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长远规划编制
一、经济调查
经济调查是进行铁路建设和运输生产的重要依据。铁路在编制长远规划、年度运输计划
、基建大修计划等各项计划之前,都要进行详尽的经济调查,以达到运能与运量协调发展的
目的。
中东铁路专门成立了经济调查局,下设调查科、统计科、出版科、翻译科。俄国十月革
命以后,尤为重视东北地方经济的调查。重点是吉、黑两省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地质、气候
以及政治法律等。1922年该局曾出版《北满与中东铁路》一书,约50万字。另外还定期出版
中东铁路综合统计年刊。到1927年为止已出版5册。书刊中对中东铁路的西、东、南各铁路线
以及哈尔滨附近等经济吸引区内工农业分布情况、生产物分类和数量、可运物资比例、旅客
流动情况,均有较详尽的记载,成为中东铁路建设与运输生产计划的基础资料。
日伪满铁时期,把系统的经济调查列为企业经营的基础。在满铁会社设有“调查课、经
济调查会、东亚经济调查局、满洲资源馆”等组织,经常出版有关东北经济状况和各种统计
资料。各铁道局在总务课下设资料系,负责经济调查工作。除每年的运量调查之外,还进行
一次驿势调查(即车站及附近的经济调查),为规划运输业务提供依据。1938年开始的驿势
调查,历时2年完成,按线路写成驿势调查书,仅滨洲、滨绥两线就达243万字。
中长铁路时期,在管理局内设有计划统计处,在编制各项计划之前进行经济调查。在苏
联专家指导下,组成管理局、分局、站段经济调查组,对吸引区内各厂矿企业,机关学校进
行调查,了解经济资源、生产情况、人员流动状态,为编制运输计划提供可靠依据。中长铁
路结束后,哈、齐两局继续健全计划统计机构,坚持进行经济社会调查。
客流调查,一般采取重点调查和专题调查的方法。着重调查吸引区内城乡人口分布、工
矿企业和机关学校职工学生增减变化、基本建设施工队伍流动状况、旅游事业发展情况、长
途公路客运和市郊客流,以及农业收成、农贸市场等情况。结合日常掌握的客流规律进行综
合分析,编制旅客运输计划。1966—1972年客流调查因“文化大革命”动乱影响而处于停顿
状态。1973年哈、齐两局重新恢复了客流调查工作。
货源、货流调查,着重了解铁路吸引区内工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发展情况,摸清各厂矿
企业产量及销售方向,原材料、燃料需要及来源,为编制货物运输计划提供可靠依据。1958
—1960年受“大跃进”高指标大计划的影响,生产运输计划一改再改,给货源、货流调查工
作造成一定困难。1961—1964年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方针,调整了
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加强了计划管理,货源、货流调查工作又正常开展进来。
1966—1972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生产运输工作处于半计划或无计划状态,铁
路经济调查工作也随之停止。
1973年哈、齐两局恢复了货源、货流调查工作,重新整顿和健全了经济调查网,并修订
了经济调查办法。1984年哈局进一步加强了对经济调查工作的领导,把过去只着重货源调查
,改变为货源、货流并重,既调查产品产量,又调查产品流向,全面掌握生产企业的产、运
、销情况,为编制运输计划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
二、十二年规划(1956—1967年)
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铁路生产和建设从1953年开始建立远期规划。哈、齐两局
在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又根据铁道部下达的《1956至1967年新线建设、动力改革十二年
规划》,参照1952至1955年客货运量实际增长速度,预测了12年计划期内运量增长幅度,编
制了十二年技术改造规划。哈局规划指标:1967年货物运量将由1952年的2190万吨增长到61
95万吨,15年计增长182.9%,平均每年递增7.0%;旅客运量将由1952年的1865万人增长到
3800万人,15年增长103.7%,平均每年增递5.9%。十二年技术改造规划任务:将199个车站
站线延长;滨洲线(昂昂溪—牙克石间)、滨绥线(哈尔滨—牡丹江间)建成复线;改造哈
尔滨、牡丹江、昂昂溪枢纽站;降低滨洲线、滨绥线、哈长线区段线路坡度,使滨洲、滨绥
上行牵引3000吨,哈长(今长滨)线上行牵引4500吨;加固现有钢梁桥及墩台基础,使滨洲
、滨绥、哈长、滨北线桥梁荷载能力达到不低于中22级①(①(中国)铁道部在1951年颁布桥
梁载重标准,简称“中载重制”,当时载重能力最大的称中22级,小的称中18级。),其余不
低于中18级;更换重型钢轨925公里;改善曲线条件;将405组正线咽喉道岔改为苏联铸体锰
钢11号,其他到发线道岔改为10号,使列车通过直股辙岔速度达到70公里/小时;完成哈尔
滨至陶赖昭站间自动闭塞,并将139个区间改为半自动闭塞,支线全部改为电气路签闭塞;在
主要干线上配合1—5—1大型蒸气机车,把列车平均总重由1952年的1249吨提高到1967年的1
867吨;改善通信设备,开通滨洲线12路载波电话,使局、分局及主要编组站间的通话增加4
6%,长途回线的使用和接续逐步实现自动化,在干线上采用快速印刷电报及传真电报机。修
建新线,牙林线两条经路,一条由图里河经达赖沟、乌玛河延伸至漠河,另一条从达赖沟经
赤贝尔河至满归;伊加线由伊图里河经根河至加格达奇,与嫩林线接轨;嫩林线由嫩江经加
格达奇延伸至黑龙江边鸥浦;汤林线由伊春修至嘉阴;福安线(福前线)由福利屯修至饶河
县东安镇。
1957年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哈、齐两局在这一时期内货物
发送量已由1952年的2348万吨,增加到4166万吨,增长了77.4%,平均每年递增12.2%
。旅客发送量由1952年的1782万人,增加到3050万人、增长了71.2%,平均每年递增11.3%
,新建营业线389.2公里,对部分旧线进行了技术改造,扩大了枢纽区通过能力。这些,达
到和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要求和十二年规划前两年的预期目标,取得了新中国建立以来
最好的成绩。
1958年进入“大跃进”年代,铁路预计的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和铁路运量,都有大幅度
的增长。刚执行两年的十二年技术改造规划,因不适应而终止。
三、十五年“跃进”规划(1958—1972年)
在“大跃进”的思想指导下,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3个铁路局各自编制了1958—1
972年的十五年“跃进”规划。按照哈、牡两局规划,1972年货物发送吨数将达到16410万吨
(实际只完成4844万吨),15年增长3.8倍,平均每年递增11%;旅客发送人数将达到4832万
人,每年增长4.7%。从而将造成铁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需要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和新建工作
。十五年规划主要内容为:修建滨北线第二松花江桥。完成哈尔滨经绥化、兴莲到竣德站间
及哈尔滨经牡丹江至林口站间复线,林口至密山站间部分复线,兴莲、佳木斯至双鸭山站间
复线插入。完成南岔至兴莲站间、哈尔滨至牡丹江站间自动闭塞。改用大型蒸汽机车,使牵
引定数分别达到3000吨至3500吨。哈长线安装自动闭塞,实现电气化装备改用电力机车,牵
引定数提高到4000吨。在滨洲线、汤林线、佳富线及兴莲至佳木斯站间采用调度集中。修建
兴莲、绥化两站机械化驼峰调车场,扩建哈尔滨枢纽,新建王岗至孙家站联络线及孙家机械
化驼峰编组场。复建北黑线,新建福安线,汤林线延伸至嘉阴。修建香兰经尚志、五常至榆
树站分流线,将出省煤及部分木材直接从绥佳线引向陶榆线交出,以缓和主要干线及枢纽的
通过能力。
十五年规划的前3年,哈、齐、牡3个铁路局1960年货运量比1957年增长了99.5%,旅客
发送量增长了112.8%。建成滨绥、滨北、绥佳等部分复线611公里。延长了林区、矿区新线
167公里。1960年中央决定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省内铁路技
术改造工程也调整下马,到1962年末货运量只增长55%,5年平均增长速度仅达到1.1%。因此
重新考虑铁路建设的规划和速度,十五年“跃进”规划逐中止。
四、七年规划(1961—1967年)
在编制七年规划中,“大跃进”的指导思想依然存在。因此,哈、牡两局货物发送量在
1961年完成4156万吨的基础上,计划每年仍以10.5%的速度递增,预测1967年货物发送量为
7500万吨。铁路基本建设除继续完成滨绥线、滨洲线、牡佳线、林密线各自部分区段复线外
,重点转向旧线技术改造。完成陶赖昭经哈尔滨、绥化至神树站间374公里自动闭塞,南岔至
双鸭山站间210公里半自动闭塞。改造哈尔滨枢纽和绥化、南岔、香坊、双鸭山、牡丹江、一
面坡、西鸡西、绥芬河、恒山站到发编组场。修建王岗至孙家站联络线,三棵树机械化驼峰
编组场;建设第三座松花江桥,新建虎林至友好、迎春至东方红、迎春至大河镇、祁家至大
河镇4条新线,全长366公里。
七年规划由于缺乏科学根据,实施开始阶段又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到1965年哈局货
物发送量仅完成4283万吨,为规划运量的69.4%,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规划由于资金不足等
原因也大部落空。
五、第三个五年规划(1966—1970年)
经过1963至1965年的3年国民经济调整,铁路运量逐步回升。根据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提出的:“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
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奋斗目标和铁道部的
具体要求,哈、齐两局各自编制了1966—1970年的第三个五年计划。两局计划1970年货物发
送量将达到9200万吨,比1965年增长39.4%,平均每年递增6.9%;旅客发送量将达到5450万
人,比1965年增长19.3%,平均每年递增3.6%。铁路基本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以提高运输
效率为重点,对关键区段线路和关键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使其成龙配套。合理延长机车交路
,提高牵引定数,改善运输组织工作,加速机车车辆周转。
但由于受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铁路运输生产和基本建设难以正
常进行,到1970年,哈、齐两局客货运量只达到5194万人和8266万吨,为计划运量的95.3%
和89.9%。
六、第四个五年规划(1971—1975年)
第四个五年规划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运输秩序极不正常,发展趋势难以预测的情况下
编制的。要求一切从战备出发,建立“小而全”的工业体系,“抢时间争速度”,“迎接革
命生产新飞跃”。哈、齐两局分别在1970年实际完成的基础上,以18%和10%的发展速度编制
计划,预测1975年货物发送量将分别达到8000万吨和7250万吨。铁路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以
保证铁路运输畅通无阻为原则,建立完整的战时指挥、抢修、保运、防空体系,计划修建战
备联络线447公里。同时建成战时指挥所,机车隐蔽部和机车、车辆、军工生产抢修基地,建
立钢铁、水泥、电缆、机车车辆配件、电子元件、线上料等生产基地,做到战时自给。为开
发林区和三江平原,计划修建新线1386公里,并修建593公里复线,新建东门编组场和杜草隧
道。到1975年哈、齐两局货物发送量实际共完成9399万吨,为计划的61.6%,每年平均递增
2.7%。基建、改造计划基本落空。
第三和第四个五年规划,都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制订和实施的。由于规划缺少科学依
据,计划指标过高,以及计划机构被削弱,预期计划未能实现。特别是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
规划,超越了实际可能,如规划战备项目太多,大部未能实施。但这10年中,仍建成通让、
嫩林、呼中、朝乌等新线1089公里,对林区、矿区的资源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七、十年规划(1976—1985)
根据黑龙江省1976—1985年长远计划,哈、齐两局分别编制了本局的十年规划。预测哈
、齐两局货物发送量1980年达到10700吨,比1975年增长13.8%。1985年达到15000万吨,比
1980年增长40.2%。1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8%。预计哈、齐局旅客发送量1980年达到8000万
人,比1975年增长9.8%。1985年达到9000万人,比1980年增长12.5%。1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2.1%。十年规划主要内容为:建设新线719公里,新建复线787公里;改造勃利至佳木斯站间
线路及改善齐齐哈尔至加格达奇站和佳富线曲线状态,加大曲线半径,降低区段坡度,提高
牵引定数;改造哈尔滨枢纽,第一步扩建哈站下行编组场,第二步在新望哈新建上行编组场
;扩建三间房、加格达奇编组场,使用内燃机车逐步代替蒸汽机车;改造哈尔滨、三棵树、
牡丹江、南岔机务段。
至1980年国家第五个五年计划结束,哈、齐两局客货运输任务分别完成10230万人和110
77万吨,比1975年增长40%和17.9%,5年平均速度为7.0%和3.3%,超额完成了规划指标。
八、十年规划(1981—1990年)
根据铁道部指示,哈、齐两局在1981年经济预测的基础上各自编制了1981—1990年规划
。1983年齐局并入哈局后,按新局界又反复测算和调整了十年规划。规划预测1985年货物发
送量将达到12400万吨,旅客发送量将达到12450万人,分别比1980年增长18.1%和29.8%。
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每年递增3.4%和5.4%。
1985年第六个五年计划结束,哈局客货发送量分别完成规划的100.9%和106.1%。
预计1990年旅客发送量将达到16000万人、货物发送量将达到16000万吨。从而使主要运
输干线运能与运量的矛盾加剧。为此,对“七五”计划铁路建设和改造规模进行了调整,确
定以扩能为中心、以旧线改造为重点,“打通两翼,中间开花”,①(①即续建滨绥、滨洲两
翼复线,中间扩建哈尔滨枢纽。)保证东、西部煤炭外运畅通。5年基建投资32.8亿元。主要
项目有:续建塔韩线119公里,伊敏线78公里,新建七台河至滴道分流线70公里,续建滨绥复
线98公里,牡林复线80公里,滨洲线西段复线452公里,扩建哈枢纽。更新改造项目有:改造
满洲里、绥芬河站场,增加换装能力,新建哈达岭隧道,扩建伊图里河站场,增设嫩林线会
让站,延长站线股道,延长旅客站台,扩大旅客列车编组。新建14处集装箱货场,扩建佳木
斯货车车辆段,提高检修能力。新建道口立交桥17处,新开自动闭塞区间138公里,新建电算
网络工程,共计投资5.3亿元。
以上交叉的两个十年规划,正处国家第五和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到1985年除按规定完
成和超额完成运输计划指标外,续建和新建了嫩林、福前、鹤北等线404公里,滨洲、滨绥复
线314公里。新增内燃机车183台。改善了枢纽,扩大了运能。
33年来,省内铁路先后7次编制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长远规划。尽管有的计划不实没有完成
,但仍对铁路建设和发展起着不同程度的指导作用。总结历次规划实施效果:先后建成新线
2349公里,复线1112公里,通车里程比1949年增加48.7%;伸向林区、矿区及边远城镇的路
网已初步形成;除博林支线85公里仍用电话闭塞外,已全部实现了自动闭塞和半自动闭塞;
机车台数比1949年增加1.8倍,其中大型蒸汽机车增加579台,内燃机车增加249台,扩大了
列车编组,提高了运输能力。1985年货物发送量完成13153万吨,比1949年增长8.2倍,旅客
发送人数完成12565万人,比1949年增长9.8倍。1979—1985年新建职工住宅29891户,计16
2.6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