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沟线原名海林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海林县境内。从滨绥线敖头站出岔,经复兴、
火龙沟到终点长汀(双桥)站,营业里程41.6公里。线路蜿蜒于海林县西南部,沿海浪河左
岸、张广才岭山谷西行,经海浪河网区和丘陵地区到达火龙沟站。火龙沟站是流送木材出水
点,设有贮木场、木材加工厂。该站是本线唯一给水站。线路再沿海浪河右岸西行到该线终
点长汀站。海林县境内土地肥沃,森林茂密。主要树种有红松、落叶松、杨、桦、椴、水曲
柳等。还有山野特产及药材。
1936年日本侵略者选定海林县林区为移民区,涌入大量日本“开拓团”。当时是日本帝
国主义者执行所谓“满蒙铁路一万公里计划”时期,为掠夺张广才岭大海林木材而修建海林
—长汀站铁路。该线由海林林业所勘测。修建方针是低标准、低造价。由海林林业所发包,
日本承包商承包。1936年春季开工,修筑路基全部采用人力施工,1937年秋季土方工程竣工
。全线共有木桥7座、钢梁混凝土墩台桥1座、扣轨梁(用钢轨组成的梁)桥11座,共191延长
米;有混凝土涵管2座、木涵渠24座,共120延长米。1937年6月开始铺轨,铺轨工程由海林林
业所自行承担。铁道建设局抽调技术工人100人组成钉道队,配备由10辆车编组的工程列车运
送铺轨用料。1937年末海林—火龙沟站间线路开通。1938年因大桥工程未完,铺轨工程暂停
。1941年夏末秋初桥梁工程完工。1942年火龙沟—长汀站间通车,至此海林线全线通车(当
时长汀未开站)。1943年全线移交牡丹江建设事务所。1945年日本侵略者溃逃前将沿线水塔
炸毁,桥梁烧掉,造成全线瘫痪。加之洪水侵袭,以致路基颓坍荒废,枕木腐朽,钢轨扭曲
,鱼尾钣、道钉等锈蚀。
1946年,宁安县海林地方民主政府组成海林线修复工程指挥部,同年8月开工,1947年1
月海林—火龙沟站间通车。火龙沟—长汀站间线路改为1000毫米窄轨,行驶森林铁路列车,
将线路产权归于大海林林业局。同年5月哈局以实业币①(①1945—1946年间,黑龙江地区绥
宁(牡丹江)、合江、嫩江等地发行的地方纸币。)500万元收回海林线。鉴于海林、敖头两
站间滨绥、火龙沟两线并行浪费颇大,随之拆除海林线0—11公里线路,于1947年10月改由滨
绥线320公里敖头站出岔,并改称为火龙沟线。1953年8月25日由大海林林业局投资将窄轨改
为准轨。1954年11月20日竣工,并移交哈局。
火龙沟线是河谷线,修建时投资少,技术标准低。路基宽度不足,边坡过陡,路基沉陷
,钢轨类型杂乱。沿线缺乏防洪设施。海浪河水连年泛滥,以致造成线路水害、病害多。日
伪时期,35公里处因翻浆冒泥机车曾陷入路基之内,39公里处山体滑动将线路埋掉50余米,
1943年大水将线路冲断数处,造成长时期中断行车。当时除临时抢修外,并未采取根本整治
措施。1947年哈局接管火龙沟线后,改造火龙沟给水所,新建砖木结构机械室56平方米,改
直管给水为水鹤柱给水。在线路中抽换腐朽枕木,更换重伤钢轨及配件,补充道碴,整修路
基,增设排水设备。1948年全线增设4.6毫米铁线电线路52.2公里,改路票闭塞为路签闭塞
。1949年重建14公里大桥。1955年以来几次更换钢轨,截止1985年,43中型钢轨24.186公里
,43E型钢轨2.170公里,40B型钢轨15.410公里。1957年火龙沟线27公里和28公里处档土墙
大修。1964年8公里、27—28公里、29公里等处落石山砬大修。1985年共有桥梁56座,608延
长米。涵渠20座,233延长米。
经过技术改造,线路设备质量有所提高,运输能力不断增加。到1985年末,行车半自闭
塞。列车运行允许速度50公里/小时。牵引定数:上行3300吨,下行1350吨。牵引动力:货
物列车为建设型蒸汽机车,旅客列车为人民型蒸汽机车。1985年输送能力为48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