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密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由牡(丹江)佳(木斯)线林口站出岔,经麻山、滴道、西
鸡西、鸡西、鸡东至终点密山站,营业里程170.9公里。本线系伪满时期修建的虎(头)林
(口)线西段,在西鸡西站与城鸡线相连,在鸡西站与恒山线交会。本线西段处于牡丹江东
岸的黑山岭,龙爪沟与完达山交错地带。海拔600—750米间,向东逐渐降低,继续延伸到兴
凯盆地,地势为起伏平缓的丘陵性台地。
林密线沿线土质肥沃,水源充足,适于农业发展,粮食作物以玉米、大豆、小麦、水稻
等为主。森林、煤炭资源丰富。民国初年,地方政府曾计划修建穆棱至密山、延吉至密山的
铁路,但未能实现。日本侵占东北,出于经济掠夺和对苏联军事上的需要,修建牡佳线支线
即虎(头)林(口)支线(今林密铁路及密东铁路一段)。勘测任务由满铁牡丹江建设事务
所担任。于1934年1—3月末完成。修建工程于1934年5月开工,1936年6月30日竣工,同年7月
1日开始营业。该线有桥梁77座,1810延长米,涵渠209座,3415延长米,隧道1座(杨木—奎
山站间),长710米。
林密线施工期间,曾受到中国抗日军民多次袭击,打死日本人2人,重伤2人,被俘3人。
1937年虎林线通车后,日本侵略者加紧进行经济资源掠夺和开拓移民,相继修建兴宁(
新兴—城子沟)线,绥宁(绥西—东宁)线,并通过梨鸡(梨树镇—鸡西)线与虎林线、东
当(密山西—当壁镇)线相连接。由于上述各线建成后,虎林线鸡西到虎林站间运输繁忙,
于1939年4月20日开始修建鸡西—虎林站间187.5公里复线。1942年3月鸡西—密山段复线竣
工,开始临时运营,密山—虎林站间复线桥梁及路基全部完成,尚未铺轨。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本资源枯竭,于1944年8月又将鸡西到密山站一段复线拆除,并将线上器材及钢梁运走。
1937—1945年,增设青龙、兰岭、连珠山等9处会让站。
人民铁路时期,对林密线多次进行路基填土、炉渣垫层、路基加宽、修渗水沟等路基病
害整治。
1951—1980年逐年更换钢轨。1985年林密线全部换成43型钢轨;42.2%木枕换成钢筋混
凝土轨枕;95.5%砂子道床换成碎石道床;83%道岔更换为锰钢道岔。桥梁改建、扩孔40座,
占总数77座的51.9%,改建涵洞103座,占209座的48.8%。主要工程有:林密线74公里222米
大桥移位新建。该桥系12孔、跨度20米的上承钣梁桥,因桥墩台地下部分损坏危及行车。移
建的新桥于1984年竣工。
林密线经过一系列技术改造,运输能力逐年提高。到1985年末,牵引定数:林口一西鸡
西站间客车1400吨,货车3300吨;西鸡西—密山站间客车650吨,货车上行3300吨、下行140
0吨。客、货运机车:林口—西鸡西站间使用胜利、前进型蒸汽机车,西鸡西—密山站间使用
胜利、建设型蒸汽机车。闭塞方式为半自动。年输送能力;林口—鸡西站间为1215万吨,西
鸡西—密山站间为603万吨。列车运行允许速度:林口—西鸡西站间为70—75公里/小时,西
鸡西—密山站间为70公里/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