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年度运输计划
一、计划编制
年度运输计划包括旅客运输、货物运输和机车、车辆运用3个方面的内容,实行“两上两
下”的编制程序。在铁路局编制年度运输计划之前,布置各铁路分局向局提报计划建议,铁
路局根据分局的计划建议,结合经济调查资料及有关业务部门的意见进行综合平衡,再向铁
道部提报计划建议。铁道部正式下达年度运输计划之后,铁路局按照全面经济调查资料和各
分局提报的计划建议,分劈各分局客、货运量和指标计划,并组织各分局计划工作人员集中
编制计划货流图及机车车辆工作量。然后召开计划工作会议,上下结合,确定方案。经铁路
局审批后,逐级下达年度运输计划。
1950年中国长春铁路管理局成立后,在苏联专家帮助下,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制定了一
套完整的编制计划的作业程序和方法。编制计划认真,执行计划严肃。在编制1951年货物运
输计划时,因缺少1950年1至4月份的统计资料,就组织力量从120万张货票中查出了需要的数
据,计划根据充足,保证了计划质量。齐局1951年学习中长铁路后,建立新的计划管理制度
。1953—1957年运输计划的编制,基本上沿用了中长铁路的经验和做法。1956年以后编制计
划形成规律,将自上而下层层布置变为自下而上的定时提报建议计划,使编制计划更有群众
基础。这个时期运输计划的编制、审批、下达都较有秩序。但在学习中长铁路经验中,也有
固定化、模式化的偏向。
1958年铁道部下达的运输计划比较实际。但执行不久,铁路运量急剧增长,运能与运量
矛盾突出。当年2月,铁道部指示采取两本账的办法,下达铁路局的第一本账,作为铁路局必
须完成的计划,为保证第一本账实现,铁路局又编制了第二本账,下达到各铁路分局和直属
单位。1959—1961年运输计划增长幅度偏高,导致1959年上半年运输工作被动,1961年的计
划没有完成。因此,又重新作了调整。1963—1965年由于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和贯彻《工
业七十条》,加强了计划管理,纠正了大计划、高指标的偏向。
1966—197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批判所谓“条条专政”、“管、卡、压”,计划编
制和管理制度被废除。1973年以后曾实行低限和高限计划,低限是必须完成的计划,高限为
奋斗目标。同时整顿了计划基础工作,又逐步恢复计划工作制度。
1978年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加强了计划管理。1980年实行
新的《铁路计划管理办法》。1983年按照铁道部决定进行铁路运输计划体制改革,实行指令
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这是计划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当年10月齐局并入
哈局后,为统一运输计划编制上的做法,又重新修订了运输计划管理办法。
二、检查分析
检查分析是保证全面均衡地完成年度运输计划的主要一环。从1950年中长铁路时期到19
57年以前,对计划检查分析,严格按《编制生产财务决算说明书暂行办法》规定执行。计划
按年、季、月进行分析说明,并经常开展不定期的专题分析检查。这项制度执行到1958年由
于“大跃进”和批判“一长制”被破除。1961年又恢复了计划检查分析制度。随着1966年开
始的“文化大革命”,计划检查分析制度流于形式,许多有效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也随之
废止。
1978年恢复了计划检查分析制度,加强了对运输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每年计
划下达之后,组织有关部门干部深入各铁路分局、重要站段检查落实情况。坚持季、月定期
分析,总结典型,推广经验,争取上半年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全年超额完成运输任
务。1983年10月后,哈局汇编了1949—1983年各项运输指标完成数据,重新修订了运输计划
检查分析办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从整顿改革入手,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局、分局、
站段按季、月检查分析,找问题,挖潜力,定措施,保证完成各项运输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