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哈尔滨枢纽

  哈尔滨枢纽为滨绥、滨洲、长滨、滨北、拉滨等5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其范围包括特等 站哈尔滨、一等站三棵树、滨江、香坊,三等站孙家,四等站新香坊、东门、王兆屯、松北 、庙台子、太平桥、新松浦、北松浦、徐家,五等站西庙台子,线路所万东、徐南、江北、 江南等共15个站、4个线路所。滨洲、滨北两线有庙台子站至徐家站联络线,滨绥、长滨及拉 滨3线有枢纽环行线。松花江南、北铁路以滨洲、滨北两座松花江大桥(单线)沟通。松花江 南岸为哈尔滨市区,北岸是郊区,多为农田。
    1899年10月,中东铁路确定哈尔滨为中东铁路干线和南支线的枢纽。铁路修建以哈尔滨 为中心,是中东铁路筑路物资的集散地。中东铁路正式交付运营后,哈尔滨铁路枢纽初步形 成。1928年呼海铁路建成后,哈尔滨枢纽担负中东铁路与呼海铁路的联运业务。1934年拉滨 线竣工后,从三棵树站起向北经松花江桥联通呼海铁路,并通过滨江站连接哈尔滨站。1962 年11月修通庙台子站至徐家站联络线。1975年11月—1980年12月扩建哈尔滨站南运转下行场 ,提高了哈尔滨枢纽的编解能力。
    哈尔滨枢纽办理列车编组解体业务的有以下各站:
    哈尔滨站 1898年6月9日,中东铁路正式全面动工之后,大批筑路器材运至哈尔滨松花 江岸(今中央大街以西)。因此在这里设置哈尔滨的第一个火车站,称松花江站。1899年8月 ,中东铁路南支线开始修建,在今哈尔滨站行李房处设一车站,亦称松花江站,俗称秦家岗 站。1903年7月秦家岗站改称哈尔滨站,江岸的车站改称哈尔滨码头站(道里站)。哈尔滨站 分南、北两个运转场。南运转场分上、下行编组场和列车到达场,上行编组场为往哈尔滨以 南的货物列车编发场,下行编组场承担滨洲、滨绥、滨北线货物列车及附近小运转货物列车 的编发。顾乡到达场承担长滨线下行及滨洲、滨绥、滨北线货物列车的到达。北运转场一、 四、五、七、八道为办理旅客列车的到、发线,其他线为滨洲、滨北、滨绥、拉滨线货物列 车的到发线、调车线和通过线。
    原顾乡屯站 1903年中东铁路正式运营时为会让站。1958年10月扩建哈尔滨枢纽时,增 设5股站线,分担哈尔滨站部分作业任务。1977年10月顾乡屯站扩建8股道,将其作为哈尔滨 站的下行到达场。
    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南支线,将哈尔滨南岗、道里区分割于铁路线两侧。为交通方便, 于1900年在哈尔滨站东侧修建了木造跨线桥。1926年11月28日,由木桥改建的钢筋混凝土桥 竣工,命名为“霁虹桥”。由当时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长刘哲题字。建桥费为40万卢布。 大桥两端的土方及道路改建工程至1927年9月24日全部告竣,是为哈尔滨枢纽第一座钢筋混凝 土立交跨线桥。
    三棵树站 1934年1月10日,拉滨线临时营业时设置。当年9月1日正式营业。以后一直主 要承担旅客列车的到发,为客车技术站①(①客车技术站:专门办理旅客车底的检修、整备 、检疫、消毒等作业的车站。客车技术站多设在大型客运站附近。)。1985年还承担滨洲、 滨绥线部分货物列车及拉滨线摘挂列车的解体和编组。
    滨江站 1934年1月10日,拉滨线临时营业时设置。主要负责拉滨线准轨铁路与中东宽轨 铁路的换装联运,业务量不大。1935年3月日伪收买中东铁路。当年9月1日将宽轨改为准轨, 滨江站同哈尔滨站接轨。之后修建香坊至东门、孙家,东门至新香坊的联络线,哈尔滨枢纽 环状线贯通。1985年除办理客、货运输业务外,承担专用线车辆的取送及部分货物列车、枢 纽小运转列车的编解。八区货场办理集装箱及大件货物的装卸。
    香坊站 1898年10月中东铁路设置该站时,称哈尔滨站。1903年中东铁路正式运营时为 会让站,改称老哈尔滨站。伪满铁路时改称香坊站。随着哈尔滨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客、 货运量不断上升。1985年主要业务是卸车,承担滨绥线上行排空编组任务。
    新香坊站 1939年修建滨绥复线时设置,为会让站。1985年为货车洗刷站,并办理危险 货物到发业务。
    哈尔滨枢纽改造工程分3个阶段进行:
    枢纽区综合技术改造工程随着铁路运量逐年增长,枢纽内各主要站及区间通过能力均感 不足。1954年4月铁道部下达哈尔滨枢纽技术改造任务,确定编组站设在三棵树站南侧,设三 级四场机械化驼峰;将哈尔滨站改建为客运站及客车技术站。1956年3月国家建设委员会、公 安部提出三棵树编组站距市区过近,应外移5公里以上的要求。因此,修改设计,运量改按1 965年和1970年将增至9050万吨及13006万吨为依据,于1958年8月提出三棵树三级四场自动双 溜放机械化驼峰编组站的设计文件,概算为9678.96万元。1960年11月铁道部计划局认为: 自动双溜放机械化驼峰短期内不易建成,应充分利用哈尔滨和三棵树站原有设备。哈尔滨枢 纽自1954年至1962年底止,先后共进行12次勘测,编制18次设计,3次补充设计。在以后的施 工中,对原设计作了5次修改。
    哈尔滨枢纽第一阶段技术改造边设计、边施工。国家项目不断修改,哈局自定项目也陆 续施工。这一阶段工程分两期进行,1956年3月第一期工程先扩建哈尔滨站南运转场,于195 6年5月建成。扩建后,到发线有效长达840—980米,调车线亦加长,提高了作业能力。然后 修建滨江—三棵树站间第三线、滨江站东端咽喉区增设平行通路和扩建三棵树站,均于1956 年年底完成。三棵树站扩建后,作业较前方便,但牵引线与客车技术站通路干扰严重,影响 站内调车。因此,哈局再次修改设计,于1957年3月施工,至年底完工。江北联络线下行线也 同时完工,交付运营。这一期工程共投资595.13万元。
    第二期工程中,有新建孙家—王岗站联络线工程,于1958年6月由东北森林铁路工程队施 工。1961年因缩短基本建设战线而停工,仅完成部分土方工程。1958年10月,扩建顾乡屯站 工程,增铺5股道,当年完成。
    新建哈尔滨站舍是第二期工程中的主要项目。原哈尔滨站舍于1904年底竣工,风格是俄 罗斯摩登式建筑,使用面积2700平方米。1960年3月6日—28日将原站舍拆除,在原址重建, 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由天津大学担任设计,哈尔滨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施工。当年5月开 工,分为西端、西翼、东端、东翼及中央5部分施工。由于设计变更频繁,施工等待图纸,形 成边设计、边修改、边施工的局面。当年年底西端、西翼分别完成三层和两层楼板;东端及 东翼各完成一层和二层楼板;中央部分仅完成基础,主体工程未修建。1961年因缩短基本建 设战线,枢纽工程全停建,哈站舍工程也半途而止。同年8—12月整修西端及西翼部分,196 2年1月交付使用。第二期工程共使用投资2408.33万元。
    哈尔滨枢纽工程自1956年开工至1962年底止,两期工程共投资3003.46万元,共完成正 线铺轨24.20公里,站线铺轨30.22公里,土方326.75万立方米。
    南运转下行场技术改造工程 哈尔滨站南运转下行编组场是30年代修建的老场,横列式 梯形线,线路短,干扰多。经扩建改造,整个布局并没有根本改变,能力提高不大。随着运 量增长,调车作业大幅度增加,由1966年日均重车235辆,到1974年增加为507辆,由此经常 出现编不出,接不进,间断性堵塞局面,迫使列车在中间站保留,把本应由下行场承担的滨 洲线编组任务改为北场承担。1974年5月7日,哈局决定改造哈尔滨南运转下行编组场。
    改造项目有:
    1、在原下行场南端新建9股道(色括机车走行线1股)的下行到达场,下行编组场由18股 道增加到20股道。作为编发场,形成二级二场。
    2、将原有简易陀峰改造为机械化驼峰,实行双推单溜。
    3、间隔制动采用一部位的风动减速器,先手动操纵开通,然后进一步研制试验半自动化 和自动化控制。
    4、目的制动采用一部位减速器,线群内采用减速顶连续式调速。
    5、研制驼峰控制设备。
    1975年7月8日铁道部批准哈尔滨站南运转下行编组场改建方案,核定总资额为900万元( 不包括驼峰自动化试验工程),由哈局自行组织设计与施工。同年11月,成立了哈局技术改 造会战指挥部。下行场改建工程主要有:
    线路工程。顾乡屯下行到达场配线13股,下行编发场配线增加到20股,并将编发场北端 部分道岔纳入电气集中系统。
    康庄路公路立交桥工程。康庄桥是横跨原顾乡屯站场的公路立交桥,由于顾乡屯站场扩 建为下行到达场,决定废弃旧桥,另建新桥。
    站场纵断面落坡工程。
    驼峰工程设计峰高3.5米,一部位间隔制动,安装TJK型空压减速器2组。峰下设两套控 制系统,即首先使用继电器系统开通,电子计算机控制,目的制动采用7501型油压和TJK型曲 线空压减速器,与减速顶相结合形成点联式调速系统。
    信号、通信、照明工程。采用大站继电集中,顾乡屯信号楼控制顾乡屯到达场的道岔和 信号;驼峰信号楼控制驼峰头部道岔和信号;下行货物列车由王岗站向顾乡屯信号楼办理闭 塞,上行货物列车由南运转向王岗站办理闭塞,旅客列车由北运转向王岗站办理闭塞。站场 增加调车无线通讯,改善站内广播,总机增加到400门,结合远期地区通讯,预留装机1000门 。配合指挥系统和自动化的需要,改善和解决专用通讯和信息传输。照明采用灯桥。
    1975年11月,哈尔滨站下行场技术改造工程正式破土动工。线桥工程由第六工程段和机 械化工程段施工;房建、电力、电务工程分别由第二、第四、第七工程段承担;驼峰自动化 工程由哈局会战指挥部负责,参加施工人数总计为2546人。全部土方工程于1976年10月完成 ,共计完成土方量25.7万立方米,其中到达场土方量23.9万立方米,占整个土方量的93%。
    1978年6月5日,线路、桥梁、房建、给水、电力、信号、通信等项工程交付使用。1980 年2月哈尔滨站南运转下行编组场扩建、改建工程全部竣工,正式交付使用。
    康庄路公路跨线新桥工程于1980年9月19日竣工,1981年5月12日正式移交哈尔滨市城建 部门管理。
    哈尔滨站南运转下行编组场扩建、改建工程共铺轨40.8延长公里。安装电动转辙机352 台、信号机330架、操纵台5台、TJK型空压减速器132节(16台)、7501型重力式减速器25台 、减速顶5500台,铺设信号电缆89.159延长公里,完成房屋工程21项,建筑面积总计9780平 方米,铺设上、下水道管路工程总计2343延长米。实际使用资金2715.6万元。1977年和197 9年,铁道部分别对减速顶和驼峰编组场等系列配套技术进行技术鉴定并颁发证书。
    改造后的哈尔滨下行场为机械化驼峰,半自动控制,自动化溜放,编解能力明显提高。 改造前,1974年1月份编解2128辆,7月份编解最高达2216辆;改造后,1979年1月份编解416 6辆,7月份编解4508辆,分别为改造前的195%和203%,消除了憋车现象,改善了调车作业条 件,保证了行车安全。
    承担进出哈尔滨枢纽旅客列车牵行任务的三棵树机务段从1980年开始首次配属14台东方 红3型内燃机车起,至1984年完成蒸汽段向内燃段的过渡。哈尔滨枢纽出发与到达的旅客列车 牵引动力全部实现内燃化。
    新建哈达屯编组场 1975—1980年扩建、改建后的哈尔滨站南运转下行编组场缓解了哈 尔滨枢纽能力紧张的局面。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哈尔滨枢纽需要承担的运量已超 过设计运输能力的20%。铁道部决定进一步扩建哈尔滨枢纽。铁道部第三设计院于1981年11月 完成了《哈尔滨枢纽总图方案研究报告》,提出哈东、江北、新望哈、哈达屯四个比选方案 ,经过技术经济等指标的评估,最后认定哈达屯方案为优。内容包括新建哈达屯编组场,近 期三级四场、远期三级六场(预留);对孙家和王岗车站进行相应的改造;新建东门货运站 ;完成哈尔滨客运站舍续建工程;新建三棵树客运站舍。主要工程量:路基土方567万立方米 ,铺轨174公里,新建铁路特大和大桥5座,铁路、公路立交桥11座,新建生产、生活房屋14 8777平方米。黑龙江省政府于1985年1月成立黑龙江省哈尔滨铁路枢纽工程领导组,由副省长 安振东任组长,省、市有关部门参加,铁路局也于同年2月3日成立了枢纽办公室。1985年末 铁道部第三设计院提出了哈达屯编组场设计文件,概算为72038万元。1986年4月铁道部总工 程师屠由瑞主持进行鉴定,确定第一期(近期)工程投资为45500万元,当年投资1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