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内绥芬河铁路国境站,与苏联远东铁路局格罗捷阔沃(Гродеково)
站接轨。只办理国际铁路货物联运,不办理国际铁路旅客联运。
一、国境站距中苏铁路分界点里程
根据哈尔滨铁路局管辖线路图(1984年)记载,中国绥芬河站距中苏铁路分界点里程为
7.179公里。
二、国境线路设施
绥芬河站至苏联铁路格罗捷阔沃站的铁路区段有3个区间,,中间两个站依次是苏联铁路
散沟(Рассып наяПадь)站和松树(Сосновая)站。全区段都是宽、
准轨混合线。1945年苏联红军进入我国时,将绥芬河站通往国境的区间线路改为宽轨。1951
—1952年间,骑宽轨线路套铺一条准轨线路,于1952年3月28日开通使用,形成现有的宽、准
轨混合线。
1956年绥芬河边防检查站在国境线我国一侧设立进出国境列车停车检查所和停车信号机
。该处铁路线路是上坡道,停车后起动困难。根据苏联方面的要求,1958年9月我方撤除该检
查处所。苏联边防检查部门从1970年开始对中国出境列车派人监护。本着对等原则,我国从
1972年5月17日起恢复上述停车检查处所,对苏联进出境列车从停车点至绥芬河站间派人监护
,到达绥河站后检查。
三、国境站设备
绥芬河站有准轨和宽轨两种铁路线路。1945年苏联红军接管绥芬河站时,将绥芬河站部
分铁路改为宽轨,在现绥芬河站南运转处设立宽轨绥芬河站,配备苏联铁路车务、机务、车
辆、工务、电务人员管理。1950年6月24日中长铁路管理局长命令自1950年7月1日起取消绥芬
河站准轨、宽轨由中苏分别管理的办法,统一由绥芬河站指挥,苏联铁路车务、机务、车辆
人员分别归我国车站、机务段、列车检修所管理。该站所处地形狭窄,发展受到限制。为保
证进出口货物的换装,1951—1952年进行了站场改造:宽轨场修建东部咽喉道岔,南端4条岔
线改为贯通线路,新铺2条站线;油库换装场扩建4条准轨、3条宽轨线路;换装场新铺4条渡
线。经过改造,改善了调车作业条件,提高了接发列车、编解和换装作业能力。1955年7月1
日中苏两国政府达成协议,将在绥芬河铁路地区我国境内属苏联产权的铁路线路及设备全部
无偿移交给中国。1958年为解决换装原木困难,苏联远东铁路局向绥芬河站赠送1台5吨吊车
。该站装卸工人依靠自己力量,参照苏联吊车型,制造出4台5吨吊车。1966年起,中国停止
从苏联进口石油,油库场换油设备年久失修,于1977年全部报废拆除。1985年末,绥芬河站
有准轨办理接发列车线路4条、办理调车作业线路7条、办理货运业务线路8条及其他用途线路
2条,计21条;宽轨办理接发列车线路4条、办理调车作业线路5条、办理货运业务线路5条及
其他用途线路1条,计15条;有仓库3座,使用面积2600平方米,货位34个;雨棚1座,使用面
积1500平方米,货位22个;货物站台8座,使用面积9600平方米,货位57个;有门式起重机5
台。
四、国境站运输组织
(一)行车工作 中苏双方国境站站长每日(北京时间15时,莫斯科时间10时)编制日
间(指北京时间当日18时至次日18时,莫斯科时间当日13时至次日13时)交接列车计划;每
半日(北京时间18时和6时,莫斯科时间13时和1时)相互作一次交车预报,互通运输变化情
况。1951年,绥芬河—散沟站间使用电气路签闭塞,1983年5月10日起改用我国提供的BJ—6
4D型继电半自动闭塞。
中苏铁路国境站间各次列车在绥芬河—格罗捷阔沃站间,准轨上由绥芬河机务段担当乘
务,使用JS型蒸汽机车牵引,宽轨上由苏联方面担当乘务,1966年6月15日起使用蒸汽机车牵
引改用2M—62、M—62、TЭM—2Y型内燃机车牵引。1951年4月1日起,绥芬河站宽、准轨调车
工作由中国机车担当。开办中苏国境铁路联运后,在绥芬河站设立国际联运货物交接所,隶
属车站领导,业务上先后直接受铁路局商务处、货运处或国际联运处指导。
(二)换装作业 开办中苏铁路联运前,绥芬河站进出口货物的装卸由我国贸易部口岸
管理局装卸工人办理,全部人力作业,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车辆滞留时间长。1951年
4月18日东北人民政府贸易部与中长铁路管理局共同发布命令,将绥芬河站国际联运货物换装
作业移交铁路办理,成立绥芬河换装事务管理处。1958年5月换装事务管理处改为装卸作业分
所。开办中苏铁路联运时,换装作业全部在我国境内由我国工人办理。绥芬河站于1952年3月
28日起,部分使用棚车装运的出口货物改在格罗捷阔沃站换装。1953年7月1日,联运货物换
装原则上在接收货物一方铁路国境站进行。在开办国际铁路货物联运的实践中,哈局国境站
职工创造出一些提高进口货物货车静载重的好方法,节省大量接运车辆。绥芬河站职工采用
“一套一(一辆苏联货车载的原木套装一辆中国货车)”、“二套三”、“三套四”、“四
套五”的装载方法,成组换装原木。由于提高进口货物装载量,使苏联货车换装中国货车的
比例大为下降。绥芬河国境站1981—1985年进口货物静载重完成情况见表3—27。
1983年中国恢复向苏联出口大豆和玉米。1985年7月26日起在苏联格罗捷阔沃站将中国铁
路棚车改为宽轨(轨距1520毫米①(①苏联铁路轨距1981年由1524毫米改为1520毫米。))轮
对,运送我国发到苏联铁路乌苏里斯克(双城子)站的粮食。同年8月22日起使用苏联铁路提
供的准轨粮谷专用车运送粮食。1985年出口大豆40万吨的计划提前16天、出口玉米60万吨的
计划提前3天完成运输任务。至1985年末省内铁路国际联运无货物重大、大事故及责任赔偿事
故达1386天。
(三)驻在人员 根据1951年3月14日签订的《中苏国境铁路协定》的规定,绥芬河站于
次年3月28日起,向格罗捷阔沃站派出国驻在人员,在对方站办理行李、包裹、出口货物及车
辆的交接。出国驻在人数,根据出口业务量大小,绥芬河站每班派4—12人。开始时,出国驻
在人员由我方自备食品在国外就餐。1962年3月1日起,向格罗捷阔沃站借支卢布,在国外食
堂就餐。中苏铁路联运开办时,苏联在绥芬河站有长期驻在人员办理苏联进口货物及车辆的
交接。1954年4月改为倒班驻在。次年4月起,苏联驻在人员分别向绥芬河站借支人民币,在
专设的苏联铁路驻在人员食堂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