道部决定,全国各“铁路管理局”统一改称“铁路局”。
    四、撤销牡丹江铁路局后的哈尔滨铁路局
    1963年4月1日,牡丹江铁路局撤销。其管辖范围全部并入哈局,成为哈局的牡丹江铁路 分局。此后的20年中,黑龙江省内铁路管理形成哈、齐两局东西分管的格局。哈局下辖牡丹 江、哈尔滨、佳木斯、绥化4个铁路分局。至1965年,局机关处室由25个精简为19个,定员由 1964年的799人减少到548人。全局精减职工6000人,占职工总数的7%。而营业里程却增加到 3078.6公里。这期间,由于推广“一条龙”大协作方法,运输生产效率有明显提高。1965年 ,货物发送量完成4283万吨,比前一年多运320万吨,提前18天完成全年任务;车辆周转时间 完成1.91天,比前一年缩短0.19天。
    “文化大革命”开始,哈局失去正常工作秩序。1967年2月3日,“哈尔滨铁路局红色造 反团总部”等组织宣布夺取铁路局一切权力,成立“哈尔滨铁路局红色造反者革命委员会” ,铁路局党、政、工、团各级组织机构都停止了工作。同年3月15日,人民解放军军管代表进 驻哈局。4月17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将“哈尔滨铁路局红色造反者革命委员会”改称 为“哈尔滨铁路局革命委员会”,黎波涛任主任,军管代表王世才、张崇高任副主任。这是 全国铁路局成立的第一个革命委员会。它成立之初,把大部分机关干部编进“学习班”,组 成一个大队,下分七个连队,脱产进行“斗、批、改”。1968年8月,军管代表翟仲禹任哈局 革命委员会主任。1970年哈局革命委员会改称“交通部哈尔滨铁路局革命委员会”,直至19 75年。1973年,人民解放军军管代表撤离哈局,原哈局主要领导担任局党、政领导职务。是 年底,干部陆续恢复工作,局机关逐步恢复10处15室。“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局运输生产 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从1967年到1976年,平均每年发生重大、大事故44件,比1965年的11 件增加3倍。其中1969年为72件,是哈局建局以来发生事故的最高记录。十年动乱行车事故造 成的损失,年均150万元。由于运输混乱,破坏了正常秩序,1967年和1968年哈局利润总额连 续出现负数,1969—1971年,利润总额皆为零。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经过两年徘徊,到 1978年,哈局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恢复党委领导下的局长分工负责制。徐进任“文化 大革命”结束后的第一任哈局局长。同年3月,绥化铁路分局撤销,全部并入哈尔滨铁路分局 。1982年末,哈局机关计有29个处室,4个局直属单位;下属二级机构有哈尔滨、牡丹江、佳 木斯3个铁路分局和工程处、大修总队、工业公司。全局营业里程为3346.6公里。1983年1月 1日福前(福利屯—前进镇)线竣工交佳木斯铁路分局临时营业,哈局又增加营业里程226. 8公里。1979—1982年,全局连续四年完成客货运输生产任务。从1982年起,哈局以提高经济 效益为中心,以整顿配备好领导班子和建立、健全领导制度为重点,以创大庆式企业为目标 ,进行全面的企业整顿。
    五、撤销齐齐哈尔铁路局后的哈尔滨铁路局
    1983年10月1日,铁道部决定将东北地区5个铁路局合并为沈阳、哈尔滨两个铁路局。在 黑龙江省内撤销齐局,除将其所属白城铁路分局划归沈阳铁路局外,其余均并入哈局。哈局 在泰来(归哈局)、五常(归哈局)、陶赖昭(归哈局)、斗沟子(归哈局)和太阳升(归 沈局)车站与沈阳铁路局分界。到1985年底,哈局计辖线路34条,营业里程为6590.5公里, 其中复线里程为1139.2公里。
    并局后,哈局局长为屠由瑞,邸宝玉任中共哈局党委书记。哈局机关设22个处室,另有 不列入机关编制的单位10个。这时,在哈、齐两地仍各自保留一批同类单位,如工业公司、 党校、中心医院等。局直属单位计45个。局下辖二级机构13个,有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 江、佳木斯、海拉尔、加格达奇、伊图里河7个铁路分局,及哈尔滨工程处、大修总队、工业 公司,齐齐哈尔工程处、大修总队、工业公司,全局职工总数239226人。
    并局后,黑龙江省内铁路除由沈阳铁路局管理106.4公里外,都由哈尔滨铁路局管辖。 由于统一调配,运输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为固定排空专列,保证煤、木、油、粮等主要物资 装车和口岸站换装创造了条件。连续三年提前完成客货运输任务。1985年,全局安全生产创 历史最新纪录;全年重大、大事故3件,比最好的1984年减少7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