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防 洪

  一、防洪组织
    从1950年起,省内各铁路管理局在每年汛期前发出通知,要求做好防洪抢险准备工作。 在汛期成立防洪指挥部,铁路管理局长任总指挥,主管工务、运输的副局长任副总指挥。下 设防洪抢险办公室,负责防洪抢险日常具体工作。各铁路分局成立防洪指挥分部。各工务、 工程、大修段(队)成立抢险大队。各级防洪指挥部,各抢险大队、材料厂、采石场,均由 6月1日起开始防洪值班。有关业务部门按职责分工做好防洪抢险工作,工务部门负责线桥设 备状态的检查,按期完成防洪工程和病害整治工作,控制汛期灾害地段和进行雨前、雨后、 雨中检查,派人看守危险地段;抢修水害地段经路;运输部门负责防洪抢险和复旧工程的人 员、机具和材料运输,及抢险备用车辆的调拔;机务部门负责向机车乘务员传达“汛期重点 危险地点一览表”和调度命令,在运行中发现险情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报告邻近车站和调度 ,调动发电车、救援列车参加水害抢险;电务部门负责按期完成防洪工程,参加水害抢险工 作;物资部门负责防洪、抢险和复旧工程料具的储备和供应;财务部门负责防洪抢险款源的 审批;生活、卫生部门负责抢修现场生活物资供应和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工作。
    各级防洪指挥部负责:对易发水害地段和处所全面检查,并将检查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向 各地省、市防汛指挥部汇报,取得领导和支持;会同水利部门对铁路附近水库、水渠状态和 流量进行调查,与地方单位签订抢险协议,建立联络制度。
    二、水害抢修
    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洪水灾害,比较严重的有:1932年6—8月,哈尔滨市降雨量达749毫米 ,占全年雨量的74%。8月12日,松花江沿岸农田淹没,民房冲毁,市内街道进水,滨洲线松 花江大桥水位高达119.20米(大连高程,以下同),桥北岗楼被冲走,第十七孔河床冲深1 3米,桥墩冲歪660毫米,危及桥梁安全。采取大量投石加固,保全大桥。同年秋,齐克线富 裕—新屯站间60—74公里,发生特大水害。当时降雨量最高达152毫米,路基被冲毁,行车、 通信全部中断,投入大量人力和物资修复通车。
    1951年7月下旬,滨绥线阿城—舍利屯站间、尚志—一面坡站间洪水淹没路基,通信电杆 被淹1.5米,接线盒全部浸泡水中。哈尔滨电务段阿城、尚志通信工区修复人员赶赴现场抢 修,剪断接线盒皮线,接通临时调度电话,保证行车指挥。
    1956年6—8月,第一、第二松花江和嫩江上游4次大面积连降暴雨,三江洪峰相会。8月 15日,滨洲线松花江大桥水位升到119.56米,达历史最高峰。松花江北岸农田大堤决口,江 水泛滥,浸泡滨洲线松花江大桥以北25公里铁路路基,有的地段水面距路基顶面仅差0.2米 ,滨北线新松浦站前水深5米,严重威胁运输安全。哈局局长等赴现场指挥抢险,对滨洲、滨 北线危险地段和松花江大桥重点桥墩采取石砌挡水墙,投石、投装土草袋加固护坡,经29天 恢复正常通车。
    1957年7月15—16日,齐北线北安—依安站间连降10小时大雨,江河水位骤涨,冲毁线路 10公里220米,冲移轨道4公里320米,依安站内水位超出轨面210毫米,损害桥梁3座、涵洞8 座。192公里560米桥水位超过梁底200毫米,零号桥台下游翼墙冲走,上游翼墙塌陷,桥台后 路基冲开12米,一号桥墩倾斜,河底冲深4.8米。电杆倾斜14根。依安、克山、郭家3个站部 分信号设备被冲坏,行车中断。铁路住宅受灾221户,职工及家属死亡8人。齐局在依安、北 安两地成立抢险指挥部,抢修7天,中断行车170小时,于22日恢复通车。
    同年8月,雨量集中,丰满水电站放流,又加台风影响,松花江洪水猛涨。8月31日、9月 6日,肇源、新松浦农田大堤相继决口,滨洲线路基4处下沉,路面过水,3处滑坡,15处管涌 ,滨北线8公里500米—20公里地段线路右侧浸水,路基渗漏。9月6日,滨洲线松花江大桥水 位达119.61米,再破历史最高峰。从9月2日起,滨洲线时有中断行车情况发生。哈局组织紧 急抢修,恢复行车。在滨洲线路基下沉路面过水地段,迎水面用装土草袋筑成50—60米长、 1—1.5米宽的护提,背水面用二层装炉渣袋作滤水层,上铺块右,修成护道,并派潜水员用 麻袋堵塞迎水面水下漏洞。在滨北线水害地段整修坡面,加固片石护坡,修筑防浪堤和护道 。
    1960年6月18日,长滨线三岔河—蔡家沟站间降5小时暴雨,雨量达175毫米,冲毁线路2 2处、涵洞1处,下行线中断行车17时44分,上行线中断行车96时29分,经抢修恢复通车。同 年8月,汤林线发生特大水害,冲毁路基,淹没站舍,线路旁水深2.5米。柳树—美溪站间8 8公里通信电线路全部冲坏,金山屯—苔青站间25公里通信电杆被冲走,沙山—美溪站间7个 站信号设备全部冲坏,全线行车中断。哈尔滨电务工程队党政领导率132名职工赶赴现场抢修 ,9月恢复南岔—伊春站间、10月恢复伊春站以远通信电线路。8月28日因暴雨集中和台风影 响,松花江与牡丹江洪峰汇合,在佳木斯附近出现特大洪峰,绥佳线松花江大桥水位达80. 63米,超过历史记录0.53米。桥梁左侧沿江大堤被冲开200米,江水直冲绥佳线369公里线路 ,冲毁2孔涵洞、75米正线,全毁莲江口码头线和石油线。哈局在莲江口成立防洪指挥部,组 织抢修,采取原木搭浮桥和用2艘载重50吨木船停靠决口上游,投放石笼、石筐,堵塞决口, 于9月5日恢复通车。
    1961年8月5—8日,当年第十三号台风侵入小兴安岭,汤旺河流域连降暴雨,伊春地区雨 量达120—140毫米,山洪暴发,淹没汤林线南岔—伊春站间线路57公里900米,冲断路基12公 里700米,冲毁桥涵19座,铁路房舍倒塌220栋,汤林线运输全部中断。铁道部和黑龙江省在 南岔成立汤林线抢修指挥部,动员铁路、林业、部队、农村各方面力量,日出2万人抢修,于 8月26日—9月17日逐段修复通车。
    1965年8月1日起,黑龙江省东部连续降雨。8月6日,受当年第十二号台风影响,穆棱河 上中游降暴雨,27个小时降雨量达100—200毫米,河水猛涨,暴发该河有水文记载以来第一 次最大洪水。穆棱站附近水位10小时内上涨6米。洪水冲垮穆棱森工局13道拦木梗,2万多立 方米原木顺流冲下,严重破坏跨越穆棱河的5座铁路大桥和桥头路基。滨绥线427公里大桥第 六—九号孔冲毁。城鸡线10公里大桥桥头路基冲开45米,24公里大桥第七号墩受冲倾斜283毫 米,桥头路基冲开120米。林密线74公里和105公里大桥桥头路基冲开450米和200米。城鸡线 4一59公里一带水深2—4米,线路路基普遍被淹,通信电线路冲毁10公里,17个站区房屋建筑 遭受破坏,梨树镇站运转室进水深2.2米。哈局党政领导赶赴现场,成立抢险指挥部,调动 大修、工程、工务、电务等部门职工,分段抢修线桥和通信信号设备。在5座大桥桥头路基缺 口处分别采取架设木排、轨束梁、便桥投石、修筑透水路堤和便线卸石抬道办法抢修通车。 此次水害中断滨绥线牡丹江—绥芬河站间行车163小时,中断林密线行车825小时。
    1969年8月,嫩江流域连降暴雨,雨量达300毫米,江水骤涨。9月2日2时,大昂坝(江堤 )决口5处,洪水直奔滨洲线,冲刷路基。23时20分冲毁滨洲线275公里87—362米路基,滨洲 西部线运输和通信全部中断。省内军民共同抢修,沈阳军区调来舟桥部队支援,投石堵口, 架设便桥29天后全部恢复正常通车。
    1981年8月,牡佳线连降大雨,山洪暴发。11日,541公里840米处3.5米拱涵流量猛增, 路基被洪水冲刷,出现深20米长50米缺口,造成921次货物列车颠覆重大事故。机车乘务员死 亡2人,2台机车、16辆货车掉进缺口,2辆货车脱轨。哈局成立抢修指挥部,当地驻军和政府 积极支援,经13个昼夜抢修,修筑便线通车,直接损失125万元。
    1985年7月,伊春地区遭受严重水害。16日7时40分,伊春站全部信号设备水淹不能使用 ,中断行车。伊春电务段通信电源室水深1.5米,铁路住宅86户被淹。伊春电务段职工积极 抢修,将蓄电池搬到楼上,于17日18时恢复通车。同月19日17时40分,滨洲线博克图站遭水 害,水深1米,11台电动转辙机和全站轨道电路失效。博克图电务段54名职工连夜抢修,于2 0日17时全部修复。8月11—15日,滨洲西部和绥佳、汤林、鹤岗、鹤北线一带雨量超过100毫 米,山洪汇集,江河水位骤涨,铁路线桥设备遭受严重破坏,先后断通48次。15日3时20分, 绥佳线上行335公里638米桥墩台被洪水冲倾斜,中断行车。同日3时45分,1310次货物列车行 至绥佳线213公里997米处,因桥头路堤冲开,列车尾部3辆货车脱轨。此次洪水灾害,全局在 67个地区,有1085栋、6681户、225261平方米铁路住房被水浸泡,有的倒塌,主体桔构遭到 严重破坏。铁道部拔专款1161万元,帮助省内铁路修复受灾房屋,重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