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车节能
哈局机车能源是煤炭和燃油。每年机车能源消耗量很大,1985年机车用煤1536084标准吨
,燃油65536吨。占全局运营支出的20.8%,是机务部门运营费的66.1%。因此,机车节能是
铁路运输的重要工作。
(一)加强燃料管理 中东铁路和伪满铁路,对机车用煤都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但
基本上是实报实销。1950年,中长铁路管理局、齐局先后建立和健全了各级燃料管理机构,
配备专职人员,制定机车用煤管理制度和办法,并严格区分机车用煤和生产、生活用煤。机
车用煤统由各铁路局机务处归口管理,统一计划,统一向地方煤炭管理局办理调拨。“文化
大革命”中,曾由沈阳军区掌管机车用煤。1970年7月,各局机车用煤改为省煤管局统一安排
。各机务段机车能源消耗有定额、有考核、有奖励。“文化大革命”中批判节煤奖励为“物
质刺激”,取消奖励,消耗定额也无人考核,机车用煤浪费严重。1973年,哈、齐两局各机
务段恢复节省机车能源奖励制度,并多次修订节约用煤、燃油奖励办法。开展机车操纵、焚
火技术表演赛,总结推广节能先进经验,调动了机车乘务员节能积极性,因而降低机车万吨
公里能耗,节约能源,降低铁路运输成本。仅1985年哈局节省机煤103197吨,燃油12006吨,
价值1744.6万元。
(二)改善机车热力状态 这是降低机车能源消耗,提高机车质量的重要技术措施。19
50年中长铁路各机务段都有专职热力技术员,不断改善机车热力技术状态。1962年,推行锦
州机务段机车锅炉混合石棉灌装法,增强机车保温,减少锅炉散热损失。1975年,哈、齐两
局主要机务段试行煤油混烧,哈局在哈尔滨、南岔、牡丹江机务段投资建成容量3千吨地下储
油设备。煤油混烧机车,哈尔滨机务段61台,三棵树机务段37台,绥化机务段50台,南岔机
务段22台,牡丹江机务段29台,合计199台。由于油源紧张,并出现机车锅炉钣变形、烟管堵
塞等问题,于1980年停止煤油混烧。与此同时,哈局还在西鸡西、哈尔滨等机务段部分机车
试装扁烟囱。各机务段还整修蒸汽机车汽室、过热管、大烟管、通风装置,酸洗机车锅炉,
消除锅炉水锈。提高了机车锅炉蒸发效率,减少机车能源消耗。
(三)机车软水化验 1950年,中长铁路管理局各机务段都成立了机车水质化验室。采
用液体或固体粉末清罐剂,消除机车锅炉水锈。随之齐局各机务段也先后建立化验室,开展
机车软水化验工作。
1953年,哈、齐两局都组建局机务化验所(室),组织指导全局机务系统软水化验工作
。1955年,哈局为解决机车锅炉水含盐量和软泥逐渐增加,机车运行中经常发生汽水共腾,
降低机车牵引力,浪费燃料的问题,首先使用化学消沫剂,防止汽水共腾。齐局海拉尔机务
段在机车锅炉底部安装排泥管,提高排泥效果7.9倍,铁道部将这一经验推广到全国铁路。
1957年,推广哈尔滨机务段防止机车锅炉生长硅酸盐水垢经验,提高锅炉水碱度标准。1962
年,南岔机务段建立第一个酸洗槽,酸洗机车锅炉水垢,提高热效能。1973年,牡丹江、鹤
岗、一面坡等机务段加装锅炉除油装置,消除机车锅炉结生含油水垢,效果良好。翌年,昂
昂溪机务段试用草酸降碱成功,并推广到让湖路等高碱水质地区。1980年北安机务段试用有
机磷和聚马来酸酐防腐,获铁道部嘉奖。1982年,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机务段用腐植
酸酐防腐,获铁道部嘉奖。1982年,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机务段用腐植酸钠代替烤胶
,使每吨水消耗软水剂的成本由0.065元降低到0.054元,水垢结生速度明显下降。哈局管
内各机务段均推广应用。三棵树机务段用天然水加NL防锈油作冷却水添加剂,缸套和机体穴
蚀严重。1984年用去离子水加硼砂硅酸钠、亚硝酸钠、苯骈三氧唑新配方,使冷却水成本下
降83%,防穴能力提高1-2倍,缸套使用寿命提高1倍,获铁道部科技成果奖。
伪满铁路在齐齐哈尔、哈尔滨、双城堡、北安、五常、黄花等给水所采用投放石灰和曝
气法降低水质硬度。1966年,哈局拨款60万元,在哈尔滨建成三塔连续式移动床水处理设备
,每日软化水4000吨。但由于技术资料不合理和松花江水混浊,该设备易堵塞,运用不久便
废弃。同年,哈局在海拉尔、博克图建成固定床顺流再生水处理设备。1974年,哈局建成哈
尔滨-王杨-小白-南岔-浩浪河-鹤岗软水线,牡丹江-山市-横道河子软水交路及伊春
站软水点等12处炉外水处理软水所。软水处理后,水内软泥减少,但油垢增加。由热水泵及
废气加热带入炉内的油脂粘附在传热面上,与软泥形成油泥混合水垢,降低锅炉热能力,导
致牡丹江、绥化、鹤岗、南岔机务段数十台机车锅炉钣过烧变形。
1978年,哈局拆除绥化、王杨等软水设备。炉外软水工程先后耗资100多万元。同年,开
展净水处理,采用硫酸铝和碱式氧化铝作净化剂,采用石镁砂和天然锰砂作滤池滤料,减少
水的混浊度并除铁质。1985年,哈局有净水厂14处,每日能净水6万吨。
二、给水
铁路给水是为供给机车、列车、生产和沿线职工生活用水而设置,机车用水占有重要位
置。中东铁路时期,给水工作统归机务部门管理。伪满铁路各机务段负责段管辖范围内的给
水所扬水机械使用、维修及供水业务,各工务段负责水道管路和水源设备养护维修业务。19
45-1949年,沿用伪满铁路给水管理办法。1950年,铁路给水工作全部划归各机务段管理。
1958年1月,给水工作从各机务段划出,哈、牡局在哈尔滨、南岔、牡丹江成立给水电力段。
齐局在齐齐哈尔、白城子、海拉尔、伊图里河成立给水段。1963年3月,哈局也将给水、电力
分开,分别成立哈尔滨、绥化、南岔、牡丹江给水段。1971年,哈、齐两局分别将给水与电
力合并成立水电段,一直沿续至1985年。
黑龙江省内铁路有哈尔滨、绥化、南岔、佳木斯、牡丹江、齐齐哈尔6个水电段。
(一)给水站 中东铁路修建时,根据机务段位置和机车用水量,每25-30公里设置一
个给水站。1935年共有57处给水站。1940年,伪满哈尔滨铁道局有给水站54处,齐齐哈尔铁
道局有给水站55处,牡丹江铁道局有给水站49处。
1953年,哈、齐两局共有给水站219处。1985年哈局共有给水站190处。其分布情况见19
85年哈局给水站分布图。
随着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铁路用水不断增加,开始从地方购入用水。1965年从地方购
入水391189吨,日均1071吨。1978年从地方购入用水1065633吨,日均2919吨。1985年从地方
购入用水1995700吨,日均5467吨。哈局1951年扬水量合计为21364531吨,用水量合计为189
01729吨;1965年扬水量合计为19600508吨,用水量合计为19991697吨。齐局1972年总扬水量
为19243098吨,用水量共为1925357吨。1977年总扬水量25842540吨,用水量共为25903140吨
。
(二)给水设备 中东铁路水源以江、河、溪水为主,扬水机械以锅炉蒸汽带动华氏泵
。1928年,有7外安装电动扬水机,水塔系木制或砖石砌成,每座容量都在300吨以下。1932
年,中东铁路全线扬水量达到211万吨。伪满铁路增加内燃机械扬水设备、混凝土制水塔,每
座容量300吨。
1949年哈、齐两局主要给水设备有:给水所224处、锅炉328台、深水泵55台、浅水泵69
台、华氏泵22台、蒸汽机等104台。人民铁路的给水设备60年代大量采用电动设备,70年代增
加内燃设备。
三、电力
1907年,中东铁路在哈尔滨总工厂建成发电厂,采用锅驮机发电,电力工作统归机务部
门管理。在发电厂全部建成前,1905年已开始部分向哈尔滨站供电照明。伪满铁路时期,电
力由电务部门管理。1950年5月,电力重新划归机务部门。1958年1月,电力又从各机务段划
出去。哈、牡两局在哈尔滨、南岔、牡丹江成立给水电力段,齐局将电力归并电务段。1963
年3月,哈、齐两局分别成立哈尔滨、绥化、南岔、牡丹江、齐齐哈尔、博克图电力段。197
1年,哈、齐两局分别将给水段、电力段合并,成立水电段,直到1985年。
(一)供电 中东铁路初期,只有哈尔滨等少数地区建有小型发电厂。1906年,铁路运
输开始使用电器路签机。1924年,在粮台子站(今顾乡屯)安装电器道岔闭锁装置。1932年
,有哈尔滨、海拉尔、免渡河、巴林、扎兰屯、富拉尔基、昂昂溪、一面坡、横道河子、爱
河(今牡丹江)、穆棱、三岔河、窑门、宽城子等14个发电厂,其中哈尔滨发电量367万多度
。伪满铁路发电设备、供电量都有增加,但电力供应主要限于动力、机械加工,主要站段及
生产厂地照明,多数铁路沿线车站、信号、标志、照明依然使用油灯。到1945年,黑龙江省
内铁路有电车站仅72个,占车站总数17%。日本投降前后,有130台变压器、320根电柱、90多
公里电线路被拆掉和烧毁,绥芬河、穆棱、下城子发电所电力设施遭到破坏,后经抢修,到
50年代初基本恢复。铁路供电量和有电车站略有增加,接受地方电源的站段也逐渐增多,但
供电不稳定。1965年,铁路开始修建贯通电力线路,与地方电网连接,铁路沿线有电车站大
量增加。1985年初,哈局有电车站达547个,占车站总数的94.%,仅剩嫩林线、牙林线、牧
区的34个无电车站。
(二)电力设备 从60年代起,由于省内地方电业网的延伸,为铁路用电提供了有利条
件。一些铁路专用发电厂的陈旧机组逐步被淘汰,改接当地电业部门的电源,同时在一些铁
路沿线修建贯通电力线路。1964年,齐齐哈尔建成省内铁路第一座35千伏变电所。1979年,
绥化建成66千伏变电所,三棵树、绥化、阿城配电所开始采用晶体管无触点继电保护技术。
到1985年末,佳木斯、牡丹江、南岔、铁力、林口、穆棱等配电所相继在控制、信号、测量
、继电保护方面采用了晶体管集控、继电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