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货物装卸

  一、装卸作业
    铁路运输每年装车和卸车总量一般即视为装卸作业总量,其中可分两个部分:一部分在 车站货场内由铁路装卸队伍(简称路工)承装,另一部分煤、木、粮食、矿石等大宗货物在 较大专用线上由各单位的装卸队伍承装。1985年货场内路工作业量完成41284万吨,占货场总 装卸量83.1%,较1972年增加2.8倍。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每月平均完成457.8吨,较1972 年提高2.4倍。
    (一)装卸费率 1950年6月铁道部驻东北特派员办事处制定《东北铁路客货装卸费率》 ,从1955年6月起,统一执行铁道部制订的《铁路货物装卸费率表》。哈、齐两局定为一类地 区。整车普通货物装卸费率每吨0.37元,零担货物每10公斤装卸费率0.01元。1965年铁道 部将哈、齐两局调整为二类地区。整车普通货物装卸费率每吨0.39元,零担货物装卸费率未 变。这个标准一直实行20年。直到1985年2月,根据铁道部的通知,重新制订了《哈尔滨铁路 局货物装卸作业收费标准和计费规定》,经黑龙江省物价局批准实施。变更为整车普通货物 装卸费率每吨0.53元,零担货物装卸费第每10公斤0.02元。
    (二)文明装卸 旧社会,装卸工人劳动强度大,倍受欺凌,生活低下。有些人在装卸 货物时偷拿运输物资,成为维持生活和泄愤的手段。解放后,工人当家作主,经常受到爱车 爱货的教育,政治觉悟不断提高。1951年哈尔滨站装卸工长刘景全配合司磅员杨茂林创造“ 装车前三检”“装车后三检”“轻重配装”等先进装车法,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这个工作 方法推广到全国铁路,延用至今。50年代还有哈尔滨站装卸工长郭兴海创造的在装卸作业中 运用“看、听、闻、拍”的安全装车法,推广到全局。许多装卸工组在作业中备有包装补修 材料和工具,包破就缝,箱坏就钉,成为装卸工人的爱货风尚。1965年全局装卸工作基本扔 掉手钩作业。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工人的爱货传统遭到破坏,在装卸中手钩作业又用起来 。在货物装卸过程中出现摔、扔、吃、拿等不良现象,引起社会上的不满。1978年通过开展 货物装卸安全、杜绝野蛮装卸的教育,开展装卸作业竞赛评比活动,货物装卸质量有了提高 。到1982年再次消除手钩作业。
    1982年11月18日,双城堡站唐志富装卸小组卸洗衣机400件。货物交出后,收货人双城堡 县广播站青年商店发现洗衣机有损坏,要求车站赔偿。车站因货物已交付完了而拒赔。后经 收货人上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3年2月9日播出这一事件,造成社会舆论,引起各级领导 的重视。国务院副总理万里过问此事,国家经济委员会、铁道部先后两次派工作组赴双城堡 调查。哈局于1983年4月4日对卸车责任者分别作出处理决定:撤销双城堡站站长兼党支部书 记职务,给予装卸主任记过、货运主任警告处分,撤销装卸工长职务,由责任工组赔偿全部 损失1582元。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双城堡事件”。事件发生后,在全局装卸部门开展文明装 卸竞赛活动,印发《货装职工六不准》手册(不准乱扔摔货物,不准吃拿运输物资,不准敲 诈勒索,不准刁难货主,不准乱收费用,不准在货场买货主的东西),严格贯彻执行。铁路 局和分局派出工作组对双城堡车站进行全面整顿,重新选派干部。当年国庆节前,经过验收 ,确认双城堡站路风明显好转。1984年2月铁路局命名其为文明车站。
    在全局开展的文明装卸活动中,经过层层检查评比,到1985年末,涌现出文明装卸所( 队)56个,占所队总数70%;文明装卸班组259个,占班组总数45.8%;文明装卸工3802人, 占装卸工人总数54.1%。其中有8个班组、10名工人分别获得1982-1985年铁道部授予的文明 装卸班组和文明装卸工称号。
    二、装卸机械化
    东北解放前,铁路货物装卸作业全靠人力背、扛、抬。伪满铁路时期只是滨江八区货场 有1台日本产7.5吨的桥式起重机。解放后,从50年代开始,哈、齐两局的装卸机械大体经历 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57年)是起步阶段。这个时期的装卸作业以人力为主。只在哈尔滨 、满洲里、牡丹江、绥化等站安装了蒸汽轨道起重机。1950年和1952年为抗美援朝和开办国 际联运需要,首先在满洲里站安装桥吊和门吊,以后又在满洲里、绥芬河站安装3台桥吊、6 台门吊和19台抽油机。
    第二阶段(1958—1963年)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通过群众运动,土法上马,大搞虎 头车、输送机、推行滑溜化(高站台、低货位)、和土吊群。1963年末哈局装卸机械作业比 重达到4.8%。由于高站台装砂石类货物损坏车辆,后来停止推行。
    第三阶段(1964—1972年)装卸机械化向正规发展。1965年哈局成立以局长黎波涛为首 的装卸机械化领导小组。1968年齐局工程师周时中设计1台10吨桁架门吊在齐齐哈尔站安装成 功。1969年周时中又设计全路第1台12.5吨箱形单主梁门吊,在讷河站安装使用。东海和鸡 东站将地面修成“鸡窝”,用推土机喂料,输送机传送装煤,较人力装车提高效率2倍。绥化 分局用一台发电车和20台输送机组成流动装卸队,在管内各站装砂子、甜菜、亚麻等货物。 到1972年哈局管内共有输送机88台,电动轨道车34台。电瓶叉车70台,内燃叉车7台,装卸机 械化比重达到22.5%。
    第四阶段(1973—1985年)为装卸机械化迅速发展时期。铁道部向哈、齐两局共投资73 64万元,装备新设备、采用新技术。1974年10月,哈局第一台卸煤机在北安站使用。同时在 北安站召开了全局现场会,推广装卸机械化。1976年8月,第一台装煤机在滴道站安装使用。 1984年10月,第一台集装箱专用门吊在滨江站使用。到1985年全局车站共有装卸机械899台, 装卸机械作业比重达62.5%。主要装卸机械有:各种起重机164台(桥式5台,门式96台,履 带式14台,蒸汽轨道1台,电动32台,汽车式6台),内燃叉式装卸机93台,电瓶叉式装卸机 403台,联合卸煤机35台,装砂机16台,内燃牵引车及其他机械188台。
    装卸机械的制造与修理由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绥化、齐齐哈尔、海拉尔、加格达 奇、昂昂溪的装卸机具厂、装卸机械厂、装卸 机械修理厂来承担。19731981年共制造各种装卸机械121台。
    三、装卸队伍
    中东铁路时期,车站的货物装卸作业没有统一组织,由大小把头利用私人关系招募劳力 进行装卸作业。
    1923年日本在中国东北成立“国际运输株式会社”,社址设大连。在北满,成立哈尔滨 、牡丹江、佳木斯、齐齐哈尔4个支店和香坊、北安、黑河、东安(今密山)、满洲里、海拉 尔6个出张所,在铁路车站和码头设76个营业所,组织工人承担货物装卸和搬运作业。1935年 各地营业所改称“国际脚行”,从事行李包裹和货物装卸作业的工人戴蓝工作帽,称为“蓝 帽子”,从事旅客携带品搬运作业的工人戴红制帽穿号衣,你为“红帽子”。
    东北解放以后,在共产党领导下装卸工人成立了搬运工会。1950年铁路分局成立装卸供 应社,车站为分社。1950年4月铁道部公布《铁路装卸供应社规则》,明确了供应社的性质是 保证铁路装卸作业、受铁路行政领导的铁路外围企业。1955年供应社改为铁路附属企业。2月 5日分局将供应社改为装卸作业所,车站为分所,装卸工人从铁路外围组织成员改为铁路附属 企业工人。
    1958年分局和车站的装卸作业所撤销,装卸工人陆续转为正式铁路工人,哈局共转3800 余人。1962年铁路局成立装卸作业管理所,分局为管理分所,车站为装卸管理室,实行三级 管理,独立核算。1965年撤销全局装卸管理机构,由独立核算改为运营单位。1973年1月分局 和车站恢复装卸作业所和分所。1978年铁路局恢复装卸管理所,实行三级管理,独立核算。
    1972、1973两年,因“文化大革命”干扰,装卸力量削弱,货物装不上、卸不下,哈局 3次招收全民所有制装卸工人1600人。
    为补充装卸劳力,从1957年起,哈、齐两局在沿线组建亦工亦农装卸队,主要成分是农 民,以装卸为主,兼务农活。到1965年底共发展到88个车站、586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 亦工亦农装卸队大部解散,到1985年底只剩808人。
    职工家属装卸队1965年600人,1985年发展到2068人。1978年后,各站还组织待业知识青 年参加装卸作业。1985年集体所有制装卸工人发展到3724人。
    到1985年全局共有正式装卸工人7257人。
    旧社会,铁路装卸工人没有基本生活保障。收入甚微,劳动、休息和生活条件极其简陋 ,常常是几十人、上百人挤在1个工棚或地下室,枕着破砖头,铺着破席头,盖着麻袋头。工 薪是把头制分配形式,大把头从装卸收入总额中扣除1/10,其余的工人每人一份,小把头和 管帐的各一份半,逐日劈账,半月分钱。生老病死无人过问。
    解放以后,装卸工人工作和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从1950年起在装卸总收入中用5/6 的95%作为工人工资,按出勤日数分配。获得供应社社员证章和制帽帽微,开始享受公费医疗 和私用乘车免票。从1954年起享受和铁路职工同样的劳动保险、医疗卫生、居住铁路宿舍、 子女就学等福利待遇。1952年试行计件工资制。1960年装卸工人转为正式铁路员工,废止计 件工资,首次制订基本工资每人每月最低42元,最高63元。1961年恢复计件工资制,收入略 有提高。1963年实行基本工资加超额奖金。1964年实行吨单价计件工资制。“文化大革命” 中计件工资被当作“物质刺激”遭到批判而停止,改为计时工资。1979年又恢复计件工资制 。每人每月平均超额工资由1979年27.83元逐年上升,到1985年平均达53.88元。
    1958年以后,通过自建公助等多种形式,陆续为装卸工人解决住房和休息室。1978年以 后新建住宅73800平方米,有1658户装卸工人搬进新居。改建休息室15000平方米,有106个队 、所实现了单床,有83个队、所修建了浴池。
    随着装卸机械化的进展,装卸工人的劳动强度得到减轻。到1985年路工装卸机械化程度 达到75.1%,基本摆脱了背、抬、扛、夹等笨重落后的作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