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线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境内。自林密线鸡西站出岔,沿穆棱河支流石头河到六甲,
再穿越石头河与黄泥河的分水岭隧道,到达终点恒山,营业里程11.6公里。
1911年当地居民发现恒山煤田。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后,攫取煤田并进行开采。初期苦于
运输问题,煤炭未能大量外运。1938年满洲炭矿株式会社投资并委托满铁修建恒山炭矿专用
线。满铁牡丹江建设事务所于1939年4—5月完成恒山线勘测设计。线路土方工程于1939年6月
15日开工,1941年完工,总土方量395303立方米。全线共有桥梁5座,188.0延长米,涵渠2
座,70.6延长米。该线主要工程六甲隧道(今恒山隧道)长701米,隧道岩层软弱,砂岩复
杂有斜层,地层涌水量大,开掘困难。1940年6月铺轨时,六甲隧道尚未完工。因此,鸡西站
到恒山站间铺轨分两次进行。第一次铺轨自鸡西站600米处到六甲隧道入口间,于1940年6月
22日完成。同年10月23日六甲隧道完工,随即第二次铺轨,于1940年11月14日铺轨到恒山站
。恒山线通信、信号及电力照明设备工程于1941年11月末完工。
恒山线质量低劣,病害较多,路堑缺乏防滑设施,沙子道床,32A型钢轨,黄泥河桥为木
结构,线路通过能力受到限制。新中国成立后,哈局有有计划地对恒山线进行中修和技术改
造。1965年牡丹江铁路工程段整修8公里360米—480米路基滑坡。1969年、1971年全线均更换
为43型钢轨。1977年恒山隧道大修。1980年进行线路中修,枕木配置增至1760根/公里或18
40根/公里。道床自0公里到11公里200米间全部更换为碎石。恒山线经过大、中修和技术改
造,运输条件大为改善。截止1985年末,牵引定数:货车上行3300吨、下行1100吨,客车上
下行均为550吨。行车允许速度为75公里/小时。货运机车为前进型蒸汽机车,客运机车为人
民型蒸汽机车。列车对数:货车为12对,客车为3对。1985年输送能力为1324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