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客 车

  一、客车配属
    1903年中东铁路开始营业时有客车535辆。日俄战争后1907年中东铁路拨给日本南满铁路 客车157辆。到1921年中东铁路有客车513辆。1924-1931年客车数量依次为723、727、717、 714、704、633、617辆。1933年被苏联运走客车109辆。至1935年中东铁路出售给日本时客车 为685辆。中东铁路的客车多是美、英、俄国制造的四轴、三轴、二轴车,车型杂,轨距也不 统一,不得不按需要进行改造。在此其间,除中东铁路路外,6条中国自建铁路先后共有客车 148辆。
    伪满铁路除从中东铁路和中国自建铁路得到一批客车外,大量从外国购买车辆,还从朝 鲜借入一批客车。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客车数量为:哈尔滨铁道局545辆,齐齐哈尔铁道 局331辆(包括白城子、海拉尔检车区),牡丹江铁道局457辆(包括图们检车区),3个铁道 局共有1333辆。
    1949年东北铁路总局保有客车1566辆,其中哈尔滨管理局510辆,齐齐哈尔管理局229辆 。1950年5月中长铁路管理局成立时有客车760辆,至1952年末为763辆。
    车型变化:中东铁路和伪满铁路时期,客车分为一至四等车,以钢骨木质车为主体,车 体长约18米,每辆定员约80人。硬座车占绝大多数,软席车、寝车等其他车辆很少,仅占2% 。东北解放初期使用的客车基本是伪满铁路遗留的旧客车,车型有1、3、5型,车体长18—2 0米,杂型转向架,利用蒸汽机车取暖。还有日本木皮四轴车和中东铁路时期的钢体二轴车。 从1953年起,国产新型客车逐渐代替了旧型客车。初期使用的是国产硬座YZ(21)型客车, 长22米、定员88人。1956—1959年改进设计,生产硬座YZ(22)型,长23.6米、定员120人 ;硬卧YW(22)型,定员77人(后取消边铺改成边座,定员60人);软卧RW(22)型,定员 32人。22型车现已成为主型客车。1964年国产全钢车占配属车的57%,到80年代基本是全钢车 。1966年开始配属车门大、载客多的30、31型市郊客车。1974年开始淘汰木质客车和二轴车 。随着车型的改进,客车的主要部件和车内装备也随之改进。客车转向架型号较杂,1956年 采用D轴无导框式201型,1958年采用C轴202型,1970年起采用D轴206型、U型和209型。1964 年起滑动轴承改为滚动轴承,至1980年基本完成客车滚动轴承化。1967年起将客车由机车供 汽取暖逐渐改造成独立温水取暖,到1985年实现独立取暖。
    二、客车运用
    配属的客车根据运行图需要编组旅客列车,按旅客列车的运行区段实行固定编组。历年 投入运用的客车数约占配属辆数80%,春节客运量高峰期间可达90%。旅客列车编组在东北解 放初期每列不到10辆(4—8辆)。50年代到70年代一般每列12—14辆。进入80年代以后,随 着客运量的增长和牵引动力、站线等设备的改善,旅客列车进一步扩编,一般客车每列14— 15辆,进京、进沪的特快、直快列车增加到18—19辆。1983、1984年曾临时开行一组由齐齐 哈尔至南京站超长旅客列车,车体25辆。后因制动等技术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又恢复正常 编组。1985年全局配属客车2241辆,其中运用车1841辆,编组123对旅客列车。每列旅客列车 由于途程长短不同,需用车辆的组数也不同。最远的三棵树—上海站需用4组车体。
    东北解放初期,运用客车的维修、保养在各检车段进行。1955年铁道部公布《客车保养 负责制实施办法》,明确了运用客车的维修和保养由整备人员、检车和车电乘务人员、列车 检修所分工负责。
    (一)客车库整备 负责始发和到着客车的技术检查和整备作业。1955年客车库整备有 满洲里、齐齐哈尔、三棵树、绥化、佳木斯、牡丹江、鸡西等7处,1985年发展到15处。
    (二)检车、车电乘务 客车在运行中的技术安全由随车乘务的检车员和车电员负责。 规定快车检车和车电员2人,长途客车检车员2人、车电员1人,短途客车检车和车电员各1人 ,市郊车检车员1人。这种制度一直执行到1985年。
    (三)列检 解放初期对运行中的列车技术检查,不分客货列车,由各列检所统一进行 。1967年开始减少中间站的客车列检,只在较大的车站设专人负责客车列检。1983年齐局并 入哈局后,全局客车列检共有36处。1985年完成客车通过修①(①通过修。凡经过列检所不摘 车检查或修理的运用车,都称通过修。)1166008辆。
    为保证运用客车质量,人民铁路实行客车质量鉴定制度。1949年对旅客列车实行春秋两 次整修,由库检进行到达维修。1955年开始实行客车保养负责制,列检和检车乘务员分工包 检包修,同时开始实行“旅客列车技术质量保证办法”,制订出库列车质量标准和终到列车 鉴定标准。对途中发生责任事故和终到有故障不合鉴定标准的旅客列车,在保证书上签定不 合格列车。1956年哈局发出客车7324列,合格率96%。1958年后,客车合格率有所下降。经过 整顿以后到1963年,合格率又有所上升,哈局发出客车11329列,合格率达90.5%。 “文化大革命”期间,旅客列车鉴定制度一度停止,客车质量又趋于下降。1973年4月哈局对 管内66列客车全面鉴定,进级列车只有7列,其余都是等外列车。1973年开始实行交通部公布 的旅客列车技术质量鉴定办法,客车质量有所上升。1976年秋,铁道部对各局18列进京列车 进行质量鉴定,齐局39/40次被评为一级列车。1977年39/40被评为全国铁路旅客列车首位 ,167/168次评为第七位,受到铁道部表扬。1980年春,东北铁路办事处抽查哈、齐两局10 列客 车,评为一级的8列,评为二级的1列,不合格1列。1981年哈、齐两局对管内客车进行鉴定, 在123列客车中评为一级的110列,评为二级的12列,评为三级的1列。1983年哈局秋季客车鉴 定,共142列,一级列车112列,二级30列。1983-1985年连续三年消除不合格列车。1985年 全局抽查鉴定44列客车全为一级列车,铁道部抽查鉴定哈局6列进沪列车,全部评为一级。
    三、客车检修
    新中国成立初期,客车检修实行一般检查和甲、乙、丙种修车制度。这种检修制度修车 次数频繁,车辆没有正规验收制度,凭经验确定修车质量。1951年8月中长铁路管理局废止这 种检修制度,开始实行大修、中修、辅修和轴检制度。1953年1月起,哈局增加年修。这种制 度执行到1964年。1965年改为厂修、段修、辅修和轴检制度,一直执行到1985年。
    厂修(大修)因修理范围、修程较大,需送工厂修理。历年来哈、齐两局客车厂修主要 由长春、唐山、浦镇、四方等车辆工厂担当,段修(中修、年修)主要由三棵树、牡丹江、 齐齐哈尔3个客车段担当,辅修(制动检查)和轴检由客车段整备车间担当。为缓和厂修能力 不足,经铁道部批准,从1985年5月起,三棵树、齐齐哈尔车辆段开始承担1、3、5、81等旧 型硬座、行李、软硬座合造车的厂修任务。
    客车定期检修周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规定。1951-1958年,大修4年,中修2年,年修 1年。1959-1964年,大修分12年和8年两种。经常使用的客车中修每4年1次,年修每年1次; 不经常使用的客车中修6年1次,年修2年1次。1972-1984年厂修有4、6、8型车3种,经常使 用的客车段修1年半、辅修6个月。1985年铁道部再次调整检修周期,将不常用的路用车(即 铁路部门自用的公务、试验、医疗、福利等车辆)和特种车厂修改为10年1次,段修分2年、 5年。各种客车辅修一律6个月1次。
    1951年,中长铁路改变修车制度,同时制订客车检修技术作业过程。1953年哈局制订客 车年修作业过程并查定定额。1956年哈局组织各车辆段贯彻生产负责制和配件机修作业卡片 ,使客车维修质量有所提高。1965年以后客车滑动轴承逐步改为滚动轴承,轴检改为6个月1 次,和制动检查(辅修)同期进行,因此轴检不单独统计。1971年哈局组织3次客车整修大型 活动,62组列车有34组质量达到一、二级。1973年起,哈、齐两局开发滚动轴承检修、车钩 缓冲拆装、台车检修、客车门窗修理、蓄电池制造及检修、配件运搬、油漆喷涂等7个方面修 车机械化活动。1975年三棵树车辆段被列为全路修车机械化重点单位之一,逐步实现车体流 水线、台车定位修、油漆作业新工艺、车钩缓冲器、制动、轴箱导框、摇枕及滚动轴承检修 机械化。1979年哈局贯彻“车辆段修车作业计划实施办法”及“竣工车交验质量评定办法” 。1980年9月铁道部组织各铁路局对各局修竣的20辆客车进行巡回观摩鉴定,哈局三棵树车辆 段修竣YZ(22)型27235号车,得85.6分,评为一级车,排第四位。齐局齐齐哈尔辆段修竣 的YZ(22)型27224号车,84.1分,评为二级车,排第七位。
    1953—1985年三棵树、牡丹江、齐齐哈尔3个车辆段共完成客车大、中、年修7844辆,段 修18162辆;哈、齐两局13个车辆段共完成客车辅修140675辆,临修30752辆。
    四、车电和防寒
    (一)车电装置 中东铁路初期的客车照明是用油灯或蜡烛,1916年5月开始采用电池电 灯,但未普及。伪满铁路时期客车照明普遍使用电灯。
    东北解放初期,多数车电装置不能使用,客车备置蜡烛或油灯。经过维修和补充,每辆 客车使用半灯。
    1950年后车电装置逐渐得到改善。1959年增加3千瓦功率的发电机,但装有发电机的母车 和蓄电池的数量不能满足需要。
    1962年全部客车使用电灯,多数客车能点全灯。随着新客车的增多,列车广播、独立锅 炉电动水泵等设备用电量的增加,1973年改用KFT-1型5千瓦功率发电机,客车用电压由24伏 改为48伏,蓄电池改为TG型。但发电机质量不高,电压不稳。1979年以后客车车电情况普遍 改善。1980年在客车上采用BY-1型变换器,将白炽灯改用日光灯照明。1983年铁道部对进京 进沪列车质量鉴定,哈局担当的17/18、157/158、165/166次列车均取得全列消除车电故 障的好成绩。1985年全部客车应用了日光灯。
    (二)客车防寒 中东铁路客车冬季取暖采用单节车辆独立锅炉烧煤温水取暖。伪满铁 路客车是利用蒸汽机车集中供汽取暖。客车暖汽装置多数为大气压式,少数是直压式。1959 年22型客车又开始采用独立锅炉烧煤循环温水取暖。由于内燃机车的逐步增加,1972年起对 蒸汽取暖的客车进行技术改造,在齐局进行燃油炉独立锅炉温水循环采暖试验,证明燃油炉 有体积小、重量轻、车内升温快、热效率高、操作率高、操作自动化、节省劳力等优点。19 85年哈局有502辆客车装上燃油炉。由于油料紧张,铁道部决定1985年以后客车入厂修时,改 回烧煤独立取暖设备。
    1950年中长铁路注重客车防寒整备,要求每年8月开始对客车暖汽装置冲洗管路和独立锅 炉,分解检查试验各阀,进行通汽或点火试验,并于9月开始进行客车门窗、车电装置等防寒 整修。1951年客车温度标准为15-20℃。1962年齐局、1964年哈局规定,出库客车预热温度 不低于12℃。这些规定一直延续到1985年。但由于黑龙江省地处严寒,客车防寒仍不理想, 一是独立锅炉温水循环供暖能力不足,防寒材料保温性能较差,严寒时期车内温度难以达到 要求。二是独立锅炉在车库内排放烟尘污染客车整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