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货运设备
一、货场设备
中东铁路和伪满铁路时期,为发送和到达货物修建了一批货运设备。到新中国成立前,
哈局管内共有货物仓库130座,46807平方米,货物站台1177座,货物装卸线221条、全长832
13米,货运办公房舍62座。新中国成立后,对这些陈旧设备进行维修和改建,还新建一大批
货运设备。1985年全局共有货场237处,总面积999.7万平方米,堆货量24.1万吨;货物仓
库585座,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货物雨棚49座;货物站台370座,77.4万平方米,货物装卸
线594条,全长260864米;货运办公房舍543座。
新建和改建的大型设备有:
伪满铁路修建的哈尔滨站零担货物中转站台,经1962年改建后,面积达到5980平方米,
两条作业线长705米,一次装卸作业可容纳35辆车,站台堆货量达897吨。
1978年绥化站新建整车粗杂品货场,总面积10万平方米,有装卸线6条,总延长1988米,
一次能容纳101辆车,安装有20吨门吊1台,卸煤机2台。
1981年9月齐齐哈尔站新建零担货物综合货场,总面积197600平方米,有3座站台,各长
325米,3座封闭式仓库,2座危险货物仓库,5座仓库总面积12672平方米。共可堆放零担货物
和危险物2324吨。有环形汽车通路。1985年末在继续施工。
1983年12月滨江站八区改建集装箱专用货场投入使用。货场总面积26524平方米。场内全
部硬面化,可零放5吨集装箱1189只,存箱能力比改造前提高5.6倍。装卸线2条392米,安装
10吨门吊1台。是全国九大集装箱货场之一。
1984年6月建成新香坊站危险品货场,面积9万平方米,是全路四大专用危险品货场之一
。设3条装卸线可容纳37辆车,3座露天站台12050平方米。分建6栋仓库,可容纳危险货物49
5吨。设有泄压、防爆、避雷装置和给水、排水系统。1982年在该货场内新建货车洗刷所,有
2条洗刷线,10个车位洗刷台。兽医检测、药品消毒、污水污泥处理等配套设施齐全。1985年
末工程接近收尾。
在货运设备中,货场是基本设备,管理好货场是办好货物运输的基础。1951-1957年各
较大货场建立各项基本作业制度,编制和贯彻技术作业过程,提高货场作业效率。1958年开
始的“大跃进”期间,只注意速度和效率,忽视质量和安全,许多货场出现“脏、乱、丢、
错、压”等混乱现象。3年中哈局货运事故每年平均比1957年增加70%。
1961年哈局货运部门开展“百日、千车、万批”无事故红旗货场竞赛,搞货场升级,在
货运和装卸部门职工中开展爱车、爱货、爱篷布“三爱”运动。经过整顿,普遍建立和健全
货场作业制度。三等站以上货场编制技术作业细则,货场秩序和安全情况有了好转。
1963年哈局对管内53个较大货场检查验收,一类30个,二类21个,三类2个。同年,哈、
齐、牡、佳4个站货场被列入全路37个大货场评比之内。牡丹江站货场评为一类,哈尔滨、齐
齐哈尔站货场评为二类,佳木斯站货场未定。“文化大革命”期间货场评比竞赛停止。
1972年又开始货场评比,办大庆式货场。佳木斯站货场管理成绩显著,连续5年评为红旗
货场。1977年5月6日铁道部在佳木斯召开工业学大庆现场会议,推广佳木斯站货场管理经验
。1978年4月佳木斯站货运主任刘文义出席全国铁路工业学大庆代表会议,铁道部授予佳木斯
站货场“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单位”称号,成为全路百面红旗单位之一。在1972一1982年的
11年中,除1975年未评外,获先进货场的单位有:佳木斯10次,滨江9次,大庆6次,绥化、
齐齐哈尔、哈尔滨、嫩江各3次,牡丹江2次,富拉尔基、鹤岗、三棵树、南岔各1次。
1983一1985年铁道部在全路开展文明货场活动。1983年哈局结合双城堡站损坏货主洗衣
机事件开展路风教育,贯彻哈局党委的“全局动员,全党动手,全面整顿,综合治理,实现
路风根本好转”的目标,一年间全局640名干部、职工,走访3900多家企业,召开240多次货
主会议,征求到3700多条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整改。哈尔滨站货场连续3年评为铁道部文
明货场,1985年齐齐哈尔、牡丹江站货场也被铁道部评为文明货场,(佳木斯货场未检查)
。被铁道部命名为优秀货运员的1983年有8人,1984年12人,1985年14人。被哈局评为文明货
场的1983年4个,1984年11个,1985年12个。从1983年起,货场管理进入全面质量管理新阶段
。全局建立全面质量管理小组159个,从挖潜扩能、货物安全运输、提高货车静载重、加速集
装箱周转等方面进行选题,组织攻关,两年中发表成果12次。
二、篷布
篷布分为货车篷布和防湿篷布两种。货车篷布由铁道部购置,全路运用;防湿篷布由铁
路局购置,分配给车站使用。东北解放初期使用的货车篷布是伪满铁路遗留下来的,多已破
损。1951年中长铁路管理局购置货车篷布2370张,防湿篷布2230张。铁路局、分局和较大车
站都配备专人管理篷布。1952年铁道部制订货车篷布管理办法,建立货车篷布使用调配、统
计报告、清查和管理制度,使篷布管理和运用走向正规。
1958年1月撤销分局,放松对货车篷布管理,篷布开始流失。1962年全路开展篷布清查工
作,哈、齐两局从地方企业、矿山和农村找回逢布869张。此后各站建立起严格管理制度。佳
木斯站用具管理员于顺创造货车篷布折叠法,被铁道部收录于《货车篷布管理办法》中。19
65年哈局将佳木斯站篷布管理经验批转全局推广。
“文化大革命”期间篷布管理混乱,错、丢、乱等现象严重。1971年和1978年哈局两次
开展群众性收查篷布活动,共找回货车篷布1445张。1981年全国铁路清查货车篷布,哈局缺
少2266张,被铁道部扣罚52万元。此后,对篷布管理实行经济责任制,具体规定了篷布丢失
错乱的罚款办法,建立了各级清查和管理制度。哈局从1983年开始连续3年篷布清理差错率不
超过千分之一,受到铁道部的表彰和奖励。
从1984年起,使用企业自备篷布,至1985年日均达137张,占全局使用货车篷布总数37%
。
1985年全局共有防湿篷布4771张,有篷布修理所5个,1981-1985年共修理篷布466832张
。
三、衡器
中东铁路正式运营时就开始配置磅秤。
1945年10月,老中长铁路管理局为检修磅秤,在哈尔滨成立了磅秤工厂,负责营业站的
磅秤检修工作。1951年该厂配属磅秤检修车4辆。同年末,开始制造轨道衡,供应全国铁路并
负责安装。1953年磅秤工厂并入哈局衡器工厂。1956年改为哈尔滨商务设备修制厂,1958年
改为哈尔滨器材制造厂。1964年在哈尔滨、齐齐哈尔铁路局先后成立衡器管理所。在“文化
大革命”中哈尔滨铁路分局将衡器管理所合并于该分局装卸机具厂。1973年又恢复哈尔滨衡
器管理所。4辆磅秤检修车1956年划给沈阳铁路管理局2辆,1958年划给牡丹江铁路局1辆,剩
下1辆于同年8月划给哈尔滨站。
1985年,哈局472个货运站共有磅秤966台,5个站有轨道衡器8台。其中哈、齐、牡、佳
4个铁路分局管内配备营业用磅秤739台。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两个衡器管理所有备用秤58台。
1983-1985年,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两个衡器管理所检修普通磅秤1902台(次),检定轨道衡
90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