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车保有量
1903年中东铁路开始营业时有各种货车5200辆。1907年日俄战争后,中东铁路交给日本
南满铁路一批车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东铁路的一些机车车辆运往沙俄国内
,1916年中东铁路的货车减到半数以下。以后经过修理、补充和购买,至1935年中东铁路出
售时有货车5978辆。
同一时期,黑龙江地区6条中国自建铁路计有货车1205辆。
1945年7月,伪满铁路有货车42533辆。日本投降后,被苏联运走一部分车辆,以后随着
解放战争的进展,货车逐步流通到关内,到1949年末东北铁路总局共有货车19205辆。中长铁
路结束以后,各年代哈局(1985年管界)运用货车保有量从1953年日均7340辆发展到1985年
日均21246辆。
(一)特殊车辆配属 货车为全国流通,不配属各局,但有特需车辆经铁道部批准配属
到哈局。
罐车。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铁道部给哈、齐两局配属专列成组罐车。1961年齐局昂昂
溪车辆段配属28组,902辆。1970年让湖路车辆段建成,当年配属1360辆。1975年哈尔滨车辆
段配属360辆。1977年由于大庆地下管道建成,铁路运量减少,让湖路车辆段减为200辆。19
85年让湖路车辆段又增至672辆,其中龙凤站—大连港4组182辆,让湖路站—大连港6组296辆
,喇嘛甸—林源—龙谭山站3组140辆,三棵树—龙风站—大连港1组47辆。
长大平车。1962年铁道部给齐局配属90吨、110吨、150吨、180吨、230吨凹型平车共12
辆,落下孔平车4辆。给哈局配属凹型平车8辆,落下孔平车1辆。1974年交通部为加强长大平
车的检修,将90吨及以上的长大平车全部配属哈局绥化车辆段共162辆。从1980年起,绥化车
辆段专门负责长大平车段修。1985年绥化车辆段配属长大平车284辆。
战备车。“文化大革命”中为加强战备,1969年交通部批准哈局装备战备列车1列,共8
辆,都是60吨棚车。投资55万元,由牡丹江车辆段装备,1972年完成。至1985年仍停留牡丹
江车辆段。
矿石漏斗车。1972年开始,铁道部给哈、齐两局工程部门配属路用矿石漏斗车。1985年
哈局有K(13)型175辆,K(18)型100辆,KF(60)型69辆,计335辆漏斗车,载重均为60吨
。
水泥罐车。1979年铁道部给哈局配属U(60)型水泥罐车15辆,分配给哈尔滨车辆段。1
985年增至25辆,载重均为60吨。
自备车。为解决运用车不足,1984年开始,将列为淘汰的C(1)、C(6)、C(13)型敞
车经修理后,铁道部批准可在本局管内成组运用,不算配属,称为“自备车”或“超运车”
。1985年全局共有659辆。
(二)车型变化 中东铁路时期货车种类不多,主要有:篷车(今棚车)、高边车(今
敞车)、无侧车(今平车)、运土车(今砂石车)、流质车(今罐车)、暖车(今保温车)
、冰车(今冷藏车)、疏格车(今通风车)、车掌车(今守车)及某些专用车。载重量多为
15吨和20吨。伪满铁路货车车种略有增加,主要有棚车、敞车、煤车、平砂车、各种槽车、
长大货物车、守车及某些专用车。载重量为15、20、25、30吨,有少数40吨。旧中国的货车
吨位小,性能差。
人民铁路时期,随着运量的增长,车种车型逐渐增多,载重量加大。东北解放初期,主
型货车有1、3型,载重30吨。还有10—15%载重20吨的二轴车和少量四轴木制车。1949—195
3年生产一批仿1、3型30吨敞、棚车,由于吨位小,1961年起停止生产。1953起新造50吨敞、
棚、平车,60年代和70年代新造60吨大型全钢敞、棚、平车。到80年代主型敞车为C(62)型
(1974年起生产),主型棚车为P(62)型(1980年起生产),主型平板车M(16)、N(17)
型(1966—1972年生产)。主型货车载重由新中国成立初期30吨提高到60吨。除生产大批载
重60吨的敞、棚、平板车外,还生产各种用途的专用车。如各种罐车、保温车、家畜车、毒
品车、散装水泥车、动态检衡车、长大货物车和各种漏斗车、自翻车等。到1985年全路车型
有80种。在造新车的同时,从1958年开始淘汰二轴车和四轴木制车,1960年淘汰完毕。80年
代以后淘汰的货车,一部分棚车改作工程部的宿营车,大部分在厂、段修时解体。1980年齐
局解体1142辆,1981、1982两年哈局解体1410辆,1984年哈局解体990辆。在货车车种车型不
断发生变化的同时,货车主要部件转向架、制动机、车钩缓冲装置等也都有相应的改进。
二、列车技术检查
对运行中客、货列车的技术检查,在东北解放初期统由列车检修所(以下简称列检所)
进行。1955年以后,对客车的技术检查有专门规定,这里主要记载货物列车的技术检查。为
了提高货物列车检修质量,根据检修工作的需要,除列检所外,又陆续设置了制动检修所、
轴温检查站、爱车驻在所、车辆技术交接所等。
(一)列车检修所 中东铁路时期没有专门的列检所,车辆破损程度较大的送工厂修理
,日常保养及简单维修由机务段负责。伪满铁路设列检所负责运行列车的检查和简单修理。
1950年中长铁路成立列检所,推行苏联车辆检修制度。1953年以后,全面推行中长铁路列检
工作方法。1978年开始分为主要、区段、一般3种列检所。主要列检所设在编组作业较多或装
卸货物量较大的车站,区段列检所设在中转列车较多和列车乘务到一定区段的车站,一般列
检所设在铁路支线、厂矿专用线和其他保证行车安全需要的车站。1985年全局共有61个列检
所,其中主要列检所18个,区段列检所17个,一般列检所26个。
(二)制动检修所 设在进入长大下坡道前的车站,检查列车制动状态,保证下坡道制
动良好。1950年以后在兴安岭、代马沟、高岭子、北大岭等站都设有风闸检查(试验)所,
1981年改称制动检修所。1985年全局共设4个制动检修所。
(三)轴温检查站 从1974年起到1985年哈局共设11个轴温检查站。在进入容易发生燃
轴区间之前的车站进行轴温检查,防止及处理燃轴车。
(四)爱车驻在所 从1955年起,在装卸车数多(每昼夜100辆以上)或装卸货物损坏车
辆较严重的车站设置车辆检修所,负责装卸车检查和车辆简单修理。以后曾改为装卸站修所
、装卸检修所,1981年改为爱车驻在所。1985年全局设爱车驻在所41处。
(五)车辆技术交接所 1955年在满洲里、绥芬河两个口岸站设车辆技术交接所。以后
在装卸量较大的车站设路矿、路厂车辆技术交接所9个。
列检所是货车日常维修的基地,利用列车停站时间对每个列车进行技术检查,发现小的
故障在车队及时修理,大的故障甩车修理,扣留定检到期车辆,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列检作
业方式,在东北解放初期检查车辆和拆装风管同时作业。中长铁路时期按台车、车体、车钩
、制动4部分工作业。1954年按制动、外部、车下3部作业。以后各列检所根据条件不同,作
业方式分为2部、3部、4部不等。从1981年起,区段和一般列检所实行制动与外部合一的作业
方式。通过列车技术检查,1975年哈、齐两局各列检所共发现主要故障110578件,1980年共
发现主要故障151589。1985年全局列检所共发现主要故障152855件。由列检所进行通过修的
车辆,哈局1955年10550901辆,1960年5699882辆,1965年15642442辆,1971年10762326辆,
1975年9559214辆,1980年9963200辆。1985年全局列检所通过修共20190561辆。①(①有关年
份的通过修因局界变动而数量差异很大。)1954年铁道部公布货物列车技术质量保证办法,货
车出发按规定标准填发技术质量保证书,到前方列检所鉴定是否合格。1956年哈局共发出90
672列车,合格率74.1%;齐局共发出50306列车,合格率76.1%。1964年哈局共发出118901
列车,合格率58.8%;齐局共发出47660列车,合格率68.1%。“文化大革命”中破了列车合
格率鉴定制度。1979-1980年又恢复实行货物列车技术质量保证办法。后因结合实行以列计
奖,合格率不真实而废止。哈、齐两局从1980年起开展列检标准化活动,哈局1981年检查验
收10个主要列检所,有4个(牡丹江、鹤岗、西鸡西,顾乡)达到标准化。齐局1982年检查验
收15个列检所,有6个(三间房、海拉尔、加格达奇、前郭旗、兴安、得耳布尔)达到标准化
。1985年经铁路局检查验收,16个主要列检所全部被命名为标准化列检所。在区段和一般列
检所中,由各分局命名29个为标准化列检所,由各车辆段验收命名208个标准化班组和3227名
标准化检车员。年末全局有37个检车组被命名为局先进标准化检车组,哈局顾乡列检所受到
铁道部表彰。
在长期列检活动中,曾开展过万辆不漏检、万辆不漏修、列车质量鉴定、对口鉴定、红
旗列检所、标准化等各种形式的竞赛,涌现许多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齐齐哈尔车辆段检车
员尹成良,到1955年底检查23万辆车未发生事故,发现故障3700多件,先后被铁道部、齐齐
哈尔市授予安全标兵称号。1959年人民铁道出版社出版尹成良发现车辆隐蔽裂纹经验的小册
子,推广到全国铁路。昂昂溪车辆段检车员任长春,1954-1964年检修14万辆客货车未发生
事故,被誉为“车辆大夫”。连续7年被评为齐局、齐市先进生产者,1959年团中央授予红旗
突击手称号。1952年列车不摘车修范围共37种,1954年哈尔滨车辆段列检张贵林小组扩大列
车队修60种,尽量做到不甩车修,提高了合格率。从1955年起,哈、齐两局不摘车修范围扩
大到60种,一直沿续到1985年。
车辆燃轴是车辆部门的惯性事故。60年代以前列检工人检查轴温都是用手触摸,凭经验
判断轴温程度,这种方法很不准确,致使燃轴事故不断发生。1973年哈局在滨江列检所和王
杨轴温检查站安装了描笔下探式红外线轴温探测器,不用手摸,可以及时测出轴温。1976年
哈局建立红外线轴温探测点11处。1977年齐局在三间房列检所安装此种探测器。1981年哈局
管内安装此种探测器36台,发现热轴故障31842件,及时进行处理。1973-1982年哈局车辆部
门发生燃轴事故1296件,占责任事故的53.3%,其中前5年858件,后5年438件,后5年比前5
年减少420件。1985年全局安装红处线轴温探测器110台,投产使用105台。预报出温度高的车
轴112639根,处理83049根。
新中国成立以来,列检工作条件也有变化。1958年主要列检所配备有线对讲机。1970年
列检人员取消手提瓦斯灯,改用电池灯。列检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由1956年前的插红旗(夜
间红灯),1956年改用移动式脱轨器。1975年少数作业量大的列检所安上电脱轨器。
三、货车检修
(一)检修制度及检修周期 中东铁路时期货车检修3年1次,一级修程。伪满铁路实行
甲、乙、丙检查和一般检查,四级修程。
新中国建立后从1951年7月至1964年,分为大修、中修、年修、制动检查、轴箱检查五级
修程。
1965年至1985年改为厂修(即大修)、段修(即年修)、辅修(即制动检查)、轴检四
级修程。取消了中修,对其修程较大的并入厂修,修程较小的并入段修。
大修和厂修在工厂施修。1951—1961年间,哈尔滨、牡丹江、满洲里、绥化、齐齐哈尔
、西鸡西等车辆段曾做过少量大修。中修、年修和段修在车辆段施修。辅修和摘车轴检在站
修线施修,不摘车轴检和临修在列车队由站修线车间施修。
检修周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规定。1951—1964年大修周期按车种分为8年、12年两种,
中修4年、6年两种,年修1年和2年两种,制动检查6个月,轴检3个月。1965—1971年检修按
车种分为:厂修4、5、6、8年4种,段修1、2年两种。辅修不分车种一律6个月,轴检一律3个
月。1972年铁道部将厂修改为4、5、8年3种。1982年轴检周期分为滑动轴承3个月有轴箱滚动
轴承(多数安装在客车)6个月,无轴箱滚动轴承(多数安装在货车)1年。
(二)检修工作量 根据检修制度的变化,各历史时期的检修作业量按当时的修程名称
统计。
大修:是铁路工厂的任务,但1958—1961年“大跃进”期间,在“大计划,高指标”的
影响下,扩大修程,哈、齐、牡3个局各车辆段共大修1925辆,其中哈局908辆,齐局792辆,
牡局225辆。由于技术和设备条件不具备,1962年以后,停止车辆段承做货车大修。
中修:1954—1964年哈、齐、牡3个局各段共完成16828辆,其中哈局10684辆,齐局467
1辆,牡局1473辆。
年修:1954—1964年哈、齐、牡3个局各段共完成113519辆。其中哈局76131辆,齐局29
884辆,牡局7504辆。
段修:1965—1982年哈、齐两局各段共完成291698辆,其中哈局194890辆,齐局96808辆
。齐局并入哈局后,1983—1985年全局共完成段修68707辆。
辅修:(1964年前称制动检查)1954—1964年哈、齐、牡3个局共完成制动检查184046辆
,其中哈局122440辆,齐局53727辆,牡局7879辆。1965—1982年哈、齐两局共完成辅修373
547辆,其中哈局210578辆,齐局162969辆。1983-1985年全局共完成辅修87767辆。
轴检:1954-1982年哈、齐、牡3局共完成1244820辆,其中哈局764332辆,齐局452255
辆,牡局28233辆。1983-1985年全局共完成轴检153574辆。
临修:1954-1982年哈、齐、牡3局共完成612458辆,其中哈局426655辆,齐局172590辆
,牡局13213辆。1983-1985年全局共完成临修71195辆。
(三)货车站修 货车站修始于1950年8月,由中长铁路管理局发布命令,在车站站线中
划出专门的修车线,将列车队中需甩车修的车辆甩到站修线进行轴检和临修、辅修,而不用
送到车辆段。这样对甩挂车作业和修车作业都很方便,可压缩车辆停留时间。当年即有满洲
里、博克图、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等较大编组站设立了站修线,开始进行货车站修。19
55年以后,哈、齐两局站修线逐渐增多,站修作业量逐渐增大,开辟了低级修程的修车基地
。1960年哈尔滨、牡丹江两局有站修线11处,128个台位,完成站修车2899辆。1963年哈局按
铁道部要求,成立站修车间7处,并逐步加强了站修的设备和人力。到1980年哈、齐两局站修
均设有挂瓦、油线、制动室。修车场地铺水泥地面,较大站修线安设架车机和起重机。两局
站修增至18处,328个台位,当年完成站修车共69063辆。1985年全局共有站修线20处,修车
台位336个,站修人员1364人。全年完成站修车87208辆,其中辅修30511辆,轴检37368辆,
临修19329辆。
(四)检修作业方式 各车辆段的修车作业根据铁路局下达的年度计划,按月、旬(周
)、日制订修车计划,由修车车间按计划修车。东北解放初期,作业方式是定位修车,人动
车不动,工人围车转。大部分作业是人抬肩扛,作业方式落后。1951年,哈尔滨检车段工长
白晓生在苏联专家帮助下,改变工序接续顺序,制订紧密作业图表,缩短车辆走行部修理时
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后又继续制订中、年修台车新的技术作业过程,工具固定放置,消
除非生产劳动,使每日落成车由2辆增加到4辆。他的经验在中长铁路管理局几个小组推广后
,1952年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24.5%。1958年车辆部门从小的改革发展到修车三化,即机械
化、半机械化、自动化。以后统称修车机械化。
1973年哈局开展以车体调梁、转向架冲洗和检修流水作业线为重点的修车机械化活动。
1977年佳木斯车轮厂生产25吨电动液压重车架车机,修理重车时不用卸货。1980年三棵树车
辆段研制客车滚动轴承拆装机械手,实现了流水作业。哈尔滨、牡丹江、西鸡西等车辆段改
装轴领自动焊机,代替手工焊接。1982年绥化车辆段研制挤压式油线清洗机,佳木斯车辆段
研制出钩耳孔镗床。1983年南岔车辆段研制轮对冲洗机和轴箱自动冲洗机。1985年哈局各车
辆段检修设备基本实现车钩缓冲装置检修、轮对探伤、三通伐检修、制动梁加修、轴瓦浇挂
和客车滚动轴承拆装检修等单机配套或联机。过去部件除锈是人工用扁铲铲、手锤敲、刷子
刷,现在普遍采用冲洗机等专用机械。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南、西鸡西车辆段实现货
车转向架检修流水作业线,提高了检修机械化程度。
(五)验收 伪满铁路即有货车检修的验收制度,称为落成检查,修车后试运转。新中
国建立后,1950年中长铁路推行苏联验收制度,任命专职验收人员。大、中、年修进行全车
验收,填报验收记录,作为清算修车费用的依据。1955年实行轮轴、弹簧、制动、油润、棚
车漏雨5项重点验收措施,施行分部验收。对站修车也开始验收,在列车队施行的辅修、轴检
由工长代理验收。1962年实行修车工人自检、工长复检、专职检查员检查、验收员验收的“
三检一验”制度。当年哈尔滨、牡丹江两局货车中修交验合格率75.7%,货车年修交验合格
率87.9%。1963年为加强验收工作,铁道部规定各段车辆验收人员由铁路局任免。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取消验收制度,下放验收人员,致使修车质量下降,行车事故增多。
直至1978年哈、齐两局根据铁道部要求成立验收室,组织验收人员归队,恢复了验收制度。
1985年全局17个车辆段,两个车轮厂都有验收室,配备了专职验收人员。
(六)货车抡修 解放战争期间,黑龙江地区铁路发动和组织群众大力抢修日本投降时
弃置沿线和被国民党飞机炸坏的破损车,以供运输需用。1948年哈尔滨检车段“死车复活”
47辆。同年1月,五常列检所配合工务段修复了安家-背荫河站间砂子线停置货车18辆,194
9年哈局“死车复活”54辆。1950-1952年中长铁路管理局“死车复活”144辆。
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发动职工大力抢修过轨破损车(朝鲜货车)。中长铁路管理局各
车辆段两年八个月共修复朝鲜过轨破损货车3236辆,其中厂修程度493辆,甲检程度858辆,
乙检程度1061辆,丙检程度824辆。1953-1954年哈局共修复4931辆,其中大修程度49辆,中
修程度108辆,年修程度656辆,临修程度4118辆。齐局1953年修复253辆。
1958年“大跃进”期间,由于货车不合理增载、高站台装车、改变制动压力等因素,车
辆损坏严重。到1960年主型货车大部分呈现“胀肚裂嘴,塌腰瘸腿”状态。从1960年下半年
开展货车大整修,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铁路局和海拉尔工程局共安装棚车车门690个,
敞车车门2545个,敞车车门腰带1380条,换破损轴箱1436个。对破损严重的车辆或送工厂修
复,或淘汰解体。
1973年石油运量增长,罐车定检过期的多,车不够用。哈、齐两局开展抢修罐车,共完
成段修880辆,辅修1080辆,轴检1650辆,合计3610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