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维 修
通信信号设备维修制度的演变,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成中东铁路至1950年,实行
设备故障修理制度。第二阶段是1950年至1979年,实行技术作业过程表(检修工作计划表)
,制订通信信号设备大、中维修工作范围,建立预防为主的维修制度。第三阶段是1979年以
后,在预防维修的基础上,建立电务段检修基地,实行入所修为主,减少现场修的维修制度
。
一、故障修
中东铁路、伪满铁路及东北解放初期的人民铁路,均实行电务设备发生故障后进行修理
的制度,辅以不定期检修和季节性维修。季节性维修做信号基础培土,通信电线路除草培土
,转辙装置注油、清扫、调整等工作。以上维修、修理工作全部由信号工区、通信工区执行
。
二、预防修
1950年5月,中长铁路管理局电务设备维修实行技术作业过程表。把工区或机械室经常维
修工作按固定维修周期编入“月表”,把季节性维修和重点维修工作按年度计划编入“年表
”。技术作业过程表是工区生产活动的主要依据。月表所安排的检修日期,不准任意变更,
遇有特殊情况,变动一天由工长批准,变动两天由领工员批准,两天以上须由电务段长批准
。对年表月度工作计划,若变更属于电务处掌握的重点维修任务,须报电务处批准。各工区
、机械室根据技术作业过程表进行维修。月表检修日尽量集中,留出处理故障和临时性工作
机动时间。通过技术作业过程的编制,把同一地区技术作业过程表中维修工时剩余较多的信
号、通信工区组成联合工区,组织工区人员学习掌握第二技术。1950年6月,铁路电务系统开
展标准站和标准电线路活动,组成包修组,对电务设备不分修程实行逐段逐站修。1951年,
按照铁道部规定将电务设备划分大修、中修、维修3个修程。1953年,哈、齐两铁路管理局均
成立通信中修队,实行通信中修;成立信号修理队,实行信号逐站修。1956年,省内铁路实
行信号设备和通信电线路大修。1962年6月23日,铁道部根据电务设备修理周期长短、工作量
大小、投资多少,公布电务设备大、中修工作项目、范围及年限,省内铁路电务设备即按此
规定办理。同年,各电务段相继成立信号检修所,负责电气器材和技术上比较复杂的电气信
号设备的测试检修工作。1963年2月6日,铁道部将技术作业过程表改名为检修工作计划表。
三、入所修
随着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铁路电务设备不断更新和增设,在列车密度不
断增加的运输线上,仍然沿用检修工作计划表规定的检修周期在现场进行维修已不适应。因
为由于检修次数频繁,不仅对运输干扰大,而且能利用的列车间隙时间短,抢时间紧张作业
,容易忽视质量,造成事故。加之现场作业条件差,使用的工具简单,不易根除设备缺点,
不易做到通用化、标准化。1972年,哈尔滨、绥化、南岔电务段成立自动闭塞检修所,将定
期轮修自动闭塞组匣、接收器、发送器及故障设备带到所里进行入所修。1976年,鸡西电务
段修配工区将电锁器、锁闭器、电动转辙机等可替换的信号设备整机更换下来,带回修配工
区修理,提高设备修理质量,使设备达到通用化、标准化。
1979年5月,铁道部在鸡西电务段召开全国铁路信号修配工作现场会,作出改变维修方式
、加强检修基地建设的决定。会后,鸡西电务段将修配工区改为信号修配所,变现场维修为
入所修,实行整机轮修。信号工区只做日常检修和故障处理。1980年1月,哈局推广鸡西电务
段经验,当年全局就有970台电动转辙机(占全局总数的43%)入所轮修。此后,鸡西电务段
制订《信号器材入所修程序及工艺标准》与《信号修配所管理办法》;各电务段通信测试组
相继改为通信检修所,实行专用通信设备入所轮修。11月,铁道部在鸡西电务段召开信号修
配所会议,明确提出维修工作改革方向和加速检修基地建设的要求。1981年,哈局各电务段
普遍建立检修基地,成立“三所(信号检修所、通信检修所、信号修配所)、二队(信号中
修队或信号修理队、通信中修队)、一室(信号试验室)”,实行“三修(日常检修、定期
轮修、重点整修)、一测(定期测试)”制度。1982年哈局各电务段成立无线列调检修所和
机车信号检修所,连同上述三所成为“五所”。
1984年3月,哈局将机车信号中属于机车上的设备移交机务部门管理,机车信号检修所只
保留机车信号地面工区。实行入所修为主,减少现场修的维修制度,使哈局电务设备质量综
合合格率,1984年同1981年比,信号由90.7%提高到95.9%,通信由89.9%提高到94。3%。
电务设备质量提高后,日常检修次数减少了,每次工时缩短了,因维修影响运输时间减少了
。全局1984年减少联锁道岔检修时间91968小时,车站通信设备检修时间每年每站减少47.5
小时。1985年,列车无线调度电话、机车信号地面设备也纳入轮修范围,信号及主要行车设
备日常维修实行日巡视、月检查、季检修、年整治制度,并逐步安装报警监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