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七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从牡佳线勃利站向东,经互助、小五、缸窑沟至终点七台河
站,营业里程35.9公里。勃七线地处完达山、老爷岭、张广才岭交会处的低山丘陵地带,西
北为中生代勃依弧形构造断陷盆地,地形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215米。
1945年七台河只是勃利县一个2百多户人家的偏僻小山村。1958年初,在七台河发现煤矿
,煤质好,储量大,有开采价值。为兴建七台河煤矿,勃利县成立地方国营七台河矿务局,
自筹资金修建勃利—七台河铁路专用线,以解决煤炭外运问题。从1958年5月起边勘测、边设
计、边施工,齐齐哈尔铁路工程学校按Ⅲ级线路标准设计,由勃利县人民政府组织机关干部
、农民、学生1300人施工,牡局工程处负责技术指导。当时因急于通车,线桥设备质量较低
,钢轨类型复杂,长短不一。桥涵中有木桥4座、木涵渠11座,共投资200余万元。1958年11
月通车,属地方铁路,归勃利县管理。1959年9月移交牡丹江铁路局,并由七台河煤矿拨款2
8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由牡局第三工程队施工。从1959年10月开始,将超过限度的线路落至
限坡以内,加宽过窄的路基,改善排水设备,改善和增设涵渠31座、木桥3座,铺设站线及三
角线6公里、道岔20组,增设及改建全线信号联锁和闭塞设备,加挂通信线路1对。全部工程
于1960年5月完成。经过上述技术改造,行车设备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个别路堑地段仍有
滑坡现象,钢轨种类不一,配件不全,站舍比较简陋。七台河站给水设备仅修建水源井一处
,未铺管路,因此机车需返回勃利站上水。勃七线当时行驶解放(6)型蒸汽机车,上行牵引
600吨,而牡佳线使用解放(1)型机车上行牵引1000吨,牵引定数不统一。机车行驶速度最
高30公里/小时,因运量不大,尚能满足当时运输的要求。
随着煤炭产量的增加,运量相应增长,勃七线桥函和线路设备不适应运输的需要。1967
年9月—1968年9月,由佳木斯铁路第五工程队对该线进行技术改造,将勃七线14公里996米处
大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对14公里560米处木桥进行大修,更换40B型旧轨。1969—1985年
,全线更换成43中型钢轨18.040公里,43型工业轨17.5公里,50中型钢轨0.9公里。1978
年5月—1980年9月先后对勃七线0—22公里和25公里处路基病害进行大修。1979年6月对18—
23公里处路基下沉进行整治。1982年4—12月将七台河站车辆维修线及七台河机务段段管线配
置进行改建。同年11月12日勃利站增设货物线,改变线路平面结构,延伸线路200米,投资约
2.7万余元。1985年勃七线共有桥梁6座,263延长米,涵渠41座,646延长米。
勃七线通过技术改造后,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到1985年末,货车上行牵引2100吨、下行
牵引850吨。客车由人民、胜利型蒸汽机车牵引,货车由前进型蒸汽机车牵引。输送能力为8
36万吨/年,列车运行允许速度60公里/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