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劳动定额

  中长铁路时,由1950年开始设置工资工时机构与技标人员①(①技标人员:即技术工人 产品工时标准的查定人员。),实行劳动定额管理。到1952年末,实行定额管理人数为2225 7人,占可能实行定额管理的87.1%,占生产工人总数的46.4%。全局共有统一定额30711件 。
    1953年6月,铁路局成立技术定额鉴定队,设机务、车辆和工务3个组。以后定额管理种 类增多,项目扩大,到1955年底,哈局共制订定额32312件,实行定额管理人数达38600人。
    1956年1月,牡丹江机务段青年旋盘组和哈尔滨车辆段机械小组,提出修改定额的倡议, 在哈局范围内,掀起了修改定额的高潮。到同年3月共修改定额18123件,占定额总数的42. 4%。修改后的定额,工时平均降低8.6%,产量提高9.4%,每月可节约87003个人工小时。1 957年7月劳动工资处附属的技术定额鉴定队撤销,另在机务、车辆、工务3个处内设立技术定 额鉴定组。这时的哈局(1956年后管界)实行定额管理人数为14049人。
    1958—1960年的“大跃进”时期,铁路劳动定额工作受到批判而停止。1961年经过调整 ,首先对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制,哈局实行定额管理人数恢复到17491人。“文 化大革命”期间,铁路劳动定额被当作“资本主义管、卡、压的工具”,再次受到冲击。机 构撤销,专业人员改职调走,定额管理工作全部停止。1973年铁道部根据国家提出的“加强 劳动定额管理”的指示,先后两次召开座谈会,交流了定额管理的经验。哈、齐铁路局先后 公布《劳动定额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实行定额范围、定额的制定、定额的管理原则。哈局 实行定额管理人数恢复到11200人。随后,受上海出现“要做码头的主人,不做吨位的奴隶” 的口号影响,哈、齐两局刚刚恢复的劳动定额管理又中途夭折。
    1979年以后,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为解决劳动无定额,定员无标准,“吃大锅饭 ,干自由活”的不正常情况,铁路全面整顿和恢复劳动定额工作,公布劳动定额管理办法。 1984年6月,在哈局企业整顿工作验收前,实行定额管理人数达62741人,占生产工人总数的 34.7%,比整顿前1981年的42842人(含原齐局人数23579人)增加了46.5%。全局共制定定 额15155件,修改落后定额31216件。到1985年末,全局从事定额工作的专业人员共有786人, 实行定额管理人数已达到73184人,占生产工人总数的40.3%,平均完成定额108.1%。共有 国家和铁道部定额38875件,局统一定额13592件,分局定额705件,单位定额96507件。同年 3月,在齐齐哈尔召开了首届劳动定额年会,各单位撰写论文和工作经验72篇,大会交流了2 0篇。会后,定额管理工作在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起来。