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干部管理
一、发展状况
1928年中东铁路管理局机关职员为2800余人,占当年全局职员约10%。1943年满铁时期,
哈、齐、牡3个铁道局共有职员以上人员8105人,约占总人数的9%。其中74%为日本人。
1949年哈局科级以上干部共有184名,股级干部1098名。中长铁路管理局成立后,苏联派
出1000多名专家和工作人员与中国干部一道,共同管理中长铁路。中长铁路移交中方后,19
53—1955年哈局3年期间,提拔了7054名干部。其中处和分局级51名,科、站、段长级104名
,股级1538名,工程技术干部260名,其他干部5101名。自1957年3月10日起,暂时停止对干
部的提拔。1958年提出要培养出一支又红又专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队伍。是年,哈局干部总
数为8257人,占职工总数的14.3%。其中局级6人,处级82人,科级631人,股级1488人,一
般干部3548人,工程技术干部641人,教学人员846人,卫生技术人员1015人。由于铁路运输
的“跃进”,1960年内,提拔了各级干部共3688人,比1959年提拔的2357人,增加了56.4%
。直接从工人中提拔的有2027人,占总数的54.3%。在提拔的688名工程技术干部中,直接从
工人中提拔的有425人,占63.6%。到1960年底哈局干部增至13116人,其中局级11人,处级
175人,科级932人,各类技术专业干部3939人,其他干部8059人。
1962—1963年期间,为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和铁道部有关规定,
进行精简职工,安置处理多余人员。哈局对1958年以来,从社会上招收的职工当干部的,原
则上都予精简;从工人中提拔的干部,除保留骨干以外,动员回到生产岗位,有些非铁路专
业的一般干部,路外需要的调出,家在农村的可自愿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对归国华侨和统战
对象,不进行精简。1963年4月,牡局并入哈局后,出现了大批多员干部。因而采取了压级使
用干部的办法。1965年共压级使用了1435名干部。1965年省内铁路共有各类干部22588名。其
中:局级22人,处级400人,科级2450人,一般干部19716人。
在“文化大革命”中,干部变动较大。1971年哈局干部总数15774人,齐局干部总数133
57人。1973年哈局干部总数为18828人,齐局干部总数为15582人。到1976年,哈局干部总数
已达到20112人,齐局干部总数已达16981人。
1981年,哈局干部中,以工代干人数为1649人。其中编制内代干为893人,编制外代干为
756人。1982年哈、齐两局为加强基层站段领导班子的建设,妥善安排部分年老体弱多病的干
部,按照中央关于逐步实现领导班子革命化、年轻他、专业化、知识化的要求,对继续在生
产第一线担任领导职务、坚持正常工作已有困难的,安排担任巡视员等工作。到1982年底,
哈局干部总数为22751人,齐局干部总数为22669人。
1983年10月撤销齐局,其工作并入哈局,从齐齐哈尔调入哈局机关共计332人。并局后的
哈局干部总数达到44453人。其中:局级38人,处级546人,科级3778人,专业技术干部2154
2人,其他干部18549人。截止1985年干部总数为43589人,占职工总数的17.5%
二、管理体制
自东北解放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哈、齐两局科级以上干部由东北铁路总局党委任免。其
他干部和工人的任免、外迁、调转,一律由铁路管理局批准,以局报形式向全局公布执行。
1950年5月中长铁路管理局成立时,采取苏联铁路干部管理办法,进行分级管理。授权局
、分局、站段长行使管理范围内的干部任免权。以后,干部管理范围虽多次变动,管理体制
不尽相同,但始终贯彻执行“党管干部”的原则。有时党委统一管理,有时在党委统一领导
下党政分别管理。
1955年中央组织部规定,按1954年末凡事务员以上管理人员,都统计为干部。从此省内
铁路的干部划分范围,基本上和全国的统计口径趋于一致。同年4月,中共黑龙江省委规定,
除铁路局正、副局长和总工程师属于中央管理外,铁路局的正、副处长,局副总工程师,和
正、副分局长,列为省委管理的干部。由于1957年末撤销了铁路分局组织机构,铁路局党委
于1958年初,对干部管理范围又作了调整。除局党委常委会管理一批干部外,由行政、工会
、共青团等部门在局党委常委会统一领导下,分管一部分干部,基层单位的一般干部由本单
位的党组织自行管理。
1961年,中共中央鉴于铁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位置,须把一切权力集中在铁道部,将
局副总工程师,运输、机务、工务、电务、车辆、人事、财务处长、安全监察室主任及铁路
分局长等主要部门负责人列为铁道部管理的干部。铁路局党委比照这个规定,除协助管理中
央、铁道部管理的干部外,主管全局不属于铁道部管理的处级干部和主要部门的正科级干部
。铁路局政治部受局党委委托,负责管理不属于局党委管理的正、副科级干部及基层的站段
厂长、医院的科主任、铁道学院和医学院的教授。局党委授权行政负责管理铁路局机关的股
级以下干部和全局的工程技术人员中的工程师、医师、讲师、大中专毕业生与各验收人员。
但在任免时必须征求有关党组织的意见。人事处对行政干部的任免,负责审查和办理手续,
并以行政首长的名义发布任免命令。
1963年4月,在重建铁路分局,撤销地区办事处后,哈局党委决定将车务、机务、工务、
电务、车辆、房产、材料、供应等基层站段厂的股级干部,统一划归分局党委管理。分局机
关和所属股级以下行政干部,由分局行政管理。
1965年,铁道部提出了科学技术干部管理范围和任免审批权限,对铁路局的处总工程师
和副总工程师、国家机关六级以上和铁路级九级以上的工程师与技师,以及卫生部门的主任
医师、七级以上的卫生技术人员等,由铁道部管理和任免。同年,根据铁道部政治部统一管
理干部的决定,铁路局和分局一级都在政治部(处)内设置了干部部(科),同时撤销了行
政部门的人事处。干部任免按级别以党委和政治部名义任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干部管理方面的一切原则、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都被“砸烂
”。1971年,铁路局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批准了局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提出的《关于干
部管理的几点意见》,明确了局和分局内各级干部任免和管理的权限。1973年新的铁路局党
委成立后,基本上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前的职务名称和干部的管理范围。
由于工业企业体制改革,贯彻执行厂长(经理)负责制,铁道部于1983年先后将副处和
正处职务的干部,下放给铁路局党委管理。因此,铁路局在1984年2月,对干部管理体制和权
限做了修改,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实行由政治部门和行政部门分
管干部的制度。将局机关行政正副科职干部,局直属处级领导班子以外的行政干部和技术干
部,分局机关行政正科职和部分副科职干部,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等
,交给行政管理,以行政首长名义任免。1984年11月哈局公布了“关于加强行政干部管理的
暂行规定”,划分了行政干部管理范围,从干部考核、任免、调动、审批程序等方面作了规
定。
三、考核与调配
铁路对干部使用一般是先考核了解,然后行进调配。每个时期考核干部标准不尽相同,
但总的是以政治表现为主,符合德、才条件而选任。1949年前对干部的考核,采取全面鉴定
和个别了解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由干部本人从领导能力、业务技术程度、工作表现、学习和
生活作风及群众关系等方面,作出自我鉴定,并在本人参加的情况下,通过群众讨论,由鉴
定委员会审核填写意见逐级上报,作为调配的依据。
中长铁路时,从1951年开始,对干部采取“写实”的办法进行考察。各单位对所管干部
都建立写实簿,人事专职干部把考察了解到的情况登记在写实簿上,然后进行综合分析,1年
整理1次。至1952年共鉴定两次,积累材料达67582份,以此作为调配干部的重要依据。
对干部考察不同时期各有侧重。1962年考察干部的重点是,党的政策观念、组织观念以
及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风等,并写出考察小结。1979后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运输
生产战线的车、机、辆、工、电等基层单位主要领导进行普遍考核,调整充实了这些单位的
领导班子。哈局重点调整了258名主要领导干部充实到69个领导班子中。提拔晋升713名技术
人员的技术职称。1980年结合工资升级,对所有干部进行了普遍考核,并做出书面小结。通
过考核和考试相结合的方法,从工人中选拔了部分干部。1981年哈局对63个基层站段领导班
子进行考核,选拔了244名科、处级干部,调整12名在“文化大革命”中犯有错误的干部。又
对694名工程师、271名医师的政治表现、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工作成就、外语水平等进行
了考核,并建立了技术业务考核档案。结合整顿干部队伍,哈局对1600名以工代干人员,通
过考试和考核,有1247名改为正式干部,将835名民警提升为干部。1982年哈局还采取“领导
带队、分工包干”下基层进行干部考核,选拔210名中青年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另外根据
中央(82)14号文件精神,清理了“三种人”和“文化大革命”中犯错误的干部101人。到1
982年末,对在“文化大革命”中犯错误的1200人,已处理了1163人。
为了做到有准备的考核、调配干部,从1952年开始,还采取了后备干部制度。选拔后备
干部的程序是:由单位挑选政治可靠,工作表现积极、努力学习、有培养前途的对象,经审
查合格后,填写后备干部登记表和鉴定表,报任免机关正式确定。1955年又将后备干部划分
为后备干部和后备干部培养对象。通过这一办法,哈局1953年选出后备干部599人,1955年选
出后备干部1502名和后备干部培养对象1757名。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按照党中央
提出的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又重建了后备干部队伍。1980年
哈局选拔399名具有大中专学历,年龄在40岁左右,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青年干部作为预备干
部进行培养。1982年底哈局共有后备干部582名。其中局级14名、处级51名、科级517名,按
年龄、文化程度分,40岁以下者占70%,大专文化占64%。1984年中央提出加强干部“第三梯
队”的建设任务。哈局结合实际情况,拟订了《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办法》,规定后备干部配
备的数量比例、政治和文化条件、选拔和培养办法、审批手续及权限等。是年,哈局后备干
部局、处、科级总数为1267名,大专文化程度者占71%,年龄在40岁以内者占67%。
省内铁路从1954年开始承担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工作。安置的原则主要是照顾到原部队
级别和政治待遇。开始时数量不多,从1969年成批的安置。1969—1985年哈局共接收安置了
1011名军队转业干部。为了交流干部,哈、齐两局向铁道部、黑龙江省、各铁路局、地方政
府及企事业单位调配输出干部。其中以哈局输出较多。1953—1955年内输出1701人,1958—
1960年输出领导干部和财务、材料、计划、翻译、教师、生活供应等各专业干部共达2000多
名。以后各个时期仍不断有少量干部输出。
四、专业技术干部
1946—1949年,东北铁路部门曾留用部分日本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铁路的恢复运输工作。
新中国建立初期,铁路除一小部分由工人中培养的技术人员和少数留用的旧知识分子外,技
术干部十分缺乏。在中长铁路时期,设职务性的主任工程师和工程师,以后齐局学习中长铁
路经验也采用了同样做法。1956年对技术职称进行了整顿,根据本人的具体条件,将一部份
人改为主任计划员或计划员、主任材料员等。同年贯彻执行了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
议的精神,修改工程技术人员等级制度,重新拟订工程技术人员升级制度,对已具备升级条
件的予以提升。1957年开始,大专毕业生分配工作后,一般都要从基层生产职务开始锻炼。
生产劳动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大专毕业生实习期满定职,报铁路管理局批准;中专毕业生实
习定职,报铁路分局批准。1959—1960年2月,对一部份老技术工人,平均工龄在30年以上的
,授予工人工程师的称号。截止1960年底,哈局已有技术人员5955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1
70人,卫生技术人员1194人,教学人员460人,科研人员110人,农业技术人员21人,科技队
伍人数比1956年增长了50%,占职工总数的5.1%。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分技术干部被下放到基层劳动。以后随着干部政策的落实,
专业技术干部陆续回到技术岗位。1973年专业技术干部已恢复到原有数量的95%。
1978和1979年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哈局调整112名专业不对口的技术干部,对411名
从事生产工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授予技术职称,提拔426名技术干部到各级技术领导岗位。其
中各级总工程师31名。对“文化大革命”中有冤假错案的203名技术干部进行平反,恢复技术
职称。
1980年初,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工程技术干部职称暂行规定》等有关文件,对技术干部
的职称进行了套改工作。这次哈局套改了2582名,其中:套改高级工程师19人,保留工程师
职称的727人,保留助理工程师的1337人,保留技术员职称的499人。1980年下半年到1981年
,在套改的基础上,先后又进行了两批技术职称考核评定工作。共晋升了工程师647名,经铁
道部批准晋升了高级工程师21名。1981年8月,铁路局召开了颁发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国家证
书广播大会,对40名高级工程师和1374名工程师颁发了国家证书。
1982年根据国务院《财会、经济、统计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在哈局1309名财会干
部中,考核晋升了108名会计师,245名助理会计师;在468名劳资专业干部中,考核晋升了1
12名经济师,42名助理经济师;在325名统计干部中,考核晋升了43名统计师,61名助理统计
师。与此同时,在1982年11月前,分3批考核评定晋升了正、副主任医师27名,主治医师332
名,医师335名;考核评定新闻专业编辑4名,记者2人,助理编辑和助理记者各1人。1983年
9月,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整顿职称评定工作的通知》的规定,技术业
务职称评定工作一律暂时停止。
1985年,哈局各类专业技术干部共计1623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227名,科学研究人员
168名,卫生技术人员5085名,教学人员1058名,会计人员1925名,统计人员365名,其他40
8名。在这些各类专业技术干部中,有高级职称100人,中级职称3387人。
五、干部培训
新中国建立初期,铁路干部数量少,文化、技术、业务水平低,在所有干部中具有初中
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5%左右,其余大部分为高小和初小文化。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哈、齐两
局除抽调少量干部送东北铁道学院学习外,各自在局内组织职工学校,选拔干部脱产学习。
各地区各站段都组织政治、文化、业务短期轮训班,边工作边学习。机关干部每周利用业余
时间学习政治理论或技术业务课程。到1949年,哈、齐两局职工学校总共培养学员达4900余
人,为恢复铁路运输发挥了作用。
中长铁路时期,为了学习苏联铁路管理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培训干部。重点在3所(哈尔
滨、大连、沈阳)技术学校,大的站段都组织开办先进工作方法训练班。由苏联专家和有关
先进工作者讲授专业知识,推广先进工作方法。中长铁路工作一开始就在基层站段实行经济
核算制。为解决企业管理中面临的经济计划与财务管理的新课题,苏联铁路专家在技术学校
和日常工作中直接传授。先后共培养运输生产方面的领导干部356名,计划、财务、劳资、统
计方面的专业干部795名。1953年中长铁路移交中方后,铁道部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学习和推广
中长铁路经验,为铁路新线准备管理干部的决定。除要求哈局由现有干部中配备一套科级以
上干部以备支援他局外,另由铁道部从全国各局抽调一套干部,作为副职到哈局学习中长铁
路经验。据1955年统计,共配备、培养了951名干部。
1953年以后,从工人中提拔的干部占有很大比重。为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技术业务能
力,1953—1958年哈、齐、牡3局先后成立了干部文化补习学校,选送干部重点补习初中文化
。其中齐局1955—1957年毕业690人;牡局1958年组织干部入学者达135名;哈局在此期间除
正常的组织培训外,还按铁道部分配名额,选拔干部入齐齐哈尔铁路学校(线路系)20人,
入吉林铁路学校(会计系)40人,入沈阳东北工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125人。
1957年贯彻中央提出的干部队伍要“稳定、提高”的方针,继续有计划地选送各级干部
入局职工学校、铁道部干校、省委党校,重点进行政治理论学习。1960年以后,一方面按中
央批转的庆华厂“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经验,组织所有干部都分期分批下放基层;另一方面
又集中一段时间,抓了干部的政治经济理论的培训。
1979年为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哈、齐两局分期分批地抽出干部,参加铁道部、
路局、分局举办的业务研究、企业管理短期培训班。仅哈局1979—1982年累计培训达14810人
次。
为了培训具有较高文化、技术、业务水平的干部,哈局从1953年开始在哈尔滨、大连两
所技工学校,开办了干部运输中等专业学习班。1956年铁道部提出“对已达初中毕业程度以
上职工,应当鼓励他们进入业余中等专业学校或业余高等学校,把他们培养成为中级或高级
的技术干部”。为此,哈、齐两局本着“继续学习、积极发展、力求正规、提高质量”的方
针,制定了培养中、高级技术干部的规划。哈局在满洲里、哈尔滨、牡丹江增设了3所中等专
业夜校。齐局除组织5个中等专业的函授外,还在齐齐哈尔、白城子、海拉尔开办了3所中等
专业学校。此外哈、齐两局业务处陆续开办了一些职工中专班。1978年以后,哈、齐两局为
解决基层站段中级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在12个基层单位举办了15个不同专业的职工中专班
,先后毕业人数有361人。对1956—1978年中专毕业生,经1984和1985年铁道部统一组织的复
查验收考试,合格者都授予了正式的中专毕业文凭。
黑龙江省内铁路干部的高等教育起步比较晚。1960—1966年期间,哈、齐、牡3局都选送
干部分别到唐山、北京铁道学院学习,培养出第一批大学生干部。在此期间,哈、齐两局还
组织了职工的高等教育函授站,由唐山、北京铁道学院派人讲授。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
始后停办。哈局已毕业学员24名。1977—1978年哈、齐两局分别开办了“七·二一”大学,
按大专规格招收职工入学。哈局为满足哈站枢纽改造工程需要,设有液压和自动控制两个专
业计75名学员,学制2年,于1978年底全部毕业。这批技术干部和职工,为胜利完成哈站二调
现代化设备改造发挥了作用。齐局“七·二一”大学于1979年后改称齐齐哈尔职工大学。19
83年齐局并入哈局后改称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职工大学,成为一所铁路局办的正规职工大
学。该校1979—1985年各专业毕业生总计669人。1978年以后,哈、齐两局有10个分局级单位
开办了电视大学,1980—1985年计毕业生1123人。
1985年哈局干部具有大专文化程度者占干部总数的14%;具有中专文化程度者占26%,其
余基本上都具有初中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