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修作业
1954年,安达线路大修队在滨洲线哈尔滨—安达站间更换磨损过限的钢轨和不合格枕木
。1957年,绥化、佳木斯、阿城、齐齐哈尔、林口线路大修队及哈尔滨、三棵树、牡丹江线
路中修队在滨洲、滨绥、牡佳、绥佳、滨北、齐北6条铁路干线对病害地段进行填补路基、更
换钢轨和枕木、清筛道床、加固桥墩和钢梁等作业。1958年,哈、齐两局开始更换重型钢轨
、道岔,铺设石碴道床、加固桥梁、以适应大型机车,车辆运行需要。
1980年,哈尔滨大修总队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成立36个QC(质量管理)小组。制定
轨排的轨距误差0—2毫米,轨距间隔±10毫米等“基地组装七卡死”的质量管理办法。副总
队长赵志恒针对线桥大修施工不是固定产品模式,影响工程质量的各处因素可塑性太大等问
题,提出一套适合大修部门质量管理的办法,并建议以城鸡线24公里新建大桥工程施工为试
点,搞全优工点桥,从预算交底、施工组织、质量标准、安全要求、经济效益、技术资料6个
方面制定创全优工点桥具体标准。在大桥施工中,逐步建立技术复核、定位复测、单项质量
专包、定期检查、隐蔽工程验收等制度。经过10个月,提前完成架梁通车任务,在省内铁路
建桥史上开创当年投资、当年开工、当年通车、当年收益的好成绩。哈局验收委员会验收评
定认为该桥工期短、速度快、投资省、成本低、质量高、资料全。
1981年,哈尔滨大修总队把创全优工点桥经验推广到线路大修施工中,开展创全优轨排
、全优公里试点,制定创全优标准和评定办法。第一大修队三分队组装109公里轨排、除轨枕
摔伤一项没完满解决外,其他技术要求全部达到或超过部定标准,受到铁道部表扬和奖励,
并被省授予优秀QC小组光荣称号。第二大修队三分队交工优良率也达到80%(1980年仅为30%
)。1982年,哈尔滨大修总队开展线桥大修创“三个全优(全优工点桥、全优轨排、全优公
里)”活动。
1984年,哈局公布《线路大修创“三个全优”试行办法》,在线路大修创全优轨排、全
优公里基础上向全优区间发展。是年,哈尔滨大修总队首创全优区间7个。1985年,哈尔滨大
修工程处创全优区间10个;齐齐哈尔大修工程处创全优区间9个,全优线路105公里。
二、机械设备
1953—1962年哈、齐两局管内线路大、中修采用人工流水作业方法。人工作业使用的工
具是起道机、铁叉、镐、锹、撬棍、耙子、道钉锤等。更换钢轨、轨枕用人抬,清筛道床石
碴用镐、锹、筛子、逐孔捣筛。线路封锁时间长,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一个区间
,每日封锁时间内只能完成300~500米。
随着重型钢轨的日益增加,混凝土轨枕取代了木枕。加之,列车密度增加,线路施工封
锁时间逐渐减少,线路大修靠人工作业已不能适应。于是,线路大修职工在施工作业中进行
改革和创新,逐步增添机械设备。
自1964年开始,哈局管内的各线路大修队都先后建立了轨排组装及储存基地。改变了过
去在施工前将钢轨及轨枕全部散卸在沿线、再组织人力现场单根更换的作法。在基地内组装
成轨排,用工程列车运往工地进行机械吊装轨排,减少了现场施工作业时间,变野外作业为
基地作业,使组装轨排工厂化,提高了施工效率。
装卸、搬运、吊装等作业由手工操作改为机械操作,进而改为电动或全自动操作。1967
年双城堡第一工程队在滨洲线施工中,将62型手推龙门吊改进为电动走行。齐齐哈尔工程第
二大队研制成功丝杠传导升降自带走行轨的龙门铺轨机,取消铺轨时使用长达800—1000米的
走行钢轨。1972年4月,在大庆一让湖路站间正式使用自动龙门铺轨机,并在全国铁路推广。
同年,哈尔滨第一工程队研制小型清筛机在拉滨线施工中试用成功。使线路大修施工中使用
劳力最多,劳动强度最大的工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同时还缩短了施工时间。
增添新设备、新机具、提高工作效率。1976年哈尔滨第一工程段基地的两台跨线吊由5吨
改装成10吨,紧固螺栓用的电动扳手改用标准公斤电动扳手。1981年齐齐哈尔线路大修队购
买TYD—16型捣固机2台和激光对点液压起拔道小车。1984年,哈尔滨、齐齐哈尔两个大修总
队换轨龙门吊由68型改用75型电动走行。清筛机均改用83型卷扬机牵引。
到1985末,哈局线路大修作业,除边坡清筛仍使用人力外其他作业过程已实现机械化。
原来每次线路封锁2—3个小时人工作业仅能完成300—500米,现在用同样时间可完成1公里以
上。
50年代初,铁路桥隧大修以手工作业为主。1954年齐齐哈尔桥梁大修队在绥佳线汤旺河
大桥施工中首次使用混凝土搅拌机。1957年在平齐线嫩江大桥加固和除锈作业中全部使用风
动工具。在桥梁基础施工中开始使用钻孔桩技术,齐齐哈尔工务大修队1967年在白阿线99公
里钻孔桩施工中,改用卷扬机和冲爪锥取代了人力。1969年富嫩线79公里桥梁大修,购置轨
行式蒸汽吊车,用以吊装构件和装卸材料,并利用抓斗进行基础开挖。牙克石桥隧大修队从
郑州铁路局调入架桥机一组。在嫩林线西罗奇2号隧道大修施工中推行喷锚技术。嗣后于198
2年,又组成喷射混凝土作业车,按集料、搅拌和喷射混凝土的工序,分别组织搅拌机、高压
水罐、空气压缩机、喷射机,形成一整套联动线,使西罗奇2号隧道大修施工进度提高9倍。
1985年末,齐齐哈尔第二工程处有桥隧机械设备128台。哈尔滨线桥大修基本实现机械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