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车场地
中东铁路时期在满洲里、博克图、昂昂溪、哈尔滨修建了修车库。伪满铁路时期在牡丹
江、海拉尔、三棵树、齐齐哈尔修建了客车整备库,在满洲里、绥芬河修建了洗罐线。到19
50年,中长铁路一、二、三分局5个车辆段共有货修库4个,客车整备库2个;货修线16股382
3米,客修线2股668米,客车整备线12股2993米,洗罐线11股3480米;全年检修能力货车甲检
2437辆,客车乙检300辆。1950年,齐局管内6个车辆段共有货修库3个,客修库2个,客车整
备库2个;货修线17股2538米,客修线5股900米,客车整备13股3092米;全年检修能力货车甲
检3650辆,客车乙检712辆。
新中国成立以后,重点对哈尔滨、三棵树、齐齐哈尔、佳木斯、南岔、牡丹江、绥化等
较大车辆段的修车场地进行改建和扩建,并新建让湖路、西鸡西、鹤岗、塔河等修车场地。
1956年以后,修车作业场地由露天作业、非固定台位向库内作业、固定台位发展,扩建修车
库、客车整备库及轮、轴检修设施。1960年以后,新建站修线,发展货车辅修、轴检、临修
基地,修车台位和站修线路也逐步延长。
各车辆段主要修车场地设备改建和新建情况如下:
哈尔滨车辆段:1903年建立,修建8台位修车库。1959年库房加宽,1966年改造为3条线
12台位修车库。
三棵树车辆段:1936年建立,1953客车临修库接长改为客修库。1974年新建8台位客修库
,原库改作他用。客车整备库是伪满铁路所建,经1966、1976、1980年3次扩建为6条线、18
312平方米。
绥化车辆段:1935年建立,1953年使用呼海铁路机务段老库,1971年建成4台位新库,老
库报废。1985年接边库并新建长大平车停留线,承担全路长大平车段修任务。
南岔车辆段:1956年建立,1961年建成9台位货修库。
佳木斯车辆段:1938年建立,1955年新建6台位货修库,1965年扩建成8台位。1983年新
建有3条线的东佳木斯客车整备库。
鹤岗车辆段:1946年建立,1976年新建6台位货车临修库。
牡丹江车辆段:1934年建立,1965年新建6台位客修库,1967年延长客车整备库。1968年
新建12台位货修库,1976年改为11台位。
西鸡西车辆段:1943年建立,1968年新建6台位货修库。
齐齐哈尔南车辆段:1930年建立,原货修库12台位,1979年新建15台位货修库(后改14
台位)。
齐齐哈尔车辆段:1956年建立,1960年扩建8台位客修库。1984年新建12台位客修库,原
库改作他用。1967年客车整备库接长加宽为6条线、313米长。
让湖路车辆段:1967年建立,建有6台位货修库和罐车整备线。
三间房车辆段:1968年建立,建段前1964年建成24台位洗罐线。
伊图里河车辆段:1957年建于图里河,1973年迁至伊图里河。图里河设客车整备线4条。
加格达奇车辆段:1969年建立,建有6台位修车库,1975年新建客车整备库。
塔河车辆段:1985年建立,建有8台位站修线,并建了库房。
二、机械动力设备
新中国成立之前,车辆部门机械动力设备数量很少,修车不固定台位,架车靠千斤顶,
部件搬运靠人拉肩扛,检车照明靠瓦斯灯。1949年哈、齐两局共有主要机械和专门机械98台
。1951年从哈尔滨铁路工厂调来几台车床,分配给哈尔滨、满洲里、牡丹江检车段。1954年
开始改造天轴传动塔轮皮带机床,在机床上装配小功率单独传动电动机。1956年从波兰、苏
联、民主德国进口大型机床,并开始添置国产金属切削机床和桥式起重机。1957年起各段先
后配备国产8060型、8132型、8011型、8311型车床。1958年“大跃进”中掀起群众性大搞土
设备高潮,哈、齐两局各车辆段共制造193台土设备,但因质量太差,大部报废。1960年锻压
剪冲开始丢开大锤,采用弹簧锤、空气锤和压力机,搬运作业开始使用运输叉车。1963年全
面改造英制车床为公制,各车辆段共改造36台车床。同年,三棵树客车年修、佳木斯货车年
修采用固定架车机。1965年开始,段内调车逐步使用内燃轨道车牵引。1971—1978年除进口
几台波兰车床外,大部分添置国产机械设备。1979年开始淘汰老旧锅炉,逐步更新快装锅炉
。1985年全局车辆部门机械动力设备(包括检测、列检设备)共有3746台,其中主要设备18
71台。固定资产总值3725万元。
三、设备管理及检修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检车段的生产办公房舍由房产部门管理和维修,修车线路由工务部
门管理和维修,检车段只管理机械动力设备和风、水、汽、电的管路。中长铁路管理局自19
50年5月,齐局自1956年起,建立技术履历簿,逐项登记房舍、线路和机械动力设备,注明设
备变动情况。1954年以后建立设备使用、调拨、封存、报废等各项管理制度和设备大检查制
度,每年7—9月检查设备质量和制度执行情况。1960—1973年,哈尔滨、牡丹江、西鸡西、
佳木斯、齐齐哈尔等车辆段先后成立设备车间,负责管理技术设备。1973年以后,各车辆段
、车轮厂普遍建立设备档案、设备卡片和标牌,并开展红旗设备竞赛和评比活动。
对机械动力设备的检修,1950年前后小修由操作者自检自修,大修入铁路工厂施修。19
55年规定设备小修、中修、大修范围。1962年哈局在三棵树车辆段成立设备大修车间,承担
全局车辆部门设备大修。因技术和设备能力不足,只做了2台车床大修、装配90台液压千斤顶
之后撤销。1964年哈、齐两局分别成立牡丹江、齐齐哈尔两个机修厂,除车轮、车床等大型
设备仍入铁路工厂大修外,其他设备由机修厂大修。1972年铁道部调整设备检修周期,规定
了各项设备修理系数、修理费用、停台时间和劳动量。1973年哈局规定每年第三季度进行设
备质量鉴定,评定优良、合格、不合格设备。1984年哈局重新修改全局切削机床鉴定项目和
其他48种设备修理鉴定标准。1985年全局车辆部门共完成设备大修40台,自办大修30台,中
修362台,小修7899台次。年末,车辆部门设备完好率97%,其中优良率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