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机车检修

  一、蒸汽机车检修
    中东铁路机车检修分为大、中修和洗修。大、中修入哈尔滨铁路总工厂修理,各机务段 只做洗修和日常维修。
    伪满铁路除入厂修理之外,各机务段按甲、乙、丙修程检修,甲检6个月1次,乙检30天 1次,丙检10天1次。乙、丙检修程不同,但都冲洗锅炉内污垢。1945-1948年,仍沿用伪满 铁路时期的机车检修作法。
    1949年根据铁道部规定,机车检修改为以机车走行公里为依据,并普遍推行包修制。每 个包修组包修固定的机车,修车工人和驾驶机车的乘务员共同对机车负责,检修和保养并重 。架修周期5万走行公里,洗修周期3750走行公里,轮修也称中间检查1875走行公里。哈尔滨 机务段还更生利废,修制千余种段产品,提高了架洗修质量,缩短了检修时间,节约了检修 经费。
    (一)洗修 中东铁路洗修为一般定期维修,初期用冷水洗炉。1920年开始改用温水洗 炉。伪满铁路洗修称为乙检,有固定的检修范围和分工。
    1951年,中长铁路广泛推行长春机务段“于锡州洗检法”,提高了机车检修质量。随着 机车质量的提高和软水工作的进展,将解放型、胜利型机车洗检走行公里延长到5000-5500 公里。
    1953年按照铁道部《机车循环洗修作业办法》,各机务段都编制洗修作业程序表,严格 执行投药(软水剂)放水办法,加强机车心脏-锅炉的保养。乘务员作业防止“五大一白” (大清炉、大开炉门、大开送风器、大上水、大放水和白水表行车)。
    1958年“大跃进”中,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破”除。机车洗修大量注入冷水减 温,随便缩短减温时间。还实行机车不入库、循环作业,盲目延长检修公里,致使机破临修 增多,机车质量下降。1961年认真贯彻铁道部《洗修作业细则》和《蒸汔机车减温洗炉作业 细则》,整顿洗炉队伍和班次,安装高压水泵(喷嘴出水压力提高到6-8公斤/平方厘米, 约合588-785帕斯卡),实行高压洗炉,人工除锈,使检修工作局面好转。“文化大革命” 中,检修规章制度破坏更甚。绥化机务段建设型5819号机车一次洗检竟延长到20800公里,曾 多次出现机破临修,却受到“抢修有功”的表扬。1970年该段前进型480号机车在运行中机车 锅炉爆炸,造成机车乘务员死亡的惨痛教训。1978年学习推广瓦房店机务段第二包修组经验 ,开展检修标准车活动,做到洗修机车五过硬(锅炉及附件不漏泄,三机两泵作用良好,瓦 套不热、换修少,汽缸汽室合乎标准,消除返工)。1980年机车洗修实现洗炉减温自动化, 摇连杆解体机械化,接触锥面分解油压化,螺母拆装风动化,阀研磨电动化,运搬车子化。 1984年哈局重新制定《蒸汽机车段修细则》、轮检计划表。各机务段有权按照实际情况自行 调整检修周期。
    (二)架修 伪满铁路称甲检,各较大机务段有手动或电动架修台,将机车解体检修, 然后组装并试运转。1945年8月—1947年4月,机车检修除洗修外都是临时性修理,1947年下 半年开始恢复机车甲检制度,仍沿用伪满铁路机车检修作法。1948年绥化机务段解放型96号 机车,连续走行10.6万公里,超过伪满铁路规定甲检期的两倍(伪满铁路6个月1次甲检,能 走行3.5万公里),被东北铁路总局命名为“铁牛号”机车。当年,仅哈局就有15台机车延 长到4—6万走行公里。1949年4月海拉尔机务段解放型884号机车安全走行突破11万公里。19 50年1月齐齐哈尔机务段胜利型631号机车走行18万公里。同年三棵树机务段胜利型576号机车 走行20万公里,超过3个架修期,创全国新纪录。1956年哈、齐两局要求承担架修任务的机务 段,在保证机车检修质量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有计划地延长架修公里,坚决防止不考虑机车 质量,盲目延长架修公里的作法。同时确定架修周期延长到8—9万走行公里,并对架修修程 、架修计划、作业程序做了具体规定。“文化大革命”期间,机车架修周期曾盲目延长到13 ——18万走行公里,机车质量明显下降。1976年经过调整,加强了架修机车技术质量管理, 架修周期改为9—10万公里。1983年,哈局试行《延长机车架修公里和组织架修超产,提高机 车检修综合经济效益奖励办法》。1984—1985年共有238台机车延长架修共518万走行公里, 相当于57台机车1个架修期内所走的里程。1985年哈局承担机车架修任务的共4个机务段:哈 尔滨机务段修竣182台,停修时间台平均2.2天;齐齐哈尔机务段修竣164台,停修时间台平 均2.8天;佳木斯机务段修竣150台,停修时间台平均3.6天;牡丹江机务段修竣188台,停 修时间台平均2.9天。
    (三)厂修 伪满铁路,哈、齐、牡铁道局的机车,分别由三棵树、齐齐哈尔、牡丹江 铁道工场修理。1946年三棵树铁路工厂拆迁,一部分并入哈尔滨铁路工厂,一部分并入牡丹 江铁路工厂。由此到1955年间,哈、齐两局机车主要由哈、齐、牡铁路工厂修理。1956年齐 齐哈尔铁路工厂、1959年哈尔滨铁路工厂先后转产制造和修理货车车辆之后,哈、齐、牡3个 局解放型机车统由牡丹江机车工厂修理。我国生产的建设型、人民型、前进型机车由长春机 车工厂修理。机车厂修周期:客运机车走行36万公里,货运机车走行25万公里,调车机车、 补机机车、小运转机车运用3年。1949-1958年间,哈、齐两局在哈尔滨铁路工厂厂修机车1 952台。1952-1965年间,哈、齐、牡3个局在牡丹江机东工厂厂修机车1096台,其中哈局51 9台、齐局310台、牡局267台。1982年哈、齐两局共厂修机车399台。1983年哈局厂修机车33 0台,1984年344台,1985年163台。
    二、内燃机车检修
    加格达奇、塔河内燃机务段分别于1969年和1970年建成。三棵树机务段在1980年到1985 年期间,由蒸汽机务段逐步过渡为内燃机务段。伊图里河机务段正在向内燃机务段过渡,该 段1985年共配属48台机车,内燃机车有28台,其余20台是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检修分为定修(也称轮修)和架修。加格达奇内燃机务段于1969年,塔河内燃 机务段于1971年,三棵树机务段于1981年,伊图里河机务段于1983年分别开始承担内燃机车 定修任务。内燃机车的架修基地两处:加格达奇内燃机务段,从1970年开始承担东风型内燃 机车架修;三棵树机务段从1982年开始承担东方红型内燃机车架修。
    各段内燃机车乘务、检修人员虽经岗前学习培训,但第一次在我国高寒地带使用内燃机 车,初期也出现许多困难。主要是检修技术设备不足,内燃机车配件缺少,检修业务不熟练 ,使一些内燃机车“趴窝”待修,工作比较被动。1974年初,加格达奇、塔河内燃机务段共 配属65台机车,停运待修机车曾日达27台之多。塔河内燃机务段18台机车,有12台机车不能 运用,除定修、架修机车之外,仅有3台机车能够运行。1976年之后,逐步建立了内燃机车配 件厂,增添了检修技术设备,对惯性故障采取了相应对策,基本扭转了内燃机车失修的局面 。
    内燃机车检修周期,1969-1972年齐局参照有关规定,确定东风型内燃机车定修周期为 1万走行公里。1973年根据交通部《内燃机车段修规程(试行)》,内燃机车定修周期修改为 1.5±10%万走行公里。1982年规定东方红型内燃机车定修周期不少于1.8万走行公里。内燃 机车架修周期为18万走行公里。内燃机车厂修周期:东风型内燃机车为45-54万走行公里, 东方红型内燃机车为54-66万走行公里。哈局1985年内燃机车定修共1151台,每台平均42. 6时,其中三棵树机务段648台,每台平均37.8时;加格达奇机务段306台,每台平均47.2时 ;塔河机务段105台,每台平均46.0时;伊图里河机务段92台,每台平均57.0时。内燃机车 架修共62台,每台平均5.6天,其中三棵树机务段32台,每台平均5.3天;加格达奇机务段 30台,每台平均6.1天。内燃机车厂修34台,其中加格达奇内燃机务段14台,塔河内燃机务 段3台,三棵树机务段15台,伊图里河机务段2台。
    三、技术措施
    (一)配件互换 1950年,中长铁路管理局和齐局各机务段开始实行蒸汽机车配件互换 。先后建立备品修配车间,制做、修理机车零部件,及时供给本段各架洗机车包修组所需备 品,提高修车质量,缩短在段停修时间。1954年,哈尔滨机务段连续1年创出每天架修1台机 车的纪录。1955年,哈、齐两局进一步制定架洗修配件互换范围、配件储备定量、备品生产 计划、备品验收等制度。1962年,为保证配件互换质量,具体规定了必须经过机能试验的配 件备品。1985年,内燃机车检修实行大范围配件互换,多达114种。
    (二)工艺修车 1955年,哈、齐局组织编制蒸汽机车架修工艺,相继各机务段推行解 放型机车工艺修车。1977年结合机型和设备条件,编制蒸汽机车洗修工艺和18种单项部件检 修工艺。1979-1981年齐局先后制定东风型内燃机车架修范围。1984-1985年间哈局实施《 蒸汽机车汽缸汽室等级标准》、《内燃机车检修工艺管理办法》。并修定蒸汽机车11种部件 架修工艺、锅炉安全装置检修工艺,举行13次、460人次参加的机车工艺修车技术表演赛,提 高了机车检修质量,解决了复式风泵惯性故障。1985年全局复式风泵突停临修6件,比1984年 减少35件。同年还制定了内燃机车探伤工艺、东风型机车204牵引电动机和1350牵引发电机检 修工艺。
    (三)部件探伤 1952年中长铁路管理局和齐局对机车轮对、摇连杆等重要部件进行电 磁探伤。1965年对机车重要部件进行超声波探伤。1972年根据《大同工厂关于前进型机车主 动轴裂纹的报告及处理办法》,各机务段按规定用超声波对机车车轴探伤。1979-1980年间 ,各主要机务段购置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制的超声波探伤仪,同时还分别制定了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超声波探伤范围和探伤工艺。1982年,让湖路、昂昂溪机务段解放型1128号、2075 号机车煤水车轴中部断裂,旧痕分别为50%和40%。为此,齐局决定厂修、架修及架修后第一 次洗修必须对轴身进行超声波探伤。1984年,哈局轮轴探伤普查共发现裂纹轴628根,其中导 轮轴1根,动轮轴24根,从轮轴21根,煤水车轴582根。1985年哈局探伤普查发现十字头裂纹 737个,摇杆裂纹50根,连杆裂纹113根,为及时处理提供了信息。
    (四)技术改造 1950年,为了提高机车牵引效能,保证行车安全,改善乘务员作业条 件,中长铁路管理局发动职工提合理化建议。1958年“大跃进”时期,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 和技术革命活动,对解放型机车安装加煤机,在煤水车上试装推煤机,安装无霜了望窗、脚 踩暖气。60年代,在局科研部门指导下,在解放型机车上安装粘着力增大器,以增大牵引能 力。推广扁烟筒,节省煤炭。对建设型、解放型机车普遍安装挡烟钣,效果良好,受到了广 大乘务员欢迎。80年代,机车逐渐安装自动停车、机车信号、无线列调等装置。1975年齐局 研制成功东风型内燃机车消音器,到1981年东风型机车全部加装消音器。1985年哈局对配属 的东方红型内燃机车全部加装东风型安全托,并改进蓄电池箱防腐能力。东风型和东方红型 内燃机车技术改造累计107项。
    四、质量验收
    为了保证机车检修质量,哈、齐两局承担架、洗修任务的各机务段都有架洗修验收员, 监督和检查修车质量。1950年,中长铁路管理局成立前各机务段验收员隶属机务段领导。之 后,各机务段验收员隶属铁路管理局领导,是局派驻机务段验收员。1958年哈、齐、牡3个局 精简一二等机务段验收员,撤销三等机务段验收员,并规定不必逐台机车验收,取消和放松 了机车检修质量验收工作,结果,机车质量下降,机破临修增多。1961年,贯彻铁道部党组 《关于改进全路机务工作二十五条紧急措施》,加强验收工作。规定检修机车必须验收合格 方准使用,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降低质量标准,严格验收范围,健全三级验收制度,机车 质量遂有提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机车检修验收制度又遭到严重破坏,铁路局验收员 被撤离,各机务段验收员虽未撤离,但验收制度无法执行,机车质量明显下降。每千万公里 机车破损件数:哈局由1966年14件,到1969年上升为54件;齐局由1966年17件,到1970年上 升为59件。每百万公里机车临修件数:哈局由1966年15件,到1968年上升为58件;齐局由19 66年26件,到1969年上升为88件。1975年,中共中央下达加强铁路工作的9号文件,哈、齐两 局在机辆处设验收室,各机务段验收员统由铁路局任命。恢复各项验收制度,重新加强验收 工作。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质量验收工作进展比较困难,直到1979年机车质量验收工作才 走上正规。牡丹江机务段验收室,经过反复实践,编制架、洗修机车和配件验收程序控制图 ,使验收工作程序化。
    为了搞好机车保养和机车检修工作,提高运用机车质量,从1950年开始实行机车鉴定的 办法。东北铁路总局制定《机车大检查与机务段等级标准及奖励条例》、《机车鉴定办法》 ,对机车技术状态、等级划分标准做出具体规定。1953年以后,每年春、秋两季各机务段进 行机车鉴定,在实践中,对《机车鉴定办法》多次补充修改,使机车鉴定工作更加完善,更 加严格。1973年,齐局确定每年对内燃机车进行一次鉴定。1984年哈局春季机车鉴定时,整 修汽缸汽室790台次、水箱288台次、送水管273台次,洗风缸534台次,其他装置1674台次, 使全局机车质量得到提高。齐齐哈尔、鹤岗机务段优良率达到100%。1985年,秋季机车鉴定 ,全局优良机车达到96.2%,创历史最高水平。
    五、检修设备
    中东铁路各机务段都设置相应的金属切削、锻压、洗炉等机车检修设备,但都比较笨重 、简陋,没有大型机械设备。伪满铁路哈、齐、牡铁道局各机务段,机车配属台数增多,机 车检修任务增大,不断新建及改建架、洗修库和架修台,设置吊车、汽锤和削旋设备,同时 还逐步改进检修工具。但机车检修作业靠人抬、肩扛,手工体力劳动比重很大,劳动条件比 较恶劣,经常发生砸、烫、挤、压等人身伤亡事故。
    1945年日本投降前后,嫩江、绥化、南岔、林口、佳木斯等机务段及一些机务折返段遭 到严重破坏,电动机被拆走,稀有金属配件被盗,工具丢失,在佳木斯机务段转盘盆地里还 推倒三台机车,致使恢复工作困难。是年11月,接管齐齐哈尔铁道局时,6个机务段只有54台 重要机械设备,10台专用机床,1台起重机,8座架修台,6台其他机械设备。在解放战争中, 哈、齐两局机务部门职工日夜抢修,迅速恢复了机车检修工作,不仅保证运用机车日常检修 ,而且还使许多“死机”复活,有力地支援了前线。1949年,哈、齐两局有重要机械270台, 专用机械41台,其他机械1064台,起重机2台,架修台28座。随着铁路运输生产事业的发展, 机车检修设备种类越来越多,数量也不断增加,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