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铁路前身为鹤立岗煤矿铁路。为外运煤炭,1926年建成矿山—莲江口铁路线。1929
年改称鹤立岗铁路。后随鹤立岗地名改为鹤岗更名为鹤岗铁路。该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
自鹤岗矿区向南,经峻德、鹤立到莲江口站。1940年与绥佳线相接,营业里程52.8公里。鹤
岗线地势比较平坦,海拔高度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在80200米之间。鹤立至莲江口站间为松花
江冲积性平原,鹤立站以北进入小兴安岭东端山麓,地貌呈丘陵起伏状态,海拔高度显著上
升,形成上下起伏的锯齿形坡段。鹤岗煤田位于这个范围。线路横跨阿陵达河和鹤立河。
1915年鹤立岗地区发现露头煤。1917年由私人集股建立兴华煤矿公司,1918年正式开采
。当时用人力土法采煤,产量低,交通不便,外运困难。1920年改为官、商合办,名为黑龙
江省鹤立岗煤矿股份有限公司。1923年开始筹建从矿区到莲江口码头铁路,以便将煤炭装船
外运,解决哈尔滨、扶余、齐齐哈尔等松花江、嫩江沿岸城镇用煤。中东铁路管理局为解决
铁路用煤,积极赞助修筑鹤岗铁路,并卖给钢轨、机车、车辆及其他设备。鹤立岗煤矿股份
有限公司投资哈大洋175万元,用以修筑铁路及向中东铁路购买铁路器材和运输设备。
鹤岗线是煤炭运输专用线路,从莲江口码头起至鹤岗煤矿止,由南向北采用最短的选线
方案。修筑工程由鹤立岗煤矿公司发包给佳木斯承包商施工。1926年春季破土动工,全部用
人力挑抬挖运,莲江口附近有些地段取土困难,路基用土采用矿山挖出的煤层覆盖土和煤矸
石。夏季完成路基土石方工程后,随即铺轨上沙。桥涵全部采用木结构,桥梁为木桩基础,
修建当时均为1孔。同年冬季全线竣工,1927年1月1日开始营业。
鹤岗线的筑路物资及机车车辆概由中东铁路提供。因此,轨距与中东铁路轨距相同。开
始营业时有机车9台、客车5辆、货车143辆,每日定时开行列车2列,最多开行列车3—5列。
1928年(民国17年)1月1日起增开客货混合列车1对。1940年12月10日,日伪将鹤岗线宽轨改
为准轨,并同建设中的绥佳线接轨。安设臂板信号,采用非集中机械联锁,行车闭塞方式采
用路牌。1940—1942年按L—20级标准将全部木桥改建为两孔钢桥或钢筋混凝土桥,将涵管陆
续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涵或混凝土涵。同时将32型、24型等杂型轨更换为43型和40型钢轨。人
民铁路时期,随着鹤岗矿区煤炭运量的不断增长,线路质量不断提高,逐年将木枕、混沙道
床全部更换为钢筋混凝土枕和碎石道床。逐年逐段更换国产重型钢轨。截止1985年末,鹤岗
线50中型钢轨51.805公里;43中型钢轨2.20公里,40B型钢轨0.60公里。桥梁共11座395延
长米;涵渠35座,913延长米。
鹤岗线运输任务繁重,货物运量1958年为969.0万吨。1979年为1124.8万吨。1985年为
1565.0万吨,其中运煤1315万吨,鹤岗站煤炭装车754万吨,占运煤总数的57%,峻德站煤炭
装车561万吨,占运煤总数的43%。行车采用半自动闭塞方式。牵引动力:货物列车是前进型
蒸汽机车,旅客列车是人民型蒸汽机车。牵引定数:货物列车上行3300吨,下行1800吨,旅
客列车上、下行均为700吨。列车运行允许速度70—80公里/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