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林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小兴安岭东坡上,由绥佳线南岔站出岔,经西林、伊春、
新青达终点乌伊岭站,营业里程256公里。路基筑在汤旺河岸上的冲积岩台地和较平缓的山坡
上。汤林线南北纵贯伊春市,其西侧是小兴安岭山脉,东侧是小兴安岭支脉。地势由南向北
逐渐升高,柳树站外9公里处海拔150米,缓岭站外海拔238米,高低相差88米。沿线冬季严寒
,最低气温达—43℃,夏季潮湿,气压低,雨量较集中,1945年8月大水使全线瘫痪。1961年
8月暴雨冲毁线路,致使运输中断1月有余。
汤林线的建设缘起于开发小兴安岭的森林资源。小兴安岭林区的原始森林,资源丰富,
材质优良,是有名的“红松故乡”。1931年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后,在海伦设立森林事务所,
开始掠夺小兴安岭西坡的森林资源。继之建成绥佳铁路,掠夺小兴安岭南坡的森林资源。19
37年7月22日,日伪签订所谓“东北铁路修建第四次合同”,计划建设南岔至中苏边界乌云间
308公里铁路,拟分两段建成;第一段由南岔—科林,长205公里;第二段由科林—乌云,长
103公里,汤林线是南乌铁路的南半段。
1940年5—10月,满铁哈尔滨铁道建设事务所完成南岔—伊春间线路勘测。线路走向基本
沿汤旺河右岸北上。但是,在25—40公里间,线路受地形限制,离河岸较近,并与河水主流
方向相交,路基边坡受水流直接冲击。为避开河水冲刷,在对岸测出左线方案,须两渡汤旺
河,增设两座大桥。为缩短工期,减少投资,加速通车,最后仍选用右线方案,工程预算总
额为伪币1771多万元。南岔—伊春站间线路工程,于1940年开工,道床用沙砾,在24公里处
、西林站及78公里处修三条专用线,采汤旺河沙供料。1943年末铺轨到伊春站。但由于工程
质量低劣而未能交工,拖延到1945年3月正式运营。南岔—西林站间电线路架设5对线,西林
—伊春站间电线路临时拉线4对。各站皆臂板信号、电气路牌闭塞及联锁箱装置。1944年在伊
春站建成木造机车库1座,给水所设在金山屯、美溪及伊春站。全线建成桥梁47座,436.5延
长米。
1945年8月,南伊线汤旺河水泛滥。全线一半以上线路被冲跨,木造桥涵全部被冲毁,混
凝土桥梁两端路基被冲开,通信线路损坏。洪水过后,铁路沿线多年被土匪盘据,铁路设备
器材被盗卖,造成全线停运。1947年,哈局成立修复工程处,组织南岔地区各站段千余名职
工抢修。同年10月10日开工,1948年1月1日全部修复并正式运营。
新中国成立后,分期分段将汤林线向北延伸至乌伊岭站。工程从1952年1月开始,1966年
2月全线完工。工程进展实况见表2—20。
汤林线延伸工程通过泥沼和永冻层地带,红山站的高填方、卫国站的深堑、卫国—五营
站间的石方工程都很艰巨。另外水害严重。1961年8月6日暴雨达88.6毫米,线路被淹23处、
58延长公里,43座桥涵、19公里通信线路、6个车站的信号机、839栋房舍、2个给水所都被洪
水冲毁。哈、齐、壮铁路局、东北工程局的职工、驻军及当地近万人参加抢修。经过36个日
夜奋战,全线恢复运输。
汤林线经过多年技术改造,线路质量提高,重型钢轨增多。截止1985年,50中型钢轨11
0.9公里,43中型钢轨145.4公里。桥梁共有69座,2295延长米,其中桥长在100米以上的有
8座,1071.5延长米。最大的是汤旺河伊春桥,长170.3米。其次是汤旺河五营桥,长138.
1米。混凝土梁桥51座,钢梁桥11座,混合桥1座,2米以下的木桥6座。涵渠286座,2000延长
米。
汤林线1985年输送能力:南岔—伊春站间765吨,伊春—五营站间625吨,五营—乌伊岭
站间630万吨。列车牵引动力使用建设型蒸汽机车。列车牵引定数:货车上行2300吨、下行9
00吨,客车上下行均为700吨。行车采用半自动闭塞。列车运行允许速度:南岔—伊春站间7
0公里/小时,伊春—乌伊岭站间60—70公里/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