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牡丹江枢纽

牡丹江枢纽位于滨绥线和图佳线的交会处。鸡西、七台河两矿务局的煤炭和牡丹江林业 管理局的木材绝大部分经由该枢纽外运。枢纽内包括特等站牡丹江站,四等站卡路屯、富江 镇、黄花站。
    1903年中东铁路交付运营初期,牡丹江站是五等站。1934年(伪康德元年)12月牡图线 铺轨至牡丹江,设立宁北站。1935年7月1日牡图线正式营业后,宁北站改称牡丹江站,滨绥 线的牡丹江站改称南牡丹江站。牡丹江铁道局为便于滨绥、牡图两线的客、货运输,于1937 年6月16日废弃南牡丹江站(今牡丹江市工人文化宫附近)。从此牡丹江站成为滨绥、牡图、 牡佳铁路的枢纽。人民铁路时期,为适应客、货运量日益增长的需要,牡丹江站东运转场设 14股道,除办理旅客列车到发外,还办理部分直通货物列车的到发。西运转场编发线与走行 线由日伪时期的30股增加到35股,承担滨绥、牡佳、牡图线的货物列车的到发、编组与解体 ,小运转摘挂和货物列车的编发。牡丹江枢纽其他各站均不办理列车编解业务。 (见附图)
    为了提高牡丹江枢纽编解能力,1959年铁道部和牡局制订牡丹江枢纽技术改造方案,采 用机械化驼峰,按二级四场修建。该工程边设计、边施工,1960年10月因缩短基本建设战线 枢纽改造工程停止修建。停建前,除完成部分土建基础、临时房屋工程外,西运转场增设5条 站线,简易驼峰两座,扩建机车库1处,完成卡路屯西部长2公里的牡丹江堤加固工程。
    1963年,铺设地下电缆40公里,建成8001型色灯电器联锁。1966年,行车闭塞机改为64 D型半自动闭塞。1967年西运转场站线延长工程开始。除3条站线因地形和障碍未动之外,全 部站线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站线长度从547米延长到841—1012米。同时更换大型道岔19组 ,新增加道岔18组,并开始新建信号楼,铺设45公里地下电缆,安装集中设备。1968年10月 开通161组电动转辙机道岔,手动道岔更换成半自动或自动转换道岔。1982年,东运转场部分 站线向东延伸,直达货物列车可直接在东运转场办理到发;西运转场滨江区11条站线全部安 装减速顶(减速装置),共计2050台。不仅进一步提高了编解能力,而且保证了调车安全。 1965年,牡丹江站日均办理车辆3022辆。1985年,日均办理车辆5231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