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国际铁路客货运输

  1903年7月,中东铁路建成时东西两端铁路与俄国国内铁路接轨。同年10月15日起,施行 中俄铁路联运货价章程,经海关许可办理过境物资运输。日俄战争后,1906年3月14日哈尔滨 -依尔库次克(俄国境内)站间开通旅客快车。1907年6月13日,日俄两国政府订立《满洲铁 路联络协约》。1908年,俄国为了强化海参崴、中东铁路与欧亚各国的交通运输,抵制南满 铁路与大连港间铁路运输,中东铁路再与乌苏里铁路订立联络运输办法。1911年2月16日,俄 国、满洲、日本客票联运开始实行。1912年2月18日,与通济隆洋行订立全球客票、行李联络 合同(自圣彼得堡、莫斯科至伦敦,横渡大西洋,经加拿大、太平洋到西伯利亚铁路)。同 年5月5日,重新订立中东铁路及乌苏里铁路与满洲铁路货载直接联运合同。从1909年3月17日 至1922年6月27日,中东铁路与南满铁路共开了7次客货联运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过境的旅客运输一度中断。俄国十月革命后,1920年,中东 铁路同苏俄铁路联运中止,但与日本、朝鲜之间的联运没有中断。1926年,中东铁路获准在 商务代办处发售通往苏联内地,以及西欧的铁路联运客票,经西伯利亚过境运输重新恢复。
    1935年3月23日,日伪收买中东铁路后,满铁为了配合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大侵略,极力组 织开展与欧亚铁路联络运输。除日本、朝鲜之外,与苏联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德 、法等国铁路开展旅客及行李联运。满铁于1937年11月15日,制订“日、满、鲜”直通连带 零担货物运送规则。1938年10月1日,制订“日、满、华”联络运送规则。1939年,佳木斯站 与朝鲜清津、罗津港站之间运行直通旅客列车。1940年6月签订“日、满、华”联运协定。1 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海路受美军袭击、货物运输多转向铁路,省内铁路限制旅客运输 ,货物联运极为繁忙。
    新中国成立后,国际铁路旅客、货物联运有了新的发展。
    1951年4月1日开办中苏铁路联运。北京-满洲里-莫斯科站间1/2次国际旅客特别快车 办理旅客行李包裹联运,路经黑龙江省。这趟列车按日开行,由双方提供车辆,各自担当乘 务,分别在本国境内运行,旅客和行李在满洲里站换乘和换装。齐、哈两局为适应国际旅客 和行李在满洲里站换乘和换装,先后对满洲里站旅客候车室和行李房进行大修,设立过境旅 客候车室,并为海关、银行部门提供检查、兑换外币处所,方便过境旅客。1953年10月这趟 列车在我国境内更换新客车,并改用和平号机车牵引。列车编组为:行李车1辆、硬卧车3辆 、软卧车2辆、了望车1辆、餐车1辆、邮政车1辆,计9辆。1954年1月31日开始北京-满洲里 -莫斯科站间1/2次(1969年12月15日起改为19/20次)直通国际旅客特别快车,改为每周 对开一次。列车编组为:软包车6辆,高级软包车、行李车、餐车、邮政车各1辆,计10辆。 客车和行李车由苏联提供并担当乘务。餐车和邮政车在两国各自境内加挂。软包车6辆中有3 辆是莫斯科-平壤站间国际联运客车,到沈阳站转挂27/28次旅客特别快车。由于中苏铁路 轨距不同,1/2次(19/20次)列车改装轨距转向架的工作在苏联欧特波尔(后贝加尔)站 进行。国际旅客列车进出满洲里、欧特波尔站时,中苏双方车辆交接人员都进行车辆技术状 态检查,确保行车安全。进出境的行李包裹,由满洲里站交接人员代表中国方面在欧特波尔 站与苏联方面交接人员交接。国际旅客列车在哈局管内,由三棵树、齐齐哈尔机务段担当机 车乘务。1984年开始全部改用内燃机车牵引。自开办国际铁路旅客联运以来,经满洲里站运 送来自50多个国家的大量旅客,增进了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往来。1970-1985年, 19/20次国际旅客列车到发和路经省内的旅客超过15万人,行李超12万件,平均每年旅客95 00多人,行李约8000件。
    在国际货物联运中,哈局管内有2个国境站:1个是黑龙江省境内的绥芬河站,1个是属于 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洲里站。凡经满洲里站的进出口货物运输都经由黑龙江省。
    1958—1985年,经由黑龙江省内铁路进出口的货物总运量为4084万吨。其中由绥芬河国 境站进出口的货物运量为1047万吨(平均每年145万吨),占总运量的四分之一强。历年绥芬 河国境站进出口货物运量见表3—26。
    历年来黑龙江省内国际铁路货物联运进出口运量发生3次大的变化:
    1958-1965年是省内国际铁路联运货物进出口运量上升阶段,平均每年达到79万吨。其 中1958年是最高年,达到102万吨。这个时期的进口货物主要是石油及其制品与原木;出口货 物主要是生铁、粮食、水果、肉类、煤与水泥。
    1966-1982年是省内国际铁路联运货物进出口运量连年下降处于低谷阶段,1970-1982 年间平均每年只有9万吨,并有小幅度上升、下降,6次反复。其中1970年与1975年是最低年 ,都只有5万吨。这个时期正值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及其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对外贸易几 乎中断,进出口运量大部分是过境到朝鲜、越南的货物。
    1983-1985年是省内国际铁路联运货物进出口运量新的发展阶段,连年上升速度很快, 平均每年为46万吨。其中1985年已达到91万吨,仅低于1958年最高数,超过1958-1965年运 量最大阶段的每年平均运量。这个时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指导下,对外开放 ,外贸增加。主要进口货物是原木、水泥;主要出口货物仍然是粮食、水果与肉类。
    1958-1985年的28年中,经绥芬河站进出口货物总量为1047万吨,其中进口货物556万吨 ,出口货物49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