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北线最初称鹤林线,位于黑龙江省鹤岗市和萝北县境内。自鹤岗站起,向北经北大岭
、宝泉岭到终点鹤北站,营业里程43.6公里。该线地处小兴安岭东南山麓的丘陵地带,山势
平缓,东南低而西北高,线路由南向北逐渐增高,海拔高差在94—254米之间。线路所经地区
大部分位于梧桐河流域。两岸多湖泡沼泽地,铁路沿线地面生长柞、桦树等次生林及灌木丛
。鹤北林区资源丰富,所产红松,材质优良。修建鹤北铁路可为当地生产建设兵团(今宝泉
岭农场管理局),佳木斯市,鹤岗市及桦川、绥滨、富锦、同江、抚远等县就近提供所需木
材,又能将萝北县和生产建设兵团所生产的粮食运出。
1972年3月,合江地区革命委员会和生产建设兵团(今农场总局)分别向黑龙江省革命委
员会呈送关于修建鹤北铁路的报告。1973年,黑龙江省计划委员会同意修建这条铁路,列入
1974年基本建设计划。交通部第三铁路设计院于1974年11月至1975年5月完成施工设计。鹤北
线接轨点的选择,最初计划在鹤岗线大陆站接轨。因其产生折角运输,且延长7公里线路,另
选在鹤岗站北端牵出线接轨。接轨点选定在站线三道。线路走向有矿内、矿外两个方案。矿
内线地形平缓,土方工程量较小,线路长度短。但跨越矿区铁路和住宅,需拆迁居民住宅25
0户。矿外线从鹤岗站北端引出,绕开矿区西行20.5公里与矿内线合并。此线坡度大、土石
方量大,5—14公里段每公里平均土石方量达15万立方米,但不需要折迁住宅,不跨越铁路。
黑龙江省计划委员会全面衡量,认为矿内线虽然节省投资,但矛盾突出,折迁工作复杂,最
后选定矿外线方案。
1974年4月合江林业管理局组建鹤北铁路建设指挥部。黑龙江省建设委员会于1975年8月
组成由省林业总局、鹤岗市、鹤岗矿务局、佳木斯铁路分局、合江林业管理局、生产建设兵
团等单位参加的指挥部。筑路工程于1974年10月13日开工。路基、桥涵主要由合江林业工程
公司、牙克石建筑工程局第一工程处承建;生产建设兵团承建宝泉岭站及附近的土方工程。
参加铺轨、建筑房屋工程的有鹤北林业局基建工程处和道路处、生产建设兵团、鹤岗市东风
土建队、红卫服务队、二建工程一队、哈铁电力大修工程段、哈铁工程处五段等。佳木斯铁
路分局工务、电务、水电等单位参加工程收尾施工。鹤北线主要工程量有:路基土石方3144
321立方米(平均每公里72084立方米);铺设50中型钢轨42.492公里,43中型钢轨1.127公
里。正线、站线均为油浸木枕,碎石道床。大桥2座共670.2延长米;小桥2座共59.1延长米
;涵渠54座共261延长米;隧道1座,54延长米。全线共占地6997亩。累计完成投资额为4249
.24万元,每公里平均造价为97.459万元。1981年8月10日开始通车,12月30日正式交付运
营,由哈局佳木斯铁路分局接管。
1985年鹤北线行车采用半自动闭塞方式;牵引动力:货物列车是前进型蒸汽机车,旅客
列车是人民型蒸汽机车;牵引定数:货物列车上、下行均为1500吨,旅客列车上、下行均为
700吨;列车运行允许速度50公里/小时。输送能力379万吨/年,当年实际运量52.3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