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信电线路
(一)架空明线 1901年2月—1902年1月,中东铁路共修通通信电线路2426.6公里。全
部电线路采用素材电杆(未经防腐的木质电杆)和铁线。
1925年3月—1930年3月,中国自建的穆棱、洮昂、鹤岗、呼海、齐克等铁路共修通通信
电线路709.5公里。均采用素材电杆和铁线。
伪满铁路时期,从1932年修设拉滨线通信电线路开始,到1944年修通墨霍线嫩江—绿神
站间通信电线路为止,共修通通信电线路2103.6公里。并在修建新线的同时,整修和加强滨
绥、滨洲、长滨、滨北、平齐等线通信电线路。素材电杆大部分更换为油浸电杆,干线增设
硬铜线。
1946年1月,苏联红军在拆北黑线的同时,拆走了该线通信电线路的主要设备。
1947年,黑龙江省合江专署和哈尔滨铁路管理局联合修建佳富线及其通信电线路,采用
素材电杆、铁线。1948年1月1日交付使用。新中国建立后,除改造旧有通信电线外,新设通
信电路已部分采用水泥电杆(1975年,密东线通信电线路大修时开始)和钢芯铝绞线、铜线
。至1985年止,哈局通信电线新建及大修情况见下表:
1985年,哈局管内铁路架空明线共有6425.3杆路公里①(①沿电杆走向所形成的电线路
公里数谓杆路公里。)(省界内为5042.9杆路公里)。此外,还有长途通信分歧电线路②(②
电线路中在某一点分出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电线路为分歧电线路。)164杆路公里,地区通信
电线路274.3杆路公路,站场通信电线路229杆路公里。
(二)电缆 新中国成立前,省内铁路长途通信电线路除莲江口—佳木斯站间有一小段
过江电缆外,皆为架空明线。
新中国成立后,省内铁路逐年修设电缆。1961年,省内3个铁路局共有通信电缆220.5公
里。其中,地区通信电缆201.6公里,进局引入电缆18.9公里。1966年,哈、齐两个铁路局
共有通信电缆400.7公里。其中,地区通信电缆337.9公里,进局引入电缆62.8公里。根据
国家有关文件规定,为防止口岸站通信泄密,1973年,在滨绥线宽沟一绥芬河站间7.258公
里埋设通信长途对称电缆。1975年8月,长滨线哈尔滨—陶赖昭站间123.5公里开始埋设小同
轴大综合通信电缆,1982年投入使用。1975年,鹤岗线大陆—鹤岗站间8.513公里埋设长途
高频对称电缆。1976年,滨绥线哈尔滨—玉泉(通讯二站)站间73公里开始埋设长途通信对
称电缆。1978年佳富线佳木斯—东佳木斯站间7.280公里、福利屯—双鸭山站间11.8公里埋
设的长途通信电缆交付使用。1978年,齐齐哈尔—昂昂溪站间30公里开始同沟埋设四管小同
轴通信电缆及长途电缆,1980年交付使用。1983年,滨洲线哈尔滨—齐齐哈尔站间开始埋设
小同轴大综合通信电缆。1985年6月,哈尔滨二水源—江北后汲家(三号井)间敷设松花江水
线电缆。年末,哈局管内共有通信电缆2701.75公里(省界内为2423.123公里)。其中,长
途通信电缆439.448公里(省界内为399.515公里),地区通信电缆1375.984公里(省界内
为1165.990公里),进局引入电缆338.818公里,站场通信电缆547.5公里。
二、长途通信设备
(一)电话 1946年人民政权接管铁路时,哈局只有日本产M型、C型三路载波电话端机
23端,增音机3部,并有少量人工长途台。长途通话全部由电话所人工接转。1948年,电务职
工为支援解放战争,积极修旧利废,相继开通齐齐哈尔—彰武、哈尔滨—齐齐哈尔、齐齐哈
尔—博克图、齐齐哈尔—海拉尔间三路载波机,发挥指挥运输通话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开
始全面修复通信电线路。引进苏联与东欧等国载波机,重新构成以铁路局为中心的局通信枢
纽,以铁路分局为中心的通信分枢纽,以及端站电话所组成的长途通话网。1950年,中长铁
路管理局安装民主德国产ME—8型八路载波机、苏联产OB—3型三路载波机及匈牙利产BTO型三
路载波机,构成长途载波回线。1953年,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运输业务联系
通话量增加。齐局电务试验室工程技术人员试制成单路载波机,在齐齐哈尔—佳木斯间开通
试用。哈局电务试验室施颂平、徐棣等设计安装长途自动电话,在哈尔滨—沈阳间开通使用
。1958年,电务职工大搞技术革新开展话路翻番活动。哈尔滨通信段,佳木斯、绥化、北安
、南岔等电务段自制三路载波机。哈尔滨、齐齐哈尔电务器材修配厂自制十二路载波机。各
电务段自装长途自动设备,增加长途回线。1959年,哈局电务试验室提出在架空明线上开二
十四路载波机技术方案,并与哈尔滨电务器材修配厂配合生产,在哈尔滨—绥化间开通试用
。齐局电务试验室与齐齐哈尔电务修配厂试制十二路载波机,在齐齐哈尔—白城子间开通使
用。1960年,哈、齐、牡3个铁路局20个区段广泛采用十二路载波机,开通大量长途自动电话
。1961年,3个铁路局共有人工长途台71座席(电话接线员座位)。1964年齐齐哈尔电务修配
厂生产加有带外长途自动的三路载波机;1966年试产加有带内长途自动的晶体管三路载波机
,但元件质量低,整机性能不稳定。1968年,哈局安装上海通信工厂685型和701型十二路载
波机。是年哈、齐两个铁路局人工长途台增至174座席;翌年载波电话端机发展到166端,其
中十二路36端,三路103端,单路17端,载报机10端;这一年,齐齐哈尔—北京间长途自动电
话开通使用。1973年,哈、齐两铁路局人工长途台发展到210座席。哈局管内开始安装长辛店
通信工厂产CZ型晶体管长途自动接续机。1974年12月,齐局第一对微波通信车投入使用。19
75年哈、齐两铁路局载波电话端机发展到385端,其中十二路116端,三路269端。1978年,人
工长途台增至250座席。1980,齐齐哈尔—昂昂溪站间装设ZDT—300路载波设备,开通音频话
路60路。齐齐哈尔—昂昂溪站、哈尔滨—玉泉站(通讯二站)间在对称电缆中,哈尔滨—双
城堡、三岔河—陶赖昭站间在小同轴大综合电缆中,开通十二路电缆载波机。1981年,省内
铁路在架空明线上开通中程十二路载波机及高十二路载波机。1985年哈局管内有载波电话端
机388端,其中,高十二路9端,中程十二路14端,十二路121端,三路244端,构成载波路端
电路758条;有长途通信通道2185条、长途自动接续机149台,铁路局对铁道部、对友邻铁路
局、对本局各铁路分局,本局各铁路分局对主要地区,全部构成长途自动电话网;有人工长
途台275座席。
(二)电报 1901年,中东铁路始有铁路电报,用以办理行车。当时采用的是有线电报
,传输线路为架空明线,使用莫尔斯电报机。伪满铁路时期,有线电报全部改为音响电报机
,采用龟甲型继电器,传输线路为幻影回线。
1949年,哈局共有电报机303台。机型有莫尔斯电报、音响电报、无线电报和载波电报,
以音响电报为主。1950年,中长铁路管理局使用苏联产巴夺电报机。此种设备沿用到1958年
。1959年7月1日哈局管内使用51型电传打字电报机;1960年采用九五式振荡电报机,解决线
路漏电时通报困难的问题。1961年,哈、齐、牡3个铁路局共有载波电报机15台,人工振荡电
报机和单路话夹报(电话夹带电报)及八路、十六路、四十八路载波电报机,并在主要电报
所间采用电传打字电报机。1969年有载报机10端。1972年共有电传打字电报机25台,主要电
报所干线电报全部使用电传打字电报机。1975年,有载报机15端。1979年,哈尔滨、齐齐哈
尔电报所使用中文译码机和复印机,代替人工译电和复写油印工作。1981年,省内铁路采用
人工电报交换机,减少电报中转作业。1983年10月,哈局枢纽电报所通达牡丹江、佳木斯、
齐齐哈尔、海拉尔、加格达奇、伊图里河铁路分局电报所,各铁路分局电报所通达管内各电
报所,形成两级辐射式普报网。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海拉尔铁路分局采用BJ—Ⅱ型
电报交换机,构成较完整的分局确报网①(①确报网,即:铁路编组站、区段站或调度所及时
将列车编组顺序、车型、车号、载重、到站等内容向前方编组站或区段站正确报告所形成的
网络)。同年,齐齐哈尔通信段利用ZXJX—Ⅲ微型系统计算机完成电报四码输入和汉字输入、
发报受理、到报译电、纸带输入、原稿存储、电报查询、纸带凿孔等电报工序。1984年,铁
道部引进日本产OKIFA—7700型传真机,在铁道部—哈尔滨间使用。1985年10月,哈尔滨铁路
分局确报所由铁路局电子计算中心和电务部门配合试用TOP—10系统计算机,配以自制集中器
,受理长春、安达、一面坡、绥化、南岔等方向列车确报。同年,哈局对各铁路分局增开日
本产7700型高速传真电报机。年末,哈局管内有载波电报机161台,其中,四十八路3台,十
六路4台,八路19台,四路和单路话夹报135台;构成电报电路118条(干线电报路2条、载波
报路5条,
局线电报路25条、载波报路86条);有电传打字电报机363台、传真电报机35台、电报交
换机16台、电报译码机5台;振荡电报机还存在25台。
三、地区通信设备
中东铁路初期,只有管理局所在地和较大地区设电话所,总机为磁石式交换机,分机为
磁石式电话机。1910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在哈尔滨设中央自动电
话局。1925年,呼海铁路局在松浦设立电话室,设两个百门磁石式电话交换机。1933年满铁
在齐齐哈尔安装ST型600门自动交换机,在5处共设350门磁石式电话交换机;1934年在2处各
安装ST型200门自动交换机,在1处安装日本产富士200门自动交换机,在12处共设1700门磁石
式交换机。1935年在4处共设250门磁石式交换机。1936年在哈尔滨安装ST型1200门自动交换
机,在5处共设510门磁石式交换机;1937—1945年在12处共设1120门磁石式交换机。
由于战争破坏,1946年人民政权接管铁路时,省内铁路只剩有10余处电话所。除哈尔滨
、齐齐哈尔两地区为自动电话外,其他电话所均为磁石式交换机。随着铁路的修复,各地区
电话所逐步恢复和发展。1958年,绥化、南岔电话所安装国产49型步进制200门自动交换机。
1959年,牡丹江电务段安装47型步进制1000门自动交换机。1962年12月,齐齐哈尔通信段安
装47型步进制1600门自动交换机。1963年12月,哈尔滨通信段安装47型步进制1600门自动交
换机。1963年12月,哈尔滨通信段安装47型步进制2000门自动交换机。1965年,哈、齐两局
共有电话所73处,总容量15405门,较1949年增加4倍。其中,自动交换机25处,10585门,占
总容量68.7%;共电制交换机4处,560门,占总容量3.6%;磁石式交换机44处,4260门,占
总容量27.7%。1969年,哈局在中间站大量发展小容量纵横制自动交换机。1972年,齐齐哈
尔电务修配厂姚盘等工程技术人员研制齐局第一台120门准电子自动交换机在大庆使用。哈局
在康金井、龙镇、庆安等站安装南昌铁路局电务器材厂产30门准电子自动交换机。1980年,
绥化电务段安装1000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哈、齐两局开始采用按键式自动电话机。1984年
,哈尔滨地区开始采用云南电信器材厂产“1十1”市话载波机。1985年,哈尔滨电务段安装
2000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哈局哈尔滨第一工程处第二工程段安装哈局第一台集团电话(北
京无线电三厂产)。年末,哈局共有自动室105处(省界内为89处),总容量32167门(省界
内为26697门)。其中,纵横制66处,16897门,占总容量的52.4%;步进制11处,11480门,
占总容量的35.7%;电子及准电子制20处,3290门,占总容量的10.4%;磁石式及共电式8处
,500门,占总容量的1.5%。
四、专用通信设备①(①专用通信设备是铁路内部专供运输指挥、办理行车、旅客服务、
维护设备、抢修事故灾害等用的通信设备,般是单独电路,不与长途、地区通信相连。)
专用通信设备包括:干线、局线调度电话;干线、局线会议电话;各站、养路电话及车
站通信设备;站场扩音设备及旅客扩音设备;列车广播设备及列车无线调度电话。
(一)干线、局线调度电话 1946年,省内铁路共有调度总机29部,都是伪满铁路遗留
的日式机械选号设备。
1950年,省内各铁路管理局和铁路运输分局都装设列车、货运调度电话总机,构成管理
局和分局管内列车、货运调度电话网。1954年起,省内铁路采用长辛店通信工厂产仿苏CBД
—5型调度总机和分机,逐步代替日式调度电话设备。1958年1月,铁路分局改为办事处,列
车调度集中到铁路管理局指挥,对
电路较长的列车调度电话采用载波遥控;对货运繁忙的车站专设计划调度电话;对东北
铁路办事处设干线调度电话。1963年,铁路分局恢复,列车、货运调度总机又移至各铁路分
局,重新构成分局一级的列车、货运调度电话网。1974—1976年,省内铁路列车、货运调度
电话,计划调度电话,局调度电话先后全部更新为音频调度总机及分机。铁路局调度电话电
路及铁路分局管内部分调度电话电路用载波电话传输。较大地区同一调度回线上有几个分机
的处所装设音频调度电话汇接分配器。
1985年,哈局客运调度对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铁路分局构成客运调度电
话系统。各铁路分局交接口装设调度电话连接器。年末,哈局共有音频调度总机166台(省界
内为142台),分机1761台(省界内为1449台),汇接设备35台(省界内为33台)。
(二)干线、局线会议电话 1949年,哈、齐两铁路局在管理局、铁路分局和较大地区
装设会议电话25处,作为管理局向铁路分局、主要站段传达指示部署工作使用。
50年代,哈、齐两铁路局逐步在各一、二等车站都先后装设会议电话分机,铁路管理局
和铁路分局都设电话会议室。1963年,哈、齐两个铁路局共装设会议电话总机22台,分机15
8台。铁路局能对铁路分局、主要站段,铁路分局能对主要站段召开电话会议或广播大会,并
能接入铁道部召开的电话会议或广播大会。
1970年以后,哈、齐两局开始采用晶体管会议电话设备,到1978年,哈、齐两铁路局及
其各铁路分局全部更新用长辛店通信工厂产BDH型会议电话总机。汇接的中间站也装设会议电
话总机。各一、二等站段均装设会议电话分机。开通四线制对讲。铁路局对铁路分局设专用
会议电话电路。较大地区铁路文化宫、俱乐部均装设会议分机和扩音设备,作为召开全体职
工广播大会之用。
1985年,哈局有会议电话总机102台(省界内为82台)、分机909台(省界内为754台)、
汇接机10台,组成铁路局、铁路分局会议电话网。
(三)列车无线调度电话 ①(①列车无线调度电话是专供列车调度员、车站值班员与运
行中机车司机随时通话的无线通信工具,对保证行车安全,有效地指挥列车运行,起着重要
作用。)1976年,长滨、滨北、平齐、滨洲(哈尔滨—羊草站间)线安装车站电台88台。哈尔
滨、三棵树、绥化、齐齐哈尔、
昂昂溪机务段机车上安装机车电台193台。哈尔滨铁路分局各调度台,齐齐哈尔铁路分局
平齐线调度台,长滨、滨洲(哈尔滨—羊草站间)线安装济南铁路局电务修配厂产有线、无
线转接设备46台。是年,哈、齐两铁路局列车无线调度电台运用公里占营业公里比率为5.6
%。1978年,滨洲线安达—高台子站间安装车站电台60台,齐齐哈尔、昂昂溪机务段机车上再
安装机车电台110台,哈、齐两铁路局列车无线调度电台运用公里占营业公里
比率增至11.9%。1981年,由于设备质量达不到规定效果,上述有线、无线转接设备拆除。
1983年,齐北和富嫩线安装车站电台28台、长辛店通信工厂产专用通道双音频呼叫有线和无
线转接设备30台。齐齐哈尔机务段机车上再安装机车电台21台。1984年,哈局列车无线调度
电台运用公里占营业公里比率提高到19.8%。1985年,绥佳线绥化—南岔站间安装车站电台
24台。哈尔滨、三棵树、绥化、南岔机务段机车上安装机车电台127台。哈局共装有列车无线
调度电话、车站电台136台,机车电台320台。到1985年末,安装无线列车调度电话的线路累
计2053公里,占哈局营业里程的32.9%。
(四)养路、各站、电务电话 新中国成立初期,哈、齐两铁路管理局管内养路、各站
电话和不设路牌闭塞机的站间行车电话,都是伪满铁路遗留的日本产壁挂式磁石电话机;设
路牌闭塞机的站间行车电话直接设在闭塞机上。养路、各站电话为五枚磁石式;站间行车电
话为三枚磁石式。电话所呼叫为一长,分机间呼叫为不同点、长音响组合。养路人员、运转
车长在区间呼叫时,使用挂线杆和携带电话机。
50年代,铁路干线和新线均采用国产机械选号式养路、各站电务电话总机和分机。养路
、各站电话回线每隔1.5公里柱上设一处接线盒。养路人员、电务人员、运转车长在区间呼
叫时,使用柱上接线盒和携带电话机。1976年起,省内铁路大部分区段增设电务专用电话。
沿线通信、信号工区均加入电务专用电话回线。1978年,省内铁路养路、各站电话全部更新
为音频选号式。1985年,哈局共有养路、各站电话总机248台(省界内为186台),分机3473
台(省界内为2842台)。
(五)站场电话 1949年前,省内铁路车站只装有扳道电话和站场专用电话,全是日本
产壁挂式磁石电话机。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换为国产磁石式电话座机。1954年,较大车站装设共电式站内调度
电话总机、扳道电话总机与分机。1971年,齐齐哈尔站装设6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总机。1972
年起,较大车站值班员室、编组作业繁忙的车站调度员室、调车区室装设电话集中机,将列
车调度电话机、站间行车电话机、扳道电话机、车站调度电话机等全部集中装在集中机内,
改变了车站值班员、车站调度员办公桌上好多台电话机的状况。1973年,牡丹江站安装60门
纵横制自动电话总机。1984年、1985年,三间房、哈尔滨站分别安装2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总
机。1985年末,哈局装有电话集中机1162台(省界内为992台)。
(六)客运及站场扩音设备 1949年前,只有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滨江、佳木
斯、绥化、北安、林口站设有客运广播设备,作通报旅客上下车、进出站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客运繁忙车站逐步装设国产客运扩音设备。1954年铁路编组作业繁忙车
站安装站场扩音设备,1975年装设扩音对讲电话。在站场内装有一定数量通话柱和扩音器,
车站值班员、信号楼值班员随时可以与机车司机、调车人员通话联系行车及编解作业事宜。
此种设备很快发展到列检扩音对讲、机务段扩音对讲。1985年,哈局客运扩音设备发展到32
9部(省界内为319部),站场扩音设备发展到126部(省界内为79部)。
(七)列车广播设备 中东铁路、伪满铁路时期,铁路旅客列车上没有广播设备。
1949年4月19日,齐齐哈尔—沈阳南站间53/54次直通旅客列车车厢内均安装了广播设备
。1950年,长途旅客列车开始安装列车广播机,预报站名,组织旅客上下车,宣传党的方针
政策和旅行常识,活跃旅客旅途文化生活。此时列车广播机多为各电务段自行改造的扩大机
。1958年,改用杭州产立式40瓦列车广播机。1960年,改用卧式列车广播机,并配备录音机
。1975年,采用长辛店通信工厂产收、扩、录、放四用晶体管列车广播机。
1985年2月,哈尔滨—北京站间17/18次特快列车试装一组闭路电视及列车电话。年末,
哈局长途旅客列车全部安装上列车广播机,共装用189组。
五、通信业务
(一)普通电话、电报 中东铁路时期,铁路电报、电话业务量很少,没有完整的管理
规章制度,铁路电报电文使用俄文。伪满铁路电话、电报业务受日籍职员控制,沿线电信员
由站务员兼。铁道局设交换所(今电话所)和电信所(今电报所)。长途电话及大部地区电
话均为人工交换。电报电文使用日文。
1946年9月绥化铁路分局设报话股,负责管理电报、电话业务。同年11月,取消日文电报
,改用1925年中国四洮铁路黄亭山和宫德源创造的国音电报,用注音字母拼音电码。1948年
,齐齐哈尔铁路管理局电务处报话股史汉武在齐齐哈尔职工学校任教期间,课余学习老解放
区文字改革工作者张雁著《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结合铁路电报,认为新文字比注音字母
优越,便于拍发和译电,可以在铁路电报中应用。1949年3月9日,齐齐哈尔铁路管理局齐齐
哈尔—白城子间试用新文字电报码。试用中,受到东北铁路总局领导赞许,调史汉武到总局
电务部进行铁路电报改革工作。10月19日,东北铁路总局公布《东北铁路新文字电报试行办
法》,全面试用新文字电报。1950年2月1日,东北铁路正式使用新文字电报。5月1日,中长
铁路管理局设电话所34处、电报所63处,有电话员479名、电报员450名。同年,中长铁路管
理局使用苏制巴夺电报,在哈尔滨电报所接通苏联赤塔与中国沈阳、大连间巴夺电报,供苏
方用俄文通报。苏联专家保俩果瓦(болягова)和节布达多瓦(Дебудаду
ва)培养出中国巴夺电报员20名,改用拉丁字母开通中文巴夺电报。苏联专家阿.依瓦诺
夫(A·Иванов)推行“集户呼唤法”,将通话票按种类和受理先后编成组,双方电话
员利用1次通话的首尾间隙,预告对方,通过对方预告用户做好通话准备,使日间干线运用率
由72%提高到93.6%。1951年4月,根据苏联专家考斯金娜(Kошдинна)建议,中长铁
路管理局推行《电报机上日志》和电报员工作统计卡片制度。《电报机上日志》变过去到报
、转报、检报统计封数为各回线统计词数、记载回线障碍及修复时间,及时分析各回线通报
情况,使电报滞留时间由17.9分缩短为9.1分。电报员工作统计卡片制度,按十字词计算完
成任务,与确定电报员技术等级和工作任务标准比较,分析电报员完成任务情况,提高电报
员劳动生产率,减少电报差错和事故件数。是年10月,铁道部在全国铁路推行《电报机上日
志》。1952年,中长铁路管理局将业务量少的电报所、电话所合并组成7个联合报话所,节省
5名电报员、8名电话员。哈局1953年3月16日制定《长途电话通话办法》,规定通话等级和通
话时间限制。6月25日制定《电报业务办法》,规定电报等级,限制每个等级的电报必须送达
收报人手中的时间,每封电报电文词数和收报人数,发报、到报、转报的电报所数。同年,
齐局电务处李树荣等提出《单呼集送法》。针对铁路电报“一发多收”特点,由枢纽电报所
1人拍同文电报,有关收报电报所同时抄收,减少重复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在50年代繁忙
的铁路电话电报业务中,哈尔滨通信段电话员蔡玉琴创造长途通话快速操作法;齐齐哈尔通
信段电报员丁家珍创造10万个十字词无差错优异成绩。1956年,铁道部授予蔡玉琴、丁家珍
全国铁路先进工作者称号。
1958年国务院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以后,全国铁路电报改用汉语拼音电报。1960年,
牡丹江铁路局推广牡丹江电话所“五不、六联系、七知道”先进工作方法。即不计较言词、
不埋怨对方、不挑人手、不计较回线、不分收发线,主动协作,快接快转;上班联系、下班
联系、随时联系、台间联系、要不通的电话多联系、回线故障与邻所联系,大搞迂回,千方
百计接通;知道用户室内有几台电话、知道用户邻近电话、知道主要领导姓名、知道主要领
导说话声音、知道用户经常到什么地方去、知道用户通话规律、知道主要用户工作和学习时
间。1965年,齐局昂昂溪电话所创造“双手操作,双耳监听”苦练基本功经验。1968—1970
年,哈、齐两局的各级报话监察被撤销,电报、电话业务一度无专人管理。1972年,由于汉
语拼音电报对方言和同音异字难于解决,交通部决定全国铁路统一改用四码电报。省内铁路
各级报话监察逐步恢复。1984年,齐齐哈尔通信段吴靖和伊图里河电务段王景波获全国铁路
无线电报赛团体第二名。1985年11月,哈局与7个铁路分局间开办传真电报业务。同年,绥化
电务段电报员张云杰在铁路分局、铁路局、铁道部举办的15次技术表演赛中,11次获得第一
名,创出汉语拼音发报267字/分、数码发报312字/分的优异成绩,被铁道部授予全国铁路
青年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二)确报电报 新中国成立初期,省内铁路用电话确报,前方编组站或区段站据此提
前做好作业计划,提高编解作业效率。但这种用电话确报办法容易产生差错,也不易及时。
1955年,齐局在齐齐哈尔—白城子、齐齐哈尔—安达站间试办电报确报。确报电报所设
在车站调度室或车号室附近。1956年起,省内铁路各主要编组站、区段站间相继开办列车确
报电报业务,开展“车开报到”活动,缩短电报滞留时间,并增开编组站对铁路分局调度所
的列车确报电报业务,使编组站列车编组计划和调度所车流组织计划紧密配合,加速车辆周
转。1972年,哈、齐两铁路局管内共有确报所22处,确报报路18条,每年业务量达到144万多
封。1975年,铁道部公布《电传确报工作程序和通报方法》,确报工作效率有了新的提高。
1985年10月,哈尔滨铁路分局确报电报所试用TOP—10型电子计算机受理各方向发到的确
报,自动译码,并按空重车和方向别分类打印,进一步方便调度所工作,也为全局列车确报
信息交流和联网打下基础。年末,哈局共有确报电报所27处(省界内为22处),确报用电传
打字电报机65台(省界内为55台)、电报交换机4台、自动发报机15台、凿孔机14台。全年业
务量达338万多封,较1972年增长1.3倍。
(三)国际联运电报 1954年,铁道部制定《国际客协及国际货协参加者使用铁路通信
设备办理公务电报规则》。1965年10月,铁道部重新修订有关规定,哈、齐两铁路局执行这
些规定开办国际联运电报业务,加强国际联运电报管理,维护中国通信声誉。
(四)通信收费 1950年5月,中长铁路管理局公布《电报电话收费办法》。规定凡是单
独计算盈亏而其支出不构成铁路运输成本的单位,使用铁路电报电话都要收费。
1958年“大跃进”开始,认为“铁路内部单位不必多此一举”,电报电话收费办法中止
。
1979年10月15日,铁道部公布《铁路电报电话收费办法》。规定从1980年1月1日起,凡
支出不构成铁路运输成本的铁路单位使用铁路电报电话照章收费。1980年6月20日,铁道部修
改此办法,取消电报收费,同时规定了电话收费的不同标准。1983年,铁道部公布《铁路电
话业务规则》。1985年,哈局发出《关于电话收费及业务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路内收
费单位和加强管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