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基建、大修计划,是在编制年度运输计划的同时,根据铁路局管内设备状况和远期
规划,经过经济调查,为满足运能适应运量的需要,而按年度编制的。
东北解放前,黑龙江省铁路技术设备类型复杂、陈旧落后,日本投降前后及解放战争中
又遭到严重的破坏。1946—1949年间铁路基建、大修的中心任务是恢复这些技术设备的运用
状态,支援解放战争。
1950年5月中国长春铁路管理局成立,在局计划经济处设有修建计划科,负责全局的基本
建设和固定资产大修计划工作。在全局进行固定资产清查,编制了技术设备履历薄,建立了
各项技术标准和定额,作为工程设计和编制预算的依据。修建计划科按年度编制基建、大修
计划,通过局务会议,平衡各业务处、分局的指标,按照铁道部下达的投资额,确定基建、
大修项目。根据中苏两国政府议定书规定,中长铁路基本建设投资由中国政府预算内拨款。
因此,中长铁路时期由中国政府计划投资总额7406万元(折合新人民币),用于修复和新建
正线、站线、专用线642.5公里,修复大型建筑物182处,修复机车86台、客货车辆3952辆,
修复和新建职工住宅及生产房屋21.5万平方米。1952—1954年齐局也由国家投资修建了伊春
至五营站间38公里新线,改建了南岔至翠峦站间60座木桥涵,加高了5处水害地段路基,扩建
了伊春站场和伊春双子河大桥。此外,还整治了平齐线嫩东大桥河道,扩建南岔机务段车库
,新建神树机务折返段、佳木斯货车库、齐齐哈尔车轮厂、氧气厂、南岔发电厂、新建和扩
建伊春、绥化等17处站舍,解决了旅客候车拥挤现象。
1958—1960年,哈局将哈尔滨至鹤岗复线工程列为重点项目,新建了自动闭塞,扩建了
主要编组场,延长了主要车站到发线,开设了13个会让站。齐局对所管辖的滨洲,平齐线和
齐齐哈尔枢纽、大庆(萨尔图)油田区铁路也进行
改造,修建了龙凤、让湖路站,扩建了萨尔图、安达站场,新建了5处会让站,37个车站
站线延长,修建了12个区间复线,建成了三间房编组场和三间房至红旗营、昂昂溪至红旗营
、榆树屯至红旗营站联络线,昂昂溪站编组作业紧张得到了缓解。平齐线增设了6处会让站,
改建了7个车站站线,使太平川至白城子站间列车通过能力由25.5对,提高到31.3对。还新
建了齐齐哈尔机车架修库、扩建了客车年修库、改造了白城子落轮库,提高了检修和整备能
力。但在此期间,也因下达计划晚、计划变动多、材料供应有缺口、品种规格不符合等原因
,造成了工期拖延。
1962年又恢复了计划管理工作。哈局下达了《关于计划管理暂行细则修改意见》。要求
贯彻以煤为纲、大力支援农业、保证重点的方针,强调按基建程序办事,按年度计划执行。
但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修建计划方面的管理制度又被批判和否定。
1977年整顿了计划基础工作,又逐渐恢复了计划工作的正常秩序。1983年实行计划管理
体制改革,把重点抓年度计划转移到重点抓中长期计划。并用中长期计划指导年度计划,使
远、近期计划紧密衔接,避免和减少决策失误。同时下放权力,加强宏观控制,严格计划审
秕程序。推行计划投资额包干,强调施工质量验收,保证了修建计划完成和施工质量合格。
为了适应黑龙江及毗邻地区铁路运量增长的需要,在以上几个历史时期中,铁路基建大
修以扩大能力、保证运输为重点,正确掌握投资方向,收到了投资效益。
(一)哈鹤复线新建 1954年10月,齐局首先从解决绥佳线通过能力不足方面开始施工
。采用“先会让站后区间、先插入段后站场”的修建办法,逐年逐项交付运营。到1957年完
成11处双线插入段、扩建14处站场。由于运量继续增长,又由计划双线插入段过渡到全线复
线。1958年局界调整,复线工程继由哈局施工。到1962年末除徐北至兰旗屯、新发至凤鸣站
两区间大桥外,新建复线56个区间、双线插入4处、大桥18座、房屋33576平方米、铺轨480.
5公里、站线163.9公里,扩建机务整备及折返段3处。共投资19244万元,通过能力达到100
对。
(二)滨绥复线新建 哈尔滨至牡丹江复线工程,由哈、牡两局于1958年4月和8月分别
开工,哈局负责哈尔滨到一面坡站间施工,一面坡到牡丹江站间由牡局负责施工。哈局负责
的施工区段,新香坊至小岭、帽儿山至老山站间69公里复线于1961年11月开通使用。牡局负
责施工的区段,横道河子至奇峰站间于1960年9月交付使用,一面坡至九江泡和海林至拉古站
间分别于1961年4月和7月交工。1962年因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剩余复线工程停建。滨绥复线
从1958年开始修建,到1978年建成复线16个区间,铺轨145.2公里,共投资7113万元。截止
1984年末共修建复线245.2公里。
(三)哈尔滨枢纽改建 哈尔滨枢纽随着客货运量逐年增长,枢纽内各主要车站的通过
能力均已饱和。从1954年开始技术改造设计,到1962年停建,先后进行12次勘测,编制18次
设计,3次补充设计,在施工中哈局又5次修改设计。第一期工程1956年末完成哈站南运转场
扩建,三棵树站场扩建,滨江站东端咽喉增设平行通路和哈站加冰站台加长等4项工程。195
7年完成三棵树站第二次改建,修复滨江至三棵树第三线和庙台子至徐家站联络线3项工程,
共投资627万元。第二期工程包括三棵树编组场,孙家至王岗站联络线、哈尔滨旅客站舍工程
。1958年10月扩建了顾乡屯站,增铺5股道。1960年5月修建哈站旅客新站舍,1962年1月部分
交付使用。哈站枢纽改造工程自1956年开工至1962年止,两期工程共投资3003.46万元。19
75年11月哈站下行编组场改造工程开工,总投资900万元(不包括驼峰自动化工程)。1980年
2月工程全部竣工。
(四)牡丹江枢纽改建 1959年牡局开始改建牡丹江枢纽:牡丹江编组站采用机械化驼
峰,富江镇站扩建为客货分开的纵列式工业编组站,新建牡丹江站,机务、车辆方面也作了
扩充设计。由于运量减少,资金有限,枢纽改建规模后来缩小。1960年10月枢纽工程停建时
,完成站线5股、机车库1处、临时房屋7558平方米、加固牡丹江堤2公里。共使用投资337.
1万元。
1967年牡丹江站东、西运转场装上了电器集中设备,实现了道岔自动控制。1982年牡丹
江西运转下行编组场11股道全部安装了减速顶,共计2200台。
(五)汤林线扩建 南岔至乌伊岭的汤林线1944年只修至伊春段。黑龙江省为开发小兴
安岭林区的需要,解放后逐年逐段展修至新青站。1958年9月至1961年省共青团筑路队修筑由
新青至汤旺河站23公里铁路。1962年8月东北铁路工程局继续向前修建,1966年修至乌伊岭终
点站。新青至乌伊岭站计44.4公里铁路线投资1678万元,新增固定资产1560万元。
(六)松花江大桥换梁加固 滨洲线松花江铁路大桥始建于1901年,由于钢材质量差,
加之运营多年,钢梁裂纹严重,危及行车安全。1962年9月由东北铁路工程局施工换梁加固。
主要项目有:抽掉8孔76.8米桥梁,改为77米平弦下承横梁,加固9号桥墩,重建17号桥墩。
1972年9月竣工。总投资1403万元。
(七)牡佳线复线新建 牡丹江至林口站间煤炭及木材运量较大,线路通过能力不足。
经铁道部批准,于1958年10月复线工程开工,1959年9月工程停顿。1960年初牡局又继续施工
,并将工程延伸到龙爪站。至1985年底没再兴建,投资852万元,新增固定资产98万元。
(八)林口至鸡西复线新建 林口至鸡西线路区段,主要承担鸡西煤炭和密山方向木材
、粮食的运输任务。为了适应运量激增需要,铁道部决定修建林口至鸡西站铁路复线,重点
施工两处:一处是青龙至兰岭站的土石方,1960年5月开始由牡局组织施工;另一处是奎山隧
道由海拉尔铁路工程局负责施工,后因缩短基建战线,于1961年6月和9月,两处工程全部停
建。投资532万元,新增固定资产372万元。
(九)哈尔滨至陶赖昭电缆工程 哈长线哈尔滨至陶赖昭区段,通信设备落后、不仅通
道不足而且还达不到保密要求。经铁道部批准,哈尔滨至陶赖昭间更换地下电缆,设四管小
同轴大综合电缆,由过去的56个通道,改为408个通道。初步解决列车运行指挥自动化,沟通
哈局与铁道部电子计算机数传系统,改善了运输区段通信设备,对于保密、抗御自然灾害、
预防战争破坏等都有良好的作用。这项工程由1975年开工至1985年尚未全部竣工。设计概算
为1028万元。
1978年根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收尾工程和在建工程进行清理,除
铁道部指定项目和住宅项目外,不再开新的修建工程。收尾工程项目由1977年的235件,226
6万元,到1980年减少到29件,1122万元。保证了重点建设,取得了投资效益。
哈局正线延长线由1949年的4533公里,到1985年延长到7833公里,比1949年增加3300公
里;使用了新式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以及其他行车设备,使列车平均总重由1949年的918吨,
至1985年提高到1838吨;拥有客车1949年为725辆,到1985年增加到2241辆;通信已进入长途
自动化,各站区信号联锁均改为继电集中和小站集电,主要干线安装了机车信号、无线列调
等新式设备;从1975年开始在行车和管理上还采用了电子计算技术与减速顶系统,提高运输
效率,确保运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