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对管理
轮对是客货车辆的主要部件,由车轴和车轮压装而成。伪满铁路轮对主要从日本购进,
型号较杂。东北解放初期,哈局各检车段修车用轮对由哈尔滨铁路工厂组装、检修、供应。
1955年齐局成立齐齐哈尔车轮厂,负责齐局管内的车轮供应,哈局仍由哈尔滨铁路工厂供应
,供不应求时向吉林车轮厂等单位求援。1956年哈局将杂型轮对集中哈尔滨车辆段储备,各
段需要时统一调拨。1958年铁道部规定轮对全面检验时间,客车为3年,货车A、B、C、D、E
型轮对为5年,其他型为4年。1959年哈局在佳木斯建成车轮厂,从1960年起负责哈局管内车
轮供应。车辆处每年召开一次轮、轴工作会议,布置轮对工作。1972年3月哈局在佳木斯召开
轮、轴生产座谈会,确定轮对工作要抓好“五定”,即定管理制度、定工艺标准、定保有量
、定生产量、定供应量。1975年制订加强轮对生产与技术管理的21条措施。1978年实行备用
轮对管理办法。1980年重新制订车辆段轮对储备定量和修理轮对入厂范围等规定。
二、轮对检修
东北解放初期使用的轮对大部分是伪满遗留的日本“住友”冷钢车轮,这种车轮质量差
,容易发生崩箍和踏面损伤。1958年起,滑动轴承轮对非标准型配件停止生产并逐年淘汰(
D轴及D、A轮除外)。冷铸铁轮和冷钢轮禁止在客车、代客车、保温车、罐车、有人字标记棚
车、60吨及以上货车上安装,至1965年基本淘汰完毕。带箍轮对自1965年开始淘汰,长途旅
客快车一律换装915毫米C型整体辗钢轮对,同时公布铸钢轮淘汰办法。1980年起车辆轮对基
本换装辗钢一体车轮。
哈、齐两局自建立车轮厂以后,开始了本局组装车轮的历史。在日常工作中,车轮厂负
责新组装轮对、换件修(更换车轴或车轮)和旧件拼修;车辆段负责检修车轮踏面、轮缘、
轴径和轴领等。自1959年至1985年两个车轮厂共新组装车轮12485对,换件修215414对,(因
资料不全,缺少齐齐哈尔车轮厂1959-1966年和1968、1971年的统计数字)。1985年全局车
轮检修达到113354对,其中车辆段完成80155对,车轮厂完成33199对。
为提高轮对检修质量,加强验收制度。1981年针对哈尔滨车辆段经过超声波探伤的车轮
检验钢印不全的情况,哈局重申对漏打钢印的轮对禁止使用。1982年7月执行无轴箱滚动轴承
检查范围和标准,由佳、齐两个车轮厂负责无轴箱滚动轴承分解、清洗、检查、组装及整套
更换。佳木斯车轮厂于1981年、齐齐哈尔车轮厂于1982年分别划归哈尔滨、齐齐哈尔工业公
司管理。由于专业不对口,生产组织不协调,车轮供应不及时,经常发生待轮残车。由于制
度执行不严,漏检轮对屡放出厂,佳厂返工轮对1982年3945对,1983年上半年即达4665对。
为此,1983年11月佳、齐两车轮厂重新划归局车辆处管理。
三、轴承
新中国成立前,车辆轴承都是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装置最早出现于50年代从苏联、波兰
、民主德国等国进口的客车、保温车、罐车上。国产客车1964年开始采用滚动轴承,但数量
很少。1965年哈局配属800辆客车中仅有10辆,1966年增至23辆,1978年为500辆,占运用客
车一半以上,1980年客车实现滚动轴承化。由于从波兰进口轴承质量差,1982年在旅客快车
和跨局列车上禁装波兰轴承及其配件。新造货车从1964年开始试装滚动轴承,60年代大量安
装。1980年全路装配97726型滚动轴承3447辆,到1985年这批车辆已运行5年,在检修时发现
多数不是原装轮对,车轴修检周期与轴承组装运用日期不一致,危及行车安全。为此,铁道
部决定这批车辆检修时换用197726型轴承。哈局各段、厂1985年共更换1699套。
四、探伤
1950年开始,中长铁路轮轴探伤采用磁粉探伤技术,但未被广泛利用。1951年轮轴细密
检查用探伤器进行表面探伤,轮座部分的探伤,采用压退(加压退出)车轴进行。1965年10
月哈局轮对内部探伤试用超声波检查,取代压退车轴检查方法。1970年齐齐哈尔车轮厂使用
C·TS-2型超探仪对轮座部位探伤。1972年佳木斯、西鸡西车辆段推行超声波探伤技术。19
82年铁道部修改轮对探伤年限,客、货车滑动轴承及带轴箱滚动轴承轮对组装超过5年,在安
装时必须进行超声波探伤;车辆颠复或脱轨后再使用轮对时,对每车辆的所有轮对必须探伤
。1983年哈局研制不退轴承探伤新探头,编制不退轴承探伤标准及探伤工艺。同年哈局车辆
处,佳木斯车轮厂和营口仪器厂共同研制3000型荧光磁粉全磁探伤,1985年7月通过铁道部鉴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