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划运输
计划运输在中东铁路和伪满铁路时已经实行。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内铁路的计划运
输是通过年度和月度货运计划的编制和执行来实现的。从1949年5月开始,按月编制货物运输
计划,按计划组织货物装车,严格控制计划外运输。发货人于每月10日前提报次月的货物托
运计划。铁路通过月度计划组织均衡运输,正确处理运能和运量之间的矛盾,合理分配各地
区、各部门、各品类货物的运量,按旬按日安排运输。1949年12月,哈局试行五日装车计划
,发货人根据五日计划准备货源,铁路根据五日计划配车。1951年东北人民政府颁发《东北
铁路货物运输五日托运暂行办法》,这个办法一直实行到1958年。1956年9·218·月佳木斯
铁路分局试行旬间按日装车计划。这个经验1957年在哈局管内推广。1958年推广到全国铁路
。月度货物运输计划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计划编制工作一度下放到车站。19
79年以后,根据铁道部的要求整顿了月度货物运输计划。为适应改革的需要,1984年铁路局
将部分月度计划的审批权下放到铁路分局。1985年开始试用电子计算机编制月度计划,进一
步提高了编制计划的速度和质量。
为了正确编制和实现货物运输计划,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哈局就开始加强了货源和货流的
组织工作。这项工作以车站货运部门为基础,由铁路局、分局、车站三级负责。在50年代初
期,车站货运职工创建了货源调查小组,走访货主,深入产、供、销各个环节,对产量、运
量进行摸底,核实计划内货源,对照货运计划,组织发货人按计划请车和装车。这些在实践
中积累的工作经验,以后总结为“摸、核、排、对、组”的工作方法,推广到全局。1953年
以后,铁路货运量增大,货源调查小组的工作由找货主找货源发展为以调查货源货流为主,
调节平衡合理安排运输计划。1961年开始实行地方物资归口管理,由省政府各厅归口管理在
本系统内有调拨权的物资发运,统一平衡,统一提报请车计划,使货源货流组织工作更加集
中。1962年哈局的货源调查小组发展到133个,1984年全局的货源调查小组发展到412个,成
员1365人。这些小组对组织货源、安排货流、实现运输计划以及编制长远计划都起到关键作
用。80年代前5年货源兑现率平均每年都达到95%以上。
在编制和实现计划过程中,注意掌握合理运输,避免运力浪费。伪满铁路曾实行“货物
统治运输”,目的在于发挥最大运输效能,努力消除交错运输、重复运输,提高车辆运用效
率。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计划安排不断对不合理运输加以调整。从1950年起,中长铁路管理
局对不满50公里的短途运输和违反流向的运输不予承运。1954年起把合理运输制度推广到砖
瓦沙石大宗物资的调运上。1956年把由滨江运到绥化的原木改由铁力、田升运到绥化,避免
了哈尔滨一绥化站间的木材对流运输。1961年开始实行地方物资归口管理,铁路参与物资分
配中的运输工作,与主管部门共同编制物资调运方案。1963年哈局配合有关部门制订42种地
方物资合理运输流向图。配合省燃料公司将鸡西发运的经滨绥线到滨江港口转水运至巴彦、
木兰、通河等县的煤炭,调整由双鸭山、鹤岗煤矿供应,到佳木斯港转水运,消除铁路、水
运两条平行线上煤炭的对流运输。还配合有关部门调整了甜菜、化肥的运输路线,减少空车
走行,节省运力。合理运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干扰。1978年又重新制订23种物资合
理运输流向图,调整哈尔滨—三间房站间煤炭的对流运输(每年约70万吨),缓和了滨洲线
的运输能力紧张。另外铁路还配合有关部门组织矿建材料、煤炭、木材、粮食等物资的货源
搬家、货流改道,使运输能力紧张的哈尔滨枢纽区减少对流交叉运输每月近4000车。1980年
铁路与林业、轻工部门配合,组织大兴安岭、牙克石林业局和小兴安岭各地交错供应佳木斯
、齐齐哈尔、吉林造纸厂的木材按最短经路运输,消除富裕—三间房和绥化—哈尔滨站间的
木材对流运输,使铁路节省了运力,企业节省了运费。为缓和铁路运输能力紧张,1983—19
85年铁路配合有关部门将煤炭、木材等大宗物资的运输,部分调整经路,其中调整煤炭运输
397万吨。此外还把短途运输分流给公路491万吨,分流给水路运输60万吨。由于加强了货物
运输的计划性,至1985年不合理运输减少到占全部货物运输的4.9%,计划外装车的比重为1
8.1%。
二、货运量
自1903年7月中东铁路正式通车后,翌年2月即爆发日俄战争,因而普通货物运量很少。
正常运输从1908年开始,到1911年货运量增加一倍。此后运量比较稳定,直至1917年。1918
—1920年因俄国革命风暴,中东铁路的大批车辆调往西伯利亚以供军用。中东铁路运行的车
辆很少,货运量大幅度下降,沿线堆集待运货物无法运出,在南线用大马车争运待运的货物
。1921年以后运量开始增长。1925一1929年运量及收入猛增,为中东铁路最盛时期。1930年
以后,因受满铁包围,货运量逐渐减少,直至1935年被迫出卖。
中东铁路时期,黑龙江省官、商合资修建的呼海铁路,1927年通绥化,1928年通海伦,
是年3月26日和中东铁路达成联运协议。
官、商合资修建的另一条齐克铁路,1929年修至依安,1932年日本接管后修至北安。
伪满铁路初期,东北北部只有哈尔滨、齐齐哈尔两个铁道局。铁路不多,货运量不大。
1935年日伪收买了中东铁路后,1936年成立牡丹江铁道局。随着线路的增多,从1937年起货
运量逐年上升,到1942年达到高峰。哈、齐、牡3个铁道局的货运量从1936年的1247.2万吨
上到1942年4642.8万吨。输出的货物主要有大豆、豆饼和其他粮食,还有煤、生铁、矿石等
,经哈大线通过大连运往日本。
东北解放初期,由于边抢修铁路边恢复运输,运量增长不大。黑龙江省货运量1949年为
1607万吨。1950年后货运量增长很快,经过10年,1959和1960年即达到一个高峰,分别超过
7000万吨和8000万吨。经过3年调整到“文化大革命”前,年货运量徘徊在5000—6000万吨。
从1970年开始年货运量超过8000万吨,1978年开始年运货量超过1亿吨,1985年达到15492万
吨。全省从1949年到1985年37年间共发送货物224411万吨,从1949年的1232万吨增长到1985
年的11548万吨,增长8.4倍。货物周转量从1949年的4318百万吨公里,增长到1985年的572
76百万吨公里。增长12.3倍。
哈局(1985年管界)货物运输量1949年为1631.2万吨,1985年增长到15885.8万吨,增
长8.7倍。货物周转量增长10.8倍。哈局37年共发送货物252415.6万吨,从1949年1426万
吨增长到1985年的13153万吨,增长8.2倍,平均每年递增6.37%。装卸车量从恢复时期日均
各1000多辆,1985年达到日均装车7149辆,卸车6335辆。装卸车数量的增长是在货车车型逐
步改进、装载量逐渐提高、装车量受排空车制约的情况下实现的。由于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铁路运输能力的增长适应不了运输量增长的需要,运能和运量的
矛盾日益突出,请车难的现象日益严重,每年都有大批物资(特别是煤炭和木材)积压待运
。1985年末仅中央直属煤矿就积压煤136万吨。
三、运价
旧中国铁路运价制度不一,且各路竞争激烈。中东铁路初期为吸引东北三省粮食向大连
港出口,运价较低。日俄战后,俄国为促使货物东出海参崴港,压低运价与日本南满铁路竞
争。为此,在1912—1922年间,双方举行了7次联运会议,调整运价,平衡联运。1931年前后
,满铁在东北铁路运输竞争中已占优势。收买中东铁路后于1936年进行运价大调整,把依距
离的比例法算出的运价改成远距离递减法,以吸引农产品集积南运出口日本。1938年客货运
价再次调整,当年减少收入1100万元,以获得铁路运输的长期效益。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全国铁路统一的运价。东北地区1949年2月就开始实行全区统一运价。
1950—1955年铁道部对东北和关内的运价差距进行数次调整。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铁路运
价一直稳定未动。铁路的运价是以全路的平均运输成本为依据而制订的。70年代以后,由于
铁路使用的原材料和燃料价格上涨,铁路运输成本随之上升,运价水平下降,经国务院批准
,1983年12月开始提高铁路货物运价,按1981年运量测算,总运价水平提高21.58%。调整了
长期运价偏低的煤炭、矿石、矿建材料、钢铁、水泥、木材、石油等大宗货物的运价,提高
了短距离货物运价,适当调整了整车、零担、集装箱运价的比例关系,重新建立了货物运价
分类表。
中国铁路的运价水平是世界上最低的。运价水平与物价上涨趋势相比较,差距越来越大
,直接影响铁路的经济效益。1985年,按调整后的运价,煤炭、粮食1吨公里普通运价率为2
分,木材、钢铁为2.4分。以1955年为基数,1985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为145.7,而铁路货
运价指数为117.3。按物价指数换算,铁路货物运价水平较1955年下降19.2%,从而使铁路
利润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